阿郎+孫曉+張夏
街頭鞭炮響,門前對聯(lián)紅 。黃流人忙著洗刷晾曬、殺雞宰羊、釀糯米酒、購年貨……年的腳步也就近了。
在那個甜味不太豐厚的年代,能吃到一塊純手工制作的米糖,品嘗到最地道的味道,是男女老少翹首以盼的奢侈“年事”。今天,人們的生活水平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想吃好的穿好的,不一定非得等到過年過節(jié),對老味道的渴望和期待已經不再那么強烈了,很多傳統(tǒng)美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制作者更是寥寥無幾。
米糖,在樂東地區(qū)叫民糖或明糖,酥脆化渣,嚼起來滿嘴巴嘁嘁嚓嚓,但甘之如飴,唇齒留香。如果和熱騰騰的開水攪一起則變得柔滑、軟糯、甜絲絲并帶著稻米焦香,暖了肺腑,飽了口福。它一直被老百姓視為幸福吉祥的象征,和檳榔、豬肉、糯米一道,成為人們操辦喜事不可缺少的食物,是節(jié)日里探親訪友的“主打”茶點,他鄉(xiāng)游子最為惦記的“迎路”(手信)。從黃流走出去的世界著名運動健將——胡富芬,對米糖也情有獨鐘,幾乎每年都讓親人寄往北京。
米糖的制作工藝已流傳千年,最早主要分布于江南地區(qū),到了清朝中期達到鼎盛,乾隆皇帝曾對它大贊特贊,愛不釋口。它一度是漢族小商小販到黎區(qū),進行物物交換的重要貨品(俗稱:博黎),是早期瓊南黎漢民族交融的歷史印記。如今,黃流地區(qū)制作米糖的商戶僅剩下三、四家。其中,陳新發(fā)的“新用”牌米糖,因具有松脆爽口、落口消溶、無渣無屑、不塞牙的特點,深受周邊居民喜愛,甚至在瓊島之內,都聲名遐邇,歷史也最為悠久,從祖母傳到他這一代,已有百年的歷史。
糖和米質量的優(yōu)劣是決定米糖成敗的關鍵,阿發(fā)對它們的要求近乎苛刻,挑選雪白、圓潤、飽滿的泰國糯米放入清水中泡浸一整夜,用飯甑高溫蒸熟,反復捏搓蒸米,手感柔軟無硬心時,以竹匾為床,扒平冷卻,日曬夜凍,直至堅硬干燥,此時加入沙土不停翻炒,使糯米在高溫下瞬間綻放成潔白的米花;后將先前調配好的白砂糖、飴糖、清水按比例灑入大鍋中,加熱幾分鐘后,再按量倒入米花,左右開弓,用鍋鏟迅速翻炒,攪拌均勻后趁熱把米花鏟至案板的木架里,滾筒加力壓實,手起刀落,將米糖劃條切塊,大小一致,干凈利落,一氣呵成,香香甜甜的米糖也就做好了。
為了滿足不同口味的人群需求,阿發(fā)還專門制作了芝麻、花生仁、腰果仁等多種口味的米糖。臨近除夕是全家人最忙碌的日子,一間小作坊,春節(jié)期間至少要消耗5000斤糯米和2000斤以上的白砂糖。
據(jù)陳新發(fā)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是家里的米糖產業(yè)最旺盛的時期。當時,通訊和交通設施比較落后,沒有電話和賓館酒店。三亞、感城、八所一帶,遠至??诘目蜕虨榱硕ㄘ洠仨毺崆耙粌商煸邳S流暫住、借宿。每到了晚上,新發(fā)祖屋里,只要能騰出空位的地方,甚至在街上都躺滿了人,那場面真是一“糖”難求,空前絕后。
在高度發(fā)達的商業(yè)化時代,陳新發(fā)依然日復一日,執(zhí)守著這門世代相傳的傳統(tǒng)手工古法,不作一絲一毫改動。因為手藝里,包含祖輩們生存的哲理,以及流淌在血脈里的匠人精神,讓深藏于人們味蕾中那一抹最初的記憶得以延續(xù),這也許是對祖先智慧最好的繼承與發(fā)揚。
兩年前,阿發(fā)的祖屋被拆,搬了新家后,老客戶都找不到地方,生意差了很多,為方便客戶尋找,不得不把使用了多年的牌子——“新用”,改為現(xiàn)在的“新發(fā)”。隨著年齡增長,他已感到越來越吃力,加上孩子將來都要上大學,傳承人已經成為時刻面對的大難題。這些老傳統(tǒng)和老味道總是在新舊時代的夾縫里艱難地匍匐前進…一路風雨,一路泥濘!
米糖帶來的甜,是大方、真實的,是歲月溫馨的所在。農耕時代的清苦乏味,在一塊米糖的撫慰之下,讓人得以細細品味苦盡甘來的幸福,年末的一樁樁舊事,一件件特別的記憶總是在米糖的甜蜜里被喚醒,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