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偉,劉東靈,張靜蓉,明 荷
(1.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yī)院,重慶 404000;2.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茖W校,重慶 404000)
環(huán)中穴臨床應用體會
陳 偉1,劉東靈1,張靜蓉1,明 荷2
(1.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茖W校附屬醫(yī)院,重慶 404000;2.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茖W校,重慶 404000)
環(huán)中穴為經外奇穴,位于臀部,當環(huán)跳穴與腰俞穴連線的中點,臨床常用于治療坐骨神經痛、腰腿痛、二陰、婦科病變。我們臨床應用環(huán)中穴針刺治療多種病癥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劉某,男,46歲,2014年10月9日診。4天前于久坐后右臀下方及右大腿后側疼痛,呈陣發(fā)性劇痛,坐位時疼痛加重。行MRI提示L4/L5、L5/S1椎間盤輕度膨出。查右大腿后側感覺略遲鈍,沿右股后正中線上有淺壓痛,右臀部下方有深壓痛,雙側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挺腹試驗(-),雙側“4”試驗(-),屈髖伸膝檢查(-)。舌淡紅苔薄黃,脈細數(shù)。西醫(yī)診為股后皮神經痛。中醫(yī)診為痹證(腎陰虛)。取腎俞、環(huán)中、殷門、委中、承扶,用0.6mm×60mm粗針針刺,腎俞用補法,余穴用平補平瀉手法。環(huán)中穴進針后緩慢直刺4~7cm,使其放電樣針感傳導到大腿上部的內側。留針30min,每日1次。治療3次后疼痛消失,臨床治愈。
按:股神經起自第1、2、3骶神經,通過骶叢,經梨狀肌下孔出骨盆處位于坐骨神經內側,下行途中逐漸移至坐骨神經的淺面,至臀大肌下緣分出的臀下皮神經,繞過下緣向上行走,在坐骨結節(jié)平面下方發(fā)出的陰唇后長神經向內行至會陰部[1]。在神經出梨狀肌下孔到臀大肌下緣之間位置表淺,周圍蜂窩組織較少,在久坐的體位下易于受到筋膜的卡壓而發(fā)生疼痛。環(huán)中穴進針后緩慢直刺4~7cm,可刺中股后皮神經,放電樣針感只需傳導到大腿上部的內側,不需要傳至足底。且在針刺治療時用的是粗針,對松解軟組織的粘連和解除神經卡壓效果較好。
汪某,男,43歲,2015年7月9日診。2天前因跌倒導致左臀疼痛,呈刀割樣,放射到左下肢后外側,程度劇烈不能入眠,咳嗽時可下肢竄痛加重。CT提示L4/ L5、L5/S1椎間盤輕度膨出。查直腿抬高試驗右側(-),左側在60°以內(+),超過60°(-),“4”字試驗(-),左梨狀肌緊張試驗(+),腰椎檢查(-)。舌淡暗苔薄黃,脈澀。西醫(yī)診為梨狀肌綜合征。中醫(yī)診為痹證(瘀血阻絡)。取環(huán)中、殷門、委中、承扶、承山、陽陵泉,用0.6mm×60mm粗針針刺,采用平補平瀉手法。環(huán)中穴進針后針尖向外約0.5cm,緩慢刺入4~7cm,使其放電樣針感傳導至大腿后側直到足底,留針30min。經1次治療后疼痛明顯減輕,連續(xù)治療5次疼痛消失,臨床治愈。
按:梨狀肌綜合征是由于間接外力如閃、扭、下蹲、跨越等使梨狀肌受到牽拉而造成撕裂,引起局部充血、水腫、痙攣而刺激或壓迫坐骨神經,發(fā)生疼痛和功能障礙[2]。環(huán)中穴針刺可獲得明顯的療效。針刺能使血漿中致痛物質5-HT含量明顯下降,從而顯著提高痛閾。
王某,男,72歲,2016年1月16日診。前列腺增生癥10余年,長年解小便較困難,因同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手術風險大,故一直采用保守治療,1個月前癥狀明顯加重,小便點滴而下,伴小腹脹及會陰墜脹疼痛。彩超提示前列腺增生。查尿常規(guī)、血常規(guī)未見異常。舌紅苔黃,脈弦滑稍數(shù)。西醫(yī)診為前列腺增生癥。中醫(yī)診為癃閉(腎陽衰微,下元虛寒,濕熱痰瘀)。取腎俞、命門、環(huán)中、豐隆、會陰、水泉,用0.35mm×60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針刺,腎俞、命門用補法,會陰直刺1~3cm、只捻轉不提插,余穴采用平補平瀉手法。環(huán)中穴進針后,緩慢刺入4~7cm,使觸電樣感放射到前生殖器,留針30min,每日1次。治療10次后小便困難明顯減輕,小腹脹及會陰墜脹疼痛均消失。
按:治療前列腺增生癥必須用長針深刺4~7cm,刺激陰部神經,使有放電樣放射針感傳導至生殖器。
屈某,女,17歲,2015年12月9日診。2年前開始每值經期即下腹劇痛,伴腹部發(fā)涼感,雖服止痛藥片而不效,同時經期后延,月經量少色黯且夾有瘀塊。本次月經昨日來潮,伴腰脹腿軟。舌質黯苔白,脈沉緊。婦科檢查(包括彩超)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診斷為痛經(寒凝血瘀型)。取環(huán)中、三陰交、中極、次髎、地機,用直徑0.35mm×60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針刺,用瀉法。環(huán)中穴進針后,緩慢刺入4~7cm,使針感放射到下腹部。留針30min,每日1次。治療2次后小腹冷痛大減,繼續(xù)治療至下次月經,未發(fā)下腹疼痛,此后月經按期而至俱無不適。
按: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經皆起于胞中,與月經關系密切。針刺治療痛經,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溫經而止痛。中極為任脈穴位,可調沖任之氣,散寒行氣。次髎為治療痛經的經驗穴。針刺環(huán)中須用長針深刺4~7cm,刺激陰部神經,使有放電樣針感傳導至下腹部。
謝某,男,45歲。2014年4月8日診。10年前因暴飲冷水致大便泄瀉,伴腹痛、腹脹、不思飲食,經多種抗生素及中藥治療病情時輕時重,每因進食油膩或不易消化之品而癥狀加重。結腸鏡檢查提示黏膜充血、水腫,表面粗糙,診斷為慢性結腸炎。大便溏泄、日行3~4次,腹脹納差,小腹墜脹疼痛,舌淡胖苔薄白,脈濡緩。西醫(yī)診為慢性結腸炎。中醫(yī)診為泄瀉(脾胃虛寒)。取環(huán)中、天樞、上巨虛、足三里、公孫、水分、陰陵泉、神闕、中脘、脾俞、胃俞、會陰,用直徑為0.35mm×60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針刺,針用補法,神闕加灸。環(huán)中穴針尖向內約0.5cm,緩慢刺入4~7cm,使放電樣針感只傳導至肛周。留針30min,每日1次。治療10次,腹瀉次數(shù)減少,仍腹脹、納差。加中脘、脾俞、胃俞治療20次,諸癥消失,精神、飲食較好,大便正常,泄瀉未再復發(fā)。
按:天樞為大腸募穴,調理腸胃氣機。上巨虛為大腸下合穴,合治內腑。水分利小便而實大便。神闕灸之可溫補元陽,固本止瀉。足三里乃胃的下合穴,可疏調胃腑氣機,與公孫、中脘、脾俞共同健脾益胃。針刺環(huán)中治療泄瀉必須用長針深刺4~7cm,刺激陰部神經,使放電樣針感傳導至肛周。
譚某,男,49歲。2014年9月17日初診。3天前酒后夜寐中出現(xiàn)右側肢體麻木,未治療,2天后開始逐漸出現(xiàn)右側肢體乏力,伴語言謇澀。CT提示左側基底節(jié)區(qū)多發(fā)性腦梗死。顏面紅赤,神志清楚,右側肢體活動不利,查右上肢肌力IV級,握力IV級,下肢肌力IV級,足背伸肌力III級,右側病理征陽性。舌紅苔薄白,脈弦滑。西醫(yī)診為腦梗死。中醫(yī)診為中風(風痰阻絡)。穴位上肢取肩髎、曲池、合谷、外關,下肢取環(huán)中、足三里、豐隆、陽陵泉。用直徑為0.35mm×60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針刺,平補平瀉。環(huán)中穴進針后,緩慢刺入4~7cm,使針感其沿足背傳至腳尖。加電針,用50Hz連續(xù)波、電流強度以能耐受為度,留針30min,每日1次,治療3次后右側肢體無力有所好轉,治療10次后右側肌力均為V級,握力及背伸肌力均為V級,臨床治愈。
按:痰濁為患引發(fā)的中風治療需從痰瘀入手。根據(jù)“治萎獨取陽明”的理論,選取手陽明大腸經及足陽明胃經經穴為主,針刺環(huán)中穴時使放電樣針感沿大腿后側傳至足部,并沿足背傳至腳尖即可。
環(huán)中穴位于足太陽膀胱經行于臀部附近。膀胱經與腎經互為表里,具有疏通經絡,宣表散寒,調理氣血,祛風勝濕,通陽助陽之功效。從解剖學上看,其部位在臀大肌、股方肌中,穴區(qū)淺層有臀上皮神經分布。深層有坐骨神經干和股后皮神經干經過,并有臀下神經、陰部神經、血管、坐骨神經肌支和臀下動脈分布,針刺環(huán)中穴可刺激臀上皮神經、坐骨神經干、股后皮神經干以及臀下神經、陰部神經。因此,所支配的下肢運動、感覺,生殖功能,括約肌功能,均可得到改善。
環(huán)中穴針刺如局部疾病,如髀不舉、樞中痛、濕疹及腰脅相引急痛,可淺刺得氣即可。前陰病以及婦科病,如痛經、黃帶赤帶、遺尿等應深刺使針感向會陰或少腹放射為佳。腰椎間盤突出癥、坐骨神經痛、股后側皮神經痛、半身不遂等病癥,當用長針深刺4~7cm,刺激坐骨神經干或股后側皮神經干,使有沿神經解剖部位向下傳導的放電樣針感。
[1] 苑繼承,史文鋒,程琰等股后皮神經及其主要分支神經痛的診斷和治療[J].局部手術學雜志,2012,21(6):623-625.
[2] 羅才貴.推拿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28.
R249.7
B
1004-2814(2017)05-0576-02
2017-02-03
明 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