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婷
摘 要:本文分別研究了音樂演奏前的準備階段、登臺階段以及演奏后總結階段的幾個美學問題,指出在準備階段音樂演奏者要對樂譜仔細聆聽,探析音調(diào)的不同性質;在登臺時則要考慮思想和情感的雙重性問題,以及理性與感性之間的關系問題,做到心理的專注;在總結階段則要認識到演奏具有不可重復性,爭取在下一次的表演中實現(xiàn)自我超越。
關鍵詞:音樂演奏藝術;階段劃分;美學問題
音樂演奏活動分為幾個階段:演奏前的準備階段、登臺階段以及演奏后的總結階段。在每一個階段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美學問題,亟待人們展開研究與探索。不論在哪一個階段,演奏者都要堅持“尊重”這一原則,不僅要尊重作品,還要尊重自身與聽眾,將音樂作品的藝術之美全面展示出來。
1 音樂演奏前準備階段的美學問題
1.1 對樂譜的聆聽
在演奏前,表演者必須要仔細聆聽樂譜。讀譜的過程并非只是為了按照譜面規(guī)定而進行演奏,更是為了要將譜面的標記內(nèi)化成音調(diào),也就是音樂表象,要做到這一點,演奏者一定要具備高超的音樂技巧和才能,并通過鍛煉與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有學者認為,人的所有認知都來自于理性和感性的聯(lián)合,而表象區(qū)域內(nèi)既不存在不抽象的具體,也沒有不具體的抽象。因此,直覺脫離不了經(jīng)驗與對事物的理解,而理解又通常包含于直覺當中。演奏者生活經(jīng)驗及藝術經(jīng)驗的累積,歸根結底就是培養(yǎng)直覺的基本要素。演奏者在聆聽樂譜時,可以了解到作曲家的情感及創(chuàng)作思想,進而通過運用想象與經(jīng)驗,把樂譜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這樣便能夠賦予音樂完整性、豐富性以及復合性。
1.2 探析音調(diào)的不同性質
作為一名演奏者,應當要對音調(diào)的性質進行全面的考察與分析。通過研究證明,音調(diào)中存在時代性、個體性、民族性以及地方性等特點。這些屬性相互影響并滲透,成為一個完整的形態(tài)。不同的作曲家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其作品也難免會帶上時代性特色。而如何處理好其中的時代性問題,是演奏者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此外,不同的音樂也帶有不同的個人色彩,假設將作曲家的個人風格看成一個點,那么該點的位置便在民族與地方的交界處。音調(diào)的民族性特點通常比較顯著,能夠呈現(xiàn)出來自不同民族的人們的情感表達方式。例如,肖邦作品中的波蘭風情,以及《梁?!分械暮睢?nèi)放情感等。地方性則是比民族性要小一些的范疇,演奏者要把握音調(diào)的地方性特點,就要充分體驗并了解地方性的事物。
2 音樂演奏登臺時的美學問題
2.1 思想情感的雙重性問題
在登臺的時候,演奏者應當考慮的問題是:該作品所要表達的是不是作曲家自己的情感?這種情感又是否是作曲家所表現(xiàn)出的客觀對象情感?作曲家通常都存在有兩類情感:一是進入特定場景后產(chǎn)生的針對性情感,二是將作品視為客觀對象而產(chǎn)生的情感。這些情感都和作者的個人生活經(jīng)驗有關,因此分別可以概述為藝術情感和生活情感。但在演奏者所創(chuàng)建出來的藝術世界情感當中,又必然囊括了演奏者的自我情感,所以這種情感是具備雙重性特點的。人們在考量音樂和自身之間的關系時,可以借助生活本身來表達出自己的看法。這樣一來,音樂所能展示的就不單單是人們內(nèi)心的情感和狀態(tài),而是內(nèi)在思想與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也就是思維形象化。
2.2 理性與感性之間的關系問題
在演奏過程中,如果沒有投入強烈的思想情感,是很難成功完成一場表演的。但如果僅專注于感情的展示,也不能保證演出獲得成功。完美的演奏應當包含兩大因素:一是自我理智的呈現(xiàn),二是熱烈情感的表達。演奏者要將理性和感性融為一體,才能順利完成音樂演奏。假設演奏者忘記了接下來要表演的曲譜,不知道如何控制曲調(diào)的強弱,也不知道怎樣調(diào)節(jié)音準和節(jié)奏,那么演奏也就難以進行下去。那這種控制一般是如何完成?自然就是演奏者的自我理性。所以,音樂的演奏應當是既感性,又理性的。演奏者在登臺時,應該把注意力放在這兩點上面。
2.3 心理的專注
心理的專注即演奏者要進入到特定的場景當中。例如,詢問一個演員在舞臺上會想到什么,其通常會回答:“我專注于表演,進入到特定的場景?!币虼?,演奏者在登臺時,心里所想的應當就是和曲子相關的特定場景,除此之外不能再想其他事物。如果演奏者無法做到心理的專注,難以進入特定場景,那么就會導致其表演趨于公式化、刻板化,無法順利完成音樂演奏,其表演也只是停留在膚淺的層面。因此,演奏者要把個人情感注入音樂作品中,在舞臺上專注于表演,在登臺時就有意識地控制好自我的意識和心理。
3 音樂演奏后總結階段的美學問題
3.1 演奏具有不可重復性
所謂的不可重復性,就是指音樂的存在形式具備開放性特點。同一名演奏者表演10次,仔細傾聽就會發(fā)現(xiàn)這10次都有所不同。有一種說法是:“藝術需有三分生?!币簿褪钦f應當為七分舊、三分新。七分舊指的是每次的表演內(nèi)容有七成同過去相似,而三分新則是指要有三分是屬于新的創(chuàng)作,這也代表著自我的提升。一名優(yōu)秀的演奏者,其技巧和經(jīng)驗是在不斷發(fā)展、成熟的,因此每一次演奏都應有新的創(chuàng)造內(nèi)容。比如,小澤征爾,他在每次演出之前都要重新讀譜,并進行再次創(chuàng)作,確保自己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層面上。就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假如一次新的演奏和上一次完全一樣,沒有任何創(chuàng)新,那么實質上就是在退步。
3.2 演奏過程中的自我超越
音樂演奏完成后,演奏者應當自我總結,思考如何完成自己的新目標,也就是如何將同一首作品表演得更好。就拿文本與型號的概念作比,可以說每一次演奏都代表著一個不同的型號,但有的型號符合文本,有的卻不符合。而符合文本的型號并非只有一個,而是包含了整個“家族”。在此之中,每一個型號都各具優(yōu)勢。因此,表演者要不斷追求新的目標,以便更好地詮釋文本,不斷進步。演奏者要積極聽取聽眾的意見,從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并逐步改善。總而言之,演奏者要虛心接受各種建議,并善于選擇,最終實現(xiàn)自我超越。
4 結語
音樂演奏藝術是一門值得深入研究的藝術,其中包含了理論、情感與實踐等多種問題。演奏者除了要不斷積累經(jīng)驗,掌握演奏技巧之外,還應當聆聽樂譜,探析音調(diào)的不同性質,研究理性與感性之間的關系問題,做到專注于表演。此外,還要認識到演奏具有不可重復性,并在演奏過程中不斷實現(xiàn)自我超越,將音樂作品以完美的形態(tài)呈現(xiàn)出來。
參考文獻:
[1] 桑宏.從音樂美學角度淺談鋼琴演奏的若干問題[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98-101.
[2] 胡自強.對音樂演奏藝術的美學思考——“意向·意義·視界·境界”初探[J].中國音樂,2000(04):39-41.
[3] 歐陽琳,劉慧婷.從美學角度淺議音樂表演中的鋼琴演奏[J].鴨綠江(下),2016(11):78-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