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朝靖
(南京大學 歷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
英國的光輝歲月
——《英國通史》第五卷《光輝歲月——19世紀英國》評介
孫朝靖
(南京大學 歷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英國是世界上率先進入現代化軌道的國家。19世紀英國在經濟發(fā)展、政治民主化、外交、帝國以及思想文化等諸多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充分展現了現代化的巨大推動力。19世紀英國通史性的歷史書寫有諸多范式,《英國通史》第五卷《光輝歲月——19世紀英國》是國內學者在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創(chuàng)新的敘述模式和章節(jié)劃分為框架、以現代化歷史進程和漸進式發(fā)展道路為線索進行通史性歷史闡述的一次有益嘗試。
英國通史;現代化;漸進式道路;19世紀
19世紀是英國向世界展示其民族國家構建和現代化發(fā)展進程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的時代,是英國的“光輝歲月”。英國建立起了世界性的帝國,而推動這個空前龐大的帝國運轉的原動力卻僅僅來自于一個面積不過二十余萬平方公里的島國,因此,人們難免對于這樣一個國家的歷史發(fā)展充滿好奇。由錢乘旦教授主編的六卷本《英國通史》積諸位學者數年之功終于在2016年付梓,叢書分別以“文明初起”“封建時代”“鑄造國家”“轉型時期”“光輝歲月”和“日落斜陽”作為各卷不同時期英國歷史發(fā)展的主題。其中劉成、胡傳勝、陸偉芳和傅新球四位教授執(zhí)筆的第五卷《光輝歲月——19世紀英國》描繪的正是英國達到鼎盛時期的歷史發(fā)展畫卷。
關于19世紀英國歷史的論述浩如煙海。除了傳統的政治史、經濟史和外交史等視角,二戰(zhàn)之后諸多學者也從新的視角不斷拓展相關研究。保羅·阿德爾曼(Paul Adelman)的《維多利亞時代激進主義:中產階級的經歷,1830—1914》從英國中產階級的角度切入,探討19世紀英國中產階級對英國激進主義的推動作用和影響。[1]在19世紀英國社會轉型研究方面,G.明蓋(G. Mingay)的《英國的轉型,1830—1939》指出,19世紀英國城市擴張和工業(yè)發(fā)展給傳統的鄉(xiāng)村形態(tài)、女性角色定位和財富分配等領域帶來巨大沖擊,因此19世紀是英國的轉型時期[2];阿薩·布里格斯(Asa Briggs)的《改良時代,1783—1867》認為,1783—1867年的英國是處于之前的“均勢時代”(Age of Balance)與之后的“進步時代”(Age of Progress)之間的“改良時代”(Age of Improvement),并闡述了這一時期英國社會的巨大轉變[3]。同時,也有學者從社會和鄉(xiāng)村的層面以向下的視角考察19世紀英國歷史的發(fā)展:S.查克蘭德(S. Checkland)的《英格蘭工業(yè)社會的興起,1815—1885》深入探討了工業(yè)革命時期工業(yè)社會的興起[4];G.明蓋主編的《維多利亞時代鄉(xiāng)村》關注了維多利亞時期鄉(xiāng)村衰減和城鎮(zhèn)興盛的現象,深入探究了工業(yè)革命對鄉(xiāng)村土地、農業(yè)、村鎮(zhèn)和勞作等方面帶來的巨大發(fā)展和深遠影響[5]。此外,F.湯普森(F. Thompson)的《19世紀英國土地社會》[6]、H.珀金(H. Perkin)的《現代英國社會的起源,1780—1880》[7]和G.克拉克(G. Clark)的《擴張中的社會:英國1830—1900》[8]等著作同樣對19世紀英國社會的發(fā)展進行了考察。從英帝國的角度,C.貝利(C. Bayly)的《帝國之巔:英帝國與世界1780—1830》繼承了文森特·哈洛的觀點,認為1783年之后“第二帝國”就已經逐漸形成,并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但與以往將英國作為敘述重點不同,貝利將注意力更多地轉向了各個殖民地。[9]即便在傳統的政治史領域也出現了新的歷史敘述模式,D.比爾斯(D. Beales)的《從卡斯爾雷到格拉斯頓1815—1885》以“建制派”(Establishment)與“其他社會力量”(Other Forces of Society)的博弈為線索,從新的角度探尋19世紀英國國內外重要歷史事件的發(fā)展。[10]
國內關于英國19世紀的歷史學著述主要關注于政治改革、工業(yè)革命、工人運動以及英帝國的形成與發(fā)展。20世紀90年代之后,國內學者對19世紀英國歷史的闡述視角也逐漸發(fā)生轉變,由傳統的研究領域逐漸擴展到中下層民眾、醫(yī)療、環(huán)境和家庭等諸多層面,不斷在橫向和縱向層面開拓19世紀英國史研究。《光輝歲月——19世紀英國》正是在吸收了諸多19世紀英國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的基礎上,以英國現代化發(fā)展道路為主線展現19世紀英國歷史的發(fā)展脈絡。相較于之前通史性英國史著作,本套叢書有著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首先,在敘述框架方面,叢書在章節(jié)和結構上有所創(chuàng)新和改進。第一,章節(jié)劃分方面,與以往以時間順序為主線的通史性著作不同,本卷以長時段內的不同層面為劃分依據。本卷依照整套叢書的體例,從經濟、政治、社會、外交、帝國和思想文化六個層面展現19世紀英國的整體歷史風貌。傳統的通史性歷史學著作通常以時間作為撰述的層次線索,然而,錢乘旦先生主編的《英國通史》卻打破了這樣的敘述傳統,轉而以不同的面向作為劃分依據,如此不僅使得讀者對同一時期內英國歷史的不同方面有了基本認識,同時也增強了其在長時段內的連貫性,使讀者能夠更方便、更快捷地對相關歷史事件的發(fā)展有所把握。第二,開創(chuàng)性地將“帝國”作為劃分單元。英國從一個西歐小國逐漸發(fā)展壯大并最終成為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英帝國,叢書首次在通史性著作中將其作為有別于單純外交政策的劃分依據,敘述英帝國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發(fā)展狀況。第三,本卷特意將“經濟”作為敘述起點,充分展現出19世紀英國經濟的發(fā)展和轉變對這一時期英國歷史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和深遠影響。
其次,叢書有著明確的敘述線索。其一,英國歷史呈現出改革、漸進式的發(fā)展特點。英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矛盾和沖突成為英國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然而,矛盾和沖突并沒有對英國歷史的發(fā)展造成完全的斷裂。恰恰相反,在矛盾和沖突中,英國卻開創(chuàng)了一條互相融合的道路,從而展現出“和緩、平穩(wěn)、漸進”的頗為獨特的歷史發(fā)展特點。[11]因此,在叢書的敘述中,英國漸進式的歷史發(fā)展特點得到不斷強調和拓展,成為叢書重要的敘述線索。其二,英國現代化發(fā)展道路是叢書的另一條重要線索。英國是率先步入現代化軌道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工業(yè)化的國家,因此英國的歷史也是英國現代化道路構建和發(fā)展的過程?,F代化是一個包含了社會整體變化的發(fā)展過程[12],而對不同層面現代化發(fā)展的歷史闡釋同樣成為叢書重要的敘述線索。
最后,內容方面,叢書積極吸收了國內外最新的英國史學術研究成果和史料,并對部分歷史事件有了新的解讀和認識,從而為讀者描繪一個更加豐富多樣的英國歷史發(fā)展圖景。此外,叢書對英國歷史相關人物、組織和事件的翻譯進行統合,有利于推動英國歷史相關專有名詞翻譯的規(guī)范化,同時標注的英文原文也方便讀者和相關學者按圖索驥并不斷深入研究。
《光輝歲月——19世紀英國》關注了英國最輝煌的時期。其間,英國在經濟、政治、社會、外交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其中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新生產方式的出現對19世紀英國的發(fā)展帶來了最為深遠的影響。
首先,19世紀英國完成了工業(yè)革命,工業(yè)革命推動英國由農業(yè)社會轉向工業(yè)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為經濟的發(fā)展帶來源源不斷的推動力,也驅動著英國為急劇提高的生產力尋找市場。一方面,英國國內工業(yè)與交通快速發(fā)展,為其提供資金的銀行和金融業(yè)也不斷擴展,農牧業(yè)相關工具和技術的改進以及進口農產品的競爭推動英國進入“精耕時代”。另一方面,英國商品生產能力的提高也驅動著其海外市場的開拓和殖民擴張,整個世界被卷入工業(yè)革命的洪流,世界各地彼此之間的聯系不斷增強。
其次,19世紀英國經濟思想經歷了由重商主義向自由主義、自由放任到國家政府適度干預的“新自由主義”的轉變。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為自由主義的提出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以《谷物法》被廢除為標志,英國政府終于開始接受18世紀就已經提出自由主義思想的亞當·斯密的觀點,英國開始走向自由主義的時代。19世紀英國自由主義的發(fā)展有著深刻的原因,因為號召自由競爭的基礎是英國已經有著絕對的生產和貿易優(yōu)勢,自由競爭有利于擴大英國的經濟利益。而在倫理邏輯方面,“追求利潤變成了正常的倫理,自私的動機被說成是可以造福于社會的崇高目標”[13]6。然而,到19世紀末期,隨著新興國家發(fā)展帶來的競爭以及關稅保護壓力的不斷增加,一系列社會問題不斷涌現。這一時期英國面臨的國內外危機促使人們重新審視和思考自由放任的政策,最終英國開始走向“新自由主義”,也預示著下一個世紀凱恩斯主義時代的來臨。
最后,經濟的發(fā)展推動了其他領域的進步。19世紀工業(yè)革命為英國帶來巨大的財富,財富的主要來源轉向工業(yè)領域,土地傳統的價值和重要性不斷衰減。與此同時,工業(yè)革命也創(chuàng)造了兩大社會群體:擁有大量財富的工廠主和擁有大量人口的產業(yè)工人。隨著財富來源的轉變和新興階層對政治權利的訴求不斷增強,政治改革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14]除此之外,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也為各項社會改革和對外政策提供重要的基礎。
政治民主化和政治制度的改革與完善成為19世紀英國在政治領域的重要議題,同時也是本卷政治層面的重要內容。
首先,19世紀英國政治制度完成了一系列的民主化轉變,新興的階層逐漸被納入政治體制,從而營造了相對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并進一步推動經濟和社會等各個層面的發(fā)展。
從英國民族國家構建而言,英國率先完成了現代民族國家的構建,推動其完成民族國家構建的專制王權逐漸成為政治現代化發(fā)展道路的障礙。都鐸王朝逐漸確立起強大的君主制,中央權力的不斷增強使得英國有了整合在封建制度下相對割裂的地方力量,因此,以國王和議會為主體的中央權威的確立推動了英國現代民族國家的構建。在此基礎上,英國已經具備了“現代化的有形的實體”[15],在現代化的道路上,英國已經整裝待發(fā)?!肮鈽s革命”確立了英國貴族寡頭統治的政治形態(tài),但是國王依然擁有著不容小覷的權威并不斷成為英國現代化前進道路的絆腳石。因此,如何克服專制王權則成為十七八世紀英國的重要議題和內容。雖然輝格史學派異常珍視此前議會在限制王權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但“光榮革命”確立起來的是貴族寡頭制。相較于專制君主制,18世紀實行的貴族寡頭制雖然有進步意義,但顯然不是政治現代化的終點。因此,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19世紀的英國如何突破“舊制度”并在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上繼續(xù)前進和深化,則成為19世紀英國政治制度發(fā)展的重要內容。
其次,英國政治民主化大門是以改革的形式逐漸打開的。霍布斯鮑姆用“革命”“資本”和“帝國”三個關鍵詞概括了歐洲“漫長的19世紀”。對于19世紀的英國而言,資本和帝國的描述適用于英國,但在這一時期英國政治發(fā)展方面,傳統意義上的“革命并不存在”[16]。第一次議會改革對于參與到政治改革運動中的廣大民眾來說,“改革猶如一場騙局”[17]。對英國第一次議會改革進行考察可以看出,19世紀英國議會改革并不是政治精英們主動進行的政治民主化改革,而是他們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做出的讓步和妥協,他們在推動議會改革的時候也從未改變一直以來的政治信念——盡力限制民主的擴大。然而,一旦確立了政治改革的先例,洶涌的民主化潮流就難以遏制了。因此,議會改革呈現出“民主的悖論”——政治精英們的反民主政策卻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fā)展。[18]19世紀英國政治精英們在議會改革中展現出適當的妥協和退讓,反映出英國政治制度現代化的發(fā)展道路是改革與漸進的。
19世紀政黨政治也逐漸確立,但這一時期保守黨與自由黨在執(zhí)政理念和政治思想方面并非完全對立。19世紀下半葉保守黨迪斯雷利和自由黨格拉斯頓在政治舞臺上的博弈充分地表明了這一點:“不能錯誤地將格拉斯頓和迪斯雷利之間的分歧視為根本原則的對立……兩者在很多時候都可以被視為羅伯特·皮爾爵士的追隨者。兩者均有著大量希望盡力避免極端民主化的保守勢力的擁躉?!盵19]可以看出,兩黨在政治運作和執(zhí)政理念方面有著共性,這就將政治改革的問題由改革的必要性轉變?yōu)楦母锫窂降奶接?,進而為政治民主化改革的進行提供了充分的討論空間,同時創(chuàng)造了相互妥協和讓步的可能性。
最后,19世紀英國議會改革之后正式確立了責任內閣制、兩黨制等現代政治制度,文官體系的建立和發(fā)展也使得英國政治制度不斷完善。隨著國家事務的不斷增多,19世紀英國創(chuàng)立了一系列新的政府職能部門,“政府部門的增加擴大了首相和內閣的權力,使議會至上的原則逐漸被內閣至上所取代”[13]174。在人事方面,19世紀英國確立了現代文官制度,政府運作的效率得到提升。此外,在地方行政、司法等領域的廣泛改革不斷完善英國政治體制,“到20世紀開始時,農業(yè)時代家長式的統治方式已經基本過去了,一種現代形式的治理模式基本定型”[13]190。
19世紀英國外交的核心利益包括保證領土的安全和完整,同時為英國對外貿易提供保障。拿破侖戰(zhàn)爭之后,歐洲重新確立起均勢的局面。為了維持歐洲均勢,和平外交成為英國外交政策的重要特征。即便是帕默斯頓實行的“炮艦外交”也表現出英國對主動性軍事行為的克制,并秉持著均勢原則。19世紀70年代開始,英帝國在特征和形式上發(fā)生巨大轉變[20],同一時期的格拉斯頓和迪斯雷利的外交政策也緊密圍繞帝國展開,英國外交政策展現出帝國主義外交的色彩?!肮鈽s孤立”的外交政策要求強大的經濟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的相對衰落使其難以繼續(xù)維持傳統的外交政策,轉而回歸到尋求聯合對抗強敵的現實外交傳統上去。另一方面,19世紀見證了英帝國的繁盛,但是英帝國榮光之下的弊病也逐漸凸顯。
首先,19世紀英國通過自由貿易、政治手段、炮艦政策和占領貿易據點等方式逐漸塑造起一個“無形帝國”?!盁o形帝國”是英帝國在疆土領域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倡導殖民地承擔防衛(wèi)責任的“自我防衛(wèi)”和殖民地自我管理的“自我成長”,從而以最小的負擔維護一個最大的帝國。
其次,19世紀是英帝國在空間范圍內的急劇擴展時期。值得注意的是,英帝國空間的擴展不僅包括外部空間,也包含不列顛群島內部空間的擴展。19世紀愛爾蘭問題成為英帝國內部空間擴展的關鍵因素,這一時期英國政府對愛爾蘭問題的思考和應對表明愛爾蘭問題的發(fā)酵和解決是與英國“海外殖民擴展并行的歷史過程”[21]。因此本卷中,愛爾蘭問題被放置到“帝國”篇中進行討論,從而在內部和外部層面對19世紀英帝國的發(fā)展有更加全面的認識。
最后,19世紀后期“日不落帝國”光輝之下潛在的陰影逐漸浮現出來,英帝國逐漸呈現出相對衰落的趨勢。帝國廣闊的疆域意味著巨大的負擔,而隨著其他國家的興起和各個殖民地離心趨勢的不斷強化,英帝國在強盛的表面之下隱藏著危機,布爾戰(zhàn)爭最終導致“大英帝國道德支柱發(fā)生斷裂”,并促發(fā)了英國內部對英帝國的重新思考。雖然19世紀英帝國依然維持著“有形帝國”和“無形帝國”,但英國國內和國外都出現了對維持龐大的英帝國的不利因素。
19世紀英國在經濟、政治和外交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在社會和思想文化層面得到反映,因此這一時期社會轉型和思想文化發(fā)展是本卷所關注的重要領域。
首先,19世紀英國社會的巨大轉變反映了英國經濟和政治領域的現代化發(fā)展。工業(yè)革命在擴大了社會群體經濟差異的同時推動了社會民眾階級自我意識的覺醒,并將之前垂直的等級結構逐漸轉變?yōu)闄M向的階級結構,傳統的家長制社會逐漸轉變?yōu)殡A級社會,中等階級和工人階級不斷興起,對傳統的貴族統治形成挑戰(zhàn)。中等階級和工人階級取代傳統的貴族階級逐漸成長為推動社會改革的中堅力量,并在19世紀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改革和社會運動中發(fā)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其次,19世紀英國經濟的急劇增長推動社會快速發(fā)展,但社會的轉型也伴隨著“陣痛”,治安混亂、環(huán)境污染、勞資紛爭等社會問題不斷加劇。由于資源分配不均和自由放任思想的影響,19世紀早期社會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受到社會問題直接影響的普通民眾逐漸聚集成為推動政府進行社會改革的力量,經濟的現代化為英國政府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政治的現代化則成為英國政府推動社會改革重要的制度保障。隨著英國政府社會改革法案的頒布和相關措施的推行,社會問題得到極大改善。此外,英國城市規(guī)劃和市政管理開始發(fā)展,并取得諸多成就。到19世紀末,英國基本形成現代形式的城市,城市化與工業(yè)化一起成為19世紀英國的重要特征。在經濟和政治現代化的引導下,英國社會也開始進入現代化軌道,并影響著思想文化的發(fā)展。
最后,19世紀英國物質層面的現代化不斷推進和深化,對同時期思想文化的發(fā)展帶來深刻影響。在文學方面,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徹底改變了往日“快樂的英格蘭”,受浪漫主義的影響,對昔日景象的懷念推動詩歌迎來了第二個高峰期;第一次議會改革之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工業(yè)化帶來的諸多問題,這一時期的文學也就體現出對現實的關懷,對現實社會的描述也反映出作家們的道德理想;19世紀70年代之后,對中等階級價值觀的思考成為主要潮流,表明中等階級群體的擴大,反映出中等階級的價值觀危機。在社會思想方面,以個人權利為基礎的自由主義成為19世紀最重要的思想,以歐文和費邊社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展現了對工業(yè)社會中底層民眾的關注,女性主義和帝國主義也同樣是這一時期權利意識發(fā)展和英帝國擴張的反映。與此同時,以牛津運動為代表的保守主義思想也同樣在19世紀不斷發(fā)展,投射出對工業(yè)社會的反思。除此之外,19世紀英國在建筑、藝術和科學技術等領域輝煌的成就反映出現代化的巨大潛能。
總而言之,19世紀英國歷史的發(fā)展從橫向上來看,經濟、政治、社會、外交、帝國和思想文化等層面相互影響;從歷史發(fā)展縱向上來看,19世紀英國經濟的發(fā)展發(fā)軔于18世紀中葉開始的工業(yè)革命,19世紀英國政治改革是長久以來英國政治現代化歷史發(fā)展過程的重要成果,橫貫英國19世紀外交政策的孤立主義原則同樣有著適宜的歷史土壤。本卷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以英國現代化和漸進式發(fā)展道路為貫穿線索為讀者全方位展示了19世紀英國的歷史:現代政治制度的開創(chuàng)性、經濟發(fā)展的輝煌成果、對外政策的杰出成就以及由此對社會和民眾思想文化生活帶來的深刻影響,都無一不勾勒出19世紀英國的光輝歲月。
另一方面,《英國通史》作為通史性著作決定了其只能是國家和集體的歷史群像,因此難以對個人或少數群體給予足夠的關注,同時對歷史事件的分析與闡釋也存在進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間。杰里米·布萊克同樣表達過對歷史闡釋和書寫的擔憂:“對偉大成就進行國家歷史敘述是有缺陷、有失偏頗的,(因為它)無法捕捉到那些政治上完全不激進的人們的經歷和貢獻。這是國家歷史確定性缺乏的一部分。”[22]誠然,國家層面宏大的歷史敘述模式難以充分考察所有民眾和群體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影響和推動力。然而,通史性著作的寫作目的在于從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道路探究塑造了其現在的國家形象的歷史原因和經驗教訓,并以明晰的線索對歷史事實予以新的考察和認識,從而深化并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從這個意義而言,《英國通史》完成了其既定目標,同時也為英國歷史研究的深入和拓展提供了重要基礎和必要參考。
[1]ADELMAN P. Victorian radicalism: the middle-class experience, 1830-1914[M]. London: Longman, 1984.
[2]MINGAY G E. The transformation of Britain 1830-1939[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86.
[3]BRIGGS A. The age of improvement 1783-1867[M]. Oxon: Routledge, 2014.
[4]CHECKLAND S G. The rise of industrial society in England, 1815-1885[M]. London: Longman, 1964.
[5]MINGAY G E. The Victorian countryside[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81.
[6]THOMPSON F M L. English landed socie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M]. London: Routledge, 2007.
[7]PERKIN H. The origins of modern English society, 1780-1880[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69.
[8]CLARK G K. An expanding society: Britain 1830-1900[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7.
[9]BAYLY C A. Imperial meridian: the British empire and the world 1780-1830[M]. London: Longman, 1989.
[10]BEALES D. From Castlereagh to Gladstone 1815-1885[M].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Inc, 1969.
[11]錢乘旦,陳曉律.在傳統與變革之間:英國文化模式溯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2.
[12]錢乘旦,劉金源.寰球透視:現代化的迷途[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349.
[13]劉成,胡傳勝,陸偉芳,等.光輝歲月:19世紀英國[M]∥錢乘旦.英國通史:第五卷.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
[14]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234-235.
[15]錢乘旦.世界現代化歷程:總論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147.
[16]STEWART R. Party and politics, 1830-1852[M]. London: Macmillan, 1989: 31.
[17]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3.
[18]劉成.民主的悖論:英國議會選舉制度改革[J].世界歷史,2010(2):36-46.
[19]COWLING M. 1876: Disraeli, Gladstone and revolution: the passing of the second reform bill[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7: 308.
[20]THOMPSON W. Global expansion: Britain and its empire, 1870-1914[M]. London: Pluto Press, 1999: viii.
[21]王晉新,姜德福.現代早期英國社會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184.
[22]布萊克.英國簡史[M].廖文靜,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225.
(責任編輯:王寺月)
2017-04-02
孫朝靖,男,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英國史研究。
K10-42
A
2096-3262(2017)04-00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