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群體性事件視角下利益表達機制研究

      2017-04-05 20:29:10王贊云
      福建開放大學學報 2017年2期
      關鍵詞:群體性制度化表達能力

      王贊云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漳州分校,福建漳州,363000)

      群體性事件視角下利益表達機制研究

      王贊云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漳州分校,福建漳州,363000)

      改革在推動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也擴大了社會不平等程度,從而加劇了社會的不穩(wěn)定。群體性事件的頻繁發(fā)生使得如何預防和處置群體性事件成為政府應當思考的重要問題,更是黨執(zhí)政過程中需要著力解決的重點。群體性事件處置是否妥善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與否,而利益的滿足與否則直接關系到群體性事件的產生與否,因此必須著重分析利益表達機制與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與預防的內在聯(lián)系,提出完善利益表達機制的對策建議。

      群體性事件;利益表達機制

      社會轉型期也是各類群體性事件頻繁發(fā)生的時期,而借助各類新傳媒工具,群體性事件的影響范圍大大擴大了,不再僅僅局限于事件發(fā)生地。群體性事件的高頻發(fā)生不僅僅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削弱了政府信任,更成為了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突出問題和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群體性事件及其特點

      雖然從古至今都有著關于群體性事件的記載,但是由于認識角度的差異,目前仍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界定。然而對群體性事件的研究發(fā)現(xiàn),群體性事件往往具有以下四個主要特征:

      第一,群體性。群體性事件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參與者,但是從發(fā)生的具體事例看,群體性事件的參與者人數(shù)往往眾多,多則可能上萬人。例如,“410”重慶萬盛群眾聚集事件,其參加者人數(shù)最多在一萬人左右。

      第二,目標訴求的一致性。利益訴求的一致性是群體性事件的一個重要特征。雖然群體性事件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但是從其發(fā)生的原因來分析,大部分群體性事件都是群體的利益受損后,為了滿足利益要求而采取的行動,雖然這種行動通常是采用非法的、暴力的方式進行。

      第三,從眾性。群體性事件的參與者從眾性和跟風效應明顯。因為處在群體性事件中的人們往往“不能辨別真?zhèn)位驅θ魏问挛镄纬烧_的判斷。群體所接受的判斷,僅僅是強加給它們的判斷,而絕不是經過討論后得到采納的判斷”,[1]例如,2008年甕安事件中的許多參與者都是“非直接利益者”,并任何利益動機,與事件也無關系,而只是受到輿論媒體的影響而加入到事件中來的。

      第四,嚴重危害性。群體性事件的嚴重危害性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會造成生命、財產損失。例如,甘肅隴南事件造成的辦公設備損失超500萬,而云南孟連事件更是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第二、會擾亂社會秩序,妨礙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第三、使民眾對政府失去信心,危及政府形象,削弱政府信任。

      二、群體性事件與利益表達機制的內在聯(lián)系

      改革使得利益關系發(fā)生重大調整,因此往往會造成一部分人利益受損。而每一起群體性事件的背后往往都會有其利益訴求,群體性事件通常是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受損又訴求無門時才會發(fā)生。因此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與處置與利益及利益表達機制息息相關。首先,社會利益關系變化是導致群體性事件的深層次原因;其次,不完善的利益表達機制是誘發(fā)群體性事件的重要因素;最后,建立完善的利益表達機制是預防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一)社會利益關系變化是導致群體性事件的深層次原因

      有研究顯示,當人們越是認為社會不公平,收入分配不公,就越有參加政治行動以表達不滿情緒的意愿,演化成為群體性事件的可能性就越大。當前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社會利益關系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社會利益主體多元化、社會利益結構失衡、強弱社會群體分化明顯。而這些變化就造就了中國“彌漫性沖突 ”的社會性格。因此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社會底層群體在不同的利益驅動下,就容易因自身的利益得不到滿足或維護而爆發(fā)群體性事件。

      (二)不完善的利益表達機制是誘發(fā)群體性事件的重要因素

      利益表達是人們表達意愿的過程,它有助于社會利益分配的政策更符合公共要求,但是當前我國利益表達機制存在的諸多問題,使得弱勢群體在制定公共政策的過程中主體缺失,利益訴求無法輸入到公共政策中。而當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多地體現(xiàn)強勢群體而忽視弱勢群體的利益時,就會催生弱勢群體的“相對剝奪感”,從而誘發(fā)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

      1.利益表達渠道不暢通

      目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xié)商制度、大眾傳播媒介、社會團體及群眾自治組織、信訪與對話等構成了我國公民利益表達的基本框架。雖然這些渠道構成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良性雙向互動,但是我國的壓力型政治體制造成了自下而上的民意表達渠道堵塞,而自上而下的民意表達收到的效果不佳。因此利益表達渠道的不暢通,使得利益相關者利益表達無門。

      第一,雖然信訪作為一種自下而上的表達民意渠道,問題涉及范圍廣,可以幫助民眾宣泄不滿,化解矛盾,但是其存在著有關部門推諉嚴重,信訪渠道不暢通,處理效率低等問題,這就使得信訪的效果差。第二,由于人大代表來自各行各業(yè),是在本職工作之余兼任的,因此在有限的精力之下他們也無法保證其所提議案的專業(yè)性和真實代表性。第三,雖然政協(xié)委員提出的意見會更具建設性,但是其力量相對弱小,話語權小,因此利益表達的效果差。第四,各類社團組織和群眾自治組織力量分散,利益表達的影響力較小。

      2.利益表達能力弱

      民主理論家羅伯特·達爾的多元民主理論認為社會利益群體的多元化有利于維持社會利益格局的平衡。公民利益表達能力的強弱與其利益實現(xiàn)程度是一種正相關的關系,但是由于每個人擁有的政治資源是不同的,其利益表達能力也是不同的。一般說來,從社會上層到社會底層,人們的利益表達能力是遞減的。[2]因此,處于社會底層的普通公民的利益表達能力弱,參與意識薄弱,參與意愿不高,他們真實的利益需求無法得到表達,所以利益需求也同樣無法實現(xiàn)。

      3.制度化程度低

      亨廷頓認為,一個社會的政治成熟程度與其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密切相關。一個社會如果政治制度化程度低、政治參與程度高,那么其政治是不穩(wěn)定。從我國現(xiàn)階段發(fā)生的群體性事件看,利益表達機制的不完善使得處于弱勢群體的一方的利益缺乏制度化保障,因此當他們通過非制度化的靜坐、示威、沖擊黨政機關等渠道來進行維權時,就會破壞社會秩序、加劇社會的不穩(wěn)定。

      (三)完善利益表達機制是預防群體性事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人們的觀念中,社會穩(wěn)定的首要條件是避免矛盾,但是沒有任何矛盾的社會是不存在的。因此要預防群體性事件最為重要的并不是如何避免矛盾,而是如何釋放、化解矛盾。利益表達機制就為釋放不滿情緒、化解矛盾提供了重要途徑。

      第一,完善利益表達機制可以團結弱勢群體,凝聚力量。弱勢群體由于力量分散、弱小,其權利容易受到漠視和損害,這也是他們人數(shù)眾多但政治影響力小的根源,而完善利益表達機制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讓他們通過制度化的途徑凝聚在一起,克服個體利益訴求的不足,增強政治影響力。第二,完善利益表達機制可以擴大弱勢群體的聲音,影響政府決策。利益表達機制是溝通政府與群眾的橋梁。如果政府做決策的時候損害了群眾的利益,那么人們就可以借助利益表達渠道來反映訴求,施加壓力,從而影響政府決策,避免訴求無門。第三,完善利益表達機制可以宣泄不滿情緒。公眾的不滿情緒從產生到爆發(fā)成為群體性事件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因此如果能通過各種正常利益表達渠道使之得到釋放,那就不至于發(fā)展演化成為嚴重的群體性事件。

      總之,建立健全利益表達機制,一方面可以幫助政府在決策之前廣泛聽取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要求,以便制定更符合公共利益要求的公共政策,防止弱勢群體的利益受損;另一方面可以讓利益受損的群體有合理、合法的途徑宣泄其不滿,避免事件的進一步擴大。因此,建立暢通的利益表達渠道,引導弱勢群體以理性、合法的形式進行維權,是預防群體性事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三、進一步完善利益表達機制的對策建議

      群體性事件的發(fā)展演變過程通常為:“社會矛盾激化——利益訴求表達——利益表達受阻——不滿情緒升級并擴散——群體性事件爆發(fā)”,因此,建立健全的利益表達機制,有利于平衡各利益主體關系,對預防群體性事件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建立、創(chuàng)新利益訴求表達渠道

      建立暢通利益表達渠道,搭建更為開放、暢通的利益表達渠道,使得民眾可以通過正常、合法的途徑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對預防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具有積極的意義。而建立暢通利益表達機制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要繼續(xù)完善現(xiàn)有的利益表達渠道。具體做法有:第一,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代言機制、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協(xié)商機制以及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定期走訪機制等。第二,建立能夠及時收集群眾利益訴求信息的信訪系統(tǒng),及時了解、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第三,建立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對群體關心的重大問題要及時公示并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第四,繼續(xù)發(fā)揮工會、婦聯(lián)、群眾自治組織以及各類非政府組織的政策咨詢和權益保護作用。

      二要充分發(fā)揮大眾媒體的優(yōu)勢作用,增強新聞媒體的利益表達作業(yè)。大眾媒體信息傳播快、影響范圍廣等特點,使得群體性事件在發(fā)生后的較短時間內就能夠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因此,要擴展利益表達渠道,就必須借助電臺、電視、報紙、政府門戶網站、手機等大眾傳播媒介,構建以媒體為“第四權利”的多層次、多渠道利益訴求表達平臺。這樣一方面有助于事件的及時公開、處理,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另一方面可以及時消除公眾的不滿情緒,把問題化解于無形。

      三要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完善基層民主制度,鼓勵民眾監(jiān)督、參與政府的管理和決策過程。由于各個地方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等的不同,政府的管理手段也應該有所創(chuàng)新。比如,福建南平市光澤縣就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建立了三級民意傳達的戶代表會議制度,讓民眾參與到鄉(xiāng)村治理中,也使得各類矛盾能夠及時化解。另外還可以支持各類行業(yè)協(xié)會及非官方社會政策研究、咨詢機制的發(fā)展等,形成新的社會群體“代言人”。

      (二)強化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能力

      政治表達是公民行使政治權利的過程,但是在壓力型政治治理結構中,強勢群體的利益表達能力較強,他們能夠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利益表達,使政府明顯感受到他們的某種政治意圖,從而對政府產生影響;而弱勢群體由于其利益表達能力較弱,缺乏相應的維權知識和能力,因此在利益遭受侵害時,往往無法采取合法的手段來進行維權。所以提高弱勢群體用制度化方式解決矛盾和沖突的意識和能力,是提高群體利益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第一,積極扶持代表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第三部門的發(fā)展,為弱勢群體爭取利益表達創(chuàng)造機會;第二,通過宣傳、教育、培訓等方式,提升群體的參與意識和集體談判能力,擴大政治影響力;第三,利用現(xiàn)有渠道向政府進行政策倡導,提高利益表達能力;第四,采用參與式方法,通過讓群體直接參與具體的項目操作,增強其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

      (三)加強利益訴求表達制度化

      政治穩(wěn)定與政治制度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一般說來,政治制度化程度高的國家其政治局勢也比較穩(wěn)定,而政治制度化程度低的國家其政治局勢更容易趨于不穩(wěn)定。[3]因此,政治制度化是實現(xiàn)政治穩(wěn)定的根本途徑。

      從當前發(fā)生的群體性事件看,利用非制度化渠道進行利益表達的數(shù)量有增加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當前的利益表達機制制度資源匱乏和制度安排不合理,制度化程度低。所以弱勢群體在利益受損時,只能尋求非制度化的渠道來解決問題,因此要完善利益表達機制,就必須用制度和法制來規(guī)范,使公民以合法手段影響政府活動。第一,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制度、民意調查制度、聽證會制度、矛盾調解、協(xié)商和談判制度等。第二,要保障群眾的立法參與權,提高公民的政治參與熱情。第三,提高民眾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引導、鼓勵其用合法的、制度化的方式將訴求表達處理。第四,建立健全有利于弱勢群體的法律救助體系。

      結 語

      利益表達是利益實現(xiàn)的邏輯起點和現(xiàn)實基礎。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利益表達機制不健全,因此,弱勢群體在利益訴求無門時而采用非法、過激的方式來反映、維護利益??梢哉f,群體性事件是利益表達失語境況下的一種反抗。要妥善處理好群體性事件,必須建立完善的利益表達機制。完善的利益表達機制不僅有利于促進民意的形成、表達,實現(xiàn)不同利益主體利益表達的平等話語權;同時也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維護社會穩(wěn)定。

      [1][法]古斯塔夫·勒龐.馮克澤,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49-50.

      [2]王贊云.群體性事件的預防與鄉(xiāng)鎮(zhèn)政府治理結構優(yōu)化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

      [3]王浦劬.政治學原理[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3:250.

      [4] 王向民.公共事件緣起與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81.

      [責任編輯:鐘晴]

      D62

      A

      1008-7346(2017)02-0061-04

      2017-04-08

      王贊云,女,福建漳州人,福建廣播電視大學漳州分校助教。

      猜你喜歡
      群體性制度化表達能力
      不斷推進生態(tài)文明制度化建設
      創(chuàng)新寫作教學,培養(yǎng)表達能力
      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
      甘肅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5:22
      推動以案促改工作常態(tài)化、制度化
      人大建設(2019年6期)2019-10-08 08:55:44
      密切黨群關系在群體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徑
      學習月刊(2016年19期)2016-07-11 01:59:44
      加強聯(lián)想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談涉警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應對之策
      新聞傳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1
      法治視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論析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9
      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
      論網絡與群體性事件
      昂仁县| 莱芜市| 乌兰察布市| 抚宁县| 正安县| 蒙山县| 湄潭县| 武义县| 淮南市| 双鸭山市| 阳城县| 聂拉木县| 河间市| 大埔区| 阿瓦提县| 宝鸡市| 城口县| 德令哈市| 富裕县| 贵港市| 海宁市| 石棉县| 勃利县| 浦北县| 沁源县| 侯马市| 车致| 嘉黎县| 常山县| 承德县| 三江| 咸丰县| 松溪县| 东阿县| 上饶市| 安福县| 清流县| 龙泉市| 浦北县| 柘城县| 普兰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