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國語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從文學倫理學角度解讀《活著,并且要記住》中的反戰(zhàn)意識
牛玲云
(西安外國語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活下去,并且要記住》是俄羅斯當代作家瓦連京·拉斯普京的一部戰(zhàn)爭題材小說,本文試圖運用倫理道德批評的方法分析男女主人公面臨的倫理沖突和困境,對人物形象及悲劇成因進行文學倫理學分析,闡述小說中作者所要表達的反戰(zhàn)主題。
文學倫理學;解讀;反戰(zhàn)意識
拉斯普京是俄羅斯20世紀后半期最優(yōu)秀的作家之一,是平民的代言人,他的作品關注下層人民的疾苦,是一位“接地氣的作家”。《活下去,并且要記住》是拉斯普京的一部戰(zhàn)爭題材的小說,但小說中并沒有槍林彈雨,血肉模糊的戰(zhàn)爭場面。小說以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為時代背景講述了男主人公安德烈從一個勤勞、善良的年輕人從臨危受命成為一名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士到最后淪為了一名“三分像人,七分像鬼,面目可憎”的逃兵。女主人公是男主人公的妻子娜斯焦娜,是一位從小飽嘗生活艱辛的美麗、善良、勤勞、勇敢的俄羅斯女性。小說主要描寫了這對青年夫婦在面對戰(zhàn)爭時做出的人生抉擇。
該文從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角度對《活著,并且要記住》加以解讀和分析,通過安德烈和娜斯焦娜的悲慘命運揭示:戰(zhàn)爭是造成其倫理災難的罪魁禍首,戰(zhàn)爭具有毀滅性,以及給人們生活以及心理帶來巨大災難和創(chuàng)傷。
“文學倫理學批評”這種新的批評方法首先由華中師范大學聶珍釗教授于2004年提出并建構了該批評方法的理論框架。他認為“文學在本質上是倫理的藝術”,“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典型地集中地反映人類社會道德現(xiàn)象,描寫了社會存在的道德矛盾和沖突,因此文學也就必然可以成為倫理學研究的對象。因此,我們可以運用倫理學的方法研究和批評文學,為文學的批評尋找一條新的途徑”。文學倫理學批評方法的主旨“在于以歷史的眼光來考察作家作品等文學現(xiàn)象的倫理內涵,結合當時的政治、經濟與法律制度,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各種倫理關系做出符合歷史實際的解釋,并盡可能得出一種新的結論”。
作為一種新的文學批評方法,文學倫理學批評認為文學是特定歷史階段倫理觀念和道德生活的獨特表達形式,文學在本質上是倫理的藝術,為從倫理的立場解讀、分析和闡釋文學作品、研究作家以及與文學有關問題上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一)倫理沖突。文學倫理學批評認為人是一個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所謂的“斯芬克斯因子”由兩部分組成—人性因子和獸性因子。這兩種因子組合在一起,其中人性因子即倫理意識,是高級因子;獸性因子與人性因子相對,是人的動物性本能,是低級因子;前者能控制后者,從而使人成為有倫理意識的人。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組合和變化,將導致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的不同行為特征和性格表現(xiàn)。形成不同的倫理沖突,表現(xiàn)出不同的道德教誨價值。
文中男主人公安德烈參戰(zhàn)最初跟著坦克沖鋒,猛撲德國機槍,滑雪夜襲。被認為是可靠的戰(zhàn)友。就連最勇敢的人為了保險一點,常常找他搭檔。他一次次負傷,又一次次返回戰(zhàn)場。由此可見,安德烈是具有愛國熱情的一個戰(zhàn)士。然而戰(zhàn)爭快要結束的時候,人活下去的欲望就越強烈。在第三次負傷后在醫(yī)院躺了近三個月的安德烈,以為可以休假回家一趟并阻止了妻子的探望,但讓他始料未及的是病愈后,被命令立即返回前線。抱怨和憤恨勝過了對前線的恐懼,離家不遠使他產生了不顧一切想回去看望親人的心理。剛開始還拿不定主意,交通不暢讓他回家一趟很快再返回的美好愿望成了泡影,回前線后也可能受懲罰的恐懼又讓他堅定了不能回去的決心。此時,求生的本能戰(zhàn)勝了他的理性,他選擇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放棄了公民的責任,所謂的“獸性因子”使他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戰(zhàn)爭扭曲了安德烈的靈魂,激發(fā)了其體內的“獸性因子”,如果說開始他是被迫的,無奈的,甚至是情有可原的,那么后來他則完全被個人主義和自私的求生欲望所包圍。逃往回來在與妻子的第一次見面中就對自己的妻子惡言威脅,他為了自己的茍且偷生完全不顧妻子的感受。在得知妻子懷孕后,他完全不顧妻子的死活“你給我生孩子,這就是你該做的事,你那怕死,也要把孩子生下來?!彼麑⒆约核傅腻e誤讓妻子來承擔,至此他的自私自利被刻畫地淋漓盡致。
顯然,戰(zhàn)爭使他開始了悲慘的命運,也貫穿了悲劇的始終。假如沒有戰(zhàn)爭,就沒有逃亡,也沒有最終的悲劇。軍隊里首長的不近人情,以及對人道主義的向往直接導致了他的悲劇。我們可以試想,假如哪怕給他一天的假期,或許悲劇就不會發(fā)生,獸性因子—個人主義,茍且偷生的欲望,從根本上決定了悲劇的不可避免性,致使他在罪惡的道路上越滑越遠。
(二)倫理兩難。女主人公娜斯焦娜是典型的俄羅斯婦女:勤勞、善良、溫和、忍耐、謙恭。結婚四年未生一子,婆婆冷落虐待,丈夫揮舞拳頭,她忍氣吞聲,毫無怨言。然而,戰(zhàn)爭的爆發(fā),丈夫安德烈的逃跑,使她的生活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她期待丈夫的歸來,憧憬和企盼著美好的生活,然而當發(fā)現(xiàn)丈夫是“開小差”回來時,她既激動又害怕,既興奮又羞愧,面對丈夫的威脅,她感到既震驚又委屈。她在心里想:“即使他是個陌生人而且道德敗壞透頂,也不能隨隨便便就撒手不管,何況安德烈是自己的親人。”至此,盲目的愛情和自身的善良,戰(zhàn)勝了理智與公民的責任。
她這樣做的后果卻給自身帶來了精神上的折磨和痛苦。當同村的戰(zhàn)士馬克西姆回村,娜斯焦娜受公公囑托去打探情況時,別人有說有笑,而娜斯焦娜只能聲色不露地沉默著。她既不能說話,又不能哭泣,因為她沒有權利。她懂得,這一切她都不能做,因為她沒有權利。不論她做什么,都是欺騙和假裝。我們可以看出:娜斯焦娜的痛苦和不安是安德烈的罪責造成的,她所承受的煎熬是常人無法想象的。而這一切的根源則是戰(zhàn)爭。
作為妻子,她不忍心不管乃至揭發(fā)自己的丈夫,她把丈夫逃跑的責任歸結到自己身上,認為她之所以牽腸掛肚回來,是為了她,是為了要和她團聚幾天才將死期推遲。但作為公民,她又是對祖國和公民包含深情和熱情,她認購了遠遠超出自己可以承受能力的兩千公債,雖然有些許為丈夫贖罪的私心,但更重要的是她作為公民的責任感。
當娜斯焦娜在多年不孕之后突然懷孕,她所面對的又是一個兩難的困境,為多年愿望即將實現(xiàn)的欣悅以及隨之而來村里人的冷嘲熱諷。最終為了不暴露丈夫,她選擇了安加拉河冰冷的河水,與此同時,她也得到了自身的解脫與救贖,不必在倫理兩難的困境里苦苦掙扎,飽受精神的折磨。前蘇聯(lián)作家謝爾蓋·扎雷金曾評論道:“娜斯焦娜的毀滅是別無他擇的,如同她并沒有鑄成什么特別的悲劇,大的甚至或是不可饒恕的生活錯誤——死亡完全不應是她、而是她的丈夫安德烈·古西科夫?!?/p>
從文學倫理學的角度解讀《活著,并且要記住》,男主人公安德烈在倫理沖突下,“獸性因子”戰(zhàn)勝“人性因子”,叛離祖國成為了逃兵,改變了自己和家人的命運,將妻子娜斯焦娜推向了死亡的絕境;女主人公娜斯焦娜在公民和妻子倫理兩難的選擇困境中,盲目的愛情使她選擇了后者,意外懷孕最后選擇死亡。他們的悲劇世紀上反映的是他們人性的悲哀,悲劇的根源分析至此:一切歸根結底都是源于戰(zhàn)爭!沒有戰(zhàn)爭,這對夫妻就像所有普通人一樣,安安穩(wěn)穩(wěn)的過完一生,沒有戰(zhàn)爭,就不會有如此悲傷的結局。
牛玲云(1991-),女,漢族,山西省晉中市,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語國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