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什么”和“怎么教”永遠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問題,也是一直困擾一線教師的最大問題。讀懂編者意圖,讀懂文本和作者,依據(jù)學情,貼著文字,貼著學生選擇教學策略,合理設計教學,實現(xiàn)教師、學生、編者、文本之間的深度對話,是突破這一難題的有效手段。運用這一手段,教學《賣白菜》,緊抓“窮”“人”“淚”,收效甚佳,值得思考。
【關鍵詞】《賣白菜》;教什么;怎么教;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9-0020-05
【作者簡介】肖培東,浙江省永嘉縣教師發(fā)展中心(浙江永嘉,325100)副主任,永嘉縣上塘中學(浙江永嘉,325100)副校長,正高級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
《賣白菜》是莫言“憶舊系列”作品中的一篇,這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和他的作品首次進入初中語文教科書,出現(xiàn)在蘇教版初一(七年級)上學期?!白髡呔劢挂欢畏浅q月——糠菜半年糧的1967年的冬天,以一種孩子的真切和成人的冷靜,加上些微的溫情,把當時社會和家庭生活的本真呈現(xiàn)給讀者?!盵1]文章通過一段辛酸往事的回憶,刻畫了一個堅強、自尊、樸實、誠信的母親形象。往事依依,作為莫言“憶舊系列”作品中的一篇,文章直擊“文革”時期底層人民的生活現(xiàn)狀,令讀者如臨其境。描繪的細膩、伏筆設置的巧妙、結局的奇峰突現(xiàn)以及字里行間真情的流轉(zhuǎn)都緊緊地攫住了我們的心,母親高尚的人格影響了“我”的一生,讓“我”時至今日仍然刻骨銘心,也深深地感動著每個讀者。
一、教什么
對初一學生,《賣白菜》要教什么呢?讀讀課文后的“探究·練習”就會明白。
第一題是這樣的:文章最后,作者說母親是“堅強的”,結合全文,說說她的“堅強”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為什么她的“第一次流淚”能讓作者銘記終生?作者“沉痛”的是什么?
這說明,母親的形象、母親的“堅強”是教學的重點。貧困交加的年代,羸弱的母親以堅強、以慈愛、以自尊、以守信站成了光輝,樸實、善良又偉大的母親,給了我們太多的感動。讀出母親的性格,讀出母親的品質(zhì),讀懂母親的苦,讀懂母親的心,尤其讀懂從不流淚的母親那第一次的流淚,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從這題的問話“為什么第一次流淚能讓作者銘記終生”中,我們可以感覺到,編者是把“我”視為莫言的。莫言在很多場合很多作品中都提到了他的母親,比如其散文《母親》,我們都會讀到母親的愛與堅強。莫言說:“我的母親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難,不屈不撓地活下去?!蹦缘纳⑽木褪撬≌f的藤蔓,更是全面理解他作品的燈塔?!顿u白菜》中的母親,生動仁愛地站在近乎白描的文字中,苦不失自尊,窮不丟誠信,凄惶的冬天見證了母親的酸苦疼痛,更留下了母親的堅忍與美麗。編者文中刻意指向“堅強”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文章的最后一句是“這是我看到堅強的母親第一次流淚”,其實除了堅強,我們還可以在文章的各處細節(jié)中讀出母親的諸多美德,如善良、仁慈、尊嚴、誠信、寬容、教人向善等等。這樣,這個“堅強”就有了拓展的必要,母親的形象才更豐滿更立體。
為什么她的“第一次流淚”能讓作者銘記終生?作者“沉痛”的是什么?這是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也可以視為難點。蘇教版教材主編洪宗禮先生說:“選入這篇文章(《賣白菜》),一是因為文章寫的是作者12歲時的故事,表達誠信主題,讀初一的孩子們也正處于這個年齡,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薄罢\信”這個主題的挖掘不難,學生可以通過閱讀“白菜上的眼淚”走近文本主旨。作者“沉痛”的是什么?這個題目其實是很有深度的。若是就文本基本意義理解,自然是和誠信關聯(lián)。報復性地多算了一毛錢,摧毀了母親的尊嚴和誠信,讓母親徹底悲傷,透骨寒冷,也讓“我”陷入了無邊的懊悔中,“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莫言說:“在那些饑餓的歲月里,我看到了許多因為饑餓而喪失了人格尊嚴的情景?!备F,不是丟棄善良的理由,不是走向丑陋的借口,母親要恪守的,是她的清白、尊嚴與誠實,這也是全天下善良的母親的美德。在《豐乳肥臀》這本書的卷前語上,莫言寫下了“獻給母親在天之靈”的話,但這本書,“實際上是獻給天下母親的”。那么,《賣白菜》里的母親,一樣是莫言的母親,也是我們的母親,作者的“沉痛”,也是我們的“沉痛”。莫言說:“我的母親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訴說,就是對母親的訴說?!?/p>
“在寫作時,必須站在人的立場上,把所有的人都當作人來寫。只有這樣,文學才能發(fā)端事件但超越事件,關心政治但大于政治。”[2]長期艱難的生活,讓莫言對人性有較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憫是什么”,他知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難用是非善惡準確定性的朦朧地帶”[2]。那么,人性的思考,也在白菜上,因為“饑餓的歲月使我體驗和洞察了人性的復雜和單純,使我認識到了人性的最低標準,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質(zhì)的某些方面”,《賣白菜》中的母親、12歲的少年、撕扯菜幫子的老太太,還有很多不出場的窮人,其實都在折射年代的人性。那個荒涼的年代,那個蒼冷的冬天,所謂“沉痛”,我想,應該有許多內(nèi)涵,只是面對初一學生,教學也不宜太做拓深。
再來看看第二題:下面的情境,有些如果改為敘述,一句話就能概括,作者卻細致地描寫;有些一句帶過,卻意味深長。讀到這些話時,你想到的是什么?
列舉的情境,有文章第一段母親“苦著臉,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來走去,時而……”,還有母親摘三棵白菜的特寫等等。這說明,教學這篇文章的時候要關注莫言的寫法,即細致描寫和一句帶過的相得益彰,尤其莫言巧用細節(jié)豐滿形象的寫法,更要重點引導學生品味?!顿u白菜》一文多處運用了細節(jié)描寫來刻畫“母親”這一偉大人物形象。題目中的情境1就是文章開頭推出的一組寫母親心事重重的特寫鏡頭,用“苦著臉,心事重重”描寫母親的神態(tài),用“走來走去”“時而揭開、掀動”“時而拉開、扒拉”描寫母親的動作,用“瞥”“鎖定”“端詳”描寫母親的眼神。這一系列的細節(jié)描寫雖然沒有提到一個“窮”字,卻把家境的貧困和母親的愁苦含蓄地表達了出來,雖然沒有直接描述母親的心理活動,卻能使讀者清楚地感受到母親那沉重而無奈的心理狀態(tài)和從猶豫不決到痛下決心的心理變化,可見母親是在無計可施、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做出了要賣掉最后三棵白菜的決定的。沒有這些細膩的描寫,母親的形象就會單薄,作品蘊有的情感就難以真切地表達。
讀母親,讀細節(jié),讀光輝,悟沉痛。這樣,我們就明白了《賣白菜》一文編者意圖中的教學內(nèi)容:母親的堅強,“我”的沉痛,細節(jié)描寫的藝術魅力。
二、怎么教
1.猜感動語段,讀感人細節(jié)。
【教學實錄一】
師:那個嚴寒的冬天,那段沉痛的往事,我讀讀都覺得內(nèi)心感慨、感動,很多語段,老師是一讀再讀。字字句句都是那個冬天的淚,令人不忍卒讀。同學們,猜猜看,老師一讀再讀的語段會是哪個?
生思考。
生:老師,我覺得會是文章的開頭部分,“母親的眼睛濕漉漉的,但她沒有哭,她有些惱怒地說……”,這里寫出了母親的堅強,其實她也舍不得賣白菜。
師:確實,母親濕漉漉的眼睛讓我感慨萬千,那你能不能用心讀好這些句子?
生讀“母親的眼睛濕漉漉的,但她沒有哭,她有些惱怒地說……”,讀得很有感情。
生:其實文章第一段,我就覺得很感動,母親心事重重,內(nèi)心焦慮糾結,寫得很感人。
師:文章的一開場,我們就被作者帶進了那個貧寒愁苦的冬天,這段文字讓我們不忍卒讀,還是請你來好好地讀讀。
生讀。
師:同學們想想,寫母親內(nèi)心的愁苦,應該怎么讀?
生:讀得慢一點,憂傷一點,感覺母親很痛苦、很無奈的樣子。
生再讀。后面的回答都結合朗讀來推動。
生:母親和“我”的對話,要決定去賣白菜的對話很讓我感動。
生:我覺得老師你會讀這部分,也就是回憶那第三棵白菜的種植過程的語段,這里寫得很讓人感動,寫出了對白菜的熱愛與珍惜。
生:母親打“我”一巴掌,然后“我”哭了,母親溫暖說話的部分也很感動。
生:老太太撕扯白菜,老師你會很細致地讀,寫出了“我”對白菜的心疼。
生:最后“我”和母親流淚了,尤其母親的流淚,我讀了特別感動,老師也一定會讀了再讀。
……
《賣白菜》一文,我們可以找到諸多個教學的切入點,比如母子話語中的省略號,比如那多次閃爍的淚花,比如“最壞的事情”,比如就那標題“賣白菜”,比如最后一句“這是我看到堅強的母親第一次流淚,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等等。它們都能很巧妙地剖開文本教學的切口,引導我們走進文章深處,去感知,去思索。最后選擇了這極為樸素的提問入手,要學生去猜教師讀來特別感動的語段,其實是希望和學生的閱讀體驗做靈魂的碰撞。情感是始終貫穿語文教學活動第一環(huán)節(jié)的,語文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學生在心靈上與作者、與其他讀者溝通,在情感上與課文內(nèi)容產(chǎn)生共鳴,就會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與提升。所以,不管是從教學起因的角度理解還是從教學效果的角度理解,語文教學只有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學生才容易進入課文情境中去?!澳莻€嚴寒的冬天,那段沉痛的往事,我讀讀都覺得內(nèi)心感慨、感動,很多語段,老師是一讀再讀。字字句句都是那個冬天的淚,令人不忍卒讀。同學們,猜猜看,老師一讀再讀的語段會是哪個?”猜的是教師閱讀的語段,實際上是學生閱讀感受的另一種呈現(xiàn),這種問法其實是“你最感動的語段是什么”這樣一問的巧妙轉(zhuǎn)換,是希望撬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期待自己的閱讀感受能與教師相一致,從而獲得閱讀的成就感。每個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社會閱歷、知識掌握程度、思維方法、個性氣質(zhì)等各不相同,他們在閱讀同一文本時,會有不同的情感反應,這也就保證了《賣白菜》一文的諸多生動的場景和細膩的描寫都能浮現(xiàn)在課堂上,學生也得以再溫文本,閱讀的內(nèi)化就逐漸加強。朗讀是引導學生還原語言形象,感受語言情境,體味語言情感,理解語言內(nèi)蘊的重要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的感受力、領悟力的有效手段。強調(diào)真誠用心的朗讀,在讀中品味《賣白菜》里最感動最催人淚下的描寫語段,為課堂教學營造適宜的氣氛,師生很快入境。
2.讀母親之“窮”,感受貧寒的冬天。
【教學實錄二】
師: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找出來的這些個語段,都是——?
生:細節(jié)描寫!
師:是的,這就是這篇文章打動我們的原因之一,細膩的細節(jié)描寫,讓那個冬天的故事、那些掙扎在冬天的人物都生動鮮活了起來,有著很強的感染力。那你們再想想,這些細節(jié)描寫又都寫出了什么?
生:寫出了溫暖,我覺得這些細節(jié)都寫出那個冬天的溫暖。
師:哦?你能具體說說嗎?
生:從“我們”賣白菜的過程中,母親打“我”一巴掌,后來又安撫“我”,“我”覺得母親對“我”很溫暖。
師:是的,很多細節(jié)我們都可以這樣感受到。你呢,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都寫出了愛!“我”愛這些白菜,母親也很愛“我”。賣白菜的時候那種痛苦,其實都是愛。
生:都寫出了那個寒冷的冬天,寒風吹來,感到特別可憐,我們賣白菜,很不容易。
師:寒冷,寒風,賣白菜,都讓我們感受到那個年代的——
生:窮!苦!
師:是的,極其的窮,可憐的苦。(教師板書“窮”)也正是這凄慘的窮苦,愛與溫暖就顯得極其可貴,溫暖一個珍愛白菜的孩子,疼愛一棵即將離去的白菜,是愛,是心,背后也都能感受“我”家的窮,母親的苦!
師:我們一起讀讀文章開始部分,你覺得哪些句子寫出了“我”家的窮?
……
文本中最讓人感動的語段幾乎都是細節(jié)描寫,如開頭那組特寫鏡頭,如和母親去集市路上將小白菜跌落在地,如那個挑剔的老太太撕扯白菜,還有最后母親的第一次流淚。這些細節(jié),或神態(tài),或動作,或心理,雖然都沒有提到一個“窮”字,卻寫盡了家境的貧困和母親的痛苦無奈。實在是太苦太窮,徹骨的冷,徹骨的窮,今天的孩子,是怎么也想象不出那個物資嚴重匱乏、那個處處饑荒的年代的。莫言善于捕捉細節(jié)并合理利用,這些細節(jié),無論是開始母親的愁苦,還是“我”對白菜的戀戀不舍,還是一路上的風吹地凍,老太太的計較挑剔少寬容,以及最后母親憂傷的哭泣,我們讀到最深的是那個時代的“窮”,那個時代的“苦”。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以細節(jié)為支點,可以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品讀詞句、積極思考的習慣,又理解了作品豐富的內(nèi)涵。學生在學習中又是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那個時代的窮,不是由教師告知的,必須是學生主動進入文本去閱讀體會到的。只有真切地感受如此深刻的窮苦,才能對文本的情節(jié)、對母親的形象有進一步的理解。借助細膩的描寫,引導學生“窮”形“盡”相,窮的背景下,人性的光輝,人性的促狹,才漸漸浮出。
3.品母親之“淚”,感“人”之光輝。
【教學實錄三】
師:窮苦以外,我們還可以清晰地讀到,這些不同語段里的細節(jié)描寫多次出現(xiàn)了——
生:淚,好多次流淚。
師:大家讀讀和眼淚、流淚相關的句子。
生:“可是,您答應過的,這是我們留著過年的……”話沒說完,我的眼淚就涌了出來。
生:母親的眼睛濕漉漉的,但她沒有哭。窮苦的母親,內(nèi)心無比堅強。
生:母親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臉上的淚水。我把臉伏在母親的胸前,委屈地抽噎著。
生:透過蒙眬的淚眼,我看到母親把那棵最大的白菜摘了下來。多么傷心多么無奈的痛。
生:去集市的路上,白菜跌落在水溝里。闖大禍了,母親打了我一巴掌,我哭著說:“我不是故意的……”
生:母親的白菜因我多算了老太太一毛錢而被退了回來,這時,母親抬起頭,眼睛紅紅地看著我,用一種我終生難忘的聲音責備我,母子倆更是留下辛酸的熱淚。這是我看到堅強的母親第一次流淚,讓我永遠沉痛的眼淚。
師:(板書“淚”字)讀讀這些眼淚的文字,想想,這沾在白菜上,融進冬天的風雪里的眼淚,除了寫出了那個時代的窮,還能寫出什么?
生:淚中有母親的愛,有“我”對白菜的愛。
生:淚,母親對“我”的失望。
生:母親用眼淚教育了“我”,不能多算別人一毛錢。
生:淚水,說明母親做人是講誠信的。
生:淚,說明母親做人很有尊嚴。
生:第一次流淚,也說明在窮苦的環(huán)境下母親很堅強。
……
師:所以,母親的淚水,是愛,是堅強,是誠信,是尊嚴,是教育,是善良……母親,用眼淚告訴我們怎么做人?。ò鍟叭恕弊郑@樣黑板上有“窮”“人”“淚”三字)所以,這是一篇寫“窮人”的文章,也是一篇寫在“窮”的年代里怎么做“人”的文章,而這一切,都在白菜上,更在“淚”中。
品讀文本細節(jié),是對文本的關注、發(fā)現(xiàn)、體察。閱讀課文時,如果能對細節(jié)處細細地品讀一番,可以更深、更全面地去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作品的思想,享受語言的風格。細細讀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賣白菜》文章最感動人的細節(jié)處,都綴著疼痛的淚水或濃濃的憂傷。文章愁苦開筆,沉痛收筆。哽咽開場,哭泣呼應。一個12歲的少年哭到文末,一個堅強的母親終于流下苦澀的淚。淚流成河,在凄慘的北方的冬天,悲痛地喑啞著,沉重地流淌著。一枝一葉總關情,這冬天的淚水,更是注入了許多復雜的感情和光輝的品質(zhì)?!皽I”的細節(jié)描寫在《賣白菜》一文中最有表現(xiàn)力,極為生動。這些細節(jié)描寫是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表現(xiàn)人物細微復雜感情,點化人物關系,暗示人物身份、處境等最重要的方法。所以讀《賣白菜》,就是浸泡在窮人的眼淚中,去感受生活的萬般滋味。抓住凝聚作者情感的、體現(xiàn)作者獨到感受的“淚”來進行細細品析,母親慈愛、堅強、倔強和信守承諾的性格就彰顯無疑。淚中有愛,“母親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臉上的淚水。我把臉伏在母親的胸前,委屈地抽噎著。我感到母親用粗糙的大手撫摸著我的頭”。白菜跌落在水溝里,母親打了“我”一巴掌,見“我”哭,又用一種溫暖的腔調(diào)撫慰我。淚中有不舍,蒙眬中依次閃現(xiàn)的三棵白菜,尤其那棵最弱小的白菜,更是在淚花中搖曳。淚中有自責,淚中有懊悔,淚中有做人底線,淚中有生活品質(zhì),有母親的仁慈、堅強、樸素、自尊……教學中,抓住“淚”來分析,學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文本主旨,可謂一字立骨,四兩撥千斤。細節(jié)解讀應成為語文課堂教學探究的重點。教師要慧心發(fā)現(xiàn)細節(jié),用心處理細節(jié),引導學生細細品讀細節(jié),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使文本內(nèi)涵變得豐富起來,使情感變得厚重起來。
4.解“最壞的事情”,搖曳帶淚的希望。
【教學實錄四】
師:我們再來讀讀文章最感人的、讓我們一輩子忘卻不了的鏡頭。讀讀他們母子在冬天的寒風中落下的熱淚。
生讀文章最后幾段。
師:“娘,我……”這個省略號究竟省略了什么,你們來補充補充。
生:娘,我錯了!
生:娘,我不該這樣多算一毛錢!
生:娘,我只是氣不過那個老太太,她太過分了。
生:娘,你別生氣,娘!
師:莫言寫文章,該詳則詳,能略則略,該忍則忍,我們讀書,更要進入那個冬天,心,只有在文字里浮沉,我們才能讀懂“窮”“人”“淚”!
生若有所思。
師:“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壞的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边@句話中“最壞的事情”是什么?還有比這更壞的事情嗎?
生思考。
生:在母親眼里,丟失誠信,失去自尊,才是最壞的事情!
生:生活的艱辛和貧困還不及孩子的欺騙更讓母親難過。
師:這就是母親,偉大的母親,貧窮中的善良自尊又堅強的母親?!皼]有什么能毀滅你的靈魂,包括貧窮?!焙啞W斯汀說。生活也許會給我們窮苦,但只要有愛,有善,有誠信,有自尊,有堅強,有寬容,我們都能像那株在漫漫風雪中站立的小白菜一樣,活出生命的氣味來。一起讀讀那棵小白菜。
生很有感情地讀:母親知道了真相后,……仿佛拍打著一個歷經(jīng)磨難終于長大成人的孩子。
師:“你看看它,你看看它……”母親守望的不正是苦寒日子里最不能泯滅的希望嗎?沾滿窮人淚的白菜呀,你搖曳著誰的心!下課!
12歲的少年回家后從退回來的三棵白菜上明白了“最壞的事情”發(fā)生了,而堅強的母親第一次流淚,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事情之“最壞”,是基于少年的眼光,多算了一毛錢這事被揭穿,但深深思考,若從母親角度去看,最壞莫過于誠信、自尊的喪失。白菜被退回,母親的誠信與尊嚴被丟失,母親在他人眼里就被疑為非善良者,人在窮苦中就更難以站立。莫言略去了多算一毛錢的細節(jié),使得文章更具懸念,“沉痛”看似一筆帶過,卻是一字萬鈞。抓住“最壞的事情”去探究,“我”的沉痛則更痛,母親堅強自尊的形象也更彰顯。
不能忽略的是文章那處小小的欣喜。那是拴系在最小的可憐的那棵白菜上的,打了蔫的它在母親的幫助下死里逃生,盡管小,但卷得十分飽滿?!笆斋@時母親拍打著它感慨地對我說:‘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間,母親的臉上洋溢著珍貴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著一個歷經(jīng)磨難終于長大成人的孩子?!弊x著這段文字,我們也可以幫著這窮苦的一家想象著他們有白菜的春節(jié):“在清冽的寒風中,我們的白菜散發(fā)出甜絲絲的氣味。這樣的白菜,包成餃子,味道該有多么鮮美??!”作品中小小的欣喜是寄托在最小的白菜上的,“你看看它,你看看它”,母親其實是在告訴我們,弱小窮苦的人,不丟失善良和堅強,不丟失誠信和尊嚴,也能活成一棵飽滿的白菜。這,也是至寒至窮的冬天,我們讀到的唯一的又是久遠的希望。
上海陳友勤老師說:“(教學設計)問題的核心,其實就在認識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和理解教材編制的意圖;是否讀懂文本內(nèi)容并進而恰當?shù)卮_定教學內(nèi)容;是否真實地了解學生語文學習狀況和準確地定位階段學習要求;是否恰當?shù)剡x擇教與學的策略和適切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盵3]銘記終生的“窮”“人”“淚”,《賣白菜》里那段卑微的時光,讓我們思考貧窮,思考人性,思考社會,更讓我們記住了一位偉大的母親,如莫言說,“這些普通人身上的寶貴品質(zhì),是一個民族能夠在苦難中不墮落的根本保障”[2]。向三棵寒冬里的白菜以及在白菜前愁苦又堅強自愛的母親致敬!
【參考文獻】
[1]張紅艷.從莫言的《賣白菜》看寫作中的“細節(jié)描寫”[J].新課程學習:中,2012(10).
[2]云南教育編輯部.莫言:講故事的人[J].云南教育,2013(01).
[3]陳友勤.問有道教無涯——以《荷塘月色》的六次教學為例[J].語文學習,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