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制高點到地平線

      2017-04-07 21:38郭忠義侯亞楠
      求是學刊 2017年2期
      關鍵詞:人的本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計劃經濟

      郭忠義 侯亞楠

      摘 要:無底線倫理現(xiàn)象的大量出現(xiàn)源于我們的道德倫理空間只有制高點沒有地平線,深層哲學根源是將馬克思所說的“現(xiàn)實的個人”作為抽象化的理想存在,而沒有將之作為由經濟關系主導的社會關系中的生命存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有著不同的人性假設和倫理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要求倫理道德基石從道德高地轉到倫理底線。這種倫理底線就是人人平等基礎上的“利己而不損他”,它構成了人“是其所是”的人倫底線和仰望道德理想星空的堅實大地。

      關鍵詞:倫理底線;道德高地;人的本質;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作者簡介:郭忠義,男,遼寧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哲學研究;侯亞楠,女,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鞍山師范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教師,從事經濟哲學研究。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馬克思社會發(fā)展語境下的‘中國道路研究”,項目編號:L14AZX001;遼寧省社聯(lián)一般項目“馬克思辯證法視域中的中國經驗研究”,項目編號:2016lslktzizx-03

      中圖分類號:B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17)02-0019-08

      一、經濟巨人的倫理之殤——“無底線倫理”現(xiàn)象的理性審視

      21世紀最重大的世界經濟現(xiàn)象是中國迅速成長為舉世矚目的經濟巨人,然而,國人的倫理修養(yǎng)似乎缺少與之相應的精神高度。我們當下的道德體系及其所設定的倫理空間的根本缺陷在于只有制高點,沒有地平線。這表現(xiàn)在:一是著眼于英雄和榜樣所彰顯的崇高的道德精神境界,忽略了廣大民眾現(xiàn)實生存的利益訴求和“庸庸碌碌”的經濟生活,尤其是缺少市場經濟倫理底線的設定;二是著眼于“忘我無私”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人格的塑造,忽略了“現(xiàn)實的個人”自然屬性的社會性表達及其倫理精神的現(xiàn)代確認,使倫理道德體系建構缺少人性根基。要言之,既缺少人們普遍認同的標志“人倫”邊界的倫理底線,又缺少規(guī)定“人本身”的普遍性人性前提。

      沒有明晰底線的倫理猶如只有壯麗星空沒有堅實大地,而明晰的倫理底線確立有賴于其人性前提的廣泛認同。要克服“無底線倫理”現(xiàn)象,必須首先確立何謂倫理底線。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說的“無底線倫理”不僅是指道德失范達到了沒有底線的程度,也是指倫理道德建設沒有植于人性的根基,缺少堅實的地平;而“倫理底線”不僅是指為人們所接受的最低的道德標準,也是指倫理道德所賴以建立的人性地平。而要確立倫理底線,必須回到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規(guī)定上,為之奠定堅實的人性基石。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本質既不是黑格爾所說的“無人身的理性”,也不是費爾巴哈的“無社會性的人身”,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P501)德國哲學家們斷言,觀念、想法、概念決定現(xiàn)實的人,現(xiàn)實世界是觀念世界的產物,馬克思則指出,實際上,“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2](P72)?!鞍凑蘸诟駹栿w系,觀念、思想、概念產生、規(guī)定和支配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他們的物質世界、他們的現(xiàn)實關系?!盵1](P511)按照唯物史觀,“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3](P591)。作為社會存在的人的實際生活過程是一切精神現(xiàn)象的本體,人只有在現(xiàn)實的以經濟關系為主的社會關系中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存在。

      在決定人的本質的社會關系中最重要的是生產關系和商業(yè)交往關系,也就是市場經濟關系。馬克思說,現(xiàn)實的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1](P520);“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前一代的工業(yè)和交往,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社會制度。甚至連最簡單的‘感性確定性的對象也只是由于社會發(fā)展、由于工業(yè)和商業(yè)交往才提供給他的。”[2](P76)市場經濟就是決定為誰生產、生產什么、怎樣生產的資源配置方式和經濟運行方式,馬克思所說的“交往”、“商業(yè)交往”就是市場經濟的交往方式。

      根據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描述,我們可以得出兩個重要判斷:第一,作為精神觀念的倫理觀念以及由此產生的倫理活動關系根源于經濟關系,作為人的本質的真正社會聯(lián)系的經濟交往關系是倫理精神的基礎;第二,社會倫理底線不能離開經濟領域去設定,經濟倫理底線應成為社會道德倫理的基石。

      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具有不同的倫理規(guī)范所規(guī)定的倫理人格,其倫理道德精神的人性基礎就是各自不同的人性假設。經濟倫理底線的確立應當以人性假設為前提。只有將馬克思所說的人的本質首先落實于現(xiàn)實的經濟關系中,人的社會本質才能擺脫馬克思所批判的“抽象化”形式而真正變成活生生的“現(xiàn)實”,作為一種環(huán)境制約著人的社會關系才能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得到改變并在這種改變中實現(xiàn)人的自我改變和自身發(fā)展。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現(xiàn)代世界兩種最主要的資源配置方式,它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不同的倫理指向、倫理精神、倫理境界、倫理邊界。前者旨在如何使人成為天使,后者旨在怎樣防止人墮落成魔鬼;前者旨在占領超凡入圣的道德制高點,后者旨在設置人之所以為人的堅實地平線。中國當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由計劃經濟脫胎轉型而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倫理底線就是我們倫理空間的地平線,就是我們倫理精神升華的起點和基石,就是我們仰望星空所站立的堅實大地。

      那么,當前,我們?yōu)槭裁葱枰獜挠媱澖洕摹暗赖轮聘唿c”回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倫理地平線呢?

      二、道德高地:計劃經濟倫理的本質與歷史反思

      按照唯物史觀,觀念改變的最終根源應當從生產方式的變遷中去尋找。作為經濟運行方式和資源配置方式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本質上都是旨在解決“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因此,可以認定它從屬于馬克思恩格斯語境中的“生產方式”的范疇。如果說自由市場經濟是由古代商品經濟發(fā)展而來的自然生成,那么,計劃經濟則是源自馬克思《資本論》中旨在克服自由市場經濟固有矛盾和根本弊端而做出的與之對立的人為設計。后來,它以“斯大林模式”的制度形式成為戰(zhàn)后所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經濟運行方式,并成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兩極對抗的經濟焦點。

      這就決定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根本對立的體制。前者產權一元化,以公有制為基礎,后者產權多元化,以私人、國有、混合所有制的明晰分立為基礎。前者是集中決策,靠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來指揮,靠高度統(tǒng)一的思想引導、政治激勵和利他主義道德激勵、社會分配結果的高度平等來實現(xiàn)經濟運行;后者是分散決策,靠市場價格信號調節(jié)供求、市場主體間自主決策、經濟利益驅動和利潤激勵、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壓力來實現(xiàn)經濟運行。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市場主體之間產權自由交換的經濟制度,無論參與者如何被動地受制于自由競爭的經濟規(guī)律,但在法律上卻被賦予了平等的自主經營、自我決策、自負盈虧、自我發(fā)展的經濟主體地位。相反,計劃經濟不承認產權分立,也無所謂交換,是一種靠統(tǒng)一計劃來集中決策、協(xié)作生產和分配的行政性、命令式的非商品交換經濟。各級官員依據行政權力按指令計劃行事,其自主支配資源的權力是非常有限的,不具有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決策、自我發(fā)展的經濟主體資格。所有人不能自主地追逐財產利益,貨幣也不具有資本屬性,每個個人依附于他所在的單位共同體,人實際上被體制設定為由上級決定其經濟活動、等待國家分配經濟資源、無物質利益追求的客體性存在,是計劃經濟巨型機器上服從指令的螺絲釘式的存在。

      早在20世紀初期就有學者提出,計劃經濟要想有效運行必須具備兩大前提條件,一是計劃者掌握完全的經濟信息才可制訂科學有效的計劃,二是全社會是單一利益主體(個體、群體間沒有利益差別和自身利益訴求)才能保證計劃如意實行。這就要求“計劃者”像上帝般全智全能,“執(zhí)行者”像天使般毫無私利。后來,匈牙利經濟學家亞諾什·科爾納在批評計劃經濟的理論模型“蘭格模式”時也曾指出,它的重大缺陷是建立于對人性的錯誤估計之上和忽視競爭的作用,假定“計劃者”是柏拉圖式的“哲學王”的再現(xiàn),是集洞察一切的圣人、超人的化身,企業(yè)經理是絕對按規(guī)則行事的、超越自身利益需要的大公無私的計劃執(zhí)行者。實際上,這種理想主義的行政機構和官員及企業(yè)組織是不存在的,因此不可能保證所提供信息的真實和計劃的嚴格執(zhí)行。

      由此可見,計劃經濟先天具有與市場經濟“自利人”不同的人性假設——“圣賢”“使徒”式的“道德人”假設。它要求每個人成為具有“無我”境界、大公無私的理想化存在,奉行集體至上原則,具有犧牲精神,這是一種整體化、抽象化的人格存在,超越物質利益糾葛的絕對利他主義人格存在。

      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計劃經濟在中國基本建成,與之相應也開始了旨在培育共產主義新人的計劃經濟道德倫理體系的建構?!叭娜鉃槿嗣穹铡?、“永做革命的螺絲釘”的雷鋒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對工作極端熱忱、對人民極端地負責任”的白求恩精神,“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張思德精神,成為社會主義道德高地上高高飄揚的精神旗幟,社會主義新中國向世界展現(xiàn)出一種以絕對利他主義、絕對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嶄新的道德倫理文明。它處處閃爍著理想主義的神圣之光,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無私、無畏、無我的崇高道德追求。正是在這種道德精神信念下,中國人民在艱苦卓絕的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大公無私、公而忘私、舍己為人的英雄故事,譜寫了無數(shù)艱苦奮斗、戰(zhàn)天斗地、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然而,這種作為計劃經濟運行之精神動力的崇高的理想主義道德倫理體系,與理想主義的計劃經濟本身一樣有其所固有的兩大缺陷。

      首先,它誕生于革命時期供給制的軍旅生活,是以“死的光榮”詮釋“生的偉大”的“戰(zhàn)士倫理”,它排斥個人所有經濟利益追求乃至于隨時準備犧牲自己個體生命的存在。然而,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對于經濟利益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無法淡然漠視。因為社會主義建設就是為了兌現(xiàn)革命時期以生命為代價換取未來美好生活的政治承諾,逐步實現(xiàn)人的個性解放和全面發(fā)展,因此,無視自我利益的絕對利他主義、無視個性發(fā)展的絕對集體主義無法提供令所有人認同的倫理精神坐標。

      其次,與計劃經濟相應的以個人“主體消失”和“利益讓渡”為特征的道德精神,不僅會因為“激勵效率遞減”無法為計劃經濟運行提供長久的激勵支撐,而且會因為個人創(chuàng)造性日益泯滅而導致經濟增長創(chuàng)新動力的衰竭,還會因為社會權力的高度集中而妨礙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文明建設。

      這兩大缺陷使人厭倦了長期以來的“貧窮社會主義”的“空頭政治”,生產力落后狀態(tài)下對實際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質利益的需求成為整個社會的歷史訴求。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人們與計劃經濟漸行漸遠的同時,也逐步走下了計劃經濟的道德高地,步入利益導向的經濟現(xiàn)實。

      20世紀世界經濟史證明,“斯大林模式”的計劃經濟雖然在初創(chuàng)時期體現(xiàn)出超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宏觀效率,但隨著歷史的推移,計劃與需求背離造成的經濟結構失衡、比例失調、粗放式增長問題,激勵失效導致的商品短缺問題,利益主體差異導致的“代理人問題”,“命令經濟”導致的官員腐敗、官僚主義問題,等等,都成為無法克服的體制頑疾。于是,東歐和蘇聯(lián)先后進行了“市場化”改革,最終卻囿于“姓社”“姓資”問題而進退維谷并終致失敗,加深了政治和社會矛盾,最后導致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于是,出現(xiàn)了計劃經濟國家紛紛向市場經濟轉軌的世界性潮流。正是在這種轉軌大潮中,中國取得了偉大的領先,實現(xiàn)了歷史性的崛起,成為經濟總量與美國比肩的經濟巨人。然而,大眾的倫理境界卻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倫理制高點上回落,人們的精神旨趣卻從理想主義世界轉向“庸庸碌碌”的世俗空間。

      當人們告別超凡入圣的“使徒”人格,走出革命年代的絕對利他主義神性倫理精神家園的時候,由于沒有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結構相應的最基本的道德的標準和倫理的地平線,一些人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中信馬由韁,卻不知何為基本的道德準繩,何為基本的道德底線,“無底線倫理”現(xiàn)象也就悄然成勢。

      三、回歸地平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底線的現(xiàn)實探尋

      西方媒體盡管在21世紀初就有了“中國世紀”的預言,但是依然驚詫中國這一經濟巨人的迅速崛起并探尋其崛起的秘密所在。恩格斯指出,“生產以及隨生產而來的產品交換是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shù)饺藗兊念^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shù)缴a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4](P547)。中國崛起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開放實踐中由黨中央領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創(chuàng)新,以及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變遷。

      在一定意義上說,經濟體制構成了社會存在——“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的制度形式,不同的經濟體制有著與之“共生”的人性偏好和基本價值取向。這種人性偏好和價值取向構成了經濟倫理規(guī)范的基礎,經濟倫理規(guī)范也就成為整個道德倫理世界的基石。

      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制度變遷,對每個市場主體來說是由“集體性依附”到主體化的自我生成過程。例如,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使地緣依附、集體依附的農民成為事實上的“自由經營、自負盈虧、自我負責、自我發(fā)展”的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市場主體。此后,所有的經濟體制改革都是堅持這一市場化取向。這必然導致與計劃經濟共生的道德倫理體系的失衡與變遷。但是,我們當時的政學兩界并沒有在理論上意識到經濟體制與倫理體系的“共生性”問題,沒有著眼于最基礎的倫理原點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底線的構建。相反,卻致力于強化原有的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道德倫理體系去引導和約束市場經濟行為并將之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例如,1982年出版的權威教材《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指出,集體主義是“人民在建立道德觀念、選擇道德行為、進行道德評價和道德教育中應當自覺遵循的道德原則”;它“統(tǒng)帥共產主義道德的一切規(guī)范和范疇,貫穿于共產主義道德發(fā)展的始終,并且是衡量個人行為和品質的最高道德標準”[5](P222)??梢?,社會主義倫理的基點不是現(xiàn)實生活存在,不是經濟的社會結構,而是共產主義理想信仰,道德體系的基石不是堅實的大地,而是燦爛的星空。可見,改革大幕拉開之時,我們的道德建設目標仍是搶占道德高地。

      當市場化蔚然成勢,倫理沖突越演越烈時,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黨中央提出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兩手抓”戰(zhàn)略,旨在實現(xiàn)克服“貧窮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與以社會主義道德為核心的精神文明的制度對接。

      回顧近20年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其基本特征仍是占領與計劃經濟“共生”的倫理文明的道德制高點,忽視了與市場經濟“共生”的最基本的倫理地平線,使精神文明建設相當大程度上游離了經濟體制轉軌的實際生活過程。例如,我們用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三大理念統(tǒng)領精神文明建設,但是,沒有指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愛國主義與非經濟語境中的愛國主義的差別,產權分立基礎上的利益多元化的社會主義與產權一元、利益整一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的差別,以及市場主體化條件下的集體主義與行政化條件下的集體主義的重大差別。我們強調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卻沒有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為人民服務的趨利化和互利化特性與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為人民服務的無私化和“祛利化”特性的重大差異,沒有明確一元化的政治集體與自由競爭導致的多元化經濟集體的差異,沒有確立企業(yè)化組織中個體與集體利益沖突、零和博弈狀態(tài)下集體主義的倫理準則。

      于是,我們致力于市場經濟制度規(guī)則與社會主義道德倫理的外在簡單相加,沒有找到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結合的人文基礎和邏輯環(huán)節(jié),造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內在斷裂,進而造成了普遍的道德精神與倫理準則的迷失,并為真實的“物化”人格與虛假的道德人格的分裂打開了大門。

      問題在于,市場經濟之所以有效率,正是由于其與計劃經濟及其倫理奉行截然對立的人性前提,正是由于其承認人的利益追求的合理性而實現(xiàn)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tǒng)一。由于這種人性前提的沖突,市場經濟運行與社會主義道德倫理秩序的交融就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如果對這一時期的道德建設史進行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當代世界沒有任何國家以如此巨大的經濟、文化資源投入,如此龐大的德育隊伍和體制化力量,從事如此曠日持久的精神文明建設工程。然而,時至今日,并未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有人認為,“無底線倫理”現(xiàn)象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原因是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經濟人”趨利本性必然導致人性迷失和道德滑坡。市場經濟把正常人變成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又從“經濟人”變成魔鬼。這種解釋無法說明為什么幾乎所有發(fā)達市場經濟國家反而沒有這些現(xiàn)象。因此,根本原因在于我們的道德倫理建設始終旨在“占領制高點”,而忽視“地平線”。

      所謂倫理地平線,也就是倫理底線,就是與市場經濟的人性假設相應的最低的倫理標準,就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倫理底線,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現(xiàn)實的個人”——市場化、工業(yè)化、城市化、信息化進程中的個人——所必須遵循的基本的倫理準則。

      市場經濟倫理首先承認每個人的平等、自由的市場經濟主體地位,而不要求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的非功利性特征。它不是著眼于超凡脫俗的道德至上性和無私的利他性,而是著眼于利己動機和利他手段之間的兼容,自利與公利的效果上的一致,著眼于維護一種“利己”動機的實現(xiàn)必須以“利他”(滿足社會需求)為中介的經濟秩序。

      那么,最基本的倫理準則是什么呢?就是“利己而不損他”,或者說是“利于己而無害于人”。這條簡單而明確的普遍適用的界線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倫理底線。它既是經濟行為中的人倫底線,又是人們仰望道德星空的基石。所謂“利己而不損他”就是,經濟行為雖然以效益最大化為目標,但必須以為社會提供有益無害的商品和服務為絕對原則。也就是說,“經濟人”的獲利行為不能以生產假冒偽劣產品損害消費者的利益為代價,即不能建立在損害他人及社會利益的基礎上。

      由此可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底線須堅持人的本質的具體性、歷史性原則,不僅與市場經濟的人性假設兼容,而且與公共道德體系的人性假設兼容,為社會主義道德的升華提供廣闊空間。

      四、市場經濟倫理底線的社會主義原則

      “社會主義”一詞的詞根源自拉丁語sociare(社會),意指聯(lián)合與共享,后來既指一種同伴關系和友誼關系,又指一致同意基礎上形成的契約關系,可見其先天具有平等的內涵。因此,一些西方學者把平等主義視為社會主義的首要價值。所謂平等原則,是指社會共同體成員人人擁有同等的價值尊嚴和基本權利,在平等勞動基礎上共享經濟發(fā)展的成果和社會財富,反對等級差別和特權。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詳盡地闡述了平等的社會主義的性質及其與市場經濟的內在相關性,明確指出被盧梭高揚的、在法國大革命中被政治實踐的現(xiàn)代平等觀念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中起著巨大的鼓動作用?!皬娜司退麄兪侨硕缘倪@種平等中引申出這樣的要求: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盵6](P109)歷史上看,平等觀念是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世界市場的形成而出現(xiàn)的。世界貿易要求平等的市場主體和平等交易,自由通行和平等交換成為市民等級的首要的迫切需求,于是,市民階級是現(xiàn)代平等觀念的代表?!吧鐣慕洕M步一旦把擺脫封建桎梏和通過消除封建不平等來確立權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這種要求就必定迅速地擴大其范圍。只要為工業(yè)和商業(yè)的利益提出這一要求,就必須為廣大農民要求同樣的平等權利?!赃@種要求就很自然地獲得了普遍的、超出個別國家范圍的性質,而自由和平等也很自然地被宣布為人權?!盵6](P111-112)由此可見,市場經濟是平等觀念的現(xiàn)實基礎,超越資產階級的階級平等實現(xiàn)平等的世界化、社會化是社會主義的目標和追求,市民階級的人權一旦超越了階級的狹隘性為每一社會成員所具有,就具有了社會主義的全民性質。因此,平等觀念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那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底線貌似最低級的倫理要求,卻必然包含著對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制度保證。在經濟關系的外在制度和倫理關系內在制度中必然貫徹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平等的生命權原則。生命權是人生存的首要權利,“利己而不損他”維護的恰恰是每個人的這一權利。人的一切經濟行為必須尊重生命,一切危害生命和健康的經濟行為都須禁絕,任何市場主體不能為他人提供有害無益的商品和服務,這是市場經濟倫理的首要原則和底線。同時,生產過程必須盡可能降低環(huán)境危害且對工人提供必要的健康補償,必須盡到保護生態(tài)、防止污染的責任和義務。

      第二,平等的財產權原則。市場經濟實質是產權自由交易的經濟制度,尊重和保護產權是經濟自由的首要條件,也是個性自由、選擇自由的基礎。馬克思關于“重建個人所有制”的設想說明社會主義與財產權并不矛盾。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正反經驗證明,沒有個人產權保護難以保障生命權也談不上自由發(fā)展。沒有良好的公共產權保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就沒有效率,更談不上公正和公平。因此,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了公有財產和私人財產同等不可侵犯原則,任何人不能侵害他人、集體和公共財產權益。由于我們是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即“物的依賴基礎上的人格獨立”的階段,沒有物權即產權保護就無人格獨立和發(fā)展。

      第三,平等的自由權原則。市場經濟是個人分散決策、平等競爭的經濟制度,創(chuàng)新是競爭制勝的關鍵要素。自由競爭的實質是市場主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主選擇、自主創(chuàng)新的競爭,市場經濟是人的主體性得以實現(xiàn)的經濟平臺。所謂“選擇自由”,就是權利平等的每個人在普適法律框架內,在不危害他人的倫理底線之上,根據自己的興趣、偏好、能力和環(huán)境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不受外在強制力干預的自由,任何人不能對其進行非法的人身和精神強制。這一原則是馬克思所說的人的主體性和實踐本質的現(xiàn)實形式,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主體條件。歷史證明,計劃經濟造成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客體化和主體性迷失,無“選擇自由”也就沒有“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為人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和多樣性發(fā)展提供了制度平臺,成為和平時期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真正舞臺。

      由此可見,市場經濟為社會主義倫理底線提供了普遍性的人性基石,社會主義原則為市場經濟倫理提供了人性超越的廣闊空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底線的確立貌似將人的道德境界下移,實則是依據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規(guī)定,將倫理原則的界定回歸到現(xiàn)實的人本身。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就其現(xiàn)實性上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就是要克服費爾巴哈把人的自然本質抽象化的缺陷,在現(xiàn)實的、歷史的人之特定發(fā)展階段的社會關系中認識人本身。那么,今日中國“現(xiàn)實的個人”就是在市場化進程中憑借“物的依賴”而人格獨立的人,就是在城市化進程中由“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的人,就是在信息化進程中戴著面具在虛擬空間中“數(shù)字化生存”的人。這為人的自由發(fā)展提供了無限的空間,也為人的惡性張揚提供了諸多的便利。如果把倫理底線設定為“利他主義”,必然因難于操作而流于“偽善”。例如,新制度經濟學證明,以指令性規(guī)范(要……)為主的利他主義道德倫理體系適合于家庭、宗族、村落等小而穩(wěn)定、成員間信息對稱、相互比較了解的社群組織,即“熟人社會”,而不適合于市場化、城市化、信息化的“陌生人社會”。[7](P73)如果按照絕對利他主義進行制度安排,社會可能成為少數(shù)絕對利己主義的“騙子的天堂”。

      按照以往占領道德制高點的倫理體系,我們的人格始終處于無著落的焦慮狀態(tài)。一方面,我們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企業(yè)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個人成為市場主體;另一方面,我們批判拜金主義,似乎追逐金錢和利益就沒有人格尊嚴。那么,什么是拜金與不拜金的明晰尺度呢?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運行要求每個市場主體自主擇業(yè)、自主創(chuàng)業(yè)、自我選擇、自我決定、自我負責,并把這些包含“個人主義”精神內涵的東西變成了制度和政策;另一方面,我們又將“個人主義” 誤解為“絕對利己主義”并全面堅決地予以批判。那么,什么是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的合理分界線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底線的確立,可以明確地回答上述問題,使處于當下中國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倫理定位,找到自己的倫理價值和個性自由發(fā)展的方向。

      如果從馬克思人的發(fā)展階段理論來看,與市場經濟交往方式一體化的工業(yè)化生產方式是不可逾越的經濟發(fā)展階段,也是人的發(fā)展必備的歷史前提。從人身依附到物的依賴基礎上的人格獨立階段,是人的解放和發(fā)展進程中的巨大進步。這再次被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實踐所證明。例如,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本質上是對人性自利——追求物質利益和幸福生活——的承認,對人的產權主體地位和經濟自由權利的承認,也是對中國數(shù)億農民的經濟解放。而與計劃經濟相伴的城鄉(xiāng)差異的戶口制度的基本取消,則使農民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人格平等,實現(xiàn)了從身份到契約的現(xiàn)代轉變。

      由此可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底線的確立,不僅可以為社會主義道德倫理空間提供人“是其所是”的人倫基線,而且可以為人提供仰望星空“成其所是”的堅實大地,還能賦予每個為個人幸福生活而奮斗的同時為中國崛起做出貢獻的人以道德身份,并為之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

      參 考 文 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羅國杰:《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 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責任編輯 付洪泉]

      Abstract: A great quantity of ethical phenomenon without base line appears, originating from our ethical space adopting commanding elevation, but lack of horizon. The deep philosophical origin is the “Real individual ” criticized by Marx, who is understood as ideal abstract existence but not as life existence in human relations in a society dominated by economy relation. The human nature hypothesis and ethical request of market economy are different from Planned Economy.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requires that ethical foundation stone should turn to the ethical base line from morality high land. The ethical base line is “promoting own interests but not deriding others”, which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the statement that all men are equal. That has composed the human relation base line and the solid earth on which the “Real individual ” looks up at the ideal starlit sky of morality .

      Key words: ethical base line, morality high land, human nature, planned econom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猜你喜歡
      人的本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計劃經濟
      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時期的審計工作推動中央治理整頓重大決策落實
      計劃經濟時代中國汽車工業(yè)的產品研發(fā)——以一汽為中心
      人不是什么:卡西爾批判式人學觀探究
      淺談人的本質與價值
      計劃經濟思維難解醫(yī)院停車難
      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翻譯市場的性質與特點
      广河县| 襄垣县| 东台市| 宣化县| 侯马市| 突泉县| 左云县| 林芝县| 托里县| 山东省| 福鼎市| 贞丰县| 上饶县| 慈利县| 浑源县| 原阳县| 砀山县| 大方县| 田阳县| 得荣县| 徐水县| 霞浦县| 砀山县| 成武县| 嘉峪关市| 吉木乃县| 夹江县| 义马市| 扬中市| 汝州市| 灵台县| 前郭尔| 屏东市| 晴隆县| 溧水县| 镇坪县| 通城县| 吉隆县| 内江市| 菏泽市| 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