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樂
摘要:眉戶劇是“弦索腔”大家庭中的一員,屬于曲牌聯(lián)套體,具有獨具特色的音樂特色,但在其發(fā)展壯大的過程中,其音樂形式深受臨近的“梆子腔”——秦腔和蒲劇的影響,這使得它的音樂特點又兼具“板腔體”的特點。兩套截然不同的音樂唱腔結構,決定了眉戶劇的演唱形式的多樣性。此外,新中國成立以來,眉戶劇在音樂形式上也進行了大膽創(chuàng)新,于是,眉戶劇的演唱形式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
關鍵詞:眉戶劇 音樂聲腔 音樂體系 演唱形式
中圖分類號:[J8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2-0168-03
眉戶劇主要流行于陜西大部和山西南部,又名“曲子”“竹馬戲”“迷胡”。其屬于清代中葉五大聲腔之“弦索腔”中的一員,在音樂結構形式上,屬于曲牌聯(lián)套體。曲牌聯(lián)套體的歷史源遠流長,元雜劇、明清傳奇都使用的是曲牌聯(lián)套體。
中國的戲曲劇種,除使用曲牌聯(lián)套體之外,還有一種形式,即是板腔體,現(xiàn)今的多數劇種使用的都是板腔體,板腔體的祖宗也是發(fā)源于山陜交界之處的梆子。因與梆子是近鄰,且相較于曲牌聯(lián)套體,板腔體的音樂形式更加靈活,它能以“對稱的兩句”為一個單元,進行自由組合和無限循環(huán)。因而,在眉戶劇的發(fā)展過程中,它的音樂結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板腔體的影響。事實上,眉戶劇在剛登上舞臺之時,即是與梆子同臺演出的,當時這種合演的狀況就稱為“風攪雪”或“兩下鍋”,不過,在后來的發(fā)展過程中,板腔體的音樂還是與曲牌聯(lián)套體音樂融合在了一起,共同組成了眉戶劇的音樂體系。同時具有截然不同的戲曲音樂體系,決定了眉戶劇在演唱形式上的必然多樣性。
一、曲牌為本體:曲調纏綿柔和,娓娓動聽
眉戶劇雖然屬于曲牌聯(lián)套體,但它與同為曲牌聯(lián)套體的昆曲相比較還是差別很大的,眉戶劇的曲牌聯(lián)套不僅僅在于其受了板腔體的影響,就是在曲牌內部,其演唱形式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單曲體、兩曲互套、多曲體并存。眉戶劇是一個完整唱段的唱腔牌子,不同于昆曲幾乎清一色的多曲體,而是還包括單曲循環(huán)和兩曲互套的形式。單曲循環(huán)即是在一個唱段中反復使用同一個曲牌。兩曲互套即兩曲循環(huán)交替使用,結構有兩種,或是各取“子母調”兩個牌子的一部分, 相互組合成一曲完整的牌子;或是一支牌子插人到另一牌子的中間,以表現(xiàn)兩種不同的情緒或塑造兩種不同的形象。前者如【高調套緊述】,后者如【背宮套連香】。在詞格的使用上,兩個曲牌可以用同一個詞格,也可以用不同的。
2.同一牌子唱法不同。眉戶劇的同一曲牌具有多種唱法,可以根據劇情和情感表達的需要來自由使用,有時用的是同一個曲牌,演唱出來的卻是全然相反的感情。但大體來說,每個曲牌都有其基本的感情色彩。比如在表達凄涼傷感的情緒時,用的多是【背宮】【十字慢】【金錢】【慢五更】【凄涼】【西京】【哭崗】等曲牌;而在表達活潑歡暢的場景時,則多用【采花】【釘缸】【花音崗調】【茉莉花】等曲牌。
3.曲牌組合更加自由靈活。在多曲聯(lián)套的使用上,尤其是在眉戶劇成為舞臺劇后,對其傳統(tǒng)的曲調運用程式進行了突破。眉戶劇傳統(tǒng)的套數規(guī)律是“月背五更金”,即【月調】【背宮】【慢五更】【金錢】,中間可插入其他曲牌,以【背尾】【月尾】結束,所以又有“月起月落”一說。但在后來的舞臺演出中,基本是根據需要自由選用曲牌,有時甚至可以從其他宮里來借。
4.音有花音、苦音之分。眉戶劇的音樂有花音、苦音之別,花音又被稱為歡音、硬音,在曲譜里的表現(xiàn)為不含“4、7”,一般都是歡快、明朗的曲調??嘁粲址Q作哭音、軟音,在曲譜里含有“4、7”二音,一般都用來抒發(fā)悲傷、凄涼、愁苦的感情。苦音除【軟月調】之外,一般直呼曲牌,不標出苦,而花音則一般都予以注明,如【硬月調】【花背宮】等。
5.曲牌多來自民間小調。中國的戲曲源于民間,“弦索腔”劇種的音樂體系普遍包括以下三種:一是當地的民間小調;二是宋元諸宮調的遺聲;三是弋陽腔的流變。眉戶劇作為“弦索腔”中的一員,其曲調也有不少來自于民間小調,尤其是流行于關中地區(qū)的絲弦小調和社火小調。比如,在關中地區(qū)流行的傳統(tǒng)小曲《五更鳥》《虞美人》就被眉戶劇收為己有。民間小調的曲調簡單流暢,節(jié)奏規(guī)整,兼具群眾性和說唱性的特點。演唱出來多表現(xiàn)為輕松活潑、詼諧風趣。
總的來看,眉戶劇的曲牌較少文人染指,在其演唱形式的發(fā)展變化中,基本是根據群眾的喜好來進行取舍,正因“投其所好”,才使得眉戶劇的演唱曲調一直保持了纏綿柔和、娓娓動聽的特點。
二、板腔為副體:板眼變化有節(jié),聲情并茂
以板腔體為音樂特征的梆子腔,自明末清初在陜西扎穩(wěn)腳跟,便迅速向北方大地蔓延,梆子腔的生命力極強,就是正處于發(fā)展巔峰期的昆曲也難以在北方大地與之爭鋒。處于山陜之間的眉戶劇自然更是免不了受其影響,在演唱形式上向其靠攏。
1.曲調中引入板眼變化。在梆子腔的長期影響下,眉戶劇中的曲牌也開始運用不同的速度變化,比如曲牌【西京】,就漸漸形成了“慢西京”“軟西京”和“緊西京”。三首“西京”雖然都是四二拍,但在板眼速度上卻發(fā)生了明顯變化。“慢西京”速度為慢板,節(jié)奏緩慢,字位較疏;“軟西京”速度為中板,節(jié)奏平穩(wěn),字位較密;“緊西京”速度為快板,節(jié)奏急促,字位密集。同樣是“西京”,由于節(jié)奏速度不一樣,便產生了不同的音樂效果。再比如《走雪》中的一段【笛子吹】。這首曲牌兼用四二拍和四一拍兩種不同的板眼形式。從一板一眼到有板無眼的板眼變化,活脫脫地將人物內心彷徨、矛盾的心情及音樂的戲劇性深刻完美地表現(xiàn)了出來??傊?,在曲牌引入了梆子腔的板眼變化后,便可以通過多種演唱形式來表現(xiàn)人物復雜多變的思想感情。
2.曲詞向板腔體靠攏。詞,又被稱為長短句,到了元代,又演變?yōu)榍?,無論是詞牌還是曲牌,其在詞格的構成上都是長短不一,極富變化。而對另一套音樂體系中的板腔體來說,其曲詞則多為對仗工整的“上下句”,一般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在梆子腔的影響下,眉戶劇的曲詞也漸漸演化為整齊的“上下句”。比如《采?!分械囊欢巍疚骶浚骸跋胛覂菏四杲裉煲娒妫咸鞝敱犃搜廴覉F圓”,即為上下對仗整齊的“十字句”。
3.唱腔“秦腔化”或“蒲劇化”。對外地的人們來說,如果不事先告訴他們某段戲是眉戶劇,他們多數會誤以為是秦腔。不得不說,梆子腔的鼻祖秦腔的影響力過于深遠,這是同處于這一地區(qū)的眉戶劇不能幸免的。譬如,眉戶劇的打擊樂還未形成體系時,自然就是直接借用近鄰秦腔的了,此外,有些曲調如【剪尖花】【西京】等索性就是秦腔的唱法。陜西眉戶劇的演唱具有“秦腔化”的特點,同理,山西南部眉戶劇的演唱也具有“蒲劇化”的特點。
總的來說,眉戶劇雖然主體是曲牌聯(lián)套體,但由于其在成長壯大的過程中始終被周圍的大哥“梆子腔”壓著,所以不免會受其影響,但這并非全是壞事,板腔體在表現(xiàn)人物的“嬉笑怒罵”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而這正好可以彌補眉戶劇曲牌在表現(xiàn)人物強烈感情時的短處,從而使得眉戶劇的演唱形式也兼具聲情并茂的特點。
三、新時代以來眉戶劇演唱形式的變化
眉戶劇的演唱形式一直在變,眉戶劇從最初的民間小調到地攤演唱,再到正式的舞臺演出,每一次的變化都帶來了音樂結構和演唱形式的變化。近來以來,隨著戲曲專業(yè)團體的出現(xiàn)和民國后女性地位的上升,眉戶劇的演出團體里也出現(xiàn)了女演員,女演員的出現(xiàn),結束了女角男扮和女聲男用假嗓唱的歷史。男女同臺演出后,其定調便由原來的A調或G調變?yōu)榱薋調或G調。
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大多數劇種都對其現(xiàn)有的聲腔結構進行了整理和優(yōu)化,眉戶劇自然也不例外,總的來說,眉戶劇演唱形式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五聲音階的硬調唱腔比例逐漸增大。如【慢崗調】【剪剪花】【扭絲】等,均逐漸衍變出了它們的花音唱法曲調。
2.變奏形式的運用。為增強眉戶劇曲牌的表現(xiàn)力,在演唱的過程中,加強了節(jié)奏的展開、曲調的壓縮、樂句的擴張、小過門的填充以及句逗落音的更變等變奏手法的運用,從而使得曲牌子在保持傳統(tǒng)特性的同時,帶給人既熟悉而又新穎脫俗的感覺。
3.新唱腔的不斷產生。以眉戶旋法音調為基礎不斷創(chuàng)作新腔,如《澗水東流》中的【李小蘭 、大妹子】,《一顆紅心》中的【探糟】【晚霞照山崗】,《女兒心愿》中的【線連針呀針連線】等,它們雖然不是眉戶劇的傳統(tǒng)曲牌,但具有眉戶劇傳統(tǒng)曲牌之魂,觀眾們對之并不排斥、樂于接受,有的甚至還十分喜歡。
4.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的運用。為豐富眉戶劇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并與現(xiàn)代音樂接軌,新時期以來的眉戶劇音樂創(chuàng)作中還加入了重唱、合唱、伴唱以及主題音樂等內容,使古老的眉戶劇煥發(fā)了青春。
新的時代,對傳統(tǒng)戲曲的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股潮流中,眉戶劇不甘人后,新時期以來,一直著力于豐富曲調的表現(xiàn)力,打造精品劇目,大型眉戶現(xiàn)代戲《遲開的玫瑰》就是其中的佳作,該劇曾在“2005-2006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的評選中一舉奪魁,榮膺十大精品劇目榜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總體來說,在當前戲曲市場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眉戶劇的發(fā)展也遇到了困境,此種形勢下,對眉戶劇的演員來說,更要突破“老腔老調”的束縛,大膽創(chuàng)新,豐富眉戶劇的演唱形式,提高其表現(xiàn)力。具體來說,一要掌握發(fā)聲技巧,學會巧妙運用唱腔,通過演唱來表現(xiàn)不同人物的感情;二要在氣息運用上下功夫,練聲實際上就是練氣,要掌握齊聲同步的訣竅;三要重視道白,“千斤念白四兩唱”,要學會通過道白來塑造人物;四要提高韻味,達到“石損玉而山渾,水懷珠而川媚”的境界。
眉戶劇的演唱形式一直在變,如果某天它停止變化了,也就離僵化乃至滅亡不遠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在練好基本功的基礎上去對眉戶劇的演唱形式大膽創(chuàng)新,使之緊跟時代的脈搏,使之能表現(xiàn)現(xiàn)代人的復雜情感,使之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參考文獻:
[1]孫豪.從曲牌的應用看晉南眉戶戲音樂創(chuàng)作的演變[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0,(01):27-32.
[2]郭永銳.山陜眉戶戲研究綜述[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6):108-111.
[3]曹曉晶.眉戶音樂特色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4]姚德利.晉南眉戶音樂概述[J].運城學院學報,1992,(02):67-72.
[5]陳甜.晉南眉戶戲唱腔音樂創(chuàng)作略析[J].音樂創(chuàng)作,2016,(03):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