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從大學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及以文化內容為依托的教學理念的闡述,探討了以文化內容為依托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方法以及具體的教學途徑。提出新時期的外語教學應該以外語文化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今后會在教學中進行該方面的實證研究,進一步探討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口語能力。
關鍵詞:以文化內容為依托 大學英語口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能力
近些年來,雖然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把口語改革作為重點,但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教學模式受傳統教學應試性和功利性的影響很深,忽視培養(yǎng)學生口語學習的自主性;許多高校采用大班授課,課時有限,學生缺乏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操練口語;教學中忽視文化因素與語言的內在聯系,文化導入不夠,而導致失敗的跨文化交際。
一.以文化內容為依托的教學理念
以文化內容為依托的外語教學理念是一種通過主題或學科內容教學達到外語習得目的的教學理念。主要理論依據有兩個:一是二語習得研究中的有意義的內容學習,理論的語言輸入假說是這一理論的代表;二是認知心理學中的知識建構理論,Piaget的新舊知識聯系說是這一理論的核心。這兩種理論在以文化內容為依托的外語教學中的體現是語言教學要以學習新知識為抓手,而且,新知識的內容要與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相聯系,以便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地建構知識意義;同時,他們有機會借助真實的語境學習到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并且在理解信息的基礎上獲得語言輸出練習的機會。以文化內容為依托的理念指導下的外語教學,根據學習者的外語水平不同,教學目的不同,呈現模式各不相同。
二.以文化內容為依托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
以文化內容為依托的教學理論給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帶來了啟示。即教師要調整英語口語教學思路,以文化內容為依托,讓學生在學習交際技巧的活動中習得英語口語。
首先,從思維方式上滲透文化因素,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在口語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在充分了解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進行口語訓練,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不但要多渠道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文化,也要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架設溝通中西方文化的橋梁,讓學生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習慣,鼓勵學生多用英語思維同時,訓練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表達獨到見解,培養(yǎng)他們的應變能力,力求在語言運用和邏輯思維能力方面共同發(fā)展。其次,創(chuàng)設真實的交際情境,熟悉交流方式。語言是用來進行交際的重要工具,大學英語的教學目的就是使學生能利用英語來進行實際而有效的對外交流。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國的大學生使用英語參與真正交往的機會很少,課堂是他們學習語言和使用語言的主要場所有效的課堂需要交際性的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雙向討論或是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擬真實情景進行交流。這種交流可以是師生間的或是學生之間的。在這種模擬情景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一些文化交際的策略,例如手勢、眼神、表情等,幫助他們克服語言和心理障礙,實現成功跨文化交際。
三.具體的教學途徑
以文化內容為依托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在教學途徑上,具體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語言訓練來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為主。下面將結合實例探討主題式教學法和任務式教學法在以文化內容為依托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主題式教學法以語言輸入假設理論、交際能力理論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以課文為載體,以文本為內涵,輔之于課件、網絡等工具進行教學活動。面向文化的主題教學法稱為“外語文化主題教學法”,倡導圍繞教材中的文化主題進行探索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以每個單元為一個主題,每次課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教學,教師除了講授語言知識之外,還應挖掘與該主題相關的文化學習項目。在教學中,教師應想方設法營造英語學習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調整自己的角色,從原來的教師轉換為促進者,幫助學生掌握文化主題知識,創(chuàng)造條件實踐跨文化交際。
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是輸入與互動假設,強調學生在學習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教師課前先布置好任務讓學生做準備,主要是提前預習本課的閱讀材料,提前觀看視頻節(jié)目,上課時教師主要通過語篇分析句際關系,留下大部分時間用于學生展示前面的學習成果,分成若干個任務,按照練習中的項目,通過小組討論、兩人互動、辯論等形式完成每課的練習,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的文化項目。
以上教學法的運用不是孤立的,而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融合、穿插和調整。采用何種教學方法,教師的頭腦中應始終保持文化教學這一思想,做到既傳授語言知識,又傳授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高校外語教學改革2015年度重點課題:以內容為依托的大學英語模塊課程及團隊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課題編號:WYZD150002。
(作者介紹:譚躍越,沈陽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