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
天津市南開區(qū)中營小學
一節(jié)語文習作課,讓1+1>2成為了可能。
在第一單元的作文批改結束后,課上表揚了習作優(yōu)秀的同學,并且讀了幾篇范文。我預想孩子們會不耐煩,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他們很專注地聽我讀,最后一口氣把全部優(yōu)秀作文讀了。還剩下幾分鐘就要下課的時候,我趁熱打鐵,提出編輯班級作文集的想法。
第一次選出了八篇優(yōu)秀作文,保守地說即使每單元作文平均有五篇作文脫穎而出,那一學期下來就是四十篇。很多老師也有編輯經(jīng)驗,可以取經(jīng)學習,所以這個想法的實施我認為是有可行性的。
第二次作文課,圍繞著一篇作文寫什么和怎么寫展開。以主題開篇,用提綱的形式展開。告訴孩子們本組作文要求寫觀察作文。寫作對象呢,可以是動物,亦或者是植物。內容上呢,強調抓特點,動態(tài)的、靜態(tài)的以及生活習性、環(huán)境。舉了個觀察黃豆的范文。學生們便回家去完成了。
利用假期,學生們交上作文,批改過程中也讓我不斷反思教學中的不足,但也給我許多驚喜。也許是上次的提議激發(fā)了同學們的興趣,這次的作文,佳作特別多,達到了十四篇。從批改過程中可以感覺到,優(yōu)秀作文是與眾不同的,但可取之處又有共性。如在選取觀察對象上,我更多的是提要求,給一個范圍或者方向,沒有教孩子們去分析寫作對象。大部分孩子集中寫的是觀察綠豆或者仙人掌。而有兩篇作文從選材上贏得了老師的欣賞。
比如李堃洋同學,她的觀察對象是“木耳”:
干木耳很硬,兩面的顏色不同,一面是黑色,一面是深灰色,聞起來有點酸酸的木頭味。它們的身上有許多皺紋,就像一塊塊樹皮。首先,我們打了盆溫水,將木耳放入盆中,木耳在水中漂了起來,兩面的顏色一下子都變成了黑色。過了一分鐘,黑木耳開始吐泡,就像一條條小魚在水中不停地呼吸。又過了兩分鐘,木耳開始沉入水中,我用手抓了一把,感覺還是很硬,但是它的邊緣開始變軟了。十分鐘后,木耳的皺紋變少了,酸木頭味也消失了。四十分鐘后,木耳完全沉入水中,變得更軟、更大、更厚,表面非常光滑,就像一個個圓圓的小耳朵,可愛極了!
李佩瑾同學觀察的是“洋蔥”,結尾處她是這樣說的:洋蔥的頭上長出了一些翠綠的小蔥,散發(fā)著辣味。我看到蔥頭長得這么好,非常開心!原來身邊不起眼的植物也有如此多的樂趣,以后我在生活中真要多留心呀!
兩個學生都是選取自己生活中接觸過的食品作為寫作對象,從生活所見到引起觀察,再從觀察回到對生活的思考。兩個學生選取的都是生活中不陌生但不留心又容易被忽略的食物。同時二者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善于變化,正是因為有不同才值得去觀察、記錄。
在作文開頭上存在的普遍問題就是冗長,造成喧賓奪主的感覺,或單調顯得文章文采不足。
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梅馨予同學《我愛柿子樹》中的開頭:
秋天到了,天氣漸漸涼了,大雁紛紛往南飛去,樹葉也落了,但是,秋天是豐收的季節(jié),碩果累累。
語言簡潔,抓住大雁南飛,烘托了氣氛。一個“但是”用得妙,先抑后揚,把讀者的胃口一下子吊起來了。不難發(fā)現(xiàn)如此凝練的開頭,實質上小作者抓住的是描寫對象柿子樹的特定時間——“深秋”去展開。這就啟發(fā)孩子們在作文的開頭就是要引起下文,引出讀者興趣,抓住一個特點把讀者“領”進來。
我們要求學生文章富有真情實感,這也是很多學生的寫作難點,是教學的難點。怎么富有真情實感呢?我們一起來看祖兆陽同學的一篇佳作:
頑強的綠蘿
我家有一盆綠蘿,碧綠的葉子,長長的枝蔓,擺放在窗臺上,像一條綠色的小瀑布,帶給我清新的感覺??墒乔皫滋煲驗槲也恍⌒陌鸦ㄅ璐蚱屏耍G蘿的枝蔓折了好多。我很難過,媽媽說:“沒事,綠蘿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咱們把折了的枝蔓放在水里,它一樣可以生長?!?/p>
我找來閑置的小魚缸,放了半盆水進去,我多希望它快點長出新芽來啊。第二天,我跑過去看它,沒什么變化。連續(xù)三四天都沒有變化,我都有些著急了。一星期過后,我又看了看,太棒了!浸在水里的那段枝條上,長出了好幾根白色的須根。我今天又發(fā)現(xiàn)小胡須越來越多,像老爺爺?shù)暮?;小綠蘿又長出來像小針的葉子:有的稍微展開一點,好像一個豌豆;有的完全舒展開來,嫩綠嫩綠的,像一把心形的小扇子。
這幾棵綠蘿“復活”了,我心里特別高興,沒想到,這綠蘿的生命力真是頑強啊,土里水里都能生長,就算是把它的根剪掉,依然可以成活,而且媽媽還說過,綠蘿不僅能觀賞,還可以凈化空氣,它真棒!我一定要精心照顧它,讓它越來越茂盛!
通篇把觀察和描寫融入到記敘中進行,與其說是觀察,不如說是關心。情感隨著觀察自然流露,多么的自然、動人。其他小朋友就可以在文章中去學習讓自己和選取的觀察對象產(chǎn)生一種關系,甚至對觀察對象寄托一種情感。比如張予馨《可愛的貓咪》中,自己不僅是貓的主人,有一份責任感,玩耍時彼此又是快樂的朋友。在教學中啟發(fā),鼓勵孩子們和觀察的對象去互動,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或者去建立聯(lián)系,這樣才能產(chǎn)生需要的“感情”。
類似的例子很多,我都一一總結分類。在分享課上,先講一個亮點然后讀優(yōu)秀的文章或者段落。文章被讀的同學很自豪,增加了積極性。其他同學呢,受到了啟發(fā)。而我呢,總結了方法去彌補作文課的空白和漏洞。就這樣一節(jié)分享課,從一個簡單的口頭表揚和讀作文,產(chǎn)生了許多的可能,成為了課堂中每一個人學習的好機會,讓每一個人都滿載而歸。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沒想到我的學生中,果真有我的寫作“小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