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蓉蓉
摘要:本文通過誦讀引導學生領悟詩歌內(nèi)涵,情感韻味,使學生既學習詩歌又能得到美的享受,情的感悟。
關鍵詞:誦讀詩歌;感悟詩歌;體味情感
詩歌像是一位來自遠古洪荒的美女,從歷史軌跡中款款而來,經(jīng)過歲月沉淀,出落得知性成熟,值得人們細細品味她獨特的風韻。而古語又有云“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所以在我國漫長的傳統(tǒng)教育中,詩歌受到了教育者的關注并累積了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但往往經(jīng)驗累積多了就形成一種條框。導致老師們逐字解剖詩歌,解析中心句,最后概括中心,完結了事,使得充滿魅力與想象的詩詞歌賦變成了索然無味的文字。要是拋卻考試,如何讓學生既學習詩歌又能得到美的享受,情的感悟呢?莫過于誦讀了。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吟誦以悟情”無疑是一種最佳的詩歌教學方式,那么,如何通過誦讀讓學生領悟詩歌內(nèi)涵,情感韻味呢?
一、讀正字音。讀順詩句
首先詩歌所蘊含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往往一字傳萬情,故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學生不常見的字,比如《蒹葭》中的“躋”“坻”“址”甚至“蒹葭”,許多人讀都不會,何談學詩。這時就該發(fā)揮教師范讀正音的作用,讀對了,是學詩的開始。其次,把握節(jié)奏是關鍵,甚至有時候詩歌還有押韻,更要點明,因為節(jié)奏的劃分,韻腳的把握,不僅讓學生讀出氣勢,朗朗上口,而且能讓學生從劃斷的字詞中初步感知詩歌內(nèi)容,品味詩歌情感。要知道古人讀書晃頭晃腦的那種姿態(tài)并非惺惺作態(tài),而是真能通過那樣無我狀態(tài)有節(jié)奏押韻地誦讀,逐步在腦中初步構建詩歌意境,淺嘗詩歌所要傳達的感情。
二、初步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提到情感,許多學生在初讀時,根本不知道作者的喜怒哀樂,這時需要教師把該讀重音的地方標注好,讓學生初步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行體味讀重音的字詞,然后借此走進作者的感情世界。比如《望岳》,當把“夫如何”“青未了”加重讀時,作者對泰山的仰慕之情學生就可以懵懵懂懂,再把“鐘”“割”加重讀,泰山的雄渾壯闊也就不言而喻,最后再重讀“頂”“小”作者那種俯視一切的雄心氣概也就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了。
三、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各種多媒體手段讓學生通過反復自由誦讀感悟詩歌
當學生激起了朗讀興趣后,再加上打開了作者心扉,這時往往傳統(tǒng)的逐句分析,以及重點詞句講解會限制了學生想象力。如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有關詩歌的畫或者視頻,再配上音樂,那時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想象的星火大有燎原之勢在學生心中燃遍,再經(jīng)過反復運用朗讀技巧誦讀,何愁學生不會在心中產(chǎn)生千言萬語,走進不了作者的心靈。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播放一段鵝毛大雪中飲酒送行的動畫,再配有胡琴琵琶奏樂,當讀“北風卷地百草折”一股呼嘯的風聲迅疾而至,“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情景就景印腦海了,再加上音樂催情,畫面應景,作者的感情不言而明。大底詩情畫意,就是如此:詩中有畫,畫里賦詩,詩中有情,畫里有意。而且南方人感受不了冰天雪地的惡劣,所以任憑如何講解也無法讓學生真正進入“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的境界,這時候一幅幅雪景圖,一段飛雪中戰(zhàn)士戍邊的視頻,一陣陣呼呼風聲的配樂,再配上琵琶胡琴的映襯,不需要講解,學生心中油然而生的就是邊塞的荒涼以及凄清,還有戰(zhàn)士戍邊守國的悲壯。此時,已不需要教師的范讀,學生自然而然從前面略帶羞澀一字一頓的朗讀,變成有感情的抑揚頓挫,慷慨激昂,或哀轉(zhuǎn)悠揚的誦讀,而在這誦讀當中,學生肯定思緒萬千,心中柔情百轉(zhuǎn)或豪情萬丈,盡付這字字句句的傾訴,這時本課教學目的也在學生反復地誦讀中事半功倍。
四、配樂齊讀,暢所欲言,進一步理解詩歌內(nèi)容,讓學生情緒高漲
有句話叫音樂無國界,他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可以感化每一個人的心靈,所以相信在音樂的感染力下,學生沒有多媒體畫面的牽絆,就能在音樂的牽引中,通過文字,在詩歌的意蘊情感下肆意馳騁。比如在教《鄉(xiāng)愁》的時候,前面已經(jīng)通過書信郵票圖片,看到詩人年紀小小與母親兩地相隔,再有船票,輪船圖片,看到夫妻間相愛不能相守,再由墳墓圖片,看到親人天人永隔,此時學生肯定已經(jīng)通過多媒體所展示出來的畫面以及淡淡哀愁的音樂,感受到詩中透著一種惆悵悲哀相思的情感,因為這些都是顯而易感的,再通過反復自由誦讀讓感情不斷升溫。此刻,教師關掉畫面,播放剛才的那首配樂,音樂中透出悠揚的笛聲,讓學生在這樣的音樂下齊讀,那么海峽所隔斷的詩人與大陸之間距離所帶來的鄉(xiāng)愁,肯定也會在學生心中發(fā)酵,最后齊讀完,讓學生暢所欲言的發(fā)泄心中所感,教師再補充,那么鄉(xiāng)愁這一情感已經(jīng)不需要教師再多費任何言語去講解了。因此,配樂齊讀,再讓學生暢所欲言讀后的感想是詩歌教學最關鍵的一個步奏,因為往往這時候是學生感情達到最高潮的時刻,也是最有欲望學習傾吐的時刻,當學生的情感與詩詞所傳達的情感在音樂的感召下找到了契合點,再加上教師適當?shù)狞c撥,那么本課的教學目的也就呼之欲出了。
五、美讀課文,讀出情愫,讀出心意
當本課教學目的達到后,如何讓詩詞所透出的情意如余音繞梁般在學生心中縈懷?美讀可起到最好作用。所謂美讀,即是在理解詩詞基本內(nèi)容基礎上通過讀者的想象創(chuàng)造意境后的反復再讀,這時候要求學生把前面所學到的朗讀技巧以及體會到情感雙管齊下運用,在無音樂情況下,做到有音調(diào),有感情起伏,忘我的讀出詩情畫意,讀出作者的愛恨離愁,悲歡離合,全身心的感受詩的音樂美、情感美、形式美、圖畫美。
六、多種朗讀形式相結合,自然成背
背,是學詩的最后步奏,學生在把握朗讀技巧,了解詩歌內(nèi)涵,走進詩歌意境,窺探作者心靈后,背也就水到渠成了。這時讓學生以各種形式朗讀,都可以讓學生自然成背,比如唱讀,《水調(diào)歌頭》耳熟能詳,原因是王菲一首《明月幾時有》唱響中華大地,教師在教《水調(diào)歌頭》的時候,就可播放這首歌,讓學生在唱讀的過程中完成語言的積累和情感的熏陶,然后記誦。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有時候我們學詩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考試,更不是為了作詩當詩人,而是為了某一天,遇到某種風景,某份心情的時候,有一種似曾相似的感覺,那是一種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當遇到了,也就自然吟出那種妙不可言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