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怡萍
唐嘉弘先生九十誕辰紀念暨中國古代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
賈怡萍
“唐嘉弘先生九十誕辰紀念暨中國古代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于2017年7月12日至14日,在河南許昌、虞城隆重舉行。會議由許昌市政協(xié)、許昌市委宣傳部、許昌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蘇州大學主辦,許昌百瑞國際酒店、許昌學院、黃淮學院協(xié)辦,鄭州惠豐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河南省木蘭府酒業(yè)有限公司承辦。來自西南大學、吉林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山東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蘇州大學、鄭州大學、陜西師范大學、重慶師范大學、河南大學、湖北大學、寧夏大學、青海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貴州大學、揚州大學、曲阜師范大學、寶雞文理學院、西華師范大學、中原工學院、山東理工大學等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50余位專家學者與會,提交論文48篇。唐門弟子、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周書燦、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鄒芙都、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馬世之分別作了《20世紀中國新史學家的學術譜系與學術思想——王國維、徐中舒、唐嘉弘的學術傳承及新史學路徑》、《關于先秦禮制史研究的思考》、《中原之城與華夏文明的發(fā)展演進軌跡》的主題報告。大會圍繞唐嘉弘先生學術思想及新史學路徑、先秦史研究、中國古代民族文化、考古與文獻、地域文化等內(nèi)容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茲對會議研討內(nèi)容綜述如下:
唐嘉弘先生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杰出史學家,是得徐中舒先生之真?zhèn)鞑⒉粩喟l(fā)揚光大的名師大家。在長達5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建立起博涉基礎、綜貫會通、窮源究委、言必有據(jù)、獨辟蹊徑、務求創(chuàng)新的學術思想,紀念唐嘉弘先生學術思想及探討新史學路徑是本次研討會的重要議題。蘇州大學社會學院周書燦《唐嘉弘先生學術論略》一文按時間順序,敘述了唐嘉弘先生的學術歷程,從1945年到1957年是先生的學術思想淵源與馬克思主義新史學路徑的形成期,1978年到1986年是其學術積累與厚積薄發(fā)期,1987年到1998年是其學術研究的拓展深化與學術思想的繼續(xù)完善期,先生默默耕耘,為學術界留下了大量精湛的研究成果,富于個性特征的學術思想成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另有《論周初的制度建設與文化變遷》一文從學術史的角度,探討了商周文化制度因革關系問題的論爭、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其與制度的邏輯關聯(lián)、周初的制度建設、殷周之際的文化變遷,指出需轉(zhuǎn)變舊的思維方式,反思舊的傳統(tǒng)學術命題存在的問題。青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李建勝《無涯史海中的蒼涼點滴——顧頡剛與李文實的師生交誼與學術傳承》論述了兩位先生的交往歷程與師承關系。信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肖紅兵、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李小白《論呂思勉的“四裔”觀——以〈中國民族史〉為中心的考察》關注呂思勉對華夏民族的總體認識,對于“四裔”諸族的認識及對“四裔”諸族影響的論述。揚州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朱春龍《新中國成立前后的金毓黻述論》考察金毓黻在史壇中的表現(xiàn)、應對舉措和心路歷程,透視以金先生為代表的這一群體在新舊時代變革中的無所適從感。蘇州大學社會學院賈怡萍《中國無奴說的緣起、形成與演變》考察了“無奴說”的演變流程,并分析近年來學術界對“無奴說”的質(zhì)疑、商榷與批判及“無奴說”的未來走向。
先秦史是唐嘉弘先生主要的研究領域之一,先生的《先秦史新探》一書,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理論等各方面內(nèi)容,是四十多年來的心血之作,此次研討會也十分注重對先秦史研究的新探索。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鄒芙都《西周黎國政治軍事地位及姻親關系初探》指出西周黎國是武王戡黎之后分封而來的姬姓之國,與各諸侯國建立了姻親關系,在西周早中期有著較重要的政治軍事地位。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呂亞虎《郇國地望及其相關問題考辨》考辨了郇為周文王子所封國、文獻所見郇國地望歧異、春秋時期郇國史事等。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華學院盧中陽《非子養(yǎng)馬與指定服役制度》從早期國家的層面,分析了非子養(yǎng)馬與指定服役制度的關系,并探討了這一現(xiàn)象在中國以及世界范圍內(nèi)的普遍性。寶雞文理學院景紅艷《論周初封建賞賜的主要特征及意義》探討了西周王室封建賞賜的主要特征和政治意義,指出封建賞賜是周代王室賞賜制度的核心內(nèi)容,也是其他各類賞賜活動得以派生和借鑒的前提基礎。黃淮學院天中歷史文化研究所郭超《姜太公故里古呂國地望考辨》通過闡述學界關于姜太公故里的分歧、質(zhì)疑相關的雜說,認定姜太公時代的古呂國應在當今河南新蔡。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張俊成《讀〈左傳〉脞錄二則》指出“會姒鬲”當為姒姓女子,嫁至會國為妻;“郛”應有城墻,釋為外城。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黃巧萍《〈周易·未濟〉“震用伐鬼方”再認識》提出“震”和“用”分別是商族先公振與洛伯用,并認為商族與有洛氏聯(lián)合討伐鬼方的可能性極大。
唐嘉弘先生是著名的民族史專家,在民族史領域,頗有建樹。唐先生的《中國古代民族研究》史料翔實、論述客觀。此次學術研討會同樣也關注中國古代民族文化研究,關心各族人民在歷史上的源流衍變。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彭勇《明代衛(wèi)所制度與邊疆民族地區(qū)統(tǒng)治秩序的重建——在建武守御千戶所建立前后》一文分析了明朝在川南地區(qū)的衛(wèi)所管理,建武所成立前川南地區(qū)的戍守與征戰(zhàn)、建武守御千戶所的設置,反映出明朝“建武興文”的治理國家與邊疆的理念。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鄧文韜《論元代西夏遺裔對理學的接受——兼釋元末西夏遺裔的忠君現(xiàn)象》一文探討了元代西夏遺裔接受理學的原因、途徑、表現(xiàn)和影響,最終在元末明初做出了殉節(jié)與守節(jié)的政治抉擇。青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李健勝《“土人”考——兼論土族族源問題》一文考訂土人的含義及其與土族的關系,指出各地區(qū)土族在一定程度上擁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劉偉《民族觀念視閾下的“鬼子”源流淺析》分析了“鬼子”稱呼出現(xiàn)在清初,指稱范圍很廣,“鬼子”與“鬼”、“鬼方”是密切相連的。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高然《“慕容”、“慕輿”分姓考》指出“慕輿”一姓實際出現(xiàn)在北魏前、中期打擊慕容氏時期,后期確定下來,史書中兩姓“嫡庶之別”形成于唐宋史家的筆下。中原工學院李龍?!断惹貢r期鬼方及其族裔史跡考辨》分析了黃帝時期鬼方的分布與南下,商西周時期的鬼方與商周王朝的關系、東周時期鬼方族裔的分裂與華夏化。上海大學歷史系王少林《西雙版納傣族火西制考述——兼論早期國家賦役制度三階段說》選取西雙版納傣族的火西制,來論述早期國家普遍存在的一種役區(qū)制度。
歷史研究要將考古學和文獻的材料予以緊密結(jié)合,可以更為全面地接近歷史的實際,將會有助于更多歷史問題的解決。此次學術研討會也有多篇文章與考古學與文獻學相關。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馬世之《中原之城與華夏文明的發(fā)展演進軌跡》通過對河南境內(nèi)仰韶龍山時代、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城址進行剖析,提出華夏文明發(fā)展演進的軌跡是邦國、王國到帝國。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鄭杰祥《殷墟卜辭所記“示”即“禹示”新探》考證甲骨卜辭中的“示”、“示”當釋為“禹示”,是商人祭祀夏禹的真實記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印群《春秋時期秦墓人殉問題考古研究芻議》對春秋時期秦墓盛行人殉現(xiàn)象原因、人殉特點進行了研究,指出秦人埋殉方式有較多的殷文化因素。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孔令遠、李艷華《獸首鼎考》分析了青銅獸首鼎的形制、紋飾和分布區(qū)域,青銅獸首鼎所出墓葬的形制及共出器物的組合關系,流行于越國故地的原始青瓷獸首鼎。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劉俊男、黃慧《牛梁河“女神廟”時代男女地位辨析》認為早于女神廟時代的文化已出現(xiàn)崇拜男性的社會跡象,女塑像不是女神崇拜的產(chǎn)物。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羅詩謙《從考古遺存看安寧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環(huán)境與早期人類活動》分析了安寧河流域的地理環(huán)境、新石器時代考古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遺存與環(huán)境的關系。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郭榮臻《河洛與海岱民族史前筑城技術的考古學觀察》甄別了河洛與海岱民族史前城址的數(shù)量、比較了兩者的筑城技術并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吉林大學古籍所朱紅林《〈左傳〉中的典籍與文書》對《左傳》中的典籍、御書、禮書、載書、刑書等進行了研究。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的夏保國與中國文化書院的張齊《“建始”銘瓦當?shù)募o年問題》從這些瓦當?shù)膶游魂P系、銘文識讀等方面,結(jié)合漢代紀年陶文資料等,對其紀年問題提出新的討論。云南省文史研究館黃懿陸《“清華簡〈筮法〉卦位陣圖研究的學術思考”》在介紹了清華簡及《筮法》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對《筮法》卦位圖進行了新的解讀和學術思考。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彭向前《黑水城出土元代M1·1287[F68∶W1]歷日殘頁考》一文根據(jù)歷法知識,考訂內(nèi)蒙古黑水城出土編號為M1·1287[F68:W1]的歷日殘頁為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七月歷。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黃錦前《從伯爭簋談到兩周金文中的蠻氏》對簋銘釋文進行訂補,考訂簋銘中“巒伯”為金文的蠻氏的兄長,分析其時代及活動。上海美術館付強《昔雞簋銘文新釋》提出昔雞的身份可能是王后身邊的小臣。
除以上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此次研討會還探討了頗具特色、色彩鮮明的地域文化,包括許昌三國文化、虞城木蘭文化等。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后曉榮《漢魏官印中的鮮卑古史》以漢魏之際的鮮卑官印為主,討論該時期漢人政權與鮮卑之間的相關歷史?!稄某鐾铃髾C銘文看三國孫吳世襲領兵制度》通過出土弩機銘文探討孫吳政權中具體制作弩機兵器的監(jiān)造者和相關問題,進而論證其世襲領兵制度。許昌學院魏晉文化研究中心付開鏡《諸葛亮躬耕模式論》分析了諸葛亮躬耕模式的特點、成功的原因及其神圣化。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卜祥偉《漢代群體視閾下的汝潁士人及其文化特質(zhì)探析》考察了群體視閾下的汝潁士人類型、形成的歷史原因、文化特質(zhì)。寶雞文理學院劉曉燕《基于“木蘭從軍”民間故事的文化解讀》從文化史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木蘭從軍故事是北朝時代北方女性家國情懷的體現(xiàn),是北魏以后傳統(tǒng)忠孝觀念漸趨強化的反映,木蘭是古代女性對男權秩序挑戰(zhàn)的代表,是民族融合下的文化意向。商丘師范學院人文學院薛立芳《木蘭故事流傳演變與思想內(nèi)涵變遷探析》分析了南北朝時期《木蘭詩》的民歌特色與軍中曲,發(fā)掘了隋唐時期木蘭詩中的浪漫主義情懷與人本理念,元明清木蘭故事的流傳與忠孝節(jié)烈思想。另有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鄭偉麗《木蘭文化與女性自我主體意識的發(fā)現(xiàn)》、鄭州大學文學院簡東《“木蘭”題材在清代女性文學中的書寫與詮釋》等,推動了木蘭文化的研究。此外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粟品孝《略述南宋四川總領所的審計活動》、許昌學院魏晉文化研究中心喬鳳岐《隋唐太子冊立制度及制約因素》、黃淮學院天中歷史文化研究所湯慧玲《試論嫘祖?zhèn)髡f的層累演變》、黃淮學院天中歷史文化研究所余全有《略論近代河南交通運輸事業(yè)的發(fā)展及其影響》等對學術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
唐嘉弘先生是新中國培養(yǎng)出的第一代杰出的歷史學家,在半個世紀的學術生涯中,先生在先秦史、民族史及學術文化史等學科領域默默耕耘,留下了豐碩精湛的研究成果,為馬克思主義新史學的繁榮和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先生將歷史學、文獻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民族學等多學科材料相結(jié)合,建立了參互驗證、科學嚴謹?shù)闹螌W方法,言必求據(jù)、窮源究委的學術思想,是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今年是唐嘉弘先生誕辰九十周年,我們緬懷先生,紀念先生,弘揚先生的學術思想,在此基礎也上利用新史料,采用新方法,提出新問題,希冀能夠進一步推動史學研究的繁榮與發(fā)展,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責任編輯 張衛(wèi)東)
賈怡萍,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江蘇蘇州,2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