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加李
(外交學院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 北京 100037)
禮賓禮儀的概念探討與爭鳴
周加李
(外交學院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 北京 100037)
盡管禮賓禮儀的著述與文章較多,但大多數(shù)的研究是從操作層面切入,其學理研究亟待加強?;靖拍钍抢碚撗芯康幕A,鑒于禮賓禮儀及相關概念在學術界存在較多不同觀點且有些概念相互混用。因此,很有必要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本文通過文獻綜述,對禮賓禮儀的相關概念進行梳理與辨析。它們看似簡單卻是禮賓禮儀學理研究的基礎。
禮賓 禮儀 禮賓禮儀 外交禮賓 外交禮儀
首腦出訪是外交的重頭戲,成為媒體追蹤的熱點與民眾關注的焦點,禮賓禮儀又是首腦出訪中最吸引眼球的部分,有時候給人一種外交就是禮賓的感覺。盡管禮賓禮儀的重要性得到了外交界人士的一致認可,不管他是從事實踐工作,還是從事理論研究的。然而,外交實踐中高度可視與重要的禮賓禮儀卻很少有學者從學理的角度去研究。盡管著述與文章較多,大多數(shù)的研究是從操作層面切入,其理論層面的研究還相當薄弱,且基本概念存在諸多不同觀點。概念是理論的基礎,猶如大廈的基座,也是禮賓禮儀理論研究的出發(fā)點,看似簡單卻非常有必要探討。下面我們從禮儀、禮賓開始探尋禮賓禮儀的定義并對相關概念進行辨析。
何為“禮儀”?先看看中文文獻中的定義,何謂的“禮”?禮是一個古漢詞,據(jù)王國維解釋說:“奉神人之事,通謂之禮?!盵1](P290)《說文解字》曰:“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2](P7)《禮記.祭統(tǒng)》云:“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盵3](P631)可見禮本謂敬神,后引申為表示敬意,以及為表敬意而隆重舉行的儀式。[4](P248)中國古人認為“恭敬之心,禮也?!盵5](P358)這種禮,要通過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和“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來實現(xiàn)。[6](P156-159)并將禮的用途細分為“軍、賓、嘉、兇、吉”五種。[7](P25-32)禮在中國古代不僅是用來調(diào)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還是統(tǒng)治者用來治國國家的工具。相比西方對于禮儀的定義,禮儀的定義在中國包含的含義更寬廣、重要性更強。有學者認為“禮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7](PI)
禮儀的英文是“Etiquette”,字源來自法文。早期,歐洲的貴族們把家族的規(guī)則和禮儀書寫在告示牌上,并張貼在他們居住的城堡庭院外,以便賓客注意和遵守,這種告示牌就叫“Etiquette”。《美國傳統(tǒng)詞典》對禮儀的定義是:由社會習俗或者權威者確定的實踐與形式。人類是……受制于禮儀的仆人……(Frederick W.Robertson)。禮儀象征著文明社會的正確行為方式。《韋氏大學詞典》給出的定義是:禮儀是由好的家教或者權威當局認定應該在社會或官方生活中遵守的行為或者程序?!尔溂永o典》對禮儀的定義是:對于社會行為的常規(guī)要求;任何階層、群體、或者任何場合所規(guī)范的行為禮節(jié)。[8](P1364)禮儀還有一種解釋是將之看成一個合成詞,禮儀由“禮”與“儀”組成,禮是一個人內(nèi)心對他人的尊重與尊敬,儀是這種尊重與尊敬的外化,即外在表現(xiàn)。禮是歸屬于精神層面的,儀是歸屬于物質(zhì)層面的,二者猶如人的兩條腿缺一不可,這種定義把禮儀的精神層面提高到與外在表現(xiàn)相同的高度,因此,強調(diào)研修禮儀要內(nèi)外兼修。
禮儀是一個大的門類,它包含的內(nèi)容非常廣泛,有諸多分支。比如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涉外禮儀、外事禮儀等等。主體差異導致了禮儀類別的不同,比如習慣上有人將政務系統(tǒng)的工作人員踐行的禮儀是政務禮儀,商務人員踐行的禮儀是商務禮儀,服務行業(yè)工作的人員踐行的禮儀是服務禮儀,與外國人打交道則是涉外禮儀,政務、事業(yè)及相關系統(tǒng)的人員與外國人打交道就是外事禮儀。不管叫法如何不同,所探討的內(nèi)容都離不開衣、食、住、行、交,禮儀主體的差異導致了內(nèi)容的不同側重,但“禮儀”的核心精神與目標在本質(zhì)上是沒有差異的,都強調(diào)對人的尊重、體諒,都追求交往中的和諧共贏。從這角度來說,禮賓禮儀也是禮儀的一個分支。那么,何為禮賓呢?
何為禮賓?先看中文的解釋?!岸Y賓”一詞在中國,一種觀點認為早在《周禮》、《禮記》中就已出現(xiàn),意指天子特別禮遇諸侯、鄉(xiāng)老及鄉(xiāng)大夫。如《周禮·大宰》將“禮賓”列為天子統(tǒng)馭萬民的八法之一。①根據(jù)《禮記·聘義》對“君親禮賓”的解釋,即通過主國設宴,主君親執(zhí)醴酒,敬待他國來聘的賓客們,并親自舉行饗禮、食禮、燕禮,表明賓主君臣之義。[9](P944-945)由此可見,禮賓在中國古代意為禮待貴賓,賓客既包括國內(nèi)的諸侯也包括他國使者——對象主要是中國的諸侯或藩屬國。
禮賓的英文是“Protocol”,禮賓這個詞來源于兩個希臘詞匯,意為“First Glue”,最初起源于把樹葉粘到一個手寫稿上。[10](P23)后引申為像膠水那樣把事情有序地連接到一起?!犊铝炙褂⒄Z詞典》對禮賓的定義是:國家和外交儀式中遵循的正式的禮儀、行為準則、位次安排與程序。[11](P1229)《美國傳統(tǒng)詞典》一書對禮賓的定義是“外交官和國家元首遵循的一系列儀式與禮儀形式?!爆旣悺ず嘂溈ǜダ锱c波林英尼斯合作撰寫的《禮賓——外交、官方、社交完全使用手冊》一書中是這樣定義禮賓的:“具有豐富官方工作經(jīng)驗的人都知道禮賓(規(guī)范)能夠在與來自不同國家與地區(qū)人的官方交往中提供行為指引,不管他們本民族的文化與習俗有多么的不同。為了更好的發(fā)展與避免混亂,不管是一個組織還是一個社會,必須在一種規(guī)則下運行。這個道理同樣適應于政府之間。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必須遵循大家公認的規(guī)范、慣例和一些事先安排好的組織方式,這就是禮賓”。[12](Pxviii)加拿大的知名禮賓專家路易.迪索在《禮儀——交際的工具》②一書中對禮儀(實際是禮賓)的解釋是“禮賓是對當權者之間交往關系的管理方式?!盵13](P6)《外交辭典》對禮賓的定義是“外交程序的規(guī)則,特別用來協(xié)調(diào)主權國家及相應國際行為主體代表的順序,也根據(jù)他們所派出的代表受到承認的級別的不同對他們區(qū)別待遇。公共場合是對這些規(guī)則的嚴峻考驗,正因為如此,在過去一國禮賓的主管常常被稱作‘大司儀’”[14](P231-232)。當然也有學者從比較微觀的角度定義禮賓,如金正昆教授認為“禮賓,即禮待賓客”[15](P91)。
從各位學者給出的定義可以看出,禮賓的主體有嚴格的限定——不是普通民眾而是國家最高當權者與外交人員,所從事的是代表政府的外交活動?,F(xiàn)實中有把禮賓泛化的情況,如有些高級酒店有禮賓部,大型跨國企業(yè)內(nèi)部設禮賓部。這些均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禮賓,嚴格意義上的禮賓是在外交這個大的范疇內(nèi)探討的。
上面對禮賓與禮儀的單獨概念進行了分析,還有文獻把禮賓禮儀合二為一進行使用。周啟朋、楊闖等在編譯的《國外外交學》一書中指出“禮賓的作用是制定一系列交際禮節(jié)、規(guī)則,使每一位參與者享有他有權享有的特權和豁免。禮賓禮儀旨在確保各國權益均等,它貫穿于外交活動的始終?!盵16](P337)可見這里編譯者把禮賓與禮賓禮儀交替使用。胡勇在《鄧小平訪美的禮賓問題》一文中亦把禮賓禮儀合并使用,論文研究了鄧小平訪美的禮賓問題,作者多處使用了禮賓禮儀一詞,如“禮賓禮儀是一項重要的外交職能,是國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形式和環(huán)節(jié)”、“禮賓禮儀看似細枝末節(jié),卻能反映出一國對外政策及與他國的關系,有時還能折射出內(nèi)政與外交的關聯(lián)”。[17](P177)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凡是把禮賓禮儀合起來使用的,基本含義偏重禮賓而不是禮儀。禮賓禮儀可以與禮賓一詞替換使用,卻不能與禮儀一詞替換使用。原因是禮賓與禮儀有聯(lián)系也有差別,最大的不同有如下幾點:1.禮賓從屬于外交范疇,是政治上的考量和影響;禮儀從屬于個人及社交的范疇。2.禮賓具有官方色彩,更加正式;禮儀更具有私人性。3.禮賓的主體并非任何個人,而是最高領導人與外交官;禮儀的主體可以是任何人。4.違反禮賓規(guī)范可能會引起較大的爭議甚至沖突;違反禮儀會導致對個人態(tài)度、修養(yǎng)方面的議論與批評,但不至于引起較大沖突。
從內(nèi)容來說,禮賓是禮儀的一個特殊分支,禮賓是禮儀的一個組成部分。從主體來說,禮儀包含禮賓,禮賓的主體——從事外交活動的“國家領導人”包含在禮儀的主體——“任何人”中。只要是人就涉及禮儀問題,但只有代表國家從事外交活動的國家領導人與外交代表才涉及禮賓問題,普通老百姓不涉及禮賓問題。這也是為什么禮賓禮儀可以與禮賓一詞替換使用,卻不能與禮儀一詞替換的原因。這也解釋了外交部的禮賓司為什么稱禮賓司而不稱禮儀司。
還有一個“外交禮儀”的概念也需要厘清。胡勇在《鄧小平訪美的禮賓問題》一文中指出:在外交學論著中,“禮賓禮儀”和“外交禮儀”經(jīng)?;ビ谩17](P169)的確有諸多學者將二者互用,如高飛教授翻譯的《外交辭典》將Protocol(禮賓)其中一個意思翻譯為外交禮儀。[14](P231)馬保奉參贊在《禮賓春秋》一書亦將外交禮賓(注:此處的外交禮賓一詞與本文所指的禮賓禮儀一詞含義相同)與外交禮儀交替使用,如在第一章“外交禮賓ABC”中,他提問“外交禮賓是什么”?回答直接對“外交禮儀”進行了界定——“外交禮儀通常指國家元首、副元首、政府首腦、政府的職能部門——外交部、國家駐外外交代表機關和其外交人員對外進行官方活動的禮儀?!彼诌M一步解釋“為了實現(xiàn)國家的意志和對外政策、增進同各國的友好關系,邀請外交貴賓參加國家舉行的慶典、吊唁、元首就職,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政府的職能部門外交部、外交代表機關和其外交人員,進行諸如訪問、談判、交涉、發(fā)出外交文件、締結條約、參加國際會議和國際組織等對外活動,為表示其嚴肅性和鄭重性,往往要制定一定的規(guī)矩和程序,遵循一定的形式和禮節(jié),講究一定的規(guī)格和儀式。這種規(guī)矩、程序、形式、禮節(jié)、規(guī)格和儀式就叫外交禮儀。”[18](p1-2)
而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有些學者認為外交禮儀與禮賓禮儀有細微的差別,無法完全互用。學者金正昆教授在《外交學》一書中指出“外交禮儀,通常是指在具體的外交場合里,用以對交往對象表達尊敬友好之意,同時用以維護自身形象的人際交往的行為規(guī)范。簡言之,外交禮儀就是在外交場合里約定俗成的待人接物的標準化方式。”[19](p197)這里金正昆教授把外交禮儀定義為作為外交人員在外交場合里所應恪守的人際交往的行為規(guī)范,他強調(diào)外交禮儀僅僅適用于外交人員。[19](p201)李渤教授在《外交學》一書中給出的定義是:外交禮儀通常是指“國家與國家之間進行官方交往時,組織安排各種活動的規(guī)則、規(guī)格、程序和形式等。[20](P241)他同樣指出外交禮儀只適合外交人員所從事的外交活動與交往。[20](P244)持同樣觀點的還有中國外交部原禮賓司參贊樊劍先生,他認為“外交禮儀”更多是外交界應用的禮儀,這種觀點與金正昆、李渤的觀點大致相同。在楊燁主編的《外交理論與實務》一書中,同樣把外交禮儀解釋為外交人員在參加外交活動中必須遵守的人際交往的行為規(guī)范。[21](P143)但是,上述的觀點恰恰體現(xiàn)了外交禮儀與禮賓的微妙不同,如果外交禮儀僅僅適用于外交人員,那么,現(xiàn)在外交舞臺上最活躍的主體——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該如何定位?國家領導人并不是外交人員,但交通工具的普及為他們直接參與外交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部分替代了職業(yè)外交官的角色,直接參與、決策國家間關系的重大議題。按照這種邏輯,外交活動中的重要主體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在外交實踐中所從事的禮儀活動則歸屬于禮賓了。
結合前面所介紹的,盡管學者金正昆與李渤都強調(diào)外交禮儀僅僅適用于外交人員,但二人的定義還是有些許差異,金正昆教授強調(diào)外交禮儀是在外交場合外交人員的行為規(guī)范;李渤教授強調(diào)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進行官方交往時,安排各種活動的規(guī)則、規(guī)格、程序和形式等,更偏向于制度安排。馬保奉參贊定義的外交禮儀主體既包含了機構也包含了微觀個體,“外交禮儀通常指國家元首、副元首、政府首腦、政府的職能部門——外交部、國家駐外外交代表機關和其外交人員對外進行官方活動的禮儀,”機構主體是政府的職能部門(外交部、國家駐外外交代表機關),微觀主體是從事外交的人員(國家元首、副元首、政府首腦、外交人員)。
從以上觀點可見,外交禮儀包含了禮賓禮儀,禮賓禮儀是外交禮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外交禮儀既包含外交活動中的制度安排也包含人的禮儀規(guī)范,但禮賓禮儀更多側重代表國家從事外交活動的主體人應遵循的儀式與禮儀規(guī)范。這也符合樊劍參贊對禮賓的解釋:“禮賓是國家和政府高層交往的禮儀,從各國外交部門禮賓機構的工作看,重頭是安排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及外長的外交活動”。③同時也符合《美國傳統(tǒng)詞典》一書對禮賓的定義“禮賓是外交官和國家元首遵循的一系列儀式與禮儀形式。”這個解釋既包含了職業(yè)外交人員也包含了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禮賓禮儀是聚合概念,本文所指的“禮賓禮儀”實為“外交禮賓禮儀”,專指外交活動中的禮賓禮儀。那么,禮賓禮儀究竟該如何定義呢?綜合各位學者給出的定義,本文認為外交禮賓禮儀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指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與外交官代表在外交活動中所展示、遵循的一系列儀式與禮儀形式。廣義指代表官方從事外交活動的最高領導人、外交代表與外交機構在外交活動中所展示、遵循的一系列儀式與禮儀形式,活動者包括國家元首、副元首、政府首腦以及外交官(主要是外長、大使),機構具體指外交部、國家駐外外交代表機關。廣義的定義基本與外交禮儀類似,可以與之交替使用,但一般情況下禮賓禮儀所指是狹義的概念,主要指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與外交代表在代表國家與他國交往時行使的禮儀。
學術界對禮賓禮儀的學術研究較為薄弱,最基本的概念仍存在較多不同觀點,這為深入研究禮賓禮儀帶來了困難。正如所有的深入研究都建立在最基本的概念之上,這是公開討論與深入研究的基礎。鑒于此,本文以最基本的概念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綜述,對禮儀、禮賓、禮賓禮儀進行了細致分析,并對禮賓禮儀與外交禮儀的概念進行了辨析。嘗試為深入研究禮賓禮儀打下良好的基礎。
注釋:
①轉引自尤淑君.賓禮到禮賓——外使覲見與晚晴涉外體制的變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373頁。
②注:書籍名稱翻譯為《禮儀——交際的工具》,但法文原題名LEProtocol而不是LeEtiquette,故本書實際探討的是禮賓而不是單純的禮儀。
③2016年1月5日對外交部禮賓司原參贊樊劍先生進行訪談,他給出了關于“禮賓與外交禮儀定義”的看法。
[1]王國維著.觀堂集林(第1冊)[M].中華書局,1959.
[2]許慎著.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1963.
[3]楊天宇著.禮記譯注(下)[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魯毅,黃金祺著.外交學概論[M].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
[5]鄧球柏著.孟子通說[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6]魏文華著.董仲舒?zhèn)鳎跰].新華出版社,2003.
[7]彭林著.中華傳統(tǒng)禮儀概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Macquarie,The Macquarie dictionary,Chatswood,N.S.W.,1987.
[9]王文錦著.禮記譯解下冊[M].中華書局,2008.
[10]Douglas Busk,The craft of Diplomacy,Pall Mall Press,1967.
[11]Patrick Hanks,G.A.Gerald A lfred Wilkes,Colli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an extensive coverage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and Australian English,Sydney,1986.
[12]M.J.Mccaffree,J.Innis,Protocol,the complete handbook of diplomatic,official and social usage,Devon Publishing,1985.
[13][加]路易.迪索著,禮儀——交際的工具[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14]杰夫.貝里奇,艾倫.詹姆斯著,高飛譯.外交學譯叢——外交辭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5]金正昆,呂昕.繼承、規(guī)范與創(chuàng)新:新中國外交禮賓制度的建立[J].社科縱橫,2013(06).
[16]周啟朋,楊闖等編.國外外交學[C].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
[17]胡勇.鄧小平訪美的禮賓問題[J].國際政治研究,2010(01).
[18]馬保奉著.禮賓春秋[M].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
[19]金正昆著.外交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0]李渤著.外交學[M].時事出版社,2014.
[21]楊燁著.外交理論與實務[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C912.32
A
1007-9106(2017)04-0136-04
周加李,女,博士,外交學院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講師,主要從事外交禮賓禮儀、個人形象塑造、人際溝通與交流、公共外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