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夷
摘 要:賴特在階級問題研究中經(jīng)歷過兩次立場與邏輯的轉變。最初以支配為中心對階級進行了不成熟的探索,建立起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模式;中期將馬克思主義與韋伯主義相融合,在羅默的理論基礎上發(fā)展出獨特的剝削理論;后來整合了多種階級階層研究思路,建構起一個綜合性研究框架。多種立場的轉變凸顯了賴特思想的不徹底性,究其根源在于賴特重分析而輕綜合、重微觀而輕宏觀的理論研究方式。其中期理論更富建樹性,為學界做出突出貢獻。
關鍵詞: 賴特;階級;階層;剝削;分析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6)05-0069-07
賴特(Erik Olin Wright)是分析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階級理論獨樹一幟。為了解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新中間階級”定位的難題,賴特提出了“階級關系中的矛盾定位”概念,指出可以把同一種階級位置看作具有多重階級特征的身份。同時,受到羅默“財富——剝削——階級”對應理論的影響,賴特針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階級關系現(xiàn)狀,提出了一種新的剝削理論。他以生產(chǎn)資料資產(chǎn)、組織資產(chǎn)和技術資產(chǎn)三種剝削維度為基礎,區(qū)分了階級關系中的“十二種階級位置”,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結構的基本框架,并基于此框架對階級意識與階級形成、階級與性別的關系、階級位置與收入的關系、階級妥協(xié)等多種具體的階級問題展開研究。
他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今,一直聚焦于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問題。在研究期間,他曾兩度調(diào)整其階級分析的內(nèi)在邏輯和理論立場。本文把賴特的研究邏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研究之初到七十年代末。這一時期賴特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證主義社會科學是根本對立的兩種思維范式。為了回應實證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他努力建構一種經(jīng)驗研究去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fā)展,這種研究方式一直被他延續(xù)下來。這一階段賴特主要從支配角度探討階級問題。第二階段,從八十年代初到2009年。賴特意識到剝削才是階級研究中的核心問題,并以此展開他的總體階級分析理論,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他的大部分階級研究理論都是在這一階段闡發(fā)的。然而,他自認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為邏輯基礎,卻接受并修改了羅默的剝削理論,而棄用勞動價值論。同時,韋伯主義思想對他的影響逐漸加深。第三階段,2009年至今。賴特的思想發(fā)生了更大的變化,盡管他沒有完全脫離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卻也不再強調(diào)馬克思主義范式和其他階級分析方法之間存在認識論前提和方法論上的根本對立。他主張建構一個綜合性的階級分析框架,這一方案綜合了社會分層研究方法、韋伯主義階級分析方法和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傳統(tǒng)。本文探討賴特思想轉變的過程,并對其三個階段邏輯立場的轉變進行簡單評價。
一、馬克思主義范式與實證主義社會科學的對立
在賴特階級研究的早期,他自詡為堅定而激進的馬克思主義者。他認為,馬克思主義范式同實證主義社會科學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都是根本對立的。為了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tǒng),他同當時批評馬克思主義的經(jīng)驗主義、實證主義認識論傳統(tǒng)進行論戰(zhàn)。實證主義者通常會說:證實你的理論!而歷史的和辯證的解釋和可預測的、線性解釋是兩回事,這促使賴特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反思。為了回擊反對者,他決定進行一種經(jīng)驗研究,這樣即使面對最頑固的對手,也能證實自己的主張。
賴特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認識論前提是,“表象”和產(chǎn)生這些表象的社會事實之間的差別。這并不意味著,“表象”是純粹短暫的、微不足道的神秘事物。相反,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社會經(jīng)驗極其重要。他指出在表象和潛在事實差別之間,不應拒絕表象,而是給它們提供一個能夠解釋的基礎。此處的中心論點是:只有我們分析出隱藏在表象背后的社會現(xiàn)實,才能夠解釋社會生活中浩瀚的可直觀經(jīng)驗現(xiàn)象。如果我們完全停留在表象層面,我們可能能夠描述社會現(xiàn)象,甚至可以進行預測,但是我們不能解釋它們。
馬克思主義者通常強調(diào)社會關系基本結構的重要性,那些結構存在著內(nèi)在矛盾,正是那些基本結構產(chǎn)生了日常生活中的表象。馬克思關于資本的剩余價值的討論無疑是這種分析的一個經(jīng)典案例,即資本主義市場的等價交換關系(商品關系)中隱藏著生產(chǎn)過程中實際存在的剝削關系。人們能夠很容易地通過調(diào)查市場運行的特性而預測交換關系(新古典主義經(jīng)濟的方案之一),但是為了解釋它們,探索隱藏在生產(chǎn)關系中的動力因素是必要的。對解釋需要破譯的隱藏矛盾做出認識論上的論斷是一回事;發(fā)展出一套能夠系統(tǒng)地把這種深層結構過程和經(jīng)驗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的研究策略,是另一回事。通常馬克思主義關于從具體到抽象、再返回具體的方法在此不是很有用。問題在于,如何從具體到抽象,又如何返回。
在缺乏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抽象和具體研究系統(tǒng)地連接起來的策略時,容易產(chǎn)生兩個問題。一方面,同實證研究相比,馬克思主義(對變化而言)常常傾向于意識形態(tài)化和不變。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最常見的印象是:所有答案都是預先給定的,先于研究就知道了。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研究通常是純描述性的,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fā)展只做出一點點推進。歷史運動可以用馬克思主義范式描述得很豐滿,但是那些描述很難進行理論的轉換。
為了解決馬克思理論與現(xiàn)實研究之間存在著巨大鴻溝的難題,賴特認為應該完成兩項基本任務。第一,以一種容易理解的方式構建馬克思主義理論。這看似沒什么價值,但是很多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晦澀難懂,使之很難作為實證研究的基礎。尤其是,把馬克思主義中的假設或前提與命題區(qū)分開很重要,假設或前提并不是歷史考察中轉變的主體,而命題是;把概念的定義和關于那些概念的命題進行區(qū)分也很重要。第二,要發(fā)展一種更加系統(tǒng)的方法,用以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結構范疇和實證研究中的表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也就是說,歷史的考察在表象層面收集數(shù)據(jù):事件、人物關系、顯著的經(jīng)濟變量、制度安排、人口分布等等。在某種意義上,這些現(xiàn)象構成了結構關系的“結果”。問題在于更加系統(tǒng)地定義這些“結果”意味著什么。如果實證研究直接與理論邏輯自身相聯(lián)系,那么更加縝密地理解隱藏在理論中的因果邏輯就是必要的。顯然,賴特的這一解決方案有鮮明的阿爾都塞特征。事實上,賴特早期對普蘭查茨(Nicos Poulantzas)的理論很感興趣,而后者受阿爾都塞的多元決定論影響較大。這是賴特在早期階級研究中的邏輯起點和理論目標。同時也開啟了一種新的研究模式——理論預設和實驗驗證相結合的方法。這一方法一直貫穿在賴特的階級理論研究中,直到現(xiàn)在。
在具體問題研究中,早期的賴特主要依據(jù)支配(domination)關系去界定階級。所謂支配,是指在一種社會關系中,個人的活動受到他人的命令或控制。支配符合排他性原則,即對某種資源的占有權賦予支配者阻止他人使用這一資源的權力(利)。支配通常也和占有原則聯(lián)系在一起,在階級關系中,對被剝削者勞動力的占有通常通過從屬關系實現(xiàn),諸如勞動過程中的指揮、監(jiān)督、威脅等形式。他贊同剝削與階級有關,但是剝削不是階級分析的核心要素。(早期的賴特也贊同勞動價值論,然而到了后來,他拒絕將勞動價值論作為階級分析的充分科學依據(jù)。)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賴特提出了“階級關系中的矛盾定位”理論,主要依據(jù)支配關系去定位不同的階級。如圖1.1[1]所示
后來他對以支配關系為基礎的理論研究進行反復推敲,發(fā)現(xiàn)對階級矛盾位置的定位有很多不妥之處。而且從理論上說,以支配為中心分析階級問題有兩大弊端。第一,對階級位置與經(jīng)濟利益的關系相對忽視,這必然無法正確把握階級問題的核心。第二,支配關系中心論,會推導出社會問題的多種壓迫論,例如經(jīng)濟支配、種族支配、民族支配等,無主次優(yōu)劣之分,那么,階級只是其中的一種,對社會和歷史分析不再有特別的意義。
二、在馬克思主義和韋伯主義階級傳統(tǒng)中徘徊
第二階段指的是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直到最近幾年,這一階段結束的標志性時間點是2009年賴特某篇文章①的發(fā)表。這一階段是賴特階級理論的大發(fā)展時期,他的大多數(shù)與階級相關的研究都產(chǎn)生在這一階段。這一時期的賴特抓住了階級問題的核心——剝削。他在某種意義上承繼了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把剝削與階級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然而,此間他拒絕用勞動價值論闡述剝削問題,而是接受了羅默的剝削理論,并加以改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他獨特的階級理論。在階級問題的研究過程中,韋伯主義思想對賴特的影響逐漸加深,而且賴特認為韋伯主義理論中帶有剝削的烙印。在馬克思主義和韋伯主義的階級理論間進行區(qū)分,也是這個時期一直在困擾著賴特的一個問題,這都體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
在字面上,賴特仍聲稱堅持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然而在他的理論邏輯之中,韋伯主義的幽靈已悄然迫近。在賴特看來,主流階級研究有三種思路:簡單分層的方法、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和韋伯主義傳統(tǒng)。所謂簡單分層的方法,即根據(jù)收入的不平等識別階級身份。而后兩種思路都從社會關系出發(fā),社會關系決定了人們能否獲得經(jīng)濟資源。二者的相近之處是:首先,這兩種傳統(tǒng)都認為階級概念與人和經(jīng)濟資源或資產(chǎn)之間的關系緊密相連。馬克思主義者把這種關系稱之為生產(chǎn)關系,韋伯主義者稱之為市場能力。其次,二者都認為不同階級因為擁有的資源不同,從而影響著他們獲取收入的方式不同,這兩者之間是有著因果關系的?!盵2]31換句話說,馬克思主義和韋伯主義兩種理論這樣解釋階級,即社會關系和物質(zhì)利益之間通過某種方式形成因果關系,這種方式是在資源對人們獲取收入的行動策略的影響中形成的。生產(chǎn)資料和勞動力的所有權解釋了人們的社會行動,因為財產(chǎn)權影響了人們在追求物質(zhì)利益時面臨的戰(zhàn)略性選擇。
不同的是,“剝削”是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中的核心詞匯,而“生活機會”則在韋伯主義階級理論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在韋伯主義者看來,“人們與不同經(jīng)濟資源的聯(lián)系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這種聯(lián)系賦予他們不同的經(jīng)濟機會和劣勢并因而決定著他們物質(zhì)利益的方式?!盵2]32生產(chǎn)資料所有權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導致了人們在市場中生活機會的差異。而對于馬克思主義者而言,人們與經(jīng)濟資源的關系的特征是剝削,“剝削”與“生活機會”都表征了由于所獲初始資源的不平等而導致的最終物質(zhì)財富的不平等,都指出了資產(chǎn)分配的利益沖突。而除此之外,剝削還有進一步指向,即斷言階級間的利益沖突不只是僅僅由人們所擁有的東西導致的,而且是由人們用他們所擁有的東西所做的事導致的。所以,剝削這一概念,直指生產(chǎn)內(nèi)部的沖突,而不僅僅是市場上的沖突。為了理清思路,賴特對三種階級分析傳統(tǒng)進行了詳細的對比,見圖1.2[3]28。
圖1.2清晰可見,韋伯主義階級分析模型是圍繞著市場交換而形成的因果路徑,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模型則包含兩條并列的因果路徑:一條通過市場交換而形成,另一條在生產(chǎn)過程中產(chǎn)生。以賴特本人設計的這個階級分析模型來看,韋伯主義階級分析模型是嵌套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模型之中的。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模型包含了生產(chǎn)關系和交換關系兩個方面,而韋伯主義階級分析顯然缺少了對生產(chǎn)關系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的關注。盡管如此,賴特卻認為,對于某些問題而言,兩種階級分析思路在實踐層面差異甚微。
在具體問題研究中,賴特選擇把“剝削”(exploitation)確立為階級研究中的核心問題。那么,什么是剝削呢?賴特認為剝削需要滿足下面三個標準:
(1)反向依賴原則:剝削者的物質(zhì)利益依賴于對被剝削者的剝削程度。
(2)排他性原則:反向依賴原則的實現(xiàn),必須排除被剝削者獲得其他生產(chǎn)資料來源的可能性。
(3)占有原則:排他性原則賦予了剝削者物質(zhì)上的優(yōu)勢,使剝削者能夠占有被剝削者的勞動果實。
以這三條標準界定的剝削,揭示了從生產(chǎn)資料占有的初始不平等,到最終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機制。剝削者依據(jù)他們在資源占有方面的排他性權力,占有被剝削者的勞動剩余產(chǎn)品,前者對后者形成剝削。如果只滿足前兩條原則,不滿足第三條,那么這種情況稱為“非剝削性經(jīng)濟壓迫”(nonexploitative economic oppression),而不是“剝削”。在非剝削性經(jīng)濟壓迫中,不存在被壓迫者的勞動成果被轉移給壓迫者的情況,壓迫者的利益依賴于被壓迫者無法獲取某些資源,而不依賴于被壓迫者的勞動。此時壓迫者的利益仍是以被壓迫者的利益損失為代價的,這種逆向關系和剝削一樣,都是基于對經(jīng)濟資源所有權的控制。剝削和非剝削性經(jīng)濟壓迫的區(qū)別在于,在剝削關系中,剝削者需要被剝削者,因為前者依賴于后者的努力。在非剝削性經(jīng)濟壓迫關系中,盡管壓迫者的利益依賴排他性原則,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之間卻不存在持續(xù)的依賴關系。簡單地說,如果被壓迫者消失了,壓迫者會因此而高興。這一點可以通過對北美和南非的歐洲殖民者對當?shù)赝林说膽B(tài)度反映出來。在北美,歐洲殖民者只想占有土地,卻不需要土著者的勞動力,土著者是被壓迫的。當土著者反抗時,種族滅絕政策就出現(xiàn)了。而在南非,歐洲殖民者嚴重依賴當?shù)氐膭趧恿σ垣@取繁榮,這是一種剝削,此時種族滅絕政策不會成為殖民者的選擇。
剝削不只確定了人們在社會中的地位,而且確定了一種社會關系,這種關系促使群體之間不斷地互動、競爭。而且由于剝削者占有了被剝削者的勞動力,被剝削者勢必心存不滿。這樣,在二者的關系中就要形成一種張力,有時候剝削者需要對被剝削者予以妥協(xié)。關于早期的“支配”概念,也與階級有關。簡單說來,支配是控制他人的行為,剝削是從被支配者的勞動中攫取經(jīng)濟利益的行為。所有的剝削都會包含某種類型的支配,而支配中未必帶有剝削,“剝削和支配共同界定了階級關系中的結構性互動特征。”[3]27
三、努力構建一種綜合性的邏輯研究框架
近年來(2009年至今),賴特的思想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他認為,在解釋資本主義社會的諸多不平等時,不同的階級分析方法訴諸不同的因果過程,這種種解釋均對全面理解階級問題有所助益。雖然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思想體系成功地找到了解決很多重要問題的機制,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是解釋這些機制的唯一途徑。在解釋現(xiàn)實階級問題的實踐中,該打破“范式之爭”而尋求一條“實用主義”之路?;诖?,賴特試圖吸取不同階級研究方法的有益之處,建構一個綜合性的階級分析框架。
在建構綜合性框架的過程中,賴特主要探討了三大類階級分析思路。第一類是社會分層的研究方法,即基于個人屬性和物質(zhì)條件來劃分階級。第二類是韋伯主義階級研究思路,關注某些社會地位如何控制經(jīng)濟資源而阻斷他人獲得該市場機會。第三類方法是馬克思主義階級研究思路,即依據(jù)剝削和支配機制來劃分階級。在依次分析三類方法的優(yōu)缺點之后,賴特得出結論:上述三種研究機制無疑是互斥的,要想使三者形成一個圓融的體系,就要把每一種機制分別視為階級分析過程中某方面的關鍵過程。賴特綜合分析了三種機制各自的階級模型,結合理論特征和實踐需求,形成了一個復雜的宏觀、微觀嵌套的綜合性階級分析模型。
(1)考察三種階級研究路徑
社會分層理論依據(jù)個人屬性和物質(zhì)生活條件劃分階級。個人屬性包括性別、種族、智力、教育程度、地理位置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這些屬性和物質(zhì)生活條件粗略地結合時,就形成了所謂的“階級”。在這一路徑的研究重點是個人如何獲得其所屬階級的特定屬性。當大多數(shù)人依靠工作收入獲得經(jīng)濟地位時,個人獲取教育資源的過程就變得尤為重要,因為這個過程直接影響其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yè)。顯然,兒童時期的生活環(huán)境(即“階級背景”)對獲取教育資源有很大的影響。通過逆推,圖1.3[6]為個人屬性路徑的基本因果邏輯過程。
這一路徑對個體如何歸類到其所屬階級地位進行了思考,卻沒有思考階級地位本身為何如此不同。例如,為什么一些工作比另一些工作“好”?為什么有些職位能有很大的權力,而另一些沒有?
機會阻隔路徑是賴特對韋伯主義階級分析方法的再思考。在市場中,人們爭奪的不僅是生活機會,而且要設法阻攔其他人對其機會的覬覦。這也是社會圈層化的一個過程,機會的獲取通常會受到限制。這一路徑的分析邏輯如圖1.4[4],排斥和阻隔的機制被嵌入其中。
仍以高等教育為例,高等教育帶來了高收入,部分原因在于它提高了生產(chǎn)力、創(chuàng)造了更高的價值,部分原因在于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數(shù)是有限的。前者可以理解為個人屬性路徑的思維方式,后者就是機會阻隔路徑所要闡述的內(nèi)容。機會阻隔機制包括資格審查、從業(yè)許可、膚色、婚姻、性別等,諸多方面成為特定類型工作的準入門檻。其中,最重要的當屬生產(chǎn)資料中的私人財產(chǎn)權,這是社會排斥和封閉的核心形式。
剝削與支配路徑在本文第二部分已有論述。與機會阻隔相較而言,剝削與支配是一種更強的依附關系。在機會阻隔路徑中,優(yōu)勢群體與劣勢群體之間僅存在動態(tài)相斥的因果關聯(lián),而在剝削與支配路徑中,剝削者與被剝削者、支配者與被支配者之間是一種結構化的不平等關系,這種關系要求雙方在行為上存在持續(xù)主動的合作。賴特重新繪制了剝削和支配路徑下的階級分析模型,如圖1.5[4]所示:與機會阻隔路徑相似的是,權力關系和法律體系強化了社會封閉。不同的是,此處機會阻隔的關鍵效應是支配和剝削,而不只是市場中的優(yōu)勢利益,并且生產(chǎn)沖突才是真正的沖突之源。
綜合看來,個人屬性路徑完全從個體出發(fā),其經(jīng)濟條件和行為均對個人負責,不能反映社會關系。后兩種階級分析路徑則從社會關系出發(fā),其中權力和法律體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首先是使機會阻隔得以發(fā)生,這在韋伯主義傳統(tǒng)路徑中體現(xiàn)為經(jīng)濟上的封閉與排斥。在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路徑中,除經(jīng)濟上的阻隔外,更重要的是考察行為層面的關系——剝削與支配。
(2)建構一個綜合性階級研究框架
在考察三種分析路徑之后,賴特發(fā)現(xiàn)每一種路徑都闡述了一類獨特的關于階級和不平等的因果過程。個人屬性路徑聚焦于微觀過程。背景條件塑造出其個人屬性,個人屬性影響其在市場中的機會,從而最終決定個人的經(jīng)濟狀況。機會阻隔路徑聚焦于社會結構和制度過程。在各種封閉機制的作用下,一些人被阻隔在機會之外,從而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人能夠在市場中獲得額外的經(jīng)濟福利。剝削與支配路徑進一步揭示出,對經(jīng)濟資源的控制,不僅形成了機會阻隔,更深刻的是,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人能夠剝削和支配他人的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這三類因果過程都存在。這三種機制不同的作用方式,形成了國家之間不同的階級結構。賴特把階級問題看成一個集合,把每一種路徑都看作集合中的一個子集,只有將所有子集結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關于階級研究的完整框架。在理論方面,要思考三種機制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如何將它們完美地結合起來;在實證方面,要找到研究每種機制、以及不同機制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方法。
在上述前提下,賴特構建了一個探索性的宏觀—微觀嵌套的階級分析模型,如圖1.6[4]所示:在這個模型中,權力關系和法律規(guī)則保障了經(jīng)濟資源(包括生產(chǎn)資料、資金和人力資本)得以有效控制,從而滋生了與社會地位相關的圈層封閉和機會阻隔的社會結構。機會阻隔有三條因果路徑:一是個人獲得與其階級相關的個人屬性,形成微觀層次的過程;二是形成市場關系中的定位,即職業(yè)和工作,以及隨之而來的分配性沖突;三是形成生產(chǎn)關系中的結構,尤其是與支配和剝削相關的關系,以及相關領域的沖突。第一條因果路徑引導人們流動到市場和生產(chǎn)中的階級位置上,而個人的階級屬性和階級位置最終共同影響了他們的經(jīng)濟福利水平。
這一模型并不完善,因為權力關系和法律體系作為一種外在結構而存在。事實上,它們本身是在階級過程和階級沖突中形成的。社會階級結構是一個動態(tài)體系,如果把支持某種既定的階級位置結構的內(nèi)在權力關系視為先在的固定參數(shù),就會引起一個嚴重的誤解,即認為個人命運僅僅簡單地是由個人屬性和環(huán)境決定的。為了完整解釋階級運行的鏈條,賴特增加了一個高度簡化的階級模型——動態(tài)的宏觀模型,如圖1.7[4]所示:動態(tài)的社會階級運行是一個遞歸的過程,社會斗爭形成了社會關系的變化軌道。動態(tài)的宏觀模型(圖1.7)解釋了社會沖突和轉變,宏觀-微觀嵌套模型(圖1.6)描述了多層面的階級過程和個人生活,二者結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階級分析模式。
四、結語
賴特的階級研究總體上說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從對馬克思主義范式的堅定維護,到逐漸受到韋伯主義階級分析的影響,最后不再把馬克思主義當作一個完整的綜合性范式,而只是看作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蛟S對于賴特而言,堅持某一立場遠遠沒有解決問題的“實用主義”來得重要。階級問題也難以尋求唯一的真理與終點,只是在理論與現(xiàn)實的演變中不斷向前推進。也許此時賴特的立場趨于“多元化”,他本人卻不這樣認為,依然自詡為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階級問題是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本文第三節(jié)所述的三種研究方法都與階級有關。賴特由淺入深地逐步推進,最終將幾種思路結合起來,可以說,是對階級形成過程的一種動態(tài)、立體的解釋。然而,在具體的階級問題研究中,每一種思路依據(jù)其不同的研究目標而具有獨特的理論指向。賴特因為各種理論都與階級有關就將三者結合起來,這種看似有層次的理論鏈接,其實質(zhì)不過是一種理論大拼盤。粗略地說,賴特的綜合分析框架存在兩個問題:第一,賴特將不同層面的階級形成路徑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平行而相互關聯(lián)的模型,這種“平行”恰恰是問題所在。對任何問題的研究,都該有主次之分,而對于階級問題,“剝削”才是核心要素。如果按照賴特的劃分,三種路徑中,剝削與支配的路徑才是階級問題的主線。賴特卻將三者平行對待,沒有主次之分。第二,賴特的模型只是簡單的拼接,缺乏系統(tǒng)的論證?!昂暧^—微觀嵌套模型”乍看起來很完美,然而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不同的理論思路之間缺乏系統(tǒng)的邏輯銜接。例如生產(chǎn)沖突和市場上租金與分配的沖突,二者的關系是需要詳細論證的。同樣,對于動態(tài)的宏觀模型,賴特也沒有詳細闡述和論證其運行模式。
總體說來,在賴特幾個階段的理論研究中,第二階段的理論立場和邏輯思路更值得稱道。理論發(fā)展到第三階段,賴特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理論立場。事實上,不僅如此,賴特從始至終就存在理論立場不堅定的問題。在理論研究的早期,賴特試圖找到階級研究的立足點,然而不幸的是,他找錯了方向。第二階段,賴特終于認識到剝削才是階級問題的核心,然而,他還唯唯諾諾地說“剝削與支配”共同形成了階級關系互動的特征。同時,韋伯主義的生活機會理念始終沒有從他的腦海中離開過。
這種理論不堅定是思想不徹底的表現(xiàn),或許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與賴特的思維方式有關。作為一位分析馬克思主義者,賴特在階級問題研究中盡顯“分析的”思維方式。分析式思維傾向于用一種分解、離散式方法去分析事物,賴特在具體問題研究中的表現(xiàn)是注重微觀分析。這種研究方式存在兩個弊端:一是在研究方法上,只重“分析”,忽視“綜合”,理論研究只有分解過程,沒有重建過程,不是一個完整的、辯證的過程。二是在對具體問題的把握中,過于重視微觀分析,而輕視宏觀分析,缺乏整體性、全局性把握視角。盡管如此,賴特對階級問題的研究還是為學術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如他著名的十二階級位置模型為當代研究階級問題提供了新的借鑒思路。他采用理論預設與經(jīng)驗驗證相結合的研究模式,其很多理論具有較強的解釋力,所得到的大量詳實的數(shù)據(jù)也具有很強的學術價值。
注釋:
①指Wright E O.Understanding Class[J]:Towards an Integrated Analytical Approach[J].New Left Review60.Nov,Dec,2009:101~116
參考文獻:
[1] Wright E O.Classes[M].London:New Left Books/Verso,1985:50
[2]〔美〕埃里克·歐林·賴特.后工業(yè)社會中的階級[M].陳心想,皮小林,楊玉明等,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31.
[3] 〔美〕埃里克· 歐林·賴特主編.階級分析方法[M].馬磊,吳菲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4] Wright E O.Understanding Class[J]:Towards an Integrated Analytical Approach[J].New Left Review60.Nov,Dec,2009:1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