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劉金梅
(湖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探析小組比賽教學模式的有效性
——基于Y市某中學初中英語課堂觀察研究
李 慧,劉金梅
(湖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小組比賽教學模式是由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思考、表達、討論和交流,使學生在小組比賽中形成榮譽感和競爭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獲得感知,增長技能,體驗小組合作學習的愉悅,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師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小組比賽教學模式有效性的實驗與研究是當今國內(nèi)英語教學的熱點問題之一,也是實施基礎教育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的重要途徑。
小組比賽教學;意識培養(yǎng);有效學習;合作學習
在科技迅速發(fā)展的21世紀,我國同世界的交往越來越緊密,外語人才的需要也越來越大,因此如何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外語人才是我們應該研究的課題。首先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達成高效的課堂教學的目標。受合作學習理論的啟發(fā),我們提倡將小組比賽的學習模式運用在英語教學中,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能力。
通過對“小組比賽學習有效性”的研究與探索,我們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交流性等學習品質(zhì),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效率。此研究科學地分析了小組比賽教學模式在當今課堂教學中的適用性;更新了教師的思想;培養(yǎng)了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興趣;提高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鍛煉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張靜在“英語課堂小組活動的有效性探討”(2008)一文中認為,教師在英語課堂上組織小組活動,目的是給每一個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練習和應用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作者提出,在內(nèi)容上,學生應通過活動確實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在形式上,讓每位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從反饋看,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應能互有所學。王坦在《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2001)一書中提出了合作學習的目的與意義有五個方面的新開拓:合作學習開拓了我國現(xiàn)代教學的新領域;合作學習豐富了我國教育生態(tài)理論和教學互動理論;合作學習體現(xiàn)了教學的情意功能;合作學習探索了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合作學習建立了師生角色的科學定位。
綜合以上背景的研究,筆者對“小組比賽的教學模式是否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這個問題產(chǎn)生了興趣,并大膽預測小組比賽的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帶著這個假設,筆者開始了課堂研究觀察,希望在課堂上能夠找尋問題的答案。
此次觀察研究,我主要使用的工具是錄像機,投影儀,電腦,筆記本和鋼筆等。將Y市某中學的初中英語教師的課堂錄制下來,課下通過觀察教學視頻,記錄所需數(shù)據(jù),查找文獻,討論,分析結果等步驟最后得出結論。
此次觀察應該注意嚴格控制變量。分別選取兩個實驗班,A班和B班,A班B班學生人數(shù)相同。在各班英語老師,學生,教室,學習環(huán)境等都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改變教學模式來進行對比觀察。A班采用小組比賽的教學模式,B班不采用。 觀察對象采用隨機取樣的方法。在A班錄取的視頻中選取5個,在B班錄取的視頻中選取5個,分別記錄每個視頻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次數(shù)及時課堂氣氛。最后采用統(tǒng)計法,統(tǒng)計在同樣多學生,同樣教學時長的情況下,采用小組比賽教學模式的班級和沒采用的班級,學生分別舉手回答問題的次數(shù)。
在實驗班A班的某節(jié)課上,教師講授的是Unit 2中的課文 Is this your pen? 通過做游戲和小組競賽的方式讓大家學習掌握句型和人稱代詞的使用。下面是對課堂觀察情況的記錄,以此作為后面的研究的依據(jù)。
T:After learning the sentence pattern, now we are going to have a competition. Listen and say like this:“This is my pen, the pen is mine. This is his pen, the pen is his.”Each sentence will get one point. Ok, Team One, Two, Three, you are Group One. Team Four, Five, Six, you are Group Two. Now let’s begin.
S1: This is Sunny’s pen, the pen is Sunny’s.
T: Yes, great. (此次班上有5人舉手)
S2: It is her ruler, the ruler is hers.
T: Oh, yes.(此次班上有7人舉手)
S3: This is his cloth, the cloth is his.
T: Yes, I love it.(此次班上有7人舉手)
S4:This is my pencil, the pencil is mine.
T: Yes, the pencil is mine, great.(此次班上有9人舉手)
T: Yeah, I love it.(此次班上有8人舉手)
課堂教學的特點很明顯: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
讓我們再來看看實驗班B班的情況。此節(jié)課上,教師講授的是Unit 3 My Friend。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基本句型、單詞等知識。下面對課堂觀察進行記錄。
T: Do you have friends?
S: Yes.
T: Ok, now, take up your pen and take up a piece of paper, write down your friends, their habits, their family, and so on. Now, let’s begin.
(After a few minutes)
眾所周知,加熱工序的耗能占整個軋制過程耗能的70%之多,所以在實際生產(chǎn)中對加強對加熱溫度的控制可以顯著的降低軋制過程的噸鋼能耗,降低鋼鐵的軋制成本,幫助企業(yè)節(jié)約資金成本。同時,過多的投入燃料或者加熱溫度過高,不僅僅造成能源的直接浪費,還將造成爐體設備損壞、產(chǎn)生過燒等加熱缺陷,維修設備以及產(chǎn)品報廢都將造成額外的浪費。鑒于上述兩個方面,合理的控制溫度可以有效的節(jié)省企業(yè)的資金投入。
T: Ok, now let’s take about your habit. Who want to have a try?
S1: He is more hardworking than me. (此次有2人舉手)
T: Yeah, because you are lazy. Any more?
S2: Her eating habits is healthier than me.(此次有2人舉手)
T: Yes, healthier than me.
S3: He get up earlier than me.(此次有3人舉手)
T: Yes, good. Now let’s talk about study.
S5: My friend is more hardworking than me.(此次有2人舉手)
T: Yes, any more?
S5: He is more serious than me.(此次有2人舉手)
該課堂氣氛較為嚴肅,學生的積極性不高。
4.1 學生參與度觀察分析
針對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情況,筆者分別對兩個班進行了如下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在同樣時長(30分鐘)的情況下,運用小組比賽教學模式的班級和沒有采用該模式的班級的學生的課堂參與比例,從而為小組競賽教學模式的有效性提供數(shù)據(jù)依據(jù)。此次統(tǒng)計嚴格把控了時間,每一分鐘都采用定格統(tǒng)計,反復觀察定格,分析記錄在該分鐘的參與度情況,保證數(shù)據(jù)的真實可用性。
學生參與度情況統(tǒng)計表
續(xù)表
班分鐘 實驗班A 班分鐘 實驗班B7T22S7S22S8S23S8T23T9S24S9T24S10T25T10S25S11S26S11T26T12S27S12S27T13T28T13S28S14S29S14T29S15S30T15S30TT:10分鐘S:20分鐘T:16分鐘S:14分鐘
從上述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在同樣時長的情況下,采用小組比賽教學模式的班級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中心,30分鐘的課堂中,教師占用10分鐘,學生占用20分鐘,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新課標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小組比賽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要求,一改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積極思考,樂于探究,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充分提高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而沒有采用小組教學模式的班級,教師占用課堂的比重較多,主要以教師講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沒有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在30分鐘的課中,教師教授所花時間為16分鐘,學生參與、互動的時間為14分鐘。從數(shù)據(jù)上可以看出,沒有采用小組比賽教學模式的班級,學生的參與度較低。
那么,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是否真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完成課堂任務呢?下面我們進行學生積極性的觀察。
4.2 學生積極性觀察分析
在觀察研究金東方教師教學視頻的過程中,筆者就學生在不同教學模式下,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次數(shù)做了如下統(tǒng)計。
學生積極性情況統(tǒng)計表
由上表數(shù)據(jù)可得,同樣在教師提5個問題的情況下,A班共計36人舉手,平均每個問題有7人回答;B班共計11人舉手,平均每個問題2人回答。
就課堂氣氛而言,運用小組比賽教學模式的班級,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和教師的熱情都很高,通常教師的一個問題總能引起大家積極的響應;沒有采用小組比賽教學模式的班級,課堂氣氛較為嚴肅,學生熱情不高,多以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進行。
經(jīng)過以上數(shù)據(jù)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小組比賽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以上的分析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在同樣時長的條件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教師扮演指導的角色對學生進行引導啟發(fā),可以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小組比賽教學模式的運用下,更加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參與到課堂中來。同時,這種教學模式也充分順應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理念。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王薔,2013)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基本英語素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fā)展基本的聽說讀寫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思維發(fā)展,為繼續(xù)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學科知識,更多的是通過學習提升自身的交際能力,思維邏輯能力,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小組比賽探究學習改變并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方法,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xiàn)了素質(zhì)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的精神;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集體觀念;減輕了師生負擔,有利于師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和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是促進英語教學的有效途徑,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同時,這種教學模式的推廣對教師來說也是挑戰(zhàn),它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補充新知識,新技能,提高自身素質(zhì),主動適應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馬云鵬,2009)。在小組合作比賽過程中,教師應是參與者和指導者,所以教師要適當調(diào)控,在學生有困惑時積極指導,在學生情緒較高時,及時干預,維持課堂秩序,創(chuàng)設和諧的合作氛圍和公平的競爭比賽氛圍,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承擔著更大的職責,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仔細觀察,合理參與,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對表現(xiàn)好的小組要及時適度地表揚,對積極性較低的小組要適當干預。教師還要秉承著公正公平的原則,讓每一個小組的參與機會均等,充分調(diào)動起小組成員的積極性。
秉持著課程標準和課程改革的理念,小組比賽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合作能力、思維邏輯能力,具有有效性,值得英語教師大力推廣運用。
[1]Slavin, R.E. Cooperative Learning [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0,50(5):315.
[2]Wang Qiang. 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0.
[3]馬云鵬.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進程、特征分析與推進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9,(4): 3-9.
[4]王 薔.深化改革理念 提升課程質(zhì)量——解讀《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主要變化[J]. 課程·教材·教法,2013,(1): 34-40.
[5]王 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M].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6]王 坦.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簡析[J]. 課程.教材.教法,2005,(1): 30-35.
[7]張 靜.英語課堂小組活動的有效性探討[J].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8,(8): 10-11.
[8]趙麗娟.跨世紀高校外語教師應具備的素質(zhì)[J]. 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5):51-53.
(責任編輯:王國紅)
2017—01—04
李慧,女,湖北十堰市人,湖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英語;劉金梅,女,湖北武漢市人,湖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語用學、應用語言學。
G622.4
A
2096- 3130(2017)02-0135- 04
10.3969/j.issn.2096-3130.2017.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