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金澤明
學生選擇文理科的標準
(重慶)金澤明
離高一上期末考試只有一個多月了,許多學校高一上期末考試以后就要讓學生選擇文理科。最近有不少高一學生在討論如何選擇文理科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所有高中學生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在選擇文理科之前,我們不妨問問自己,我的興趣是什么?我將來究竟想干什么?
1958年6月5日,胡適先生在臺灣大學法學院作了這樣一場演講,演講題目為《大學的生活——學生選擇科系的標準》,胡適先生結合自己在美國留學時選擇科系的曲折經歷,現(xiàn)身說法,引用清代大儒章學誠的話,總結了選擇科系的標準,即性之所近,力之所能。
胡適先生剛到美國時,他的哥哥建議他選擇學開礦或者修路的科學方面的科系,胡適不喜歡開礦和修路,就到康奈爾大學農學院學習農業(yè),學了一段時間以后,胡適發(fā)現(xiàn)自己對農業(yè)沒有興趣,自己的興趣是哲學和文學,于是果斷地從康奈爾大學退學,到哥倫比亞大學主修哲學,副修英國文學。胡適回國以后,在北京大學當老師,擔任過哲學系系主任和英國文學系系主任,以及校長等職務。胡適在學生選擇科系的問題上是絕對有發(fā)言權的。
一定意義上說,學生選擇文理科的重要性是不亞于選擇科系的。選擇文理科的時間是在高一上期期末考試以后至高一下期開學之前,選擇科系是在高考以后。一旦高一選擇文理科時選錯了科,就會走很多彎路。
很多學生和家長在考慮選擇文科還是理科的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學理科將來好就業(yè),學文科將來不好就業(yè)。這種想法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實際的。
學生選擇文理科時,必須從自身實際出發(fā),需要考慮的主要是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優(yōu)勢,不必過多地考慮將來的就業(yè)問題。從自身實際出發(fā)選擇文理科,然后依著 “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學下去,其未來對國家的貢獻也許比現(xiàn)在盲目所選的或被動選擇的學科會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