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高校學術治理的倫理考量及實踐邏輯

      2017-04-12 13:36:08
      山東高等教育 2017年2期
      關鍵詞:倫理權力學術

      (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教育科學研究中心,山東 淄博 255130)

      一、精神倫理:學術治理的靈魂

      在倫理治理語境中,精神乃是一極其復雜的概念。精神之于哲學可詮釋為內在“理性”與外界“實在”的統(tǒng)一,這便賦予其行動(實踐)的意義;其之于倫理意義則是群體所遵循的用于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德性價值。精神倫理反映的是社群中具有共識性的人倫精神而不是個體層面的人格精神,它所追求是社會結構的穩(wěn)定和社會生活的和諧。從此意義理解,精神倫理所建立的精神目標是一種群體性的集體認同,是對群體活動的倫理指向性的規(guī)定,而非個體行為準則的約束。在現(xiàn)代社會治理過程中,精神倫理一經被確立,便成為社會治理必須遵循的一種符號化存在,亦被稱為“軟規(guī)則”。在人類社會各種組織中,個體與群體是基于倫理哲學意義上的單一物和普遍物的統(tǒng)一。組織要達到自身所追求的公共目標,必須借助精神的力量,唯有精神才能使倫理具有現(xiàn)實性和辯證性,才能使組織治理達到內在追求與現(xiàn)實情境的統(tǒng)一。因此,精神倫理是推進組織有序運作和科學治理的精神動力,能夠增強組織成員的集體認同感、榮譽感和歸屬感,在無形之中成為所有成員凝心聚力、彼此認可的倫理規(guī)范。“一個普遍被接受的目標和一套完善的價值體系是組織力量的中心,也是組織標識的源泉,并且這樣的組織標識能夠帶來組織的自豪感和滿足感,幫助其適應環(huán)境,有利于組織的長期生存、繁榮和發(fā)展。在逆境中,一套合理的價值體系是抵抗短期誘惑的緩沖區(qū),可以避免損傷長期利益。”[1]178因此,任何組織要達成治理目標,都必須具有為全體成員所共同追尋的精神倫理。從學術治理角度看,精神倫理在學術組織中具有公共道德的意義,對于學術組織良序和善治的達成發(fā)揮著精神紐帶作用,它是當代學術治理不可或缺的靈魂支撐。

      學術組織是由有著共同學術追求的人組成的共同體,共同體中多數(shù)人的學術理想或價值追求構成了學術共同體得以維系、發(fā)展、壯大的群體意識。就現(xiàn)實情境而言,不同的學術組織亦有不同的群體意識,但從倫理哲學分析,多樣化的群體意識歸根結底都要體現(xiàn)在共同體所共同遵循的精神倫理上。而就良善的學術治理而言,這一精神倫理則是學術活動最本真的追求——學術自由。學術治理中的學術自由是一種內生性的,隱喻著深層精神力量和倫理道德要素的一種倫理規(guī)定性價值,其通過對共同體學者的群體意識來展現(xiàn)倫理對學術組織治理的功能,從而推動學術共同體長效有序發(fā)展。具有倫理精神的學術治理應該順應現(xiàn)代學術民主發(fā)展的趨勢,尊崇學術自由,營造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并將學術自由作為貫穿高校發(fā)展歷程的一種永恒精神。

      高校學術治理的必須以自由精神的張揚為前提,學術自由是高校學術發(fā)展的土壤,是學術創(chuàng)造的基礎,亦是學術民主的精髓所在。在學術治理過程中,學術自由不僅是一種蘊含“解放因子”的理念追求,更是一種影響學術再生產的制度實踐。而若要踐行學術自由的倫理精神,以便達成良好的治理效益,最重要的是保證學術從業(yè)者的自由和平等。不論學術資歷或學術成就如何,任何人都具有捍衛(wèi)自身學術觀點的權利,“異端思想和非常規(guī)的行為應該受到特別的保護”。[2]3然而在現(xiàn)實學術場域中,仍存在不少的“知識霸權者”,學術權威成為這類人扼殺不同意見的手段,嚴重干擾了學術秩序,違背了學術治理的倫理精神。我們必須重視自由的學術環(huán)境的建設,要包容多種多樣的學術見解,包容后起之秀、包容門派之爭、包容錯誤與謬誤、包容他人的成功與失敗、甚至包容所有的對立與矛盾。只有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術人員才能夠不受外界的束縛,真正擁有追求真理的自由,成就大學問,鑄就大事業(yè)。[3]

      二、權力倫理:學術治理的本質

      在任何公共治理中,權力和倫理的邏輯關聯(lián)都是不可回避的問題,在權力實際運行過程中,倫理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作為平衡他者與自我關系的一種界定,倫理試圖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建立一種權力平衡機制,并通過它化解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使社會秩序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從權利倫理對人的行為正義性判定來看,權力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成員將個體自由讓渡為公共權威的過程,從而自覺主動地將自身行為置于某種統(tǒng)一規(guī)范的約束之下。而這種讓渡的過程正是公共治理中權力倫理得以存在的理由,抑或更加準確的說,權力倫理只有在這種條件下才具有真正的意義。只有當個體擁有某種最低限度的自主權時,個體之間抑或與群體之間才能具備形成一種合理權力關系的理由。[4]67權力倫理就是要在個體追求自我需要和社會客觀現(xiàn)實之間不斷地劃定行為邊界并最終建立一種權力性的自由尺度。在這個意義上,權力是對倫理核心價值的堅守,以保障公共價值的實現(xiàn)。

      權力必須被控制,控制是權力關系的一種結構特性,它通過建立一套系統(tǒng)的規(guī)約來維系權力運行的合法性基礎。然而,由此建立的規(guī)約秩序并不能獨立自主的實現(xiàn)控制的目的,它必須借助于社會倫理的支援。權力倫理的維持需要達成權力的共謀。從權力關系誕生的那一刻起,他們就始終包括一種共謀的維度,這種維度中,每一個體都嘗試與共同體建立權力的連接點,力圖規(guī)避和消解權力制約力量,使自己在權力運行中處于有利的地位,從而維持一個公正平等的環(huán)境。此外,權力倫理的實現(xiàn)還應借助法治的力量。權力倫理作為崇高的社會價值追求,必然走在現(xiàn)實的前面,如果以權力倫理的理想圖景來評價權力運行的優(yōu)劣,則陷入了沖突之中。為此,必須在現(xiàn)實的條件下和可能的范圍內賦予權力倫理運行必要的張力,留有效力呈現(xiàn)的時間差。而這一時間差則可通過法律予以拉進。法律制度的保障是權力運行符合倫理價值理念的重要推動力量。

      學術治理的本質是學術權力的配置問題,旨在回應高校內部學術權力結構失衡的現(xiàn)狀。組織是一種集合體,在此集合體中,大量類型各異的個體理性彼此發(fā)生碰撞,相互對峙。這種理性的聚集不是自發(fā)的,而是出自一種秩序的建構的結果,其實質是多種權力的斗爭。高校作為一個復雜的組織系統(tǒng),是權力博弈的主陣地,各種裹挾著利益紛爭的權力主體總是在進行著有形或無形的較量。就大學的組織特性而言,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博弈構成了大學權力系統(tǒng)的核心要件,這兩者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著高校功能的發(fā)揮,決定著高校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高低。長期以來,受傳統(tǒng)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高校形成了運用科層制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管理學術事務的治理結構,致使整個高校學術生態(tài)處于一種壓制和或萎靡不振的狀態(tài),造成學術治理環(huán)境異化,其中表現(xiàn)最為深刻的便是學術行政化。高校作為學術組織,是學術人進行學術性活動的場所,學術性是高校運行的邏輯起點,學術治理也不同其他一般組織的治理??茖又扑裱墓芾砝砟睢⒔Y構體系、權力架構以及行事準則等都與學術組織的學術邏輯不兼容。高校內部行政權力對學術權力的干預還導致了“官本位”思想的泛濫,權力尋租等違規(guī)事件的發(fā)生。學術行政化使得行政權力取代學術專業(yè)權力主導學術事務,學術專業(yè)權力話語權不斷淪喪,學者喪失了專業(yè)自主權。行政權力的壓迫還使得學者精神和學術求知的自由無法保障,學術權力得不到自主發(fā)揮,違背了高校的學術精神,阻礙了高校學術水平的提升。

      高校學術治理因“學術行政化”呈現(xiàn)出諸多問題,其背后隱藏著倫理權力劃歸的深層次復雜原因。因此若要真正解決當前高校所面臨的學術治理困局,必須重視學術治理中權力倫理的設計,使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處于一個平衡機制中,使高校治理回歸專業(yè)自治。高校學術治理實踐具有復雜性和多維性,必須超越傳統(tǒng)的、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二元對立的治理主體分析范式,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治理模式。具體而言,要充分認識洞察到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各自價值和影響,并準確運用這兩種權力,使其轉化為促進高校學術發(fā)展堅實力量。從高校學術治理的演變歷程看,教授治學和校長治校也并不矛盾,關鍵是如何讓兩種權力在治理過程中實現(xiàn)治理規(guī)則的重構。為此,倫理權力的設計要充分尊重學術權力的民主性、權威性、松散性,同時也要發(fā)揮行政權力的監(jiān)督、促進與協(xié)調作用。要確立這樣一個合理性范疇的權力標準,需要學術共同體與行政機構在利益共享基礎上的相互妥協(xié)并達成共識,打破原有的固定甚至僵化的權力運行框架,建立起平等、合作的新型權力關系,實現(xiàn)權力分散和利益共享。學術權力的獨立存在并非意味著在所有事務上該權力的主體都擁有獨立的管轄權,而只是在研究、教學等與之相關的領域才享有相對于其他權力的優(yōu)先權。學術權力是在與公權力、與學校法人權利構成的復雜關系中行使的,只有準確地確定其他方面權力介入的邊界與強度,方能實現(xiàn)學術自由與其他基本權利之間的平衡,這是當前高等學校改革問題的一個方面。從另一方面看,對學術權力的任何不當干預都有可能導致學術權力的蛻變,使學術自由受到損害,甚至危及學術環(huán)境。為此,在確立高校學術權力時,如不能對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作出必要的區(qū)分,不能建立一種能有效防止行政權力對學術干預的機制,則學術權力的異化是隨時可能的。[5]

      三、責任倫理:學術治理的動力

      責任是行為主體對處于特定關系中的他人的倫理關懷,是維系社會生存、維護社會秩序不可缺少的要素,更是公民教育的目的之一。在現(xiàn)代公共治理中,責任是個體在理性認識和分別是非基礎上的倫理抉擇。寄情而萌發(fā)責任心,寓理而生使命感,個體責任得以履行的內發(fā)性動力來源于對他者或群體的倫理情感。責任和倫理情感的融合建構了責任倫理的認知圖景,從倫理學的視角來對個體的行為及其后果進行道德評判、價值指引,以此闡釋個體對其行為及其后果所負有相關的責任,從而實現(xiàn)應然的道德價值。責任倫理最早由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提出,他認為責任倫理是一種事前的價值選擇,行為主體以此為指引作出理性而謹慎的行動,強調行為結果產生的價值和意義,主張個體理應對自身行為所引發(fā)的結果承擔責任。責任倫理的核心原則是后果至上,即以產生何種后果,或產生后果的道德性為依據(jù),來確定是否應該將行動付諸實踐。責任倫理將個體作為唯一的責任主體,強調“依據(jù)個體對自身義務的最高信念而行事,除此之外,行事方式還得保證,可以依據(jù)個體的最充分的知識,同時考慮自己行動的(可預見)后果”。[6]314

      作為一種個體自我選擇的過程,倫理責任并不考慮行為后果對自身利益得失的影響,而是關注行為后果可能帶來的對他人或群體的利益的影響。這個選擇過程體現(xiàn)了高超的倫理智慧,包含著高尚的道德品性。從公共治理的角度理解,治理主體的實踐活動是一種工具性手段,只有符合責任倫理的行為才能達到善治的目標。目標和手段是統(tǒng)一的,何種手段決定著何種目標結果的達成。公共治理的目標具有倫理價值的屬性,如若實現(xiàn)公共治理的倫理轉向,必須將治理活動與治理主體的責任倫理相對應。此時的責任倫理仍然是宏觀的、抽象的表達,如何將其具體化則成為評價治理結果成敗的關鍵。因為只有將責任倫理具體化才能為“顧及后果”的治理追求提供可視化的衡量標準。而根據(jù)韋伯的論述,責任倫理總以一種建立在“可普遍化原則”基礎上的德性意識作為其行動指南的論述。不難發(fā)現(xiàn),作為倫理價值形態(tài)而存在的主體的德性品質,或者說是以主體德性為表現(xiàn)形式的倫理價值是責任倫理的具體化。作為一種德性品質,責任倫理以個體的道德認知、情感、信念和行為等作為其行動評價的參考,表現(xiàn)為個體的對公共利益的捍衛(wèi)、公共道德的堅守、公共責任的追尋等。

      就學術治理而言,責任倫理是科學研究的道德底線,即學者要承擔基本的學術責任。以“盡己之責”作為學術研究基本道德規(guī)范。大學里的學者要對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負責,要成為對下一代人的智力和潛力負責的人;要對自身的職業(yè)負責,自覺秉持職業(yè)道德;要對社會負責,爭取獲得公眾對其責任履行的認同。大學里的學者是“以學術為業(yè)”的知識分子,這決定了他們的倫理責任必須通過對真理的不懈追求來實現(xiàn)。追求真理、糾正謬誤、反對愚昧,這是學者的重要使命,也是學術責任的應有價值。正如雅斯貝爾斯談到學術責任問題時所言,“大學教師以傳播科學真理為己任……”,[7]139“大學的師生追求真理不負任何直接、實際的責任,他們僅對真理本身負責,研究者共同為真理而斗爭,而彼此之間卻并沒有生活的競爭”。[8]170學者探索發(fā)現(xiàn)真理的實踐,其實質是承擔促進社會文明和進步的責任,這種責任將驅使他們對社會表現(xiàn)出更強烈的自覺。在此意義上,學者的學術責任始終處于“自由探索真理”與“追求社會公共利益”的張力之間,這是現(xiàn)代大學功能使命與學術治理目標一致性的必然結果。責任倫理意義上的學術責任是學者對他人、社會、國家,乃至未來世界的道德情感和責任意識,它不僅是學者科學研究的終極追求,更是高校踐行學術治理規(guī)范的源生動力。唯有將學術責任轉化為高度負責的理性精神,才能使學者的責任擔當習慣化,逐步培養(yǎng)良好的倫理品性,塑造當代學者的理想人格。[9]因此,學者要從理性堅守、倫理反思、倫理批判角度,澄清學術研究過程中的倫理價值,在研究中自覺地承擔起倫理責任,公正、客觀的認知和解釋世界,引領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方向,使自己所從事的科學活動真正成為促進人類發(fā)展的事業(yè)。

      四、制度倫理:學術治理的旨歸

      任何治理都離不開健全的規(guī)章制度,否則治理就無法得以維系,治理的目標也將難以達成。傳統(tǒng)的理解中,制度更多被認為是一種剛性約束機制,具有特殊的強制性和權威性,通過社會化構建強迫個體內化。這種理解無疑遮蔽了制度實施中的人性關懷,忽視了制度和行動者的互動關系,完全以“全控制度”的形式,來對社會關系中的所有行動作出全盤的規(guī)定。這種孤立的分析不僅不能解釋清楚現(xiàn)實世界中復雜的治理過程和制度在其中的作用,而且會跌入制度決定論的陷阱。

      制度的這一局限性僅通過其本身是無法克服的,只能依靠倫理道德來彌補。制度的建設應該以一定的倫理為基礎,要彰顯制度的倫理情懷,從而使制度在制定、實施過程中合乎倫理規(guī)范。制度倫理作為治理價值理念的現(xiàn)實映射和外化,是“人們從既定制度的本質規(guī)定與運作框架中引出的道德價值和道德規(guī)范,或者是人們把倫理道德作為一個尺度和標準,對一定制度所作的道德評判”。[10]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共治理中的制度設計必須考慮倫理屬性,既要符合人的本性以及人與人之間復雜倫理關系,也要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倫理規(guī)約,從而使制度倫理達成能協(xié)調利益矛盾,規(guī)范公共秩序,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之目的,這也是公共治理的終極價值目標和歸宿。

      制度倫理的追求在于規(guī)范和維護社會秩序,使個體與社會關系、社會秩序達到和諧。制度倫理意義上的學術治理是一種群體的理性自覺,表現(xiàn)為規(guī)范體系的構建,其價值在于彌補傳統(tǒng)學術治理制度中倫理關懷的缺失,使學術治理走向倫理框架下的善治。高校學術治理理應追求一種和諧有序的秩序格局,即形成良好的學術秩序。在學術治理倫理實踐中,高校良性學術秩序是張揚學術自由之精神,協(xié)調學術權力之配給,踐行學術研究之責任的保障。學術秩序要以學術制度為前提,而學術制度的建立和變革源于學者無窮的求知欲以及對學術正義性的堅守,唯有如此方能消解學術的功利化傾向,讓學術回歸它的“本真狀態(tài)”。學者在具體的學術活動中要自覺遵循各種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學術制度要求,搭建可信賴的學術人際關系,形成良好的學術交往秩序,從而在制度層面鏟除學術不當行為和學術腐敗的病根。

      [1]林恩·夏普·佩因著,韓經綸等譯.領導倫理與組織信譽案例[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2]唐納德·肯尼迪著,閻鳳橋等譯.學術責任[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3]馮君蓮.大學學術生態(tài)的困境與出路[J].大學教育科學,2012,(6).

      [4]成中英.文化·倫理與管理[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

      [5]勞凱聲.創(chuàng)新治理機制、尊重學術自由與高等學校改革[J].教育研究,2015,(10).

      [6]施路赫特著,李康譯.信念與責任——馬克斯·韋伯論倫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8]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

      [9]陳思坤.責任倫理:現(xiàn)代公民社會的價值訴求[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

      [10]劉詩貴.國家治理的倫理之維[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6(5).

      猜你喜歡
      倫理權力學術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fā)的學術思考
      中國博物館(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不如叫《權力的兒戲》
      電影(2019年6期)2019-09-02 01:42:38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權力的網絡
      博客天下(2015年12期)2015-09-23 01:47:57
      醫(y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與權力走得太近,終走向不歸路
      清風(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
      喚醒沉睡的權力
      浙江人大(2014年8期)2014-03-20 16:21:10
      婚姻家庭法的倫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临邑县| 甘孜| 宿迁市| 蓝山县| 稷山县| 左权县| 杂多县| 大方县| 广灵县| 古丈县| 广宗县| 镇江市| 清涧县| 长寿区| 安吉县| 太保市| 黎平县| 丘北县| 沂南县| 五寨县| 惠州市| 海宁市| 顺平县| 饶平县| 静安区| 上栗县| 溆浦县| 东乡族自治县| 玉林市| 扶沟县| 宁德市| 宁南县| 宜阳县| 庐江县| 垣曲县| 图们市| 东城区| 城口县| 黑山县| 成都市| 余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