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一天,姑姑給孩子買了一輛樂高消防車,看著孩子喜歡的樣子,媽媽對孩子說:“寶貝,將它拼起來好不好?”不料孩子馬上搖頭說:“我不會。”面對孩子的“我不會”,許多家長都感到頭痛而又無可奈何。那么,如果是你,又會如何解決呢?
A.“好,我?guī)湍阋黄鹌?。”聽到孩子“我不會”的回答后,媽媽就馬上替孩子拼了起來,在拼的過程中也對孩子講解,但并沒有在意孩子是否真的看懂聽懂了。消防車拼好了,孩子也高興了,但下一次讓孩子再拼時,孩子還是“我不會”。
B.“那不行,你得自己拼,拼好了才有消防車玩!”然后再加以鼓勵。孩子一開始還試著拿幾塊積木拼拼搭搭,但拼幾次后不成樣,就喪失了信心,注意力轉(zhuǎn)到了其他熟悉的玩具上去了。
C.“媽媽可以和你一起拼?!币婚_始也會指點孩子正確的拼法和步驟,可說了幾遍孩子都做不到,反倒按照自己的辦法“胡亂”地拼起來……媽媽漸漸地變得不耐煩:“你這樣不對的!不可能拼得好。應該那樣……算了算了,還是我來幫你拼吧!”說著將積木從孩子手中“搶”過來。
D.“看起來有點復雜,媽媽也不會,需要寶貝幫忙,兩個人一起想辦法,才能把它拼起來。”然后鼓勵孩子先嘗試,哪怕一開始他的拼法是錯的,也不馬上指出,讓他自己去摸索。在孩子發(fā)出求助信號,以及在拼裝的關鍵點和難點上時,媽媽會積極加以協(xié)助,拼完后,孩子很有成就感。
A.“大包大攬”型
只要孩子說“不會”,就立刻接手幫他把事情都處理好。A型家長會將孩子照顧得很周到,第一時間響應他的全部需求,也很享受孩子充滿依戀和信任的目光。可A型家長卻忘了要給孩子留下一些自己探索、嘗試的空間,我們教養(yǎng)孩子的目的,最終是為了讓他有朝一日能夠獨立走向廣闊的世界。
B.“放任自流”型
這一類型的家長大部分都是“高知”,認同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難自己想辦法克服”,對孩子的要求比較高和嚴格,卻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成長過程及每個階段的不同特點,可能有些事情在家長看來很簡單,但對孩子而言卻并不容易。
C.“反復無?!毙?/p>
一時充滿熱情地鼓勵孩子,一時又批評孩子做得慢、做得不好;一時教導孩子要自己嘗試,一時又告訴孩子“你不行的,還是媽媽來吧……”如此反反復復,無法將任何一種教養(yǎng)方式貫徹到底,只會令孩子感到無所適從,甚至還會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判斷力與專注力。
D.“協(xié)同工作”型
能夠運用“同理心”理解孩子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也能夠發(fā)掘和肯定孩子在他的年齡段所擁有的能力,并以恰當?shù)闹笇Ш蛥f(xié)助,使他將這些能力都發(fā)揮出來,用于解決眼前的難題。D型家長的智慧,是“退后一步”與“適時介入”的結(jié)合,其中分寸的拿捏,需要家長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來,畫個圓吧!”媽媽把水彩筆遞給孩子,“我不會,媽媽畫!”孩子又把筆遞回給媽媽;“媽媽教你騎自行車吧?!眿寢屜蚝⒆由斐鍪?,“我不會,我要騎扭扭車!”孩子一扭頭,跑開了;“自己試試穿鞋子啊?!眿寢屌呐暮⒆拥谋?,“我不會,媽媽幫我穿!”孩子開始撒嬌、耍賴……
原因一:真的不會
為什么明明很簡單的事,孩子卻不肯試著做一做?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家長看來很簡單的,對孩子來說可能并不容易!比如畫圓圈這件事,家長覺得沒什么難度,但事實上對于不到3歲的孩子來說,要畫一圈,不管是不是圓,單是最后能閉合這件事就困難極了!
原因二:傷自尊了
如果家長經(jīng)常隨口說:“這個很簡單的呀,讓我來!”這會讓因反復失敗而沮喪萬分的孩子更受打擊:“難道真的很簡單嗎?那是我太笨了嗎?”當然他不會這樣表達,但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傷是必然的,以后再碰到類似情形,就會傾向于退縮、回避。
原因三:多次被拒
“我自己洗杯子!”孩子說?!皶岩路獫竦?!”媽媽拒絕。“我來幫你拖地板!”孩子說。“小心別碰倒了花瓶!”媽媽阻止。其實兩歲后孩子對各種事情都很有參與的熱情,但如果家長怕孩子弄壞東西或出意外而加以攔阻,他就會漸漸變得被動消極。等到家長要孩子做什么時,他也不肯做了。
原因四:就是撒嬌
在幼兒園自己吃飯吃得好好的,回到家就不肯自己吃飯,非要媽媽喂,這不是孩子懶惰,而是他在撒嬌。自己做事當然很有自主性和自豪感,可讓媽媽幫忙做,卻也有備受呵護的感覺呀!尤其在孩子剛上幼兒園或最近心理壓力較大時,容易有這種“退化”成小嬰兒的心理傾向。
為什么給了孩子許多鼓勵,他卻還是一口回絕說“不會”?家長該怎么做,才能讓他行動起來?其他的事情還可以用“命令”,唯獨“嘗試做某件事”時完全沒辦法。俗話說“按著牛頭強飲水”,逼得緊了,孩子無非就是大哭,問題依然無法解決。此時,家長們不如試試以下幾種辦法。
1.運用“同理心”,站在孩子身邊
“嗯,要用樂高積木拼出一輛消防車,這件事是有點難?!薄澳氵€不習慣坐在自行車上的這個高度,所以有點害怕,對不對?”一定要記得孩子不過兩三歲,思維與行動能力有限,有時候他自己就會對“做不到某事”感到沮喪,家長更不能火上澆油。但注意別說“這件事對你而言有點難”。這樣反倒會加劇剛才所說的沮喪感——“媽媽會做而我不會”,令孩子喪失自信心。
2.將解決問題的過程,分解成若干個小步驟
既不是直接幫孩子把問題解決掉、給他現(xiàn)成的答案或結(jié)果,也不是一股腦兒地把問題全部丟給孩子自己一個人去對付,而是要鼓勵孩子和家長共同行動。實際上家長和孩子的能力差距非常大,并不是完全平等的伙伴關系,如何才能令孩子切實地感覺到自己能夠為解決問題貢獻一份力量?將解決問題的過程分解為若干小步驟是個好辦法,其中總有些步驟是孩子現(xiàn)有的能力足以勝任的。
3.將孩子能做的部分交給他自己來完成
比如玩拼裝玩具,要上螺絲,第一步是找到螺絲刀,這個孩子會,請他來找。第二步是把螺絲刀頭卡入螺絲刀上的凹槽,這個孩子也會,請他來插。第三步是旋轉(zhuǎn)螺絲刀,只轉(zhuǎn)一圈的話,孩子做得到,請他來轉(zhuǎn)。最后擰緊的部分,家長動手“加加工”。如果直接把這堆工具、材料擺在孩子面前,他肯定說“不會”,可步驟分解之后,其實大部分的工作都可以由孩子來完成。
4.別忘了適時給予肯定與鼓勵
不要籠統(tǒng)或夸張地表揚:“孩子真棒!”“真厲害!”或“看,你能辦到的吧!”好像家長事先已經(jīng)預見到了似的。簡單、平實,把孩子做的事情描述出來:“從前你騎自行車,只會蹬半圈,這樣前進得比較慢;但剛才你試著蹬了一整圈,然后再一整圈……結(jié)果速度就變快了?!边@就是對他最好的肯定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