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陳澤蘭,苗族,貴州余慶人。2017年1月,在詩友的推薦下,我參加了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競賽錄制。在那半個月里,我收獲了很多,認識了很多熱愛詩詞的朋友,也深深感受到自己的古詩詞積累還遠遠不夠。
我愛好詩詞文學,2007年考上貴州大學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令我欣喜若狂,下定決心努力學習好中國語言文化。2011年7月,我大學畢業(yè),參加了貴州省教育廳組織的“碩師計劃”,選擇到務川支教。支教的生活雖然艱苦,但是特別值得,因為我能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山區(qū)的孩子,讓他們感受中國詩詞文化的美妙。在支教期間,我利用假期修完了學科教學(語文)碩士課程。前年獲得碩士文憑后,我繼續(xù)回到當?shù)厝谓桃荒?。去?月我調到了現(xiàn)在的務川思源實驗學校任教。
務川思源實驗學校是一所由香港“言愛基金會”、政府和教育部門聯(lián)合籌資修建的縣直實驗學校,學校有小學部和中學部,共1600多人,教師82人。學生基本來自農(nóng)村,大部分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就外出打工,孩子們一個月甚至一個學期才能回一次家。
自從去年9月份來到這個學校,我回家的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一兩周才能見自己的孩子一次,每天都住在學校。在學校久了,我注意到,每逢課余時間,孩子們總喜歡擁擠著趴在教室的護欄外眺望遠方。為此,我總是制止他們,要求他們回到教室看書,因為趴在護欄上很危險。呵斥了一遍又一遍,孩子們還是如此。后來我才明白,原來那里最高,視野最開闊,可以看到很多地方,目之所及也許就是他們的家。
有一次,我問孩子們,你們時間那么多,有時間想家,怎么不去圖書館借點書看看?結果孩子們齊聲回道:“老師,我們都沒找到圖書館在哪里??!”我一問其他老師才知道圖書館還在籌建之中,里面一本書都沒有。不僅是學校的圖書館,連操場、音樂教室、辦公室等基本上都是空的,孩子們能去哪里玩,哪里看書啊?
遠離父母家人的孩子內心是極其脆弱和孤獨的。為了讓孩子們能學到更多知識,彌補他們內心缺失的溫暖,我經(jīng)常在黑板上抄寫一些古詩詞給他們背,教他們用民歌的方式吟唱。有時我也寫寫詩詞,將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詞抄寫給孩子們,與他們一起分享。
正因為如此,參加《中國詩詞大會》競賽錄制的半個多月里,我每天揪著一顆心,錄完節(jié)目就回到宿舍查看手機信息,了解學生近況,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生怕耽誤他們的學習進度。
在《中國詩詞大會》競賽錄制現(xiàn)場,我親睹馮子一、李尚榮、葉飛、武亦殊等孩子的詩詞積累,深感慚愧,下定決心回到學校后要做好詩詞教學,用獨特的教學方式讓詩詞融入孩子們的生活,讓山區(qū)的孩子也愛上古詩詞。我更希望我的學生有一天也能站在《中國詩詞大會》舞臺上綻放他們的光彩,那才是我最大的收獲。(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