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摘 要:《滄浪詩話》是宋代一部體系嚴密、思想深刻的詩歌理論著作。它強調(diào)詩歌的審美藝術(shù)性,“興趣說”是《詩話》批評鑒賞論的核心,“妙悟說”則是詩歌創(chuàng)作論的基礎。嚴羽以“興趣”為本體、以“妙悟”為方法所構(gòu)建的詩學體系,對中國古典詩學批判理論產(chǎn)生深遠影響。
關(guān)鍵詞:嚴羽;滄浪詩話;興趣;妙悟;詩學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007-02
一、本體論:“興趣說”
嚴羽從盛唐的詩壇氣象總結(jié)出作詩的審美旨趣——興趣。所謂興,是指感情的興發(fā)。
鐘嶸指出“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①到了唐代則進一步將其發(fā)展為“興寄”說。
葉嘉瑩將“興”概念概括為:“‘興就是見物起興,就是感發(fā)興起的意思,就是由外面的景物引起你內(nèi)心之中的一種興發(fā)感動。”
所謂趣,則是審美主體在外物中體會到的美感。嚴羽說“盛唐諸人,惟在興趣”,似乎是看到了盛唐詩基調(diào)昂揚而又快意自適的美感特征。興趣就是一種審美趣味,一種自然、超功利、審美的藝術(shù)旨趣。②
“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言有盡而意無窮?!雹蹚膰烙鸬倪@段論述中可以看到他首先規(guī)定了詩歌的本質(zhì),即“吟詠情性”?!耙髟伹樾浴辈⒎鞘菄烙鹗讋?chuàng),其最早見于《毛詩序》,但那時“吟詠情性”并未和詩歌發(fā)生聯(lián)系。
直至嚴羽,將“吟詠情性”與詩歌境界“興趣”結(jié)合在一起,“情性”可看作是“興趣”達成的基礎。詩歌中既有情感,又是真“情性”的表達,自然會充滿“興趣”,只是“興趣”的體會,需讀者反復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真味”。
其次,在“吟詠情性”的指導下,實現(xiàn)詩歌的“興趣”。“羚羊掛角”本是佛家語,嚴羽借用佛家語,意指詩歌作成所達到的一種“無跡可求”的狀態(tài)。
何謂“無跡可求”?“詩有詞、理、意興。南朝人尚詞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興,唐人尚意興而理在其中,漢魏之詩詞理意興無跡可求?!雹軡h魏詩歌的詞理意興相互融合的狀態(tài),便是“無跡可求”。“在嚴羽看來,詩歌形象應該是一個渾然的整體,詞、理、意、興各個方面不能獨立存在,必須統(tǒng)一在這個整體之中,匯合、融合到‘無跡可求的地步。”⑤
最后,達到“透徹玲瓏”、“不可湊泊”這種詞理意興渾然一體的狀態(tài)。這是一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詩意境界,它隱藏在可感的具象背后,讓人們透過可感的畫面,去領略其背后無窮的趣味。這種“興趣”的所得,除了要詩人“吟詠性情”,將個人情感完美融入到表達形式中,還要求讀者反復品讀,方知其中真味?!?/p>
在嚴羽看來,盛唐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心靈沉浸于被外物所誘發(fā)并與外物交融在一起的盎然的美感中,充滿著詩的情趣與情致,一任感性吟長詠哦,并不憑借理性知解力?!雹薏粦{借理性知解力去感知詩歌,正是嚴羽所推崇的盛唐興趣?!芭d趣”雖不像具象一樣可感,但如何達到這種佳境,在嚴羽的詩論中還是有跡可循的。
二、方法論:“悟”
具體說來,作為主體的詩人如何“吟詠情性”,像盛唐諸人那樣實現(xiàn)創(chuàng)作的“無跡可求”呢?嚴羽認為需歷經(jīng)“熟識”、“熟參”、“悟”、“妙悟”、“入神”等五個階段。
(一)“熟識”
“夫?qū)W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⑦“識”是指對詩歌的識別能力,對詩藝術(shù)特性的辨別評判能力,即從藝術(shù)風格和意境上區(qū)別詩歌高下邪正的能力。
具體來說,入門以漢魏晉盛唐為師;立志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此乃作好詩的第一步,由“識”到“熟識”,對盛唐名家的詩歌反復品讀,醞釀于自己胸中,日積月累,自然能夠悟入。
(二)“熟參”
“‘參即領會,“熟參”即要對所參之詩,有較深刻的領會。較之于“熟識”,嚴羽提出的“熟參”,在詩歌的廣度上有所擴大。除了漢魏盛唐之詩,還囊括晚唐諸家、本朝蘇黃以下諸家等第二義詩人之詩。嚴羽所謂“熟參”,實則是對“熟識”的一種檢驗,要求學詩之人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區(qū)分詩歌的優(yōu)劣。
可見,嚴羽希望通過比較閱讀的“熟參”之法,學詩者可以從中悟出詩歌之間的差異所在。
(三)“悟”
從本質(zhì)上來講,“悟”與“識”一樣,都是對詩歌的感知鑒別能力,只是程度不同?!啊R只是對‘第一義詩歌的初步領會和辨別,‘悟則要求進一步熟讀、諷詠、醞釀已久,以至潛移默化,使自身也具有能創(chuàng)作‘第一義詩歌的能力。
悟有漸悟與頓悟之分:漸悟講究修行的循序漸進,頓悟主張在剎那間達于極至。
嚴羽論詩將兩者結(jié)合起來,既強調(diào)平時的苦勤,又推崇最后的剎那之悟?!拔颉钡年P(guān)鍵還是在學詩者的靈活通透,而非咬文嚼字,“不必太著題,不必多使事;押韻不必有出處;用事不必拘來歷;下字貴響,造語貴圓;意貴透徹,不可隔靴搔癢;語貴脫灑,不可拖泥帶水?!雹嘧髟娨染邆洹邦D悟”的天分,才能經(jīng)過“漸悟”的修煉,進而達到“妙悟”的境界。
(四)“妙悟”
“妙悟”是一種抽象的審美思維,是在“熟識”和“熟參”的基礎上,經(jīng)過內(nèi)心的觀照和領悟,繼而達成的一種豁然開朗的境界。如果說“悟”是參透了盛唐名家的作詩之道,那么“妙悟”則不僅在詩人的腦海或者內(nèi)心停留徘徊,還需通過一種非理性邏輯的、審美藝術(shù)的方式對生命存在的詩意感受和對詩歌藝術(shù)形式融合起來,達到一種水乳交融的狀態(tài)。
“妙悟”重在“妙”,其作為一種更高層次的直覺體驗,“不僅可以被動直觀生命存在的詩意情感,而且還可以主動創(chuàng)造與之相應的藝術(shù)形式?!雹帷懊钗颉钡木辰缧杪逕挘胺颉蚨弧?,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學道學詩,非悟不進?!雹饬暥U與學詩都需要通過一個博采力索的過程,禪道以“悟”為極境,詩道卻不能止于“悟”。
(五)“入神”
此境界乃嚴羽作詩之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詩人作詩,首要是對生命有審美的藝術(shù)體驗,而后通過“妙悟”,用審美的藝術(shù)形式將這種感悟表達出來。
在這種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與個人體驗得到完美的融合時,便達到詩歌藝術(shù)極致,即“神似”?!霸娙诉M入這種狀態(tài)后,就會達到主客相融、物我兩忘的詩意澄明之境,即‘天人合一的超越境界——‘入神?!?1在這種狀態(tài)下,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不再是詩人創(chuàng)作而創(chuàng)作,而是呈現(xiàn)一種主體無意識的創(chuàng)作活動。創(chuàng)作對象也仿佛具有了生命力,不單是一個客觀存在。
毋庸置疑,“嚴羽‘詩而入神,標志中國詩學體系的觀念結(jié)構(gòu)至此完成?!姸肷瘢@示了中國詩歌美學本質(zhì)的最高實現(xiàn)?!?2
確切說來,“入神說”已超越了“興趣說”和“妙悟說”的范疇,是對于詩“悟”終極目標的抵達,亦可看作是詩歌方法論的終極指向。
三、嚴羽詩學的影響和局限
嚴羽的《滄浪詩話》以其嚴密的詩學體系,精辟的詩學方法,影響了后世的文藝理論和美學觀念,其中對明清兩代的影響最為突出?!懊?、清詩學中,不僅‘格調(diào)、‘性靈、‘神韻諸派詩論都從《詩話》中汲取養(yǎng)料,作為自己立論的依據(jù),就連一些獨樹一幟的重要理論家如王夫之、葉燮、王國維等,也都借鑒了《詩話》的理論思維經(jīng)驗,予以批判的改造,推陳出新?!?3
明清之際詩學提倡復古、格調(diào)、韻味等特點,與嚴羽“詩法盛唐”、“興趣”、“妙悟”等觀點息息相關(guān)。這正好說明嚴羽的《詩話》以獨特的審美方式充實了后世的詩歌審美文化。
《詩話》力圖從審美的角度來分析詩歌,把詩歌看作是有別于文的體裁獨立出來,以藝術(shù)論對抗工具論,以情感糾正學理。但忽略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大背景,一味強調(diào)復古,而排斥新變的思路也是存在缺陷的。廣泛的閱歷和豐富的社會文化生活為唐代詩人作詩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社會的全面勃興是詩歌的興盛的契機。宋代的詩歌整體成就雖不及唐,但像蘇軾、陸游、楊萬里等詩人依舊為后人稱道。
嚴羽推崇的漢魏盛唐之詩,都是“大雅”之作,并非一般百姓可以讀懂理解的。宋代則以俗為雅,變雅為俗,把詩歌看作是表達自我的工具,真正做到無所不可入詩。以“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興”來一概而論宋代詩歌,并不公允。作為宋代最重要的一本文學理論著作,《滄浪詩話》對后世的啟示頗深,但還是不可避免地受到錢謙益等人的批判。
錢謙益認為嚴羽詩法漢魏盛唐的做法,自宋以來,得以紛紛效仿,導致“詩道榛蕪”,猶如毒藥一般。且《詩話》片面強調(diào)詩歌作為審美藝術(shù)品的特殊性,割裂了思維和形象,理性與審美之間的關(guān)系,長此以往,作詩難免會陷入重藝術(shù)輕意象的困境?,F(xiàn)實生活是文藝創(chuàng)造的源泉,只有緊緊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文藝創(chuàng)作才會枝繁葉茂。若僅憑一條“妙悟”之道去達到優(yōu)秀詩篇的境界,恐怕大批詩人都難以把握和操作。
如今我們研究《滄浪詩話》更要用發(fā)展的眼光,把握歷史聯(lián)系,以辯證的批判態(tài)度,來反思嚴羽及《滄浪詩話》為后世提供的經(jīng)驗教訓。
注釋:
①鐘嶸《詩品序》.
②葉嘉瑩,《古典詩詞講演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77:9。
③④嚴羽(宋),郭紹虞(釋).滄浪詩話校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26,148.
⑤陳伯海.嚴羽和《滄浪詩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6.
⑥蕭華榮.中國詩學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211.
⑦⑧嚴羽宋,郭紹虞(釋).滄浪詩話校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01,119.
⑨程小平.《滄浪詩話》的詩學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190.
⑩錢鐘書.談藝錄》[M],.》的詩學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191.
12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417.
13陳伯海.嚴羽和《滄浪詩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