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執(zhí)
摘 要:民族高校的音樂師范專業(yè)大都遵循音樂學院的專業(yè)培養(yǎng)模式,而“地方特色”嚴重缺失。我們應利用學校科研、人才、地域優(yōu)勢,繼承和挖掘藏族音樂文化,如在第二器樂課程建設中開設弦胡演奏,為地方特色音樂文化的傳承做出貢獻。
關鍵詞:地方特色;弦胡演奏;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J632-4;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9-0192-02
一、民族高校第二器樂課程改革的重要意義
2005年3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其中第四部分提到,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優(yōu)勢和科研優(yōu)勢,大力培養(yǎng)專門人才”。 在此方案中,對于普通高等學校的本科培養(yǎng)方案提出了加大地方和學校特色化課程建設的要求。
然而目前為止,全國師范院校音樂專業(yè)的器樂教學,都是遵循九大音樂學院的專業(yè)培養(yǎng)模式。音樂學院的器樂演奏專業(yè),目標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演出團體、專業(yè)音樂機構的的演出人才,其教學方式仍是沿用西方音樂理論體系為基礎,而地方性音樂特色嚴重缺失。這種針對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方案其實并不適用于所有音樂專業(yè)的學生。
作為民族地區(qū)的師范院校,我們應從自身的辦學定位出發(fā),在器樂教學上凸顯地方特色,培養(yǎng)特色專業(yè)人才,這使得師范專業(yè)第二器樂改革迫在眉睫。
阿壩州是藏、羌民族聚集地,其中藏族、羌族民間音樂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與美學價值,是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之林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然而現階段藏、羌民間音樂教育的缺失,卻是阿壩州乃至整個四川省音樂音樂教育界的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
究其原因:
一是教師本身對藏羌音樂的了解不夠;
二是缺乏藏羌民間音樂傳播的途徑。
為此,阿壩師范學院要發(fā)揮高等院校在特色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作用,依托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科研等方面的優(yōu)勢,培養(yǎng)特色專業(yè)人才,為地域音樂文化培養(yǎng)傳承和保護的接班人,為本地的音樂文化事業(yè)服務。
二、挖掘地方特色音樂文化,建設特色課程
地方師范院校在音樂人才培養(yǎng)上雖幾經改革,仍不能脫離專業(yè)音樂學院的培養(yǎng)模式,無法體現“地方特色”與“學校特色”。在這方面,已有部分地方院校開設了相關課程,為我們做出了表率?!叭缭颇纤囆g學院音樂學院、泉州師范學院等,已為社會培養(yǎng)出了大批的民族音樂專業(yè)人才。
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遵循“借鑒當代世界優(yōu)秀的音樂教育體系,依托云南獨有的民族音樂資源,傳承云南少數民族音樂,弘揚中國傳統(tǒng)音樂,培養(yǎng)21世紀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復合型音樂藝術人才”的辦學理念,以人才培養(yǎng)為中心,抓住音樂教育的基點、特點、熱點建立專業(yè)學科,弘揚中國傳統(tǒng)音樂,走民族音樂本土化教育的路子。泉州師范學院也成功地培養(yǎng)出了首批“南音”方向的本科專業(yè)人才。他們的教程除了介紹“南音”的樂學理論、樂事活動、音樂流布、音樂構成等,最突顯的特點是強調把“南音”置于泉州乃至閩南文化發(fā)展的脈絡中傳承、認識、研究,立足于本地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就近取材,為“南音”的傳承和發(fā)展做出了的貢獻,為當地的文化傳承作出了積極的努力?!雹?/p>
結合云藝和泉州師范學院的經驗,我們也應明確阿壩師范學院在音樂人才培養(yǎng)上的研究方向,利用學校地域優(yōu)勢,建設特色課程。將區(qū)域特色文化藝術引入到高校藝術教育的學科體制,通過高等藝術教育,建立一套相對完善規(guī)范的區(qū)域特色文化藝術的學科體系,培養(yǎng)出一大批能從事區(qū)域文化藝術工作和實踐的高素質人才,既可為當地的社會文化、教育、經濟事業(yè)服務,又可以使阿壩州寶貴的文化資源和遺產得以搶救和保護,進而發(fā)揚光大,使其真正成為一種有特色的文化藝術。
我校地處藏、羌少數民族聚集地,這里的民族文化資源豐富,蘊藏著許多悠久的民間音樂藝術,如藏羌鍋莊、口弦演奏、弦子演奏、南坪琵琶彈唱、卡斯達溫、黑水多聲部合唱等等,特色鮮明、風格多樣。
本土文化的豐厚綿長,特色資源的得天獨厚,為我們構建特色課程提供了獨特的有利條件。這些與本民族、本地區(qū)血脈相連的地方音樂文化,是民族地區(qū)高校開展特色器樂課程的一筆寶貴財富。收集、整理、研究、傳承這些民間藝術,是我們作為地方性民族高校責無旁貸的義務與使命。
四川甘、阿、涼三個自治州的三索師范院校,在目前的特色課程建設上,都沒有形成對“弦子”這一藝術形式的專門研究,從而使得此方面人才的培養(yǎng)在我省高校尤為欠缺。
三、我校開設弦胡演奏課程的優(yōu)勢條件
民間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民族、風土人情等的藝術化再現,也是當地特色文化的重要表現。弦胡是弦子歌舞的伴奏樂器,我們如今俗稱的“弦子”其實并不是樂器本身的稱謂,它是一種集詩、琴、歌、舞于一體的藝術形式。弦子是藏族最為盛行的歌舞形式之一,人民多在勞動之余、節(jié)假日、集會和耍壩子時表演。
藏族的民間歌舞種類多樣,“諧”是在藏族歌舞中運用較多的稱謂?!爸C”、“熱巴”、“卓”并稱康巴藏區(qū)最有名的三大歌舞?!爸C”是具有濃郁“草根文化”特點的民間歌舞,在牛角胡悠揚的伴奏中歡歌暢舞,舞姿優(yōu)美舒展?!鞍椭C”即巴塘弦子,其音樂優(yōu)美動聽,舞蹈抒情典雅,是盛開在康巴藏區(qū)的一朵藝術奇葩。而在藏區(qū)的弦子中,也只有巴塘弦子會使用弦胡伴奏,其余地區(qū)的弦子,如青海玉樹弦子,在表演時只需男女交替演唱,并無弦胡伴奏。阿壩州內幾個藏族聚集地如紅原、松潘到處可見人們跳弦子歌舞的身影,特別是節(jié)假日里,無論是家中庭院還是街道廣場,都能聽到弦胡優(yōu)美悅耳的琴聲。作為阿壩州內唯一一所高等師范院校,我們應利用高??蒲信c人才優(yōu)勢,深入挖掘弦子歌舞及弦胡演奏,讓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傳承。
文化的傳承更多的是要靠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薪火相傳,我校作為阿壩州的師范院校,也是藏、羌地區(qū)教育人才的儲備基地。我們的生源很多都來自阿壩州理縣、九寨溝、紅原、松潘等藏區(qū),他們學習本土音樂文化有著對特定內容的理解、風格把握和語言運用上的優(yōu)勢。在畢業(yè)以后,他們大部分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扎根于當地的音樂教育事業(yè),承擔起收集、整理、保護、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傳承藏族音樂文化的重任。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有助于師生進一步了解社會、了解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民間豐富的風俗民情,從而增強社會責任感,增強為當地音樂教育、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意識,同時又能更好地促進地域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四、以開設弦胡演奏課程為入口,推動第二器樂課程改革
弦胡課程開設以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雖然學生的演奏水平未顯現出明顯的效果,但基本掌握了弦胡的結構特點、拉奏方法等。但我們也通過學生的演奏,發(fā)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學生的弦胡演奏沒有“民族味”。
其原因大致歸為幾點:學生的民族文化修養(yǎng)偏低,不了解弦胡的歷史和風格;漢族學生對少數民族樂器興趣單??;學生缺少舞臺實踐機會,導致學習興趣不濃……
這些反映出的問題,其實也是我們在音樂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上所缺失的部分——地方音樂文化的培養(yǎng)。為此,我們應在課程改革中提高學生對地方音樂文化的認知,調整教學重點。
(一)強化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教育實踐
藏羌民族特色音樂的根深植在民間,而地方歌舞團更是匯聚民間藝人、專家、曲目、地方特色音樂資源的寶地。我們可聘請民間的專家來校進行授課,先由器樂老師學習羌笛、弦胡、南坪琵琶的演奏技巧,再開設相應的第二器樂課程,學生在學習漢族樂器的同時,也對他們進行地方特色樂器的音樂教育實踐,讓學生充分體會、領悟地域文化的魅力、體驗當地民間音樂藝術的博大精深。
(二)增設地方特色音樂作品賞析課程
現階段我系的音樂欣賞課主要以欣賞西方古典音樂、近現代音樂為主,而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相對較少,藏羌特色音樂幾乎沒有。而藏羌音樂無論在體裁、形式,還是音調、風格上都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因此,可以讓學生從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歌、舞蹈、器樂曲等方面入手,領略藏羌音樂的魅力。
教師要盡可能多選用一些傳統(tǒng)的民間歌曲進行訓練,這樣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對不同風格作品表現方法的掌握和情感的處理,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聲音條件選擇不同的作品進行訓練,使他們自身的音樂潛質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
(三)嘗試“請進來,走出去”的學術交流方式,挖掘地方特色音樂
“請進來”是要把匯聚在民間的藏、羌音樂專家請進學校,把藏羌特色音樂文化資源引入課堂。
其次,邀請知名民歌演唱家、戲曲表演藝術家、民間藝術家到學校表演,使學生較為形象、直觀地感受民族民間音樂的巨大魅力。
再次,聘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來學校開展學術報告,借此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積極性。“走出去”主要是加強教師師資隊伍建設。如有計劃地組織擔任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教師走進地方,進行田野采風,同時組織與其它民族地區(qū)兄弟院校的教學經驗交流活動以及學術研討活動。
五、結語
匈牙利著名教育家柯達伊曾說:“如果一個民族不注重自己的民族民間音樂,不把本民族音樂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間音樂基礎上,就會像漂蓮斷梗一樣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雹谡腔谶@種認同與危機感,我們民族高校更應肩負起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中華大地上每一個地區(qū)的音樂藝術都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每一種音樂形式都是民族藝術的精華,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與內涵。學生通過學習當地特色樂器,能更有利于他們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fā)他們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
同時,民族高校師范專業(yè)第二樂器課程改革,能更好地突出地方音樂特色,并把這種“應用型”教學理念滲透到器樂教學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民族特色課程系統(tǒng),優(yōu)化民族地區(qū)地方性音樂專業(yè)的課程結構體系,突出民族高校音樂專業(yè)的地方特色,這既是自我生存的需要,也是地方文化建設與發(fā)展的需要。
注釋:
①李姝.地方高師院校音樂專業(yè)特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11(05):173.
②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