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環(huán)環(huán)
內容摘要:BBC的《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已經播出,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且不討論節(jié)目本身,這里想談一下由此節(jié)目引發(fā)的對教育的反思。從先進人才的培養(yǎng)這個本質上講,我國的高等教育不比英美,這不只是高等教育出了問題,因為從基礎教育我們就開始偏離的教育的本質。我們的孩子分數(shù)高,并不代表基礎教育做的好,恰恰暴露了我們基礎教育的問題。基礎教育不是死記硬背拿分數(shù),學生也不應該是乖乖聽話的流水線上的產品,基礎教育應該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培養(yǎng)其學習能力、發(fā)展思維和個性,培養(yǎng)“智慧的學生”。教師更不可以是學生學習的控制者和命令者,打破權威,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只有當我們消除教育中的功利主義,真正以人的發(fā)展為本做教育時,才能做好教育。
關鍵詞:基礎教育 教師 學生
基礎教育的改革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也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點和熱點。而且對于基礎教育的評價,我們多以分數(shù)為標準,分數(shù)高就代表基礎教育扎實,分數(shù)低就表示基本教育薄弱。在觀看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的時候我有了一個疑問,我們的這種評價客觀嗎?如果客觀,那么請問為什么英國的高等教育為什么不落后呢?按理說,基礎就沒有打好,高等教育如何會更好的發(fā)展?這部影片對我的震撼很大,也許是因為以第三者的身份觀看的原因吧。我想從基礎教育的教師觀、學生觀、價值觀這三個方面談一下我的感受。
一、學生觀
21世紀新基礎教育的價值觀可表述為:基礎教育應為社會發(fā)展和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服務;學校應把每個學生的潛能開發(fā)、健康個性發(fā)展、自我教育、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之初步形成,為祖國為人民奉獻、創(chuàng)造的志向之確立,作為最根本的任務。好多學者把基礎教育解釋為打基礎的教育。這不免讓好多功利性的老師理解為為分數(shù)“打基礎”。我所認為的“打基礎”是為開發(fā)潛能打基礎,而不是死記硬背拿分數(shù);是為發(fā)展個性打基礎,而不是“乖巧順從”;是為終身學習打基礎,而不是考上大學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在紀錄片中,英國的數(shù)學老師,說學習就是自己探究的過程,是培養(yǎng)興趣的過程,不是讓他記下這個或者那個。或許你會為我們基礎教育的成績而沾沾自喜,你覺得我們的基礎教育質量很高。方展畫在價值的追問一文中介紹美國教育家賈尼絲·薩博歸納的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 一種稱之為培養(yǎng)“聰明的孩子”的教育, 一種稱之為培養(yǎng)“智慧的學生”的教育。聰明的孩子對于一個問題能夠知道答案,而智慧的孩子則能夠提出問題,聰明的孩子是帶著興趣去聽,而智慧的孩子是表達自己的觀點;聰明的孩子能理解別人的意思,而智慧的孩子能概括抽象的東西,聰明的孩子側重于完成作業(yè),而智慧的孩子則會自己尋找課題。
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培養(yǎng)的是聰明的孩子。在觀看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的紀錄片的時候,后續(xù)的采訪中,有一個學生這樣評論中國的教育,她說“我覺得中國的教育我不喜歡,感覺就像是在一個統(tǒng)一的流水線上生產一一批聽話聰明的孩子,我覺得那種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把教育比喻成流水生產線,這和屠宰場有什么區(qū)別!為了取得當前的“好成績”,我們一直在揠苗助長。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磨光學生的興趣,剪掉學生的個性,成為老師眼中聽話的乖學生。
二、教師觀
為何素質教育一直不能好好的實施,好多人提及這個問題就會自然的說到,這都是體制問題,是高考這個指揮棒在作祟,我不否認高考體制的影響,但是仔細想想,為什么高考體制能起作用,難道英國就沒有競爭嗎?對,你會告訴我英國的競爭沒有那么激烈,我也承認。這個紀錄片中有太多的歇斯底里,老師焦慮無助的歇斯底里,學生無法忍受的歇斯底里。這一切,在我眼里都是悲傷的,包括最后比賽結果是中國老師獲勝。如果以澆滅孩子的愛好和學習的興趣換來機械記憶、理解后的高分,我想問那又怎么樣?英國孩子每天有效學習時間5小時,參與中式教學的英國孩子每天要進行長達13個小時的學習,請問2倍多的時間比要怎么樣換算?我突然想起了我們小學學習過的一篇語文課文《我要的是葫蘆》。課文內容如下:
從前,有個人種了一棵葫蘆。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ㄖx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么可愛的小葫蘆??!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有一天,他看見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心里想:有幾個蟲子怕什么!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L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一個鄰居看見了,對他說:“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那個人感到很奇怪,他說:“什么?葉子上的蟲子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又不是葉子?!?/p>
沒過幾天,葉子上的蚜蟲更多了。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這是一篇小學二年級上冊的課文內容,課文暗諷了一個急功近利、割裂事物之間聯(lián)系的人。那么這個故事放在教育活動中,那些只要分數(shù)的老師和只是葫蘆的人有區(qū)別嗎?
在紀錄片中還有這樣的一個細節(jié),就是中國老師一直在強調規(guī)矩和權威。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不能挑戰(zhàn)老師的權威,上課不能隨便提問問題,要坐端正,不能說話,當然也不能交流,除非老師允許。在中國挑戰(zhàn)老師的權威是對老師的一種極其不尊重的表現(xiàn)。葉瀾在更新教育觀念,創(chuàng)建面向21世紀的新基礎教育中說到,沒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主動參與,教育就可能蛻變?yōu)椤坝柅F式”的活動。為何中國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在世界水平中居中下,就是這種從小滲透在我們教育中的權威性,這種權威性使得我們覺得偉大的人做的是絕對是偉大的事,不可以懷疑老師認為正確的事,或教授的正確的知識。我們從小卑躬屈膝,懼怕權威。而沒有擁有權威時的懼怕和擁有權威時的無法無天是相輔相成的。葉瀾在更新教育觀念,創(chuàng)建面向21世紀的新基礎教育一文中指出:任何教育行為都是不可能離開教育觀念的,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但它是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并頑強地、無孔不入地滲透在我們的教育行為中。所以實施素質教育或者改革現(xiàn)有的基礎教育,最先改革的是老師的教育觀念。只有老師教育觀念的革新才有基礎教育真正的改變。
三、價值觀
價值是一個哲學范疇的概念,縱觀中外學者對價值概念的種種理解,可以將其概括為“主觀價值論”、“客觀價值論”、“關系價值論”三大類。它們都不同程度地正確揭示了價值概念的不同方面、不同側面,在價值哲學的研究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在教育活動過程中隨著學生個體年齡的增長自控能力一隨之增長,小學是其自控能力最差的階段。而人格的養(yǎng)成卻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趨于穩(wěn)定,小學階段是其性格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在我國的師資力量的分配是學歷越高就教高學段,學歷一般情況能代表個人的綜合素養(yǎng),因此我們就形成了一貫的思維和看法,即:教育小學生但凡識字的人就能教,中學則需要比較優(yōu)秀的人才,教大學的都是學識淵博的專家。小學幼兒園階段是整個鏈條的基礎,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但是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老師對自己的要求低了,社會對這一群體的要求也低了。近年來高等教育的投入在不斷的加大,我們?yōu)槭裁礇]有世界綜合排名較前的學校,就是因為本身我們的基礎教育的根基沒有打好,道理大家都懂,但是世俗功利的驅使,使得我們認為高學歷就等于高收入、高物質享受。所以當今社會才會有如此多的怨聲。比如我們熟悉的“教育萬能論”、“教育致貧論”、“教育救國論”。
其實教育并沒有承擔如此之多的功利性作用,這些功利性的作用的表現(xiàn)只是教育在提升個體精神追求、升華個體的生命價值過程中的附帶物而已,就如你逛商場買了東西別人給你的贈品一樣。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