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娜
摘 要:作為職業(yè)學院機械類專業(yè)的一門必修課,機械制圖是一門打基礎的課程,在引導學生學習過程中,如果方法得當,讓學生快速建立空間思維意識,不僅學習制圖可以事半功倍,而且對以后各學科的學習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該文提出了基于問題式學習的內涵,通過與傳統(tǒng)械制圖教學法的對比,研究將PBL教學模式應用到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實踐當中,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機械制圖 問題式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1(c)-0189-02
隨著國家大眾化教育的興起,中等職業(yè)院校的招生規(guī)模近年來不斷擴大。中職院校如何提高教學質量,確保畢業(yè)生的就業(yè)質量,成為中職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近年來,眾多的職業(yè)教育教師積極投身于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的探索實踐當中,成效顯著。在教學方法的探索實踐中,結合西方教學經驗,逐步形成了PBL、TBL、案例式、情境式等多種教學法,教學方法改革此起彼伏。筆者僅就《機械制圖》中PBL教學法的應用,談談中等職業(yè)教育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
其中的PBL近年來受到了很大的重視,它是基于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的英文簡稱。與其他模式,尤其是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模式(Lecture Based Learning簡稱LBL)相比,PBL在課程設置、教學要求、教學方式等方面有很大區(qū)別。
1 基于問題式學習的內涵
1.1 PBL教學模式的特點
與LBL教學模式相比,PBL有以下特點:(1)更加重視能力培養(yǎng);(2)更加重視綜合知識的應用;(3)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4)通過建立小組,更加重視學生團結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5)教學過程形成了“提問、假設、資料收集、分組討論、總結”新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的“復習舊課、講授新課、布置作業(yè)、鞏固新課”舊的循環(huán)教學模式。
1.2 PBL教學模式實施過程
根據(jù)PBL教學模式的特點,不難發(fā)現(xiàn),PBL教學模式更能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啟迪學生智慧,激發(fā)職業(yè)潛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實際問題。其實施過程大致包括:組織小組,開始一個新的問題,后續(xù)行動,活動匯報,問題后的反思。
2 PBL在機械制圖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2.1 PBL教學的實施
在開展機械制圖PBL教學之前,應進行思想動員,即先向學生講解PBL教學法的內涵,讓學生知道自己在這一新式教學法中的角色和作用,為開展教學打下思想準備;其次,根據(jù)班級實際情況進行分組,分組既要照顧整體水平均衡,又要有利于教學實施,一個班分為4~8組為宜;再次,分配問題,組織小組對分配的問題進行第一次小組會議。分配的問題來源廣泛,既可是生活中的工程實踐,也可是教學中的經典案例,教師要引導小組成員對問題進行分工,指導全體學生開展資料和文獻資料的收集工作,確定問題完成時限,形成小組內外比學趕超的氛圍。第一階段時間節(jié)點到達后,應引導每個小組召開第二次小組會議,讓小組成員將每個人分工的工作研究進度和所涉及的重難點問題展開討論,確定問題解決的突破口,對新生問題進行現(xiàn)場解答,實現(xiàn)綜合知識的融會貫通,讓小組問題解決方法變得進一步明晰,進而提高學生自學探究的積極性。第二個階段完成后,要組織召開第三次小組會議,主要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進行積極討論,確定一個最優(yōu)方案。這次會議上,教師要對每個小組的問題解決方案進行評價,指出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為下一個問題教學積累經驗教訓。
2.2 教學效果
傳統(tǒng)機械制圖教學存在的問題往往是不能舉一反三,學生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不足,PBL教學法的引入彌補了這一不足。它通過提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去解決,使平時積累的各種繪圖技巧和讀圖方法得到了實際應用,使學生解決問題的成就感,激發(fā)了學習熱情。在PBL實施過程中,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運用諸如電腦、PPT、教材、光盤、圖書館、攝像機、教具模型、文獻檢索系統(tǒng)、網(wǎng)絡以及多媒體等多種形式進行自學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團隊協(xié)作能力得到加強,為下步進入工廠就業(y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 結語
PBL教學模式在機械制圖課程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給機械制圖這一傳統(tǒng)課程增添了新的活力,為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為學生向綜合性高素質人才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在機械類課程教學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童曉敏.在工程實踐教學中實行PBL模式的探索[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3):21-25.
[2] 王槐德.機械制圖課教學參考書[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