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青(河北大學 河北 保定 071000)
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華語電影字幕英譯策略研究
宋俊青(河北大學 河北 保定 071000)
電影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也是文化傳播的特殊載體,因此華語電影的英譯字幕便成為了影響中國文化能否被正確理解的直接影響因素。因為關聯(lián)理論對翻譯有強大的解釋力,所以本文從關聯(lián)理論的視角下,探討如何通過各種翻譯策略找到英文譯文與國外觀眾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最終成功地完成原文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三者之間的交際,使觀眾正確地理解并傳播中國文化。
關聯(lián)理論 華語電影 英譯策略
傳播文化的途徑有很多,電影文學便是其中之一,通過電影可以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其中字幕翻譯便成為了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手段。電影作為文化輸出的一個重要途徑,字幕就成為了觀眾通過電影了解中國文化的直接途徑,電影字幕應該以觀眾為導向,與觀眾保持最佳關聯(lián)。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觀眾理解電影是從理解文字開始的。文字是傳達意義的符號。這就要求譯者要處理好譯文與觀眾之間的關系,創(chuàng)造出譯文與觀眾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而這種最佳關聯(lián)的建立與譯者的翻譯策略是息息相關的。本文主要從關聯(lián)理論的翻譯觀出發(fā)重點研究華語電影的英文字幕翻譯,探究字幕翻譯策略。
關聯(lián)理論是Grice合作原則的繼承與發(fā)展。1986年 , Sperber和 Wilson完 成 的 Relevence: Communication and Congnitive 一書中提出了關聯(lián)理論。關聯(lián)理論關注的核心便是交際與認知。交際并不僅僅是簡單地編碼與解碼的過程,還是一個動態(tài)的明示推理的過程?!懊魇九c推理是交際過程中的兩個方面,從說話人的角度來說,交際是一種明示過程,即把信息意圖明白地展現(xiàn)出來,而從聽話人的角度來說,交際又是一個推理過程,推理就是根據(jù)說話人的明示行為(比如話語),結合語境假設,求得語境效果,獲得說話人的交際意圖?!盵1]而這種交際模式的最佳認知模式便是最佳關聯(lián)原則,而關聯(lián)理論處理的是關聯(lián)性、語境和推理三者之間的關系。
把關聯(lián)理論應用于翻譯的關聯(lián)理論翻譯觀是由德國學者Gutt在其博士論文《翻譯與關聯(lián):認知與語境》中率先提出的。該理論強調(diào)翻譯是一種交際行為,表現(xiàn)為原文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之間的交際活動。因為譯者在翻譯原文的時候會考慮譯文讀者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譯者有時會增減一些東西,讀者也會獲得一些不同的東西,這樣就成功的達到了原文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之間的交流。其中譯者具有兩個角色,既要對源語言進行推理又要考慮譯入語讀者的背景知識和認知語境,進行譯文的明示。關聯(lián)理論翻譯觀充分考慮了原文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三者之間的交流,而為了保證三者之間交際活動的成功,“譯者可以采用各種翻譯策略以幫助譯文讀者找到原文與譯文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達到最佳交際效果。”[2]
對于華語電影的字幕翻譯而言,要考慮漢語、譯者和國外觀眾之間的交際活動,通過字幕語言找到與國外觀眾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使其更好地理解影片的內(nèi)容和影片所傳達的中國文化。譯者通過翻譯策略的運用使國外觀眾在英語語境之下找到與自己的認知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最終達到交際活動的成功。
電影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所以字幕語言的翻譯與普通的文學翻譯有很大不同,所以翻譯策略的使用也會有所差異。華語電影的英文字幕既包含電影所傳達的中國文化,也要考慮英語國家的目的語文化,所以譯者在翻譯字幕的時候要做到兩種文化的融合,使英語國家的觀眾能夠更好的理解。這種情況之下,關聯(lián)理論翻譯觀影響之下的轉(zhuǎn)換敘事角度、刪減法、替換法、歸化和異化結合法等翻譯策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轉(zhuǎn)換敘事角度
翻譯是一種交際活動,也是譯者對原文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翻譯過程中轉(zhuǎn)換敘事視角度會使譯作讀起來更加順暢,譯文讀者也能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意圖和主旨。而電影是集視覺、聽覺、圖像等符號于一體的特殊文學形式,所以對于電影字幕翻譯來說,敘事角度的轉(zhuǎn)換可以使觀眾更加感同身受,理解影片所傳達的主旨。從關聯(lián)理論翻譯觀的角度來解讀即敘事視角的轉(zhuǎn)化可以使觀眾能夠從字幕中的某個點找到與自己認知語境結合,產(chǎn)生高語境效果,找到其中的最佳關聯(lián),最終理解影片中的文化特色。示例如下:
(1)a.這把劍惹了無數(shù)江湖恩怨。
It has brought him as much trouble as glory.
b.慕白說,他要從此離開這些恩怨。
Help him to leave these troubles behind.
c.您不收下,恩怨不了。
Otherwise, he’ll never be able to start anew.(《臥虎藏龍》)
這段話分三小句,每個小句都有自己的主語a的主語是“劍”,b是間接引語,其主語是“慕白”,c的主語是“貝勒爺”。但譯者在翻譯的時候進行了人稱的轉(zhuǎn)換。a事物英文表達主語采用代詞“it”。b和c的英文表達中主語進行的交換。b中省略了主語“you”,而“you”指的則是“貝勒爺”,c中的主語則用“he”代指“李慕白”。
(二)刪減法
由于中西文化差異的影響,譯者要充分考慮譯入語國家觀眾的認知程度和理解程度,在處理譯文的時候要在不影響理解的前提下刪除那些帶有濃厚文化特色且易被容易曲解的詞語。譯者要刪除那些在譯入語觀眾的認知語境下不能理解的話語,能夠使觀眾付出較小的努力推理就能找到最佳關聯(lián),理解其語境。具體事例如下:
(2)我倒是喜歡像那些俠義小說里的英雄兒女(《臥虎藏龍》)
I wish I were like the heroes in the books I read.
(3)我內(nèi)人也是武行中有名有姓的都被她害了(《臥虎藏龍》)
Jade Fox killed her.
(4)我破了戒,提早出關(《臥虎藏龍》)
I left the training early.
考慮到譯入語讀者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程度,譯者在翻譯的時候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刪減和替換。例(2)(3)(4)中作者采用意譯和刪減法。比如說譯者把例(2)中帶有濃厚文化色彩的“俠義”刪掉,只翻譯成“books”,“英雄兒女”則直接譯作“heroes”。這樣處理可以使觀眾的視覺和聽覺都能在輕松的狀態(tài)下把自己的認知與電影結合起來,最終達到理解。
(三) 歸化與異化結合
歸化指根據(jù)源語的文化背景,使譯入語接近目的語文化。異化則與之相反,譯文要盡可能的向源語言靠攏,給譯文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從關聯(lián)理論翻譯觀的角度來看即要以譯入語觀眾為出發(fā)點,譯文要簡潔流暢。譯者要充分考慮中西文化之間的不同,譯文要淡化源語言的文化色彩,做到“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文化對等’”[3]。示例如下:
(5)玉嬌龍:別到了廟里就說和尚的話,出招!
(Stop talking like a monk! Just fight! )
玉嬌龍:看招!(Fight! )
李慕白:揣而銳之,不可長保。(On guard! )
勿助、勿長!(Real sharpness comes without effort. )
不應、不辨!(No action. )
無知無欲!(Without reaction.) (《臥虎藏龍》
(6)轉(zhuǎn)眼這么多年過去了,大仇未報,我竟然萌生了退出江湖的想法。(《臥虎藏龍》)
I have yet avenge his death, and yet I’m thinking of quitting from Gianghu world.
例(5)的翻譯法是以歸化為主,而例(6)則是以異化為主。但例(6)中的“江湖”就應采用異化的翻譯法,音譯成為“Gianghu”。因為在外國人的認知世界里沒有江湖的概念,所以他們不可能通過字幕創(chuàng)造語境效果并找到最佳關聯(lián),最好的方法便是音譯出來,在不影響理解影片的情況下給觀眾輸入一個新的概念,通過這個新概念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認知語境。
華語電影的英譯字幕要做到文化的融合,不能過度歸化和異化,否則不能達到信度和效度,也就不能正確的傳播中國文化。譯者也應該根據(jù)自己的認知對原文和譯文讀者有一個正確的把握,為觀眾國外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語境效果,建立起與國外觀眾的最佳關聯(lián),最終通過影片傳達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責任編輯:何東】
[1]文軍,鄧春.關聯(lián)理論在網(wǎng)絡新聞翻譯過程中的適用性調(diào)查[J].外語教學,2003(6)。
[2]張新紅,何自然.語用翻譯:語用學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J]. 現(xiàn)代外語, 2001(3):289。
[3]何自然,冉永平.語用學概論(修訂本)[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4]何自然. 語用三論:關聯(lián)論順應論模因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H31
A
1008-8784(2017)01-40-3
2016-6-15
宋俊青(1991—),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