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鵬舉, 王 亮, 韓永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工程訓練中心, 北京 100191)
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
工程訓練中心“十三五”規(guī)劃制定的關鍵
馬鵬舉, 王 亮, 韓永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工程訓練中心, 北京 100191)
工程訓練中心建設中有許多問題需要做出根本性的改革,以工程訓練中心“十三五”規(guī)劃制定為契機,將面臨的問題分析透徹,抓住問題的關鍵,從而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突破建設的困局是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首先,根據(jù)學??傮w的發(fā)展規(guī)劃制定了建設的目標;其次,對問題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途徑。
“十三五”規(guī)劃; 工程訓練; 建設目標
在國家引導和推動下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近10年的建設中,全國高校工程訓練中心在教學條件、教學質(zhì)量和影響力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成為我國高校工科教育的顯著特色[1-4]。該特色的形成,既有依賴于校內(nèi)金工實習工廠傳統(tǒng)基礎的積極因素,也有受迫于社會工程實踐資源不足的消極因素。這2方面因素雖然使工程訓練中心獲得了發(fā)展機會,但也使其進一步發(fā)展受到了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的制約。工程訓練中心脫胎于“工藝實習”,其特點之一是注重工藝技能實踐,因而決定了其師資結構以技能型為主,因而固守傳統(tǒng),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工程教育先進理念和模式的引進。同時,由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人事政策限制技能型人員的準入,使這樣的局面也難以為繼。這是全國高校工程訓練中心發(fā)展的共性難題。
隨著近10年國家強力推進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工程訓練得以在短時間內(nèi)出現(xiàn)了“繁榮的”的景象,但是因為模式趨同、問題趨同,因此難以脫穎而出。需要發(fā)掘“融通中外、一流標準”和“中國特色、北航風格”的建設內(nèi)涵,為工程訓練中心建設和發(fā)展找到突破口,以圖破解發(fā)展重點、難點問題,在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上初步實現(xiàn)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肩。
1.1 “融通中外、一流標準”,提高人才培養(yǎng)塑造力
工程訓練中心要提高人才培養(yǎng)力,關鍵是解放思想、突破定式、強化質(zhì)量、突出特色,應時、及時地重塑自身,轉型工程訓練實踐教學。
工程訓練的綜合性和系統(tǒng)性對于工程教育的意義已經(jīng)得到普遍的共識。但是,由于傳統(tǒng)模式的慣性和師資隊伍的制約,專注于類別豐富的工藝和技能的碎片化教學仍是主流[5-7]。理念和實際脫節(jié)。
在工程教育中,無論是大工程觀、以產(chǎn)品全壽命周期為主線,還是CDIO模式,無不是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工程綜合能力、培養(yǎng)學生系統(tǒng)性地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專注于工藝和技能的碎片化教學,與其極不適應[8-10],甚至是違背。
雖然,工程訓練教學只是學校工程教育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是整體教育思想和教育步伐應該一致。雖然,工程訓練中心目前的師資結構還不能完全擔負起這樣的重任,但是應該順應技能型人員的退出和新人員的進入,未雨綢繆。因此,工程訓練中心提高其人才培養(yǎng)塑造力,就是要以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為導向,從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轉變教學模式入手。重點同時也是難點,繼承金工實習的制造技術訓練的轉型,逐步實現(xiàn)碎片化教學的退出,以及建立綜合性、系統(tǒng)性教學體系。
1.2 “中國特色、北航風格”,增強服務國家戰(zhàn)略能力
繼美國公布《國家先進制造戰(zhàn)略計劃》、日本提出“制造業(yè)競爭策略”、德國提出“工業(yè)4.0”戰(zhàn)略之后,我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目前,我國工科學生的能力還不能適應我國制造業(yè)國際競爭的需要。
增強工程訓練中心服務于國家戰(zhàn)略的能力,應該圍繞國家戰(zhàn)略需求,培養(yǎng)制造業(yè)急需的復合型人才,特別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工程能力。當然,工程訓練教學只是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也是具有工程普適教育意義的基礎性、通識性、實踐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樹思想、立觀念、啟蒙實踐能力的環(huán)節(jié)。
現(xiàn)代先進制造的核心是IT融合、超復雜巨系統(tǒng)的智能制造,而工程訓練中心的制造技術訓練能夠傳達給學生的認識還相差甚遠。因此,在制造技術訓練的轉型中,要至少能夠向學生傳達對現(xiàn)代先進制造的初步認識和理解。這一點除了在工程訓練中心,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校內(nèi)再沒有其他機會。
1.3 “比肩并跑”,提升國際影響力
提升國際影響力的前提是與國際接軌。工程訓練中心成為我國高校工程教育的特色,是因為它提供了豐富的校內(nèi)實習資源,但也有社會工程實踐資源不足的無奈,因此對這一特色應該審慎對之,不可故步自封。國際工程師培養(yǎng)的先進理念和模式[11-13],如“工業(yè)科學”實踐教學具有很好的綜合性和系統(tǒng)性特點,與工程訓練有很好的契合性,可以借鑒。因此要引進和吸收國際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推動整個教學體系的建設和改革,與國際接軌,提升國際影響力。
研究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的分類建設,勢必將使研究型大學的本科學生從業(yè)于生產(chǎn)工藝的份額大大降低,目前狀況已經(jīng)如此。隨著對分類建設的普遍認同,就業(yè)區(qū)分將更加明確。況且,“金工實習”的時代是為了培養(yǎng)“專門技術人才”,而現(xiàn)代研究型大學倡導的是培養(yǎng)通識型人才。
2.1 工程訓練的癥結到底是什么
全國高校工程訓練中心大體有3個類型:面向大工科各專業(yè)的綜合型,具有明確行業(yè)取向的特色型,立足于學院(大多是機械學院)的專業(yè)型。
作為應用型或者專業(yè)型大學的工程訓練中心,注重工藝技能實踐有其合理之處,但是,作為研究型大學的綜合型工程訓練中心,過度注重工藝技能實踐與其培養(yǎng)目標不相適應。不注重不等于不需要,任何工程實踐都離不開工藝和技能,但教學主線卻不應該被束縛于此。過度夸大工藝和技能在工程實踐教學中的意義,實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意味。
人們對傳統(tǒng)金工實習有著美好的情結。但是我們是否確定,希望現(xiàn)代的和未來的學生和他們的父輩、祖父輩懷有相同的制作榔頭的感悟和喜悅?如果是這樣,金工實習工廠做得更好。過度注重工藝技能實踐,既是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也是師資隊伍現(xiàn)狀的無奈。概括地說,教學實際與培養(yǎng)目標不能完全契合,必然產(chǎn)生錯綜復雜的不適應和矛盾,形成困局。
2.2 工程訓練應該如何
緣于社會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迫切需求,實踐教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因此工程訓練顯得格外重要。但是,在學院培養(yǎng)方案的制訂中,又有削減工程訓練教學內(nèi)容的趨勢。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自省的角度而言,形象地說,工程訓練教學完全可以填飽學生的肚子,但還沒能提供學生所要求的豐富營養(yǎng)。
各高校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投入之大前所未有,若能進行深刻的改革并獲得恰當?shù)恼咧С?一定能夠發(fā)揮巨大的作用。因此,工程訓練的教學意義應該更深刻、教學作用應該更重大。
2.3 工程訓練如何與時俱進
我校的“十三五”規(guī)劃思想是:“十三五”規(guī)劃是北航夢的重要一步,要結合國家戰(zhàn)略需求不斷完善、與時俱進;要找不足、找差距、找信心;要面對新形式、新變化、新矛盾,解放思想,突破定式,定標一流。
5年后,工程訓練中心的技能型人員幾近全部退休,置之死地而后生未必是壞事,關鍵是要及時蛻變。在1998年全國高校工程訓練中心始建時期,我校抓住了先機。在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10年建設時期,新形式、新變化、新矛盾已經(jīng)使全國高校工程訓練中心陷入困局。因此,今后5年乃至10年,將是工程訓練中心破局的關鍵時期,其關鍵在于通過提升自身格局來提高對師資隊伍水平的需求,擺脫對技能型師資的過度依賴,適應學校的師資隊伍發(fā)展戰(zhàn)略。
(1) 師資隊伍。重構實踐教學內(nèi)容的目的,是將碎片化教學轉變?yōu)榫C合性、系統(tǒng)性教學,將工藝技能的認知實踐轉變?yōu)槟芰ε囵B(yǎng)實踐。因此,對師資隊伍的學歷層次和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關鍵是適應學校的人事政策,擺脫對技能型師資的依賴,做到技能型師資少而精,因此需要做出調(diào)整。
(2) 重構教學載體,按照工程實際的真實邏輯培養(yǎng)能力。重新設計教學中的實踐載體,將各工種圍繞實踐載體的制作串聯(lián)起來。實踐載體功能和性能的實現(xiàn)是主線,各工種的工藝認知和技能體驗是輔助線;在實踐載體功能和性能的實現(xiàn)中解決實際問題是教學導向,工藝方法和操作技能是實現(xiàn)手段。
(3) 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十三五”規(guī)劃思想的指導下,工程訓練中心應該以提高人才培養(yǎng)塑造力為目標,圍繞國家戰(zhàn)略需求培養(yǎng)高水平工程人才,對照ABET工程領域本科專業(yè)評估標準、《華盛頓協(xié)議》等國際先進的工程教育思想和模式來提升國際影響力,最終實現(xiàn)自身的轉變。
(4) 文化建設。包括精神文化建設和環(huán)境文化建設,繼承工程訓練中心在實踐教學中以及發(fā)展進程中的責任感、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建設與人類在工業(yè)工程中的創(chuàng)造活動與發(fā)展進程相融合的文化環(huán)境。
References)
[1] 吳啟迪.中國工程教育的問題、挑戰(zhàn)與工程教育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30(2):4-8.
[2] 潘云鶴.論研究型大學工科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1-4.
[3] 孫愛晶.卓越背景下實踐教學方法改革與工程實踐能力培養(yǎng)[J].中國大學教學,2013(6):79-80.
[4] 王青林.關于創(chuàng)新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3(6):20-23.
[5] 孫康寧.淺談工程實踐教育中的問題、對策及通識性教育屬性[J].中國大學教學,2011(9):17-20.
[6] 馬鵬舉,王亮,胡殿明.工程實踐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143-147.
[7] 朱高峰.工程教育中的幾個理念問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1-5.
[8] 滕國仁,王久和,張昔平.高等工程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和內(nèi)容的改革與實踐[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02(4):75-77.
[9] 陳國松.我國重點大學本科工程教育實踐教學研究與實踐[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10] 馬鵬舉,李堅,靳永衛(wèi),等.一個綜合性工程訓練內(nèi)涵建設的案例[G]//工程教育實踐教學研究與實踐.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11]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t MIT[EB/OL]. http://due.mit.edu/undergraduate-education-mit/undergraduate-education-mit.
[12] Freshman Advising Seminars Program[EB/OL]. http://web.mit.edu/firstyear.
[13] The mission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b is to jointly partner with MIT[EB/OL].https://tll.mit.edu/about/who-we-are-and-what-we-do.
Key issues in formulating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for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Ma Pengju, Wang Liang, Han Yongpeng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Beijing 100191,Chin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hich need to be reformed fundamentally. By taking the formulation of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for the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as an opportunity,a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se problems is carried out,and the key issues are determined so as to formulate th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make a breakthrough in the construction dilemma,which is the common concern. Firstly,according to the university’s overall development plan,the construction goal is set up,secondly the problems and the mutual restrictive relation between them are analyzed,and finally the key problems and the way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re put forward.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 engineering training; construction goal
10.16791/j.cnki.sjg.2017.07.055
2017-01-1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重大教學改革項目“分類分層次工程基礎課程體系建設”
馬鵬舉(1961—),男,河北贊皇,博士,副教授,工程訓練中心常務副主任,主要從事先進制造技術、工程實踐教學.
E-mail:mapj@buaa.edu.cn
G482
A
1002-4956(2017)07-0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