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斯榮
“新課程改革”, 只要是老師,對這個詞一定不會陌生。自2002年提出新課程改革以來,我省各地開展了多年的培訓和學習活動,教師的觀念也在發(fā)生變化,知道了關注學生發(fā)展、強調教師成長、重視以學定教三大理念;熟悉了教材只是教學的載體而不是框框,教師可以利用教材啟發(fā)拓展,也可以把平時積累的知識有機地融進課堂。但是教無定法,怎樣以學定教,讓不少老師拿捏不準。
作為熱衷于生物教研的老師,我一直在關注同行是怎么做好新課程改革的。但看了很多優(yōu)質課、示范課,還有翻轉課、同課異構課等,雖然各有優(yōu)點,也多有創(chuàng)新,但總覺得“以學定教”這一理念還不清晰。后來看了九江實驗中學游盛華老師獲全國課改課例比賽一等獎的“生物的特征”錄像課后,我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游老師的課讓孩子主導課堂,卻又不是占領課堂,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及學習方式,使教學更加有效。聽游老師這堂課有一種跟著好導游游廬山的感覺。這位導游既沒有說“你們跟著我,這里是××,那里是××”,也沒有說“好景色在前面呢,你們自己過去看吧”,而是先問游客:“你們知道前面會是什么景色嗎?”“前面有個景點某某名人曾經(jīng)在那做過××呢!想去親身考察一番嗎?”如此把游客的熱情都調動起來,使得一天的行程輕松愉快,游客興趣盎然! 游老師帶的游客是一群剛邁入中學的孩子,而她要帶這群孩子去尋找生物王國的邊界。她沒有簡單地給孩子一張邊界地圖,也沒有自己先找好邊界,讓孩子們一路跟著她一個一個去識記。那她是怎么做的呢?
一、擬創(chuàng)平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位老師要上好一堂課,就得先設計好這堂課怎么上。游老師的教學設計就是先擬創(chuàng)一個生動、活潑、開放的學習平臺,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讓學生在常見的生命現(xiàn)象層面上去了解生物區(qū)別于非生物的特征。雖然她也設計了借助PPT載體,融入文字、圖片和視頻,但并沒有像我們做PPT上課那樣將上課內容全鋪開,而是在PPT的制作中特意留有很多交互和“留白”。這些交互和空白都是留給學生的,因為她要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多地參與和發(fā)揮,有利于達成“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個性發(fā)展”的要求。
二、情感導入
課前導入是一節(jié)完整的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它猶如電影的序幕和樂曲的引子,對整堂課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導得好能迅速帶領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導得不好會讓很多學生不知所云。面對“生物的特征”這一課題,游老師的導入是打情感牌,通過觀察直觀的圖片、視頻和設問討論等創(chuàng)設情境,將生活中許多千姿百態(tài)的物體擬人化,如“機器人兄弟”“花仙子”“電腦博士”等等。這時的學生剛剛邁入初中,對事物的判斷尚處于童話般的認識中,認為很多事物都是有情感的,并且認為“有情感”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一,當發(fā)現(xiàn)自己認為有情感的博士兄弟不是生物時,會因反差強烈而引起有意注意。用這樣的方式開場,容易親近學生,便于導入新課。
三、合作互動
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開展主動學習和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成為新課程教學中應用最多的組織形式。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提高學習效率,只是有的老師在嘗試過程中效果不好,達不到預定目標??v觀游老師這堂課,學生在小組中表現(xiàn)得非常好,六個組的同學都做到了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游老師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分組看書討論,而是先讓大家看一組生物和非生物的視頻,然后布置學生分別在“生物”和“非生物”里,針對視頻資料里沒有但自己又很熟悉的物體,在題板上添加兩種。隨后進行組間交流:各組展示題板,互審互看,檢查別人添加的事例中有無區(qū)分不正確的。隨后推代表說明小組討論結果,其他組員補充。這樣做迎合了初中學生好奇心強好勝心也強的心理特點,每個人都想舉出一個例子,又都想對別人的例子做出是生物還是非生物的判斷。想舉例子是主動學習,而對別人的例子進行判斷是合作學習,游老師在不知不覺間把小組模式的兩個目標都輕易實現(xiàn)了,這就奠定了整堂課的基礎。在后面學習生物特征的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游老師深入小組,掌握情況及時調控,保證小組學習合作有序、有效地開展,使全體小組成員動起來。游老師還靈活運用教學機智,教給學生一些探索發(fā)現(xiàn)的方法,不斷引發(fā)學生思維的碰撞,把學生的探索引向深入。從錄像課截圖中可以看出來,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
四、面向全體
有教學經(jīng)驗的老師都知道,無論是傳統(tǒng)教學,還是各種課改模式教學,教師的能力局限和思維定勢決定了教師在課堂上只能面對大多數(shù)人,甚至是一部分人,很難做到面向全體。我本來也想在欣賞這堂課時挑一挑這方面的毛病,但看到最后,還是很佩服游老師,她不僅采取了混合編組的流行方法,學生按成績好、中、差組合,男女搭配,在形式上做到了面向全體,更重要的是在課堂的引導和把握上也做到了這一點。如小組每一位成員都有分工,都要參與列舉事例,都要參與對他人列舉的事例做出判斷;游老師在每個學習小組中選取一些較典型的生物和非生物物體名稱貼在黑板上,一個組都不落下。她在課堂就像一只辛勤的蜜蜂,不搶鏡,與每一朵花依依細語。整堂課學生都興致勃勃,積極參與,看不到哪位不知所措,也看不到哪位發(fā)呆或言他,這就是上課的藝術!
五、自由發(fā)揮
通常情況下,我們上這堂課不用花很多時間,會先讓學生找出書本中生物的六個特征,借助課本圖片做些講解,再補充生物除病毒外都由細胞構成的知識。本課安排了很多學習背景的視頻、圖片資料,讓學生在常見的生命現(xiàn)象層面上了解生物區(qū)別于非生物的特征,這種方法其他老師也會用到,并不新鮮。我們通常都會問學生:“資料提及的內容是不是生物?”然后講解生物的相關特征。但游老師在此課中并未直奔主題,而是在觀看討論后通過集思廣益,協(xié)作互補,由各組學生歸納出生物的共同特征。結果學生突破教材內容,還總結出教材未能表達的生物其他特征,如生物有一定的壽命、生物能適應環(huán)境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培養(yǎng),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提高水平。游老師的這種教學方式一改傳統(tǒng),由一維到三維,改觀字背記為反復思考,讓學習者印象深刻。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主要是看書背要點,靠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和語言中樞間建立聯(lián)系(如字的讀音條件反射),與語言中樞的記憶細胞建立的聯(lián)系并不多。而游老師的教學以想象思考為主,是讓學生反復在語言中樞放電影,語言中樞的很多細胞直接參與,會建立更多的記憶聯(lián)系。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樂在其中,學習效果好,當然是科學的。
本課創(chuàng)設的是一個完全動態(tài)的課堂。游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過程,以適應學生學習的內在需求,使學生真正走入課堂。說實話,這種動態(tài)課堂需要靈活處理課堂教學中發(fā)生的問題,對教師素質要求較高。本課因為學生的思維活躍,加之不少學生還處于對事物的童話般認識中,觀點的沖突、爭論、梳理、矯正費了不少時間,使得本課有所拖堂,這是一個欠缺。另外不少學生認為生物是有情感的,這個誤區(qū)沒有有效去糾正,也留下了一點瑕疵。但無論如何,這堂課是一堂非常成功的以學定教課,學生在課堂中很主動,很投入,起了主導作用,對很多 “新課改”至今仍未找到好模式做參照的老師來說,是可以起示范引領作用的??赡芨鞯貤l件不同,像分組模式等不能完全照搬,但懂得欣賞就懂得學習,我們可以不拘泥特定的模式,讓學生去主導課堂,真正做到以學定教。這也是游老師這堂課最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