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倫敦,朱銳泉
(1.四川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博士后流動站,成都 610065;2.西南交通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成都 611756;3.天津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天津 300387)
明《蜀都賦》考論
陳倫敦1,2,朱銳泉3
(1.四川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博士后流動站,成都 610065;2.西南交通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成都 611756;3.天津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天津 300387)
明代萬歷年間刻本《蜀都賦》作者目前有三種說法:范槲明、闕名、范檞。這三種說法值得商榷。明代《蜀都賦》作者應(yīng)是安徽休寧林塘人范槲。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范槲隨其父范淶去四川任參政,臨行時(shí),程涓有贈言,范槲感動且盟誓,故后有此作。此賦作于萬歷三十年(1602),有兩篇序,一為余寅作,一為程涓作。范槲《蜀都賦》有范槲自作的注,明代江鎏作了詳細(xì)的注釋。
明代《蜀都賦》;范槲;作者;《蜀都賦序》
馬積高先生主編的《歷代辭賦總匯》收有明代范槲明《蜀都賦》,對作者范槲明作如下介紹:
范槲明,生平未詳?!睹魇贰に囄闹尽分浧渌鳌妒穸假x》一卷,列萬歷至崇禎之中,審其前后,應(yīng)為萬歷間人。此賦單行本未見?!稓v代賦匯》載有明人《蜀都賦》一篇,而缺其姓名。今按該賦之序,知作者之父曾為四川參政,考四庫本《四川通志》卷三《職官》載:萬歷至崇禎間參政有范淶,進(jìn)士出身,休寧人,萬歷二十四年為戊戌,與賦序相應(yīng)。又據(jù)清康熙時(shí)《徽州府志·儒碩傳》,知范淶為萬歷甲戌進(jìn)士,曾知南城縣,數(shù)遷至浙江右布政使,與賦序奉浙敕亦相應(yīng)。由此可知作者之父當(dāng)為范淶。再以《明史·藝文志》所載范槲明之生活年代相參證,則此賦當(dāng)即《藝文志》所錄范槲明之作,因以屬之。惟槲明事跡,別無所見,尚俟詳考。[1]7484
《歷代辭賦總匯》引《明史·藝文志》、四庫本《四川通志》、康熙《徽州府志》指出,此《蜀都賦》作者乃明萬歷間人范槲明,而范槲明生平事跡待考,且言《蜀都賦》未見單行本。查《明史·藝文志》確實(shí)記載為:“《蜀都賦》,范槲明?!盵2]2485這是關(guān)于明《蜀都賦》作者的第一種說法。
《歷代辭賦總匯》同時(shí)又收錄闕名《蜀都賦》,其文本內(nèi)容一致,在賦末有校記云:
此賦《歷代賦匯》缺作者名。按:《明史·藝文志》載范槲明《蜀都賦》一卷,列萬歷、天啟、崇禎時(shí)。此賦序言:歲在戊戌,小子侍家大人參知是土。賦中又言及蜀中之亂,謂:“戴我冠帶,明威勿惕?!币芍溉f歷十八年至三十一年間播州土司楊應(yīng)龍之亂,序所言戊戌,當(dāng)指萬歷二十六年。推之,作賦之年為甲子,當(dāng)指天啟四年。其時(shí)蜀亂早平,故賦中言及獻(xiàn)俘等事。據(jù)此,疑此賦當(dāng)為范槲明所作。但無其他版本可證,未可徑改,故仍其舊,以俟考。范槲明生平不詳。[1]8075
據(jù)此校記所言,疑此《蜀都賦》乃范槲明所作,但無其他版本可證,所以依《歷代賦匯》做闕名處理,且言作賦之年為明天啟四年(1624)。
查閱《歷代賦匯》收錄《蜀都賦》作者確實(shí)是(明)闕名[3]668。這是關(guān)于明《蜀都賦》作者的第二種說法。
明代《蜀都賦》作者還有“范檞”說?!逗M踹椆偶畷款}跋叢刊·傳是樓書目》:“范檞,《蜀都賦》,一本。”[4]370《傳是樓書目》是清代徐乾學(xué)撰,中國書店《海王邨古籍書目題跋叢刊·傳是樓書目》所影印的底本乃是1915年仁和王存善鉛印《二徐書目》本。
《中國古籍善本總目》著錄:“《蜀都賦》不分卷,明范檞撰,明江鎏注,明萬歷刻本?!盵5]834
《明別集版本志》著錄:“《蜀都賦》不分卷,明范檞撰,明江鎏注,明萬歷刻本?!盵6]499
《中國古籍總目·集部》著錄:“《蜀都賦》不分卷,明范檞撰,明江鎏注。明萬歷間刻本,國圖。”[7]820
以上是明代《蜀都賦》作者的三種說法:范槲明、闕名、范檞。但這三種說法皆值得商榷。明代《蜀都賦》作者乃是范槲,且明代《蜀都賦》有單行本。我們可據(jù)目前能見相關(guān)材料考證出范槲的一些生平事跡。
又《傳是樓書目》清道光八年味經(jīng)書屋抄本也作:“《蜀都賦》,明,范槲,一本?!盵9]
清代吳任臣《山海經(jīng)廣注》有兩處注引范槲《蜀都賦》:“其狀如獳犬”句,吳任臣案語:“范槲《蜀都賦》云:叫窱之獳”[10]150;“其神狀皆馬身而龍首”句,吳任臣案語:“范槲《蜀都賦》:馬首之神,何其烈?!盵10]166
明《蜀都賦》萬歷刻本現(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2冊,每半頁9行,每行20字,白口,四周單邊。賦前有明代余寅、程涓各作的兩篇序和范槲的“引”(即自序)。
余寅《蜀都賦序》:
古之賦蜀都者二,蓋自騷興四百年而揚(yáng)子云始賦蜀都,又三百年而左太沖再為賦,又千二百年而范仲子又制斯賦。……仲子徼值尊人,原易先生參知是藩,以其溫清之暇,考鏡圖牒,撰茲閎偉之章,且濡之以彌年,成之以逾月,又何捷給也。……仲子,名槲,新都之林塘里人。[11]
程涓《蜀都賦序》:
夫賦者,古詩之流也?!嘤逊段┺希子兄列?,負(fù)俊才,今方伯原易先生仲子也。常從廣中唐伯元氏學(xué),繩言尺步,一稟于中庸,故工帖括,而銳意古文辭。舊有豫章三賦,則不佞業(yè)稱引之。歲戊戌從原易先生參知蜀蕃,余以五叩幾千言贐行,惟蕃拜手而盟,必有以報(bào)子也。既自蜀歸,三載。而靡只字復(fù),不佞褊心,日幾幾望之。越壬寅乃出《蜀都賦》投余,踰數(shù)萬言,則省覲先生明州,踰月而就者。[11]
其《蜀都賦》卷端下題有“新安范槲惟蕃父撰 虎林江鎏士美父注”字。
《蜀都賦》的“引”:
按蜀居帝議政之方,……歲在戊戍,小子侍家大人參知是土,……會家大人新膺浙勑,遽鼓枻東歸,尋罹莊歌,存以卜泣,抹殺觚翰。越庚子,又南征鎩翮。冉冉冬徂,趣覲明州。頌椒獻(xiàn)歲,樂有余日。爰理前緒,漫成斯篇。[11]
萬歷刻本《蜀都賦》余寅的《蜀都賦序》、程涓的《蜀都賦序》及卷端下題字均可確定此明代《蜀都賦》作者確實(shí)是范槲,而不是范槲明、闕名、范檞。
《蜀都賦》的創(chuàng)作緣起于回報(bào)程涓。據(jù)前引程涓《蜀都賦序》:“歲戊戍從原易先生參知蜀蕃,余以五叩幾千言贐行,惟蕃拜手而盟,必有以報(bào)子也。既自蜀歸三載而靡只字復(fù),不佞褊心日幾幾望之。”即范槲隨從其父范淶去四川任參政,臨行時(shí),程涓有贈言,范槲感動且盟誓,必有所報(bào),故后作此賦。
《蜀都賦》的創(chuàng)作時(shí)間應(yīng)為萬歷三十年(1602)。《蜀都賦》“引”云:“越庚子,又南征鎩翮。冉冉冬徂,趣覲明州?!备蛹慈f歷二十八年(1600)。程涓《蜀都賦序》:“越壬寅乃出《蜀都賦》投余,踰數(shù)萬言,則省覲先生明州,踰月而就者?!比梢巳f歷三十年(1602)。由此可推知,范槲從四川歸來后,直到壬寅年才作出《蜀都賦》,醞釀了多年,創(chuàng)作僅用一個(gè)月時(shí)間。故可定此明代《蜀都賦》作年為萬歷三十年,而不是《歷代辭賦總匯》斷定的明天啟四年(1624)。
此《蜀都賦》除部分范槲自注外,明代江鎏做了詳盡的注解。據(jù)(清)趙世安修、邵遠(yuǎn)平纂《(康熙)仁和縣志》:“江鎏、金弟有傳,以上二人俱中順大榜?!盵12]卷十可見,江鎏也是進(jìn)士。
另,明萬歷刻本《蜀都賦》中,余寅的《蜀都賦序》、程涓的《蜀都賦序》、江鎏的注均不見載于《歷代賦匯》、《歷代辭賦總匯》,范槲的“引”(即自序)與《歷代賦匯》、《歷代辭賦總匯》所錄文字出入較大。故,明萬歷刻本《蜀都賦》文獻(xiàn)價(jià)值極高。
范槲曾參校萬歷本《休寧縣志》。據(jù)《道光休寧縣志·藝文·紀(jì)述》所錄邵庶《縣志序(萬歷丙午)》:“今之郡邑志即古列國史也,……邑生金世忠、俞王言、金鼎鉉、范槲八人分曹校述,開局于青云之館?!盵13]584此《縣志序》所言萬歷丙午即萬歷三十四年(1606),范槲乃邑生。
范槲曾出游過蘇州府長洲縣。據(jù)葉昌熾《語石》卷五:“吾鄉(xiāng)棲霞尤多題壁,大字如‘白乳泉’、‘試茶亭’,周應(yīng)合《建康志》已著錄,則其跡古矣。此外惟‘霞城’二字,署休陽范槲書?!盵14]159
“新都”、“新安”、“休陽”都是指安徽休寧縣,林塘歸屬于休寧縣管轄。據(jù)《道光休寧縣志·疆域·沿革》:“休寧……漢獻(xiàn)帝建安十三年,孫權(quán)分歙之東鄉(xiāng)為始新,南鄉(xiāng)為新定,西鄉(xiāng)為黎陽,休陽并黟、歙為六縣,邃割于丹陽,置新都郡,治始新,休陽即今休寧,為第四縣?!瓡x武帝太康元年平吳,改新都郡為新安郡……天寶元年改歙縣為新安郡。”[13]25《道光休寧縣志·疆域·隅都》就有:“由山西鄉(xiāng)……林塘?!盵13]30這都落實(shí)了序中所提及“新都”、“新安”、“林塘”地名。
余寅,據(jù)《康熙鄞縣志》:“余寅,字君房,改字僧杲,號漢城。萬歷庚辰進(jìn)士,為都水司主事?!盵15]卷十七余寅乃鄞縣(今寧波)人,明萬歷庚辰進(jìn)士,即萬歷八年(1580)進(jìn)士。
程涓,據(jù)《道光休寧縣志·人物·風(fēng)雅》卷十四:“程涓,字巨源,辰州守廷策子,工詩文。”[13]344可知,程涓也是安徽休寧人。
明萬歷年間刻本《蜀都賦》作者乃范槲,安徽休寧林塘人,邑生。范槲是范淶的第二個(gè)兒子,曾作過《豫章三賦》;從唐伯元學(xué)習(xí),信奉儒家學(xué)說;曾參校萬歷本《休寧縣志》;曾外出游歷過蘇州府長洲縣。
《蜀都賦》的創(chuàng)作緣起是明萬歷戊戌(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范槲隨從其父范淶去四川任參政,臨行時(shí),同縣人郡生程涓有贈言,范槲感動且盟誓,必有所報(bào)。但范槲從四川歸來后,暫時(shí)未作賦,直到萬歷壬寅年才作出《蜀都賦》。此《蜀都賦》醞釀了多年,創(chuàng)作僅用一個(gè)月?!妒穸假x》作年為萬歷壬寅,即萬歷三十年(1602)。
《蜀都賦》有兩篇序,一為余寅作,一為程涓作。余寅,字君房,改字僧杲,號漢城,鄞縣(今寧波)人,明萬歷庚辰(即萬歷八年,1580)進(jìn)士,官至太常少卿。程涓字巨源,安徽休寧人。范槲《蜀都賦》有部分范槲自作的注,明代進(jìn)士江鎏作了詳細(xì)的注釋。
[1]馬積高.歷代辭賦總匯[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
[2]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陳元龍.歷代賦匯[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4]中國書店.海王邨古籍書目題跋叢刊:第1冊[G].北京:中國書店,2008.
[5]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總目[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崔建英.明別集版本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6.
[7]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中國古籍總目·集部:第2冊[G].北京:中華書局,2012.
[8]中華書局編輯部.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澹生堂書目: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6.
[9]徐乾學(xué).傳是樓書目[M].清道光八年(1828年)味經(jīng)書屋抄本.
[10]吳任臣.山海經(jīng)廣注[G]//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11]范槲.蜀都賦[M].明萬歷刻本.國家圖書館藏.
[12]趙世安(修),邵遠(yuǎn)平(纂).(康熙)仁和縣志[M].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
[13]何應(yīng)松(修),方崇鼎(纂).道光休寧縣志[G]//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第52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14]葉昌熾.語石[M].王其祎,校點(diǎn).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15]汪源澤(修),聞性道(纂).康熙鄞縣志[G]//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第18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責(zé)任編輯:唐 普]
2016-04-08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xiàng)目(10@ZH005)、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川宣[2012]110)“巴蜀全書”2015年度子項(xiàng)目“巴蜀辭賦集成”(BSQS2015Y02)的階段性成果。
陳倫敦(1978—),男,福建連江人,四川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西南交通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副教授; 朱銳泉(1986—),男,江蘇泰州人,天津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講師。
I206.2
A
1000-5315(2017)02-01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