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寶蘭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 云南 昆明 650106)
圖形背景理論視閾下的“送別詩”認知詩學分解讀
——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
夏寶蘭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 云南 昆明 650106)
本文從認知詩學出發(fā),運用圖形背景理論分析了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通過圖形背景的不斷轉換,詩歌的畫面感一幕幕呈現(xiàn),同時也凸顯了詩歌的意境,在不斷的變化圖形背景中,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去解讀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
圖形背景理論;認知詩學;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隨著20世紀末以來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領域的快速發(fā)展,認知詩學(cognitive poetics)應運而生。認知語言學的觀點認為人類的經驗、認知和語言是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語言結構和形式是由人類的認知活動、所處的環(huán)境、文化、社會、生活經驗等因素綜合形成的。由此類推,文學作為人類認知活動和生活經驗的一種,并不是文人騷客的專利,而是人類生活經驗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因此,對文學作品以及詩詞的解讀可以參考人類普遍存在的語言認知機制,從認知詩學的角度來進行解讀和賞析??梢?,認知詩學將認知科學的方法運用在文學及詩詞解讀與賞析中。它將認知語言學與文學批評相結合,運用認知科學理論探討認知與文學之間的關系。梁麗(2008)的觀點認為在線識解心理機制在讀者理解文學語篇過程中尤為重要,讀者在該過程中不斷地形成新的認知理解與回應的過程。熊沐清(2011)指出認知詩學更多關注文學作品解讀中的認知機制,這將超越主觀主義的批評研究。圖形背景理論作為認知詩學最根本的理論已成為認知詩學解讀的熱點視角。
圖形背景理論的創(chuàng)始者是丹麥心理學家Rubin,基于解釋背景錯覺存在的現(xiàn)象,他指出圖形背景是以突顯作為原則的心理認知理論?!皥D形”是指某一事物、概念抑或感知中所凸顯出來被著重強調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則是為凸顯圖形而作為襯托的那一部分?!巴癸@”即當人們觀察聚焦在某一事物時,該事物就是被凸顯的圖形,而周圍的其他環(huán)境則變?yōu)楸尘皝硗伙@出圖形。相同畫面,同一場景,著眼點不同,人們會有不同的觀察結果,圖形和背景之間也會隨之進行轉換。但絕大多數(shù)情形下,圖形背景是相互分離的。凸顯原則即當觀察某一事物時,人們通常會把這個物體作為突顯圖形,把環(huán)境作為背景。例如:The clothes are on the bed.Clothes可視為突顯圖形,bed則視為背景。通常人們不會說床在衣服的下面,也就是說床只被看作是凸顯衣服的背景。人們對圖形和背景的選擇是靠什么機制決定的呢?完形心理學家的答案是:人們在觀察或感知某一事物或現(xiàn)象時,凸顯于其他事物之上引起人們關注的部分就是圖形。其他未被注意到的部分則為背景。后來,圖形背景理論運用于視覺和聽覺研究及空間組織方式的描寫。圖形和背景是人們觀察事物過程中相對應的一組空間概念。圖形是概念感知過程中凸顯較為清楚明了的部分;背景則是相對比較模糊的部分;圖形是動態(tài)改變的,是焦點所在;背景不太突顯,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一般來說,人們在認知過程中圖形先進入視線,背景次之。圖形和背景很少同時被感知覺察,在認知過程中,背景的作用是凸顯和襯托圖形。圖形是注意的焦點,而背景常常被忽略。Stockwell(2002,2007)的研究完善了圖形背景理論,同時還提出了最新的動態(tài)圖形背景理論。他指出圖形背景變化的過程是動態(tài),不斷變化的而非靜止、一成不變的。正是由于圖形背景的不斷動態(tài)變化,讀者的閱讀和賞析興趣才得以維持。在賞析過程中,讀者頭腦里的畫面不斷轉換,對原有圖形背景關系的認知轉化出新的圖形背景之間的關系,讓讀者在畫面的轉化中保持閱讀熱情。運用圖形背景理論來解讀詩歌,不但能夠賞析到詩歌的美妙,還能從認知機制上解析詩句是如何產生及獲取意義的。通過解讀詩歌中所存在的圖形與背景之間的關系,讀者可以以更為理性的角度來賞析作者所表達的意境和感情,同時可以清晰地意識到賞析過程中關注點的不斷變化。圖形背景理論為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的解讀和鑒賞提供了新的視角。詩歌的創(chuàng)作過程就是詩人在不斷變化的圖形背景中設定人物事件環(huán)境,讓讀者隨著這種不斷變化的畫面來感受作者所描繪的層層畫卷,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及詩歌的真實意境。
送別賦詩在我國古代是傳統(tǒng)民俗,而唐代的送別詩更是達到頂峰。唐代以前送別詩大都帶有離別感傷情緒,而唐代的送別詩則是以豪邁灑脫的基調抒發(fā)送別之情。送別詩通常借景抒情、寄情于景,詩中常用自然景象勾勒出一副畫面來寄寓深厚的眷戀之情。送別詩名通常有“贈、別、送”這樣的的字眼,如《贈汪倫》、《別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由于詩歌具有篇幅、體裁和韻律等的限制,通常言簡意賅,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詩人主要通過景象畫面營造意境來抒發(fā)情感。在詩的創(chuàng)作和其解讀過程中都會涉及到許多心智和認知等因素。詩人營造意境的過程就是通過言簡意賅的語言勾勒一幅畫面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簡單的自然或感受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意義。詩句激活大腦中原有的意象的過程就是讀者解讀詩歌的過程。如果我們單純從修辭和語義視角來解讀詩歌是遠遠不夠的??梢姡\用認知語言學中的圖形背景理論分析送別詩將會達到更好的解讀效果。這樣能使讀者真正地感受到詩歌的美,從而達到與作者之間的共鳴。
根據(jù)體裁的特點,詩歌的語言必須短小精悍,作者通過運用最能表達其思想的語言來觸動讀者頭腦中的語言系統(tǒng),以實現(xiàn)作品的形象化,生動化,以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梁超,劉代英:201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這首詩是作者與同為詩人的孟浩然在天下第一樓黃鶴樓惜別所作。從題目上來看,在大多數(shù)文學語篇中,人物和圖形一同出現(xiàn),一般人物是圖形,而環(huán)境是背景。所以這首詩里的黃鶴樓是背景,送別孟浩然是圖形,凸顯出的主題是送別。全詩共有四句,首句“故人西辭黃鶴樓”指出送別的人和送別地點,即黃鶴樓,故人指作者好友孟浩然;第二句“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指出送別時間與友人去向,煙花三月,煙花二字更是形象地把大自然的蔥郁,爛漫刻畫到讀者腦海里,最好的時節(jié)最好的風景送別友人去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三、四句勾勒出詩人送別的場景,目送著友人乘坐帆船順流而下,只留下無邊天際的長江水。從宏觀上來看,全詩的背景是送別孟浩然去廣陵,而凸顯的圖形是依依惜別之情。詩的前兩句是敘事,表明了人物、事件和環(huán)境,后兩句描繪了一幅詩人目送朋友泛舟遠去,最后獨留無邊無際的長江。詩人通過圖形背景的轉化,為讀者勾勒出一幅大氣磅礴的送別畫面,體現(xiàn)了惜別之情。最終達到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目的。以下是基于圖形背景理論逐句對這首詩進行認知詩學解讀。
首句“故人西辭黃鶴樓”交代了送別的人物,事件,送別地點,友人目的地。其中黃鶴樓為整首詩的大背景來凸顯出送別事件。三月恰是一年中春意最濃的時節(jié),用“煙花”來修飾三月更是勾勒出一幅煙霧迷朦,繁花似錦的景象。此幅畫面作為背景來烘托友人下?lián)P州事件。用如此美好的背景圖,讀者可以體會到友人去揚州是一件好事,還能隱約感受到詩人對友人下?lián)P州的羨慕之情。所謂境由心生,這與高適的《別董大》中“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送別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詩中的“西辭”和“下?lián)P州”均指友人離別的事件,“黃鶴樓”、“煙花三月”背景的轉換是為了突現(xiàn)“給友人送別”這一事件。通過交代地點、時間、景象讓送別友人事件更加鮮明地浮現(xiàn)在讀者眼中,通過身臨其境,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為下文理解做好鋪墊。
這兩句詩勾勒了送別友人的情景,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這樣一幅畫面:詩人站在黃鶴樓上,看著好友乘船漸漸遠去去,逐漸消失,只留下水天相接的一幅畫面?!肮路焙汀氨炭铡倍叨裕@然”孤帆”是圖形,”碧空”則為背景。凸顯了詩人目送的焦點及其對友人的眷念。最后一句長江和天際,長江是圖形,長江和天際共同作為背景。友人看不見了,只見一江春水。詩人把自己的情感托付給江水,體現(xiàn)了作者磅礴的氣勢和淡淡的惆悵之情。
詩中共有四個動詞,即“辭、下、盡、見”。前三個個動詞均是友人所發(fā)出的動作,只有最后一個“見”是詩人的動作。而“見”恰好是整首詩所凸顯的動作,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調??粗讶怂酥瑵u行漸遠,直至消失在江面,心中的惆悵之情油然而生。作為讀者,我們從這一個動作,聯(lián)想到背景畫面,也不禁能感受到作者的離別之情。所以在這里,“辭、下、盡”是背景,而“見”是圖形。
由此可見,全詩中“黃鶴樓”作為送別之大背景,“煙花三月”、“碧空”、“長江”、“天際”作為背景烘托凸顯了“故人”、“下?lián)P州”、“孤帆”、“長江”這些圖形。通過圖形背景不斷轉換,構成了一幅意境開闊,色彩明麗的送別畫面。通過圖形背景的分析,凸顯與被凸顯,畫面與背景的轉換,讀者與詩人的情感得以共鳴。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圖形背景理論的基本原理其實非常簡單。從認知的角度來看,關注點的變換就是認知圖形與背景之間的變換及轉換(匡芳濤,文旭:2003)。詩歌往往是通過圖形背景的轉換,勾勒出一幅畫面,讓讀者身臨其境,與作者達到思想的共鳴,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歌所抒發(fā)的情感。本文基于認知詩學下的基本理論之一——圖形背景理論,以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探討了該詩的圖形背景及其轉換,從新的角度來賞析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韻味和內涵,從而與詩人達到情感上的共鳴。隨著認知詩學的不斷發(fā)展,圖形背景理論將更廣泛地運用到文學作品的解讀和賞析中來。
[1]Peter Stockwell.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2:6.
[2]Peter Stockwell.Cognitive Poetics and Literary Theory[J].Journal of Literary theory,2007(1):135-152.
[3]梁麗,陳蕊.圖形/背景理論在唐詩中的現(xiàn)實化及其對意境的作用[J].外國語,2008/31(4):31-37.
[4]熊沐清.多樣與統(tǒng)一:認知詩學學科理論的難題與解答[J].外國語文,2011(1):25-28.
[5]匡芳濤,文旭.圖形-背景的現(xiàn)實化[J].外國語,2003(4):24-31.
I222.2
A
2095-7327(2017)-08-0163-02
夏寶蘭(1985—),女,漢族,重慶人,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專職教師,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語用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