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歐美國家大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進程、依據(jù)與路徑

      2017-04-14 10:33:15郭超華
      山東高等教育 2017年5期
      關鍵詞:大學大學生教師

      郭超華

      (遼寧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教授治學和學生參與治校是現(xiàn)代大學制度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兩翼,其中,學生參與治校更是衡量現(xiàn)代大學制度成熟的重要標志。學生參與治??梢杂行Оl(fā)揮學生的管理潛能、提高學校教學質(zhì)量,從而更好達到學校管理目標并抑制學校專斷權利的無限擴大,保護學生作為高等教育消費者的正當權益。當前,我國現(xiàn)代大學制度改革將目光聚焦于教授治學方面,而忽視了作為大學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大學生參與治校在現(xiàn)代大學中的作用。由是,探究歐美國家大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演進歷程、剖析其理論依據(jù)、分析其實施內(nèi)容和路徑,無疑會為我國大學生參與大學治理提供有益經(jīng)驗和啟示。

      一、史海鉤沉:歐美國家大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演進歷程

      (一)中世紀大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伊始

      最早的大學是由教師和學生以自愿的形式聚集起來知識交易、研討學問的場所。西方國家大學生參與大學治理最早可以追溯到11世紀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博洛尼亞大學設立學生行會組織——同鄉(xiāng)會作為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途徑,同鄉(xiāng)會是由來自相同地區(qū)學生聚集起來建構的一種參與大學治理的機構,它開創(chuàng)了由學生管理學校事務的先河。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入學人數(shù)的不斷增加,博洛尼亞大學參與大學治理的學生不僅有來自本地區(qū)的,還有許多異鄉(xiāng)人。為了適應參與大學治理人數(shù)的急劇膨脹,博洛尼亞大學將同鄉(xiāng)會改組為學生代表大會,由其選出學生校長管理大學事務。大學的日常管理通常由兩位學生校長和顧問們協(xié)調(diào),所有事項都由簡單的民主投票決定。[1]208

      博洛尼亞大學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模式對中世紀大學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波隆那大學,學生參與大學事務管理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有學者將其稱作“完全意義上的學生大學”。在波隆那大學,大學治理的權力完全掌握在學生手中,學生有權管理大學的一切事務,甚至包括當教授上課遲到或講課過于拖拉時,向教授追索罰金的權力。難怪阿什比說,“中世紀的大學恰是學生的團體。”[2]64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工業(yè)化時代的到來,工業(yè)化生產(chǎn)模式之下的教育日益強調(diào)社會分工的專業(yè)化?!皩W生大學”由于學生經(jīng)驗和精力的不足在治理過程中效率低下,最終被“教師大學”所取代,但這種學生治校的理念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開創(chuàng)了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歷史先河。

      (二)近代大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復蘇

      隨著西方從文藝復興經(jīng)歷宗教改革再到啟蒙運動,宗教的黑暗統(tǒng)治被推翻,自由、民主、理性、人權等觀念逐漸回歸,嶄新的文明已熹微初露。大學生參與大學治理也在這一抹光亮中復蘇。

      在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歷史中極具影響力的“洪堡改革”開啟了大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復蘇之門。“洪堡改革”確立了大學生在參與大學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將學生共同參與大學治理與運作的意愿以修建柏林大學的形式確定下來。普魯士教育部在1920年通過出臺《學生自我管理的決定和方針》的方式,為學生成立自治機構及參與大學治理提供了政策性依據(jù)。[3]教育部出臺的這一決定首次以法律規(guī)定的形式確立了大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合法性,它沖破了傳統(tǒng)大學治理方式的束縛,有利于學生參與大學治理觀念的形成。這不僅為現(xiàn)代德國大學生參與大學治理模式的構建提供了理論基礎,還對許多歐美國家學生參與大學治理模式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相較于德國,近代美國大學生參與大學治理出現(xiàn)較晚。美國早期殖民地學院是由院外人士,即由牧師和地方法官組成的董事會進行管理的。董事會中唯一的教師代表——校長也為董事會服務。哈佛大學在1639年成立了董事會作為初始的管理機構,董事會成員包括州長、副州長、殖民地財務總管以及3位地方法官和6位牧師,董事會任命了學院的第一任院長。[4]36其他學院如威廉瑪麗大學、耶魯大學、新澤西大學與哈佛大學相似,都由董事會掌握學校事務管理的裁決權,只是在具體的管理模式上有略微的差異。這一時期學院董事會和校長把持了學院治理的大權,學生參與大學治理還未形成。

      美國內(nèi)戰(zhàn)的爆發(fā)標志著美國大學進入工業(yè)化轉(zhuǎn)型期,受德國學生參與治校模式的影響,美國大學生在與董事會和校長的斗爭中爭取到了一定的大學治理權利。學生可以通過成立學生團體的方式對雇用和聘任教授、如何使用經(jīng)費、有關課程設置等方面提出建議。但學生所獲得的這種建議權僅僅是在象征性的行使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利,真正的決定權還是在校長和大學董事會的手中。[5]52-53

      (三)現(xiàn)代大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變革

      二戰(zhàn)后,隨著大學規(guī)模的擴大和學生人數(shù)的增加,歐美國家高等教育民主化進程被提上日程,學生對自身民主權利的意識不斷增強,要求參與大學治理的聲音此起彼伏。20世紀50年代以來,歐美國家不斷爆發(fā)學生抗議、游行示威活動要求恢復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利。學生的抗議引起了各國對大學治理模式的重新審視,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所應具有的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利得到了各國教育部門的認可。

      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學生激進運動,擴大了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范圍,使學生在大學事務管理上獲得了更大的發(fā)言權。學生在大學董事會、大學委員會中獲得了一席之地,他們可以參與討論招生政策、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的任命。學生還曾被邀請參與教師和行政管理委員會,但是他們發(fā)現(xiàn)那里根本不是做出重大決策的權力核心,只能針對普通的細節(jié)問題進行沉悶、冗長、厭煩的爭論,很少達成一致意見。美國的學生會是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主要途徑,它不僅是溝通學生和校長之間關系的組織,還是學生自我管理、協(xié)調(diào)和自律的組織,學生會主席往往以學生副校長的身份參加各種關涉學生事務的學校會議。普林斯頓大學以大學章程的形式規(guī)定了學生可以通過學生會的形式參與到大學治理的過程中。學生會不僅有權參加各種學校會議,還有權在會議中向校方提出學生的要求和愿望,甚至有權對不符合學生利益的決定給予廢除。[6]342在加利福尼亞州大學,學生組織作為被公認的組織直接參與大學治理的過程中,大學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并保障學生在參與學校治理中所具有的知情權。[7]

      德國的學生組織與美國有所不同,它是由國家教育部組織建設的聯(lián)合會。20世紀60年代以來,德國大學的治理方式呈現(xiàn)出共同治理的趨勢。學生、助教和教授在大學所有管理機構中各占據(jù)三分之一的席位,大學的治理權不再由教授獨攬,學生作為大學治理機構的重要成員也有權參與到大學治理的過程中。隨著共同治理制度的不斷完善,德國大學治理機構逐漸形成由大學教師、學術職員、大學生及非學術職員四類代表構成的管理機構,四類代表各司其職,共同參與大學的治理工作。

      20世紀60年代中期,英國國內(nèi)學生游行示威活動此起彼伏,學生要求恢復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力。英國政府迫于壓力,決定通過選舉學生代表進入大學理事會和評議會的方式來實現(xiàn)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力。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的政治壓力,也為大學生參與高校治理提供了途徑。此后幾乎所有的英國大學理事會中都有學生代表的參與。大學治理由單一的教授治校模式逐漸演變?yōu)樾iL、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治理模式。正如英國劍橋大學校長阿什比所說的那樣,只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英國任何大學的學生都有行使自己參與大學治理的權力。[8]64

      二、理論支點:歐美國家大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理論依據(jù)

      (一)政治學觀點——有限政府論

      發(fā)端于西方國家的有限政府理論,在根本上體現(xiàn)為一種追求自由的理念,其主要目標是從個人權利與自由至上的理念出發(fā),謀求建立權利受到嚴格限制的政府。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政府”不僅是指國家的行政機關,即狹義的政府,而是指包括國家教育、立法、行政等系統(tǒng)的廣義政府。

      學生參與大學治理在根本上體現(xiàn)為一種追求自由的理念,是有限政府理論在國家教育系統(tǒng)的重要表現(xiàn)。在洛克看來,保護人民的利益、為人民謀福利是政府設立的根本目的。由此推論,政府的權利必須是有限的,如果政府行使的權利與人民利益相抵觸時,人民就有權解散政府。[9]77-131這種思想在近代學生頭腦中打上了深深地烙?。捍髮W必須服務于學生,參與大學治理是學生的基本權利。當大學制定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政策時,必須有學生代表參與其中。學生對大學制定的政策享有知情權和表決權,對不符合或危害到學生切身利益的政策,學生有權否決。正如沃爾夫(Wolff ,R.P)在《大學的理想》中提到的:“既然政府的合法權力來自于被統(tǒng)治階級的認可,那么與學生有關的決策都必須征求學生的意見?!盵10]42大學的建立是為了保障學生獲得比自然狀態(tài)下更多的東西而不是相反。因此,在學生與大學的關系上,應該是學生第一,大學第二。近代歐美國家大學生參與高校治理的行為正是這種思想的表現(xiàn),而有限政府論則是這一思想的根源。由是,有限政府理論可以看作為美國大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理論基礎。

      (二)經(jīng)濟學觀點——教育市場化與教育消費者理論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新自由主義經(jīng)濟的背景下,市場化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新趨勢。過去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學費主要由政府承擔,但在新背景下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消費者需要自己支付學費和各類培訓費用。在美國、英國、荷蘭、俄羅斯等國,政府不僅需要學生交學費,還不斷提高學費數(shù)額??疾烀绹?0世紀80年代高等教育機構流動資金收入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學費收入已取代聯(lián)邦政府經(jīng)費收入成為高等教育機構的首要收入來源。學生與高校的關系日益成為一種“消費者與服務提供者”的關系。

      “教育消費者”這一觀點最早出現(xiàn)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由于當時政府資助政策的調(diào)整,學生開始取代高校作為資助的主體直接從政府獲得經(jīng)費。[11]自此,學生就有權對所要接受的高等教育進行選擇,成為高等教育消費者的身份。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消費者,其作用不容忽視。2010年11月新上臺執(zhí)政的英國政黨出臺大幅度上調(diào)學費的政策,引起了學生強烈的不滿,在倫敦引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學生請愿活動。這件事反映出當代學生作為教育的消費者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在市場化和消費主義的背景下,如果把學??醋魇墙逃盏奶峁┱?,那么學生就是教育服務的消費者。作為教育消費者的學生,所具有的權利己深入人心。學生有權選擇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并有權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對課程確定、教師任命等學校管理方面提出意見,學生參與學校治理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學生作為教育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三)管理學觀點——參與式管理與民主管理

      參與式管理是由利克特在企業(yè)和學校的研究中總結(jié)的“管理新模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2]216-217關于參與式管理及其意義,阿吉里斯強調(diào),“在組織目標和組織成員的需要之間必須發(fā)展一種更為和諧一致的關系,這就要求使用參與式管理來代替命令式管理”,[13]373-382戴明也強烈地倡導“參與式管理、授權、改變領導是注重高質(zhì)量工作的組織發(fā)展的基礎”。[14]373-382推演到教育領域,參與式管理鼓勵學生參與高校管理和決策,學生參與不僅可以增進個體在學業(yè)、自我觀念等方面的積極性,還能提升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滿意度。目前,西方國家所倡導的學生參與高校管理模式正是參與式管理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民主管理理論也為大學生參與高校治理提供了依據(jù)。杜威明確提出了民主管理的思想并將其運用到學校管理中。他認為,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民主的社會,通過教育培養(yǎng)人的民主觀念是最為恰當?shù)耐緩?,學校是培養(yǎng)民主觀念的最佳場所。杜威提出了兩種培養(yǎng)學生民主觀念的方法,首先是要在學校營造一種民主的氛圍。對此可以把學校看作是一個微觀的民主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的各種組織機構和活動都應該體現(xiàn)出民主的精神。其次,學生的民主觀念和民主意識是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培養(yǎng)的。對此學校應該給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和個人自由,無論是在教育教學中還是在學校管理中。[15]50這實際上是一種鼓勵學生參與學校治理的思想,這種思想不斷演變,成為西方國家大學生參與高校治理的理論依據(jù)。

      (四)社會學觀點——場域理論與群體動力理論

      “場域”作為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范疇,是由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首先提出的。他將場域定義為社會各要素之間存在的一種客觀關系網(wǎng)絡,社會是由大量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小場域構成的,這些具有自身邏輯和必然性的小場域是構成整體社會場域的組成部分。[16]133-136各場域之間因所處的社會階層、資本類型的差異,始終處于變動不居之中,具有鮮明的沖突論色彩。我們可以將大學視為一個“元場域”,它是諸場域的聚集體,是各種斗爭交匯之所。在大學中,教師與學生因社會階層的差異,分屬于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小場域。教師場域與學生場域既是相互獨立的,又在一定問題上彼此聯(lián)系與沖突。學生追求參與高校治理權利可以理解為:在整個大學場域之下,學生與教師兩大子場域?qū)γ裰鳈嗬Y源的爭奪。因此,大學治理問題實質(zhì)上是在大學這個元場域下各子場域之間的斗爭關系。

      群體動力理論是從人類活動中選取“群體活動”視角進行研究的一種社會學理論。所謂群體活動是指由集體成員共同參與的社會活動。集體中的個體通過參與群體活動會獲得對社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有利于個體自身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群體動力理論的最終目標是使個體通過群體活動的過程實現(xiàn)社會身份由所屬集體向參照集體的轉(zhuǎn)變。[17]52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過程正是一種群體活動,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治理大學的過程,逐漸培養(yǎng)學生對大學的滿意度和認同感,最終實現(xiàn)學校由所屬集體的身份向參照集體身份的轉(zhuǎn)變。

      三、路徑探索:歐美國家大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內(nèi)容和途徑

      (一)歐美大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內(nèi)容:以學生組織的形式參與學校治理

      由學生代表組成的學生組織在參與大學治理中往往能提出極具建設性意義的觀點,是當前歐美國家大學學生參與大學治理最普遍的形式。

      學生聯(lián)合會是由各學院學生代表組成的參與學校事務管理的組織,它以保障學生參與大學管理權利為宗旨,為學生提供直接參與大學治理的平臺。當前學生聯(lián)合會在歐美國家大學中普遍存在,成為大學生參與高校治理的主要路徑。

      另一類是學生通過全校性的學生組織參與大學治理,學生自治會是這類組織的代表。學生自治會是連接學生、教師、校長三者,構建學生與大學聯(lián)系途徑的重要機構。學生作為學生自治會的代表通常通過編寫議案、備忘錄等方式參與到大學的治理中。如英國學生自治會通過向校方遞交報告書的形式對有關教學質(zhì)量、課程設置、師生關系等問題提出了治理建議。由此看來,學生自治會能夠提出這類具有“專業(yè)水平”的問題,并成為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有效途徑。

      (二)歐美大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途徑

      1.直接參與大學事務決策

      歐美國家大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內(nèi)容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學生以主體身份參與大學事務決策是最為直接的一種形式。學生代表作為西方國家董事會和校務委員會中的重要成員,對會議決定的各種事宜有權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當董事會或校務委員會做出的決定危害到學生的切身利益時,學生代表有權提出建議并參與決策的修改工作。

      英國大學章程中規(guī)定,大學中必須設立有學生代表組成的學生理事會。學生理事會可以在行政和學術兩方面參與大學的事務決策。首先,在大學的行政會議上,學生代表可以就人事任免、財務管理等問題對大學管理者提出質(zhì)疑并要求回答。其次,在大學的學術會議上,學生可以就教授的雇用和聘任、課程的設置與實施以及考試和頒發(fā)學位的規(guī)則等方面發(fā)表意見,并有權對當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質(zhì)疑。

      相比于英國,法國學生理事會的規(guī)模更大、人數(shù)更多,在理事會中學生人數(shù)所占比例往往高于三分之一,理事會的作用和英國相似。值得一提的是,法國大學章程規(guī)定當理事會在討論有關學生利益的相關事項時,必須有學生代表在場,學生代表對此具有不可剝奪的發(fā)言權和表決權。

      美國學生在參與大學治理過程中具有多元化的參與路徑及法定的建議權。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發(fā)表自己關于大學治理的看法,如校長信箱、校長接待日、學校管理民主評議會及校務工作安排等。美國教育部將學生參與大學治理享有的建議權以大學章程的形式予以落實,確保建議權真正落到學生手中。

      2.參與大學教育教學管理

      在歐美大學,參與大學教育教學管理是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重要路徑。主要有選課制和學生評價教師制度。 選課制最早出現(xiàn)在18世紀的美國,托馬斯·杰弗遜把選課制引入了威廉—瑪麗學院,開創(chuàng)了大學實施選課制的先河。到20世紀初,允許學生學習那些能夠滿足他們興趣和需要的課程的想法在美國已經(jīng)為人們所接受。美國大學把課程組織成單元結(jié)構,保證每門課程都有固定的學時并將選修課的學分計入畢業(yè)所得的學分中。選課制已完全取代了讓所有學生學習相同課程的模式。[18]130作為一種學生間接參與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管理的形式,選課制本質(zhì)上是學生按自身興趣愛好選擇教育內(nèi)容的一種模式。[19]42學生依據(jù)自身情況選擇課程內(nèi)容、安排學習進度、構筑屬于自己的課程框架。選課制作為學生在教育教學方面參與大學治理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充分調(diào)動學生參與高校治理和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評價教師教學最早出現(xiàn)在中世紀的意大利。早在博洛尼亞大學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學生評價教師教學工作的雛形。博洛尼亞大學規(guī)定了學生具有評價教師教學工作的權利,評價結(jié)果將直接影響到教師的薪資水平及是否續(xù)聘。近代以來,歐美國家大學中的行政人員和教師對學生評價教師教學工作的能力提出質(zhì)疑,他們認為學生受其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和不成熟性,易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產(chǎn)生偏差。同時班級規(guī)模、教師教學方法等客觀因素也會影響學生評價。但更多的研究表明,雖然這些因素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評價結(jié)果造成偏差,但不至于使學生把優(yōu)秀教師評價為糟糕教師。國外的許多學者確信學生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是檢查、衡量和評估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方法,當前這種方法已在歐美國家得到了推廣。

      20世紀60年代,學生評價教學在美國大學和學院中已十分流行。美國在70年代對國內(nèi)669所高校中的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有65%的高校在系一級的機構中允許學生對教學進行評價。[20]目前,在美國已經(jīng)形成了系統(tǒng)的、全方位的學生評價教學體系,當前對大學教師應聘和提升職稱所進行的審核必須征求學生的意見。在每學期結(jié)束時,學生都要對課程以及授課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通過學生的評價信息,不僅能及時向教師反映教學的效果,為今后教學的改進提供信息,還能使教師在第一時間了解學生學習需求的變化,及時調(diào)整教學的內(nèi)容以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傳遞與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

      [1]Pedersen Olaf. The First Universities: Studium Generale and the Origins of Universities Education in Europ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8]阿什比.科技發(fā)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余子俠,向華.西方大學生自治歷史考察與啟示[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

      [4][18]亞瑟·科恩.美國高等教育通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Brubacher John S., Willis Rudy.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1636-1956[M]. New York: Haiper&Row Publisher,1958.

      [6]睦依凡.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與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Faculty, Staff and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University Governance[EB/0L]. http://www.csufresno.edu/studentgovt/

      [9]洛克.政府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0][19]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1]Slaughter S., Leslie L.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M].Baltimore,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12]孫耀君.歐關發(fā)達國家管理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13][14]羅伯特·G·歐文斯.教育組織行為學[M].竇衛(wèi)霖,溫建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5]杜威.人的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16]布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論[M].李猛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17]片岡德雄.班級社會學[M].賀曉星譯.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20]Herbert W.Marsh, Michael Bailey.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93,64.

      猜你喜歡
      大學大學生教師
      “留白”是個大學問
      最美教師
      快樂語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教師如何說課
      甘肅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圓我教師夢
      吐魯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2
      长白| 大冶市| 汉源县| 诏安县| 宕昌县| 静安区| 杂多县| 嘉禾县| 阿尔山市| 许昌县| 子长县| 梁山县| 合江县| 华容县| 呈贡县| 海晏县| 措美县| 哈巴河县| 调兵山市| 浦江县| 平阴县| 永福县| 大冶市| 穆棱市| 德兴市| 昌宁县| 北海市| 濮阳县| 普洱| 永年县| 泽库县| 连城县| 桐庐县| 闻喜县| 乌恰县| 金阳县| 荆州市| 海门市| 青海省| 夹江县| 普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