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雨茜
摘要:柳宗元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據(jù)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唐時期文藝改革的領導者,其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對后代文人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柳宗元的文學作品中,其山水游記具備了極高的藝術價值與文學價值,并體現(xiàn)出了他本身的高潔志趣,本文結合柳宗元的人物經(jīng)歷,從景、情出發(fā),分析了其山水游記的重要藝術價值,以期為高中生提供參考幫助。
關鍵詞:柳宗元;古文運動;山水游記;藝術特點
柳宗元的作品在語文教材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他也成為了學生所熟知的一位文學家。從初中到高中,學生所學過的柳宗元作品包括了《黔之驢》、《捕蛇者說》、《小石潭記》等,類型多樣,影響深遠。但是柳宗元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其山水游記上,這些作品文筆流暢、語言優(yōu)美,同時結合了駢文的形式,將駢文與散文相結合,為山水游記的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一、柳宗元的個人經(jīng)歷
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唐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與蘇軾等人被后世并稱為唐宋八大家,在我國文壇上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柳宗元所處之時,經(jīng)歷了盛世的唐朝已經(jīng)逐漸沒落,面臨著內憂外患,唐王朝統(tǒng)治危機逐漸深化。而柳宗元為了一展政治抱負,投身到王叔文所發(fā)起的政治改革中,盡管他自身擁有著較高的政治才能,但是由于各方面的阻力,使得他的政治主張難以施展,最終隨著王叔文的倒臺而宣告失敗。在這種背景下,柳宗元的政治熱情受到了打擊,其自身也受到了牽連,被貶永州,滿心寂寥。被貶之后,柳宗元難免抑郁,于是寄情山水,借以抒發(fā)內心的失意。[1]
從柳宗元的山水游記中可以看到,盡管描寫的是山水之景,但是卻難以掩飾字里行間的失落與惆悵,他掛念社稷,卻無法施展抱負,卻又因為時代所限,無法暢快地抒發(fā)自己的不滿,因此只能將這些愁緒融入到文學作品中。正是因為在他的山水游記中包含了真情,因此這些作品被賦予了真正的藝術之魂,在浮夸文風盛行的當時顯得難能可貴。
二、柳宗元山水游記的藝術特點
(一)景物刻畫
1.真實性。在被貶謫的生涯里,柳宗元悲憤惆悵,滿心抑郁無處可訴,只得縱情山水,遍覽各處勝地,以抒情感。每當他尋找到一處景地,都會仔細觀察,用心體驗,因而在他的作品中,能夠將山水之態(tài)傳神地描繪出來,惟妙惟肖。他自己在《愚溪詩序》中也探討,“漱滌萬物,牢籠百態(tài)”,都會讓讀者產(chǎn)生一種置身實景的感覺。例如,他在《小石城山記》寫道:“自西山道口徑北,愈黃茅嶺而下……有積石橫檔其垠”,在這段描述中,柳宗元詳細地記錄下了小石城山所處的地方,其中所使用的數(shù)量詞、方位詞等都能夠強化作品的真實性,使讀者產(chǎn)生更加真實的體會。[2]
2.適宜性。在柳宗元的山水作品中,常常會對所見的眾多景物加以描繪,例如山石、水流、花草、奇木等,盡管描繪對象較多,但是卻不會給人一種雜亂的感覺,而是有詳有略,在他精心地描繪中一一呈現(xiàn)在讀者的腦海中。例如,在《袁家渴記》中,作者依次描繪了“渴中之景”,包括灘地、陸地、溪流等景物,并在描繪的過程中穿插了山石、花草等次要要素,“其旁多巖洞,其下多白礫;楓、柟、石楠、楩、櫧、樟、柚;草則蘭、芷,又有異卉,類合歡而蔓生,轇轕水石。”同時還頗有情調地記錄下了風起時的情境,使得文章詳略適宜,具有較強的可觀賞性。
(二)情感蘊含
縱覽柳宗元的山水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其文中所體現(xiàn)的情感較為復雜,既有對自然萬物的欣賞之情,又有政治抱負難以施展的無限愁緒,也有孤身被貶凄涼之地的寂寥之意。
1.懷才不遇。柳宗元不但擁有傲視的文學才能,同樣具備了極高的政治素養(yǎng),在見到唐王朝逐漸沒落之際,他極力主張改革,試圖通過改革來重現(xiàn)盛世局面。但是由于統(tǒng)治階層的腐朽,他的政治抱負失去了施展的余地,且自身被貶謫,因此在內心深處難以釋懷,只得寄身山水,縱情自然,試圖在自然之景中尋求到一絲慰藉。在他將山水之景記錄下來時,懷才不遇的情感也自然地流露在字里行間,例如《鉆鉧潭西小丘記》中就將此種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灃、鎬、鄠、杜,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曾千金而愈不可得”,而正是由于小丘位于偏僻之所,盡管風景優(yōu)美也無法吸引更多的游客。[3]
2.凄苦心境。柳宗元對自身的境遇難以釋懷,因此他感到不忿、不公,并將這些凄苦心境隱晦地融入到作品中,使得他的山水游記常常體現(xiàn)出寂寥之意。例如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中,他談到:“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闭瞧湫闹兴械恼鎸嵎从?,為小石潭增添了空靈幽靜的神秘美感。
3.欣賞自然。盡管柳宗元寄情山水的初衷是為了放逐自我,是將其作為排解苦悶心情的一種手段,盡管始終難以釋懷,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在欣賞美景的過程中他的內心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偶爾也能夠忘記自身的悲慘遭遇,從自然萬物中尋覓到一絲的寧靜與閑適,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是對自然的欣賞。例如《始得西山宴游記》提到:“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窮”,面對美景,他暫時放下了負面的情緒,寧靜融入到山水之美中。[4]
三、結束語
對于學生來說,柳宗元是一位眾所周知的文學家,在學習生涯中會接觸到他的許多山水作品,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文學作品,應當從整體入手,通過分析其山水游記來獲得新的認知,加深自己的理解與感悟。
參考文獻:
[1]覃小耘.淺論柳宗元山水游記的自我回歸意識[J].名作欣賞,2015,11:111-115.
[2]賈熠晨,李姝.論柳宗元山水游記中呈現(xiàn)的心理色彩[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02:92-93.
[3]梁美亞.柳宗元山水游記藝術特點鑒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6,05:33-35.
[4]崔鳳珍.從柳宗元山水散文中讀出的幾重對比[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4,01:30-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