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秋
(寧德市民族中學,福建 福安 355000)
英語同課異構:設計原則與案例分析
陳思秋
(寧德市民族中學,福建 福安 355000)
同課異構是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良好途徑。它富有挑戰(zhàn)性,對教師專業(yè)、心理、教育理念等素質方面有較高的要求,教師應對此有充分的認識,大膽挑戰(zhàn),精心設計,體現(xiàn)同課異構課堂教學的操作性、有效性和新穎性。
高中英語;同課異構;設計原則
“同課異構”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同一學科教師選取同一教學內容,根據(jù)任教學生情況并結合現(xiàn)有教學條件、教師自身特點實施課堂教學,為聽課教師或專家提供教學研究的教研模式。其中的“三同三異”較為通用?!叭奔聪嗤虒W內容、相同評議人、相同教學條件;“三異”即不同教師、不同學生、不同教學模式?!叭悺蓖n異構教學教研模式具有以下三種功能:
第一,彰顯個性,促進發(fā)展。教師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特點、教學理念、教材思考角度、教學活動的不同設計等因素所體現(xiàn)的教學成與敗,為教師自身與聽課者提供了共同進步的教學平臺,從而促進了自身的發(fā)展,也轉變了他人。不僅借助“教師的個人價值,也指借助集體研討,促進教師個人與同伴進行廣泛的對話與合作,營造同伴互助的專業(yè)合作氛圍,使圍繞在上課教師周圍的許多教師的專業(yè)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5]
第二,合作交流,資源共享?;谕n異構的教研廣泛的地域性,也就有助于校際教師間的教學思想、研究與探討等諸多方面的廣泛交流與促進,也就促進了包括試卷、教案、課件等資源方面的共享。資源互補與共享,更好地促進教育公平。
第三,引發(fā)反思,促進科研。不同教師通過精心備課、資料收集、創(chuàng)新設計為教學交流探討提供了樣板,根據(jù)自身與他人教學對比反思總結,更好地促進專業(yè)化成長。同時,也為聽課者或專家在教科研及論文撰寫等方面帶來了良好的素材,在不同的雜志刊物上對于同課異構的教學論文、反思與總結頗多。
在同課異構中,“構”是核心、基礎和靈魂;“異”則強調變化、發(fā)展。不同的教師受自身教育理念、教學經驗、專業(yè)儲備等因素,及對教學環(huán)境的把握、課堂駕馭的把握等因素的影響,體現(xiàn)同課異構的不同魅力與內涵。一般認為,教學設計應考慮新課程目標、教材、教學過程、教法、學生等五個方面。[1]其中,學生因素具有不可控性,會制約和影響課堂的進程和質量,是課堂教學成敗的要素。此外,還應當考慮環(huán)境因素,因為在同課異構活動中往往教學環(huán)境也隨之變化。教學設計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前提和關鍵,應當遵循主體性、有效性、操作性、新穎性等原則。
1.主體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是指在認識或實踐活動中關注教學主體及其社會性、能動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和反省性等特征。[2]從教學主體而言,包括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而在同課異構備課中,學生主體是個未知,只能通過判斷、了解或個別訪談等間接手段來獲取信息。學的過程是認知過程,教的過程直接影響學的進程和效果。[3]因此,這就需要教師主體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在同課異構備課中應考慮自身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等諸方面條件,盡量揚長避短,選擇最能表現(xiàn)自己才華、施展聰明才智的教學組織方式。
2.有效性原則。余文森教授認為,“從專業(yè)角度來講,有效教學就是把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轉化為現(xiàn)有發(fā)展區(qū),這樣的教學就是有效教學?!保?]同時他又指出“現(xiàn)有發(fā)展區(qū)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獨立解決,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必須依靠教師或同學的幫助、點撥、啟發(fā)、引導才能解決”。[4]因此,在同課異構的備課中教師對于學生的知識能力判斷正確性與否顯得尤為關鍵。
3.操作性原則。隨著多媒體教學的普及和高速發(fā)展,教學不僅是教師對于教學的構思、設計,同時也是如何把多媒體聲音、圖像、動畫、文本結合到運用過程。教師需要把教材內容凝煉為有啟發(fā)性的、能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且簡便操作的微課,使課堂教學順利進行。
4.新穎性原則。同課異構具有促進知識、信息、心理等多方面的共振作用。2007年李云吾老師在同課異構課教研活動中指出,教師要在這多維度的共振中脫穎而出,課堂教學設計就必須要有亮點、新穎性。也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智慧地深挖教材內容、優(yōu)化整合教學資源、合理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
以人教版必修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Warming up and Reading(An Interview)第一課時同課異構教學設計為例,分析和討論同課異構實踐的有效性。
教學片段1:導入設計(教師A——筆者;教師B——王老師)
教師A:利用08奧運會主題曲的部分截取,設計聽音樂填歌詞,并把warmingup部分相關奧運知識,設計成奧運志愿者的采訪問題。
教師B:利用奧運知識小組競賽(原本這是很好的教學手段)處理warmingup部分。
教學效果對比:從操作的便捷性看,前者易操作;后者難于把握,主要是因為教師對于學生的知識結構、深廣度了解不夠,容易耽擱時間,影響后面的教學。從操作性原則考慮,理想化的或概念化的教學設計不易在同課異構中成功實施。
教學片段2:詞匯處理與閱讀技巧指導
教師A:利用圖片+例句→猜文中的生詞如Greek,volunteer,slave,stadium等詞匯。根據(jù)文章以對話采訪的形式,要求學生只閱讀采訪者的問題并查找信息,以此培養(yǎng)學生快速閱讀文章的技巧。
教師B:利用點擊網頁中運動項目通過猜測、跟讀、舊詞匯復習來導入文章。在快速閱讀環(huán)節(jié)上,教師未讓學生明確采訪文體的閱讀技巧。
教學效果對比:教師A在學法與閱讀方法上,為學生掌握文本特點,把握文章脈絡與大意,以及在快速閱讀中準確查找信息給予了指導。教師B要讓學生在2-3分鐘時間內快速閱讀字數(shù)多達550個的文章,同時又要準確找出教師所給的問題,使得課堂閱讀教學有點失真;又造成課堂教學“前松后緊”拖沓現(xiàn)象。課堂前15分鐘氣氛沉悶,無法調動學生閱讀欲望和積極性。教師未能給出閱讀技巧方面點撥和指導,難以實現(xiàn)學生從最近發(fā)展區(qū)到現(xiàn)有發(fā)展區(qū)閱讀技巧的轉化,也就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片段3:語言輸出設計
教師A:根據(jù)文本語言特點(亮身份:My name is…,I lived in…→切主題: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modern Olympics?/How often do you hold your Games?/Winter Games?How can the runners enjoy competing in winter?And what about the horses?/→ 明 事 理 :I see./Please wait a minute!/That sounds very expensive./Oh yes!You must be very proud./Well,that’s good news.How interesting!Thank you so much for your time.),利用一張08年北京奧運會志愿者與科比·布萊恩特的照片,要求學生利用文中所學Pausanias采訪表達(呈現(xiàn)在幻燈片上)來模擬采訪科比·布萊恩特。
教師B:根據(jù)奧林匹克運動會這個單元話題,教師設計如下話題:“假如寧德市將舉辦福建省運動會,請你為其設計運動會標志、口號、開幕式等”。
教學效果對比:教師A利用了文本中采訪表達的方式來進行模擬采訪話題設計,接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能夠為語言的良好輸出奠定了基礎。教師B花了很大心思在話題討論設計上,具有很強的時代感。但由于任務難度考慮不足,難以驅動學生,加上同課異構的中師生關系變數(shù),在語言輸出方面產生“滯脹”現(xiàn)象。
同課異構不僅是一種很好的教研活動方式,也是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良好平臺;還是教師間相互交流、促進、提升的機會;更是教師專業(yè)、心理、理念等方面的全面碰撞的有效載體。同課異構是一項富有挑戰(zhàn)性的教研活動:首先,備課對象發(fā)生了變化,即由熟悉學生到陌生的學生;其次,師生關系發(fā)生了變化,即由密切轉向疏遠;再次,教師的教學風格適應性發(fā)生了變化,即由適應變?yōu)閲L試;第四,教學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即由比較熟悉到不熟悉。教師在這種教學的非適應性至適應性的轉變,既是一名教師心理成熟和良好素質的展現(xiàn),又是教師課堂駕馭能力和教學技能嫻熟程度的體現(xiàn)。
在準備和執(zhí)教同課異構時,教師應當通過教學實踐、對比與反思,遵循教學設計原則,規(guī)避和克服因非適應性產生的課堂教學域限。同時,要求教師要有良好的預測能力,在備教材中注意教學任務的難易、方法是否得當、手段、設計是否多樣。精心的備課有利于緩解教師的緊張心理,增強把握課堂動態(tài)發(fā)展的自信心,有利于充分調動課堂,激發(fā)學生情趣,提高教學效果。
[1]徐青根,賈冠杰.走進高中新課改:英語教師必讀[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56.
[2]黃遠振,黃貽寧.外語教學模式:設計原則與案例評析[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0(6).
[3]Ellis,A.&J.Fouts.Research on School Restructuring[M].Princeton,NJ:Eye on Education,1994.
[4]余文森.有效教學繞不開的三條規(guī)律[N].中國教育報,2008-12-12.
(責任編輯:周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