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影
(中國傳媒大學(xué) 北京 100024)
“以意逆志”新探
周紅影
(中國傳媒大學(xué) 北京 100024)
孟子在《萬章上》提出了“以意逆志”說詩之法,但其并未對其作出具體的理論闡釋。對“以意逆志”說的理解,關(guān)鍵在回歸歷史語境和文本語境去重構(gòu)其面貌。筆者意在立足“以意逆志”產(chǎn)生的歷史語境和文本語境,對其進行解讀,并探究其在詩學(xué)實踐中的運用,以期對“以意逆志”說達到一種新的認識。
以意逆志;歷史語境;文本語境;詩學(xué)實踐
孟子在與弟子討論如何正確理解《詩》義時,提出“以意逆志”說《詩》之法:
咸丘蒙曰:“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醇葹樘熳右?,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于王事,而不得養(yǎng)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收f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云漢之詩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咸丘蒙的疑問是:古語說:“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但《詩》卻說普天之下都是舜的臣民,那舜做了天子,他的父親難道不是他的臣民嗎?孟子首先肯定“普天”四句出自《北山》,但他認為咸丘蒙沒有正確理解《北山》之義。《北山》之詩所言“勞于王事而不得養(yǎng)父母”,強調(diào)的是“憂我父母”的孝心,而不是君臣之禮。“普天”四句的落腳點在“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毕糖鹈删窒抻谖霓o之意,而未立足于整體把握《詩》之本義。孟子以《云漢》為例,如果只限于“辭”,則“周馀黎民,靡有孑遺?!本褪恰爸軣o遺民”。因此,這只是用一種藝術(shù)夸張手法來表現(xiàn)旱災(zāi)之重。孟子認為“意”可達“志”,“志”是詩者之志,“意”是立足作品整體的內(nèi)涵,以探究詩者之意,就是說,“意”是說詩者立足作品之意以最終尋求到的詩者之意,以詩者為終結(jié)。而“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果把“以意逆志”看作一個過程,那么所得既是“意”與“志”,也是最終指向的“志”,只有準確理解了“意”才能追尋到“志”,但孟子似乎更偏向于后者。如果只把“是為得之”看作一個結(jié)果,那么所得即是“志”,且是古人之志。孟子“以意逆志”說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開創(chuàng)意義,探究“以意逆志”說,需要回歸其產(chǎn)生的歷史語境和文本語境,以及探究“以意逆志”說在詩學(xué)領(lǐng)域的運用。
《詩》的作者不明確,《史記·孔子世家》提出孔子刪詩說。賦詩是春秋時期非常流行的一種社會風(fēng)尚,“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清勞孝輿《春秋詩話》云:“人無定詩,詩無定指,以故可明不明,不作而作。<記>曰:‘詩言志,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春秋之賦詩者具在可以觀志,可以觀詩矣。”《詩》的接受廣泛,時人耳熟能詳,能以詩言志,微言相感,深知其意?!八^‘賦詩言志’,乃是借用或引用《詩經(jīng)》中的某些篇章來暗示自己的某種政教抱負?!?/p>
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末年,他一生致力于恢復(fù)周禮,提倡溫柔敦厚的詩教說,說《詩》方式帶有功利性?!墩撜Z》用《詩》16次,除“賦詩言志”之外,所記四次說《詩》都蘊含著孔子的《詩》學(xué)思想?!墩撜Z·陽貨》說《詩》可以“興、觀、群、怨”,事父事君,這是重視《詩》的社會政治功用?!墩撜Z·學(xué)而》篇,孔子與弟子子貢討論詩時,子貢受到孔子的啟發(fā),引用《淇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雕琢玉石以比喻君子人格修養(yǎng)的不斷提高,孔子對此大加贊賞,開始與子貢談?wù)摗对姟?。這是通過對經(jīng)典的引申發(fā)揮“告諸往而知來者”的想象,以闡述《詩》義。雖然孔子沒有明確提出說詩的方法,但他是以說《詩》的方式言《詩》的。
戰(zhàn)國時期,諸國爭霸,百家爭鳴?!按呵镏螅艿罎u壞,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孟子提出“跡息詩亡”說,認識到周道浸微,與《詩》相關(guān)的社會制度體系也已逐步退出政治舞臺,《詩》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古代知識譜系,與歷史著作《春秋》等值,是記錄“王者之跡”?!巴硕c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泵献右钥鬃永^任者自居,試圖重建一個以《詩》為中心的仁義道德空間。
《漢書》云:“(韓)嬰推詩人之意,而作《內(nèi)外傳》數(shù)萬言。其言頗與《齊》、《魯》間殊,然其歸一也?!倍睹姟菲行?,即敘引作者之意。張載《經(jīng)學(xué)理窟·詩書》指出:“古之能知《詩》者,惟孟子為‘以意逆志’也?!薄耙砸饽嬷尽敝爸尽睘椤霸娙酥?。”可見,“以意逆志”成為了后世說《詩》的觀念前提。杜詩詮釋者大都自覺主張“以意逆志”來解讀杜詩,探尋深意。王嗣奭《杜臆》:“臆者,意也,‘以意逆志”,孟子讀詩法也。誦其詩,論其世,而逆以意?!蛟娢虻溃瑒t近始得之?!辈贿^,主張以“以意逆志”之法詮釋杜詩,釋者更強調(diào)的是對杜詩精神的認同?!端膸烊珪偰刻嵋酚谩耙砸饽嬷尽眮肀硎鰵v代《詩經(jīng)》學(xué)著作,稱歐陽修作《詩本義》“本出于和氣平心以意逆志”。
常州詞派主張“意內(nèi)言外”、“比興寄托”,“以今人之意逆古人之志”,并運用到詩學(xué)實踐。譚獻《復(fù)堂詞錄序》云:“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睆埢菅浴对~選》:“其緣情造端,興于微言,以相感動。極命風(fēng)謠里巷男女哀樂,以道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睆埢菅砸浴拔⒀浴睆娬{(diào)讀者的興發(fā)、感動和聯(lián)想,有其現(xiàn)實意義,那些通過顯意識來表現(xiàn)自己的情志的作品,是能探究到作者之志的。而有些是作者無意識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則需要讀者深入探究,但牽強比附則過猶不及。張惠言過于指實的比興寄托就有穿鑿附會之嫌,如說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是“感士不遇也。篇法仿佛《長門賦》,而用節(jié)節(jié)逆序”,且“‘照花’四句,《離騷》初服之意”。王國維批評張惠言對溫韋小詞的過于指實的比興寄托,認為溫庭筠的小詞:“皆興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羅織?!钡度碎g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p>
王國維借三首描繪愛情的宋詞,以形容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的三種層層遞進的境界:從“望道未見,起步向前追求的精神狀態(tài)”,到廢寢忘食,孜孜不倦,無怨無悔,上下求索最終豁然貫通的自得精神狀態(tài)。顯然,這種聯(lián)想與原詞的主題是不符的,也自知“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但,這三首愛情小詞與王國維的“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的“三種境界”在精神特質(zhì)上有相通之處。常州詞派與王國維的三境界說,都是對孟子“以意逆志”說的時代性解讀,是援引古典作品以表達自我的思想情感。
[1][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劉毓慶,李蹊譯注.詩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戰(zhàn)國]左丘明撰;[西晉]杜預(yù)集解.左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清]勞孝輿撰;毛慶耆點校;[清]何日愈撰;覃召文點校.春秋詩話[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張少康著:中國文學(xué)理論批評史[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5.
[6][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7][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清]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
周紅影(1991-),漢族,女,安徽省阜陽市人,文學(xué)碩士,中國傳媒大學(xué)文法學(xué)部,專業(yè):中國古代文學(xué),方向:中國文學(xué)批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