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向軍
一、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法
我們以前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課文中基礎(chǔ)知識的教學,把基礎(chǔ)知識作為教學的重點,注重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體會,注重課文寫作方法的學習。每一課書都要在三課時左右完成教學任務。自從參加了語文主題學習教研后,教學任務量大大增加了,教學時間卻沒有改變。這就要求教師調(diào)整教學設計,改變教學時間: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完成教材內(nèi)容,用三分之二的時間來完成配套教學叢書的內(nèi)容。開始我很不放心,不敢大膽放手去做,總是擔心學生的成績,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慢慢的適應了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也在適應,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樣的教學模式徹底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法。
當然,要做好語文主題學習就要首先吃透教材,整合教材,找出單元課文的相通點,找出學習方法的共性,制定出適合學生高效學習的學案。在精讀課文中教師引導學生摸索出學習方法,然后在略讀課文中運用這種學習方法,學生自主高效地學習、交流。
二、增加了學生閱讀量
以前孩子們學習的就是教材中的一組課文,雖說教材中的課文是經(jīng)過專家精挑細選的,但是畢竟內(nèi)容有限,學生接觸的知識面很窄。自從進行了語文主題學習教研活動后,為更好地開展這項實驗,縣主管部門還特意為學生免費配置了一套閱讀叢書,共四本。學生們的閱讀內(nèi)容大大增加了,了解的課外知識也多了許多,知道了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比如:四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為我們安排的內(nèi)容是‘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一單元主題。教材為我們安排了《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和《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xiàn)》三篇課文,而配套叢書則為孩子們配備了《蟬的卵》、《勤勞的蜜蜂》、《夜蛾與反雷達系統(tǒng)》等六篇課文,學生的閱讀量比原來增加了一倍還要多。幾個愛讀書的孩子,像于涵、宮辰昊、齊橦等都高興地說:“這回我們可有書讀了!”有很多孩子下課都不出去玩,就坐在教室里看書。
我班學生大都來自農(nóng)村, 課外閱讀資料基本沒有,有了這套課外叢書,而且課外閱讀讀物進了課堂,孩子們自然也就有了閱讀的另外一番天地,以一課帶多課,一舉雙得, 這樣自然地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豐富了學生的閱讀知識。
三、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1.激發(fā)了學生閱讀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朗讀能力。通過叢書的閱讀,書中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更大的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孩子們知道了產(chǎn)的卵要在地下睡四年才會變?yōu)槌上x、武夷山有那樣美麗的風景、童話世界里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這些書激發(fā)了他們探索大自然的興趣,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朗讀能力。我們班上課讀課文舉手的人越來越多了。
2.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整理的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孩子們把從書中的生字,好詞佳句,和以前不知道的大自然的秘密都統(tǒng)統(tǒng)整理在自己的積累本上,而且不流于形式,真正使他們閱讀的收獲,并且有了一定速度。
3.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在作文課上,無話可寫的人在減少;教室里讀書墻上不再是單一的習作,增加了一些閱讀來的新內(nèi)容;學校《春蕾報》投稿的人數(shù)增加了;在前不久進行的語文拓展知識閱讀大賽中孩子們的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