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部瀚海古絲綢之路轉移改道到東海之濱海上絲綢之路時,古老的泉州港、美麗的刺桐城,便開始面向大海,春暖花開了。
這里成了“海絲”發(fā)端點和東方大港,開始與世界接軌。泉州灣出??诤蜁x江、洛陽江交融的突出部, 一片荒蕪的海灘上, 自唐宋開始聚集起了拓荒者, 并漸漸悄然崛起了一座濱海小漁村——潯埔村。
東海街道潯埔社區(qū),位于泉州市區(qū)東南部,距城大約十幾里遠,古稱前埔村,明清時潯埔順濟宮時逢媽祖娘娘生日,晉江南岸洋埭村村民聯合敬奉一幅緞面彩帳,錯把前埔寫成潯埔。當地村民不以為怪,卻認為此地盛產紅鱘,正是本漁村特產,遐邇聞名,用潯埔作村名,更妥切,便將錯就錯,沿名至今,一直沿用下來。
潯埔女也應運而生, 風生水起。
從此,提起泉州, 不得不提起潯浦村;品味泉州特色,不得不評頭論足潯埔女。
“海絲”船只往返于潯埔村。出航時送走的是絲綢、陶瓷、茶葉, 回航時帶回了壓倉的巨大蠣殼。潯埔村人就地取材,收舊利廢, 將這些大量丟棄在海邊的海蠣殼收集起來, 用以壘砌墻體, 于是一座座海房子便聳立了起來,被人們稱為“蠣殼厝”。這種全球獨一無二、充滿海鮮味的海房子世代承襲,其墻壁堅固透氣隔熱,冬暖夏涼,而下沉式建筑設計,又具有海邊抗風能力。據悉,至今仍余10多座。
觸類旁通,潯埔村演繹培育出來的“潯埔蚵”是一道味道鮮美且很肥的名小吃。
福建素有三大漁女之稱,顯二(惠安女、湄洲女)隱一(潯埔女),潯埔女雖說如今仍鮮為人知,但八閩大地三分天下有其一。
潯埔女傍海而生,靠海謀生,頭頂花園,腳下天足,并秉承了母系社會遺風。
女人如花。潯埔女見證了女人的秉性嗜好和特色。
潯埔女的服飾獨特,別具一格。她們身穿褐色的衣服,下穿黑布褲,十五及笄,頭發(fā)盤到腦后,綰成一個圓髻,佩戴金銀首飾,中貫一根象牙筷子,發(fā)髻四周插滿時令鮮花,宛若流動著的一幀幀花團錦簇、美麗芳香的“頭頂花園”。當地人稱之“簪頭圍”,是一種中外傳統(tǒng)簪花遺風。有的說為阿拉伯“舶來品”。
其實,以鮮花簪首早在漢代已經出現。簪花之俗在婦女中歷久不衰,所簪之花大多為時令鮮花。簪花除了有審美之外,還有避邪的象征意義。“茉莉花能驅鬼,戴上菊花能長壽”印證簪花是中國古代婦女裝飾的遺風,在泉州高甲戲《桃花搭渡》的唱詞中有“四月圍花圈,一頭簪兩頭重?!?/p>
潯埔女有一雙打拼天下的天足。生存才是硬道理。美麗、勤勞的潯埔女,為了謀生,沖破封建社會婦女纏足的習俗樊籬,浪里踏歌,漁舟唱晚,終日討小海,敲海蠣,補網、務農,擺攤挑擔泉州沿街叫賣海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相襲。
潯埔婦女溫柔謙遜,生兒育女后,不是教兒女叫自己“阿母”、“媽媽”,而是要兒女稱自己為“阿姨”。潯埔女是與惠安女、湄洲女齊名的福建三大漁女之—。保留有別具特色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
潯埔村,如今早已成為著名的漁村和歷史文化名村,宛若都市里的最后一個村莊,一方凈土;
潯埔女,大海的女兒,猶如一群海峽女神慈航的翩翩信女,一道“海絲”古航斜陽西下的美麗風景。
百年海蠣殼厝
在泉州中心市區(qū)臨江街道青龍巷,有一座百年蚵殼厝,保存較為完好,規(guī)模宏大,在市區(qū)實屬罕見。據古厝主人、年已80多歲高齡的林廉平老人介紹,這祖厝建于清朝,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大門為現代建筑風格,里面別有洞天。這座古厝占地680多平方米,三落三開間,硬山式屋頂,有大門、天井、雙廂房、大廳、天井、后雙廂房、后落,建筑規(guī)??胺Q龐大。在古厝北面的墻體上,除了泉州傳統(tǒng)的“出磚入石”構筑,最吸引眼球的是兩堵蚵殼墻體了。
其中后落的一堵墻體,主體部分均為蚵殼筑成,歷經歲月蹉跎,幾無損壞。在過去,青龍巷前面的八卦溝就可以連接富美古渡口。青龍巷里的古民居群是中心市區(qū)保存較為完好的傳統(tǒng)民居街區(qū)之一,早在宋代時,青龍巷就已初具規(guī)模,迄今有上千年的歷史?!八鼈兪菍氋F的財富,是記憶中的‘鄉(xiāng)愁?!边@些具有閩南特色、東南亞風格的房子,都被列入“閩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古城示范區(qū)”。
編輯/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