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通過網絡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逐漸增強,而網絡輿論作為公眾對公共意見的表達,對社會公平、公正性的發(fā)揮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本文通過淺析網絡輿論對社會公正的積極影響,提出注重科學理性的網絡輿論的必要性。
【關鍵詞】網絡輿論;社會公正性;公眾;社會公共事件
自從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人們對信息的需求量和接收量迅速提升,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為人們進行信息溝通提供了便捷的途徑。近年來,網絡公共事件層出不窮,繼被稱為“網絡輿論元年”的2003年“孫志剛之死”事件以來,云南昆明“躲貓貓事件”、湖北“鄧玉嬌事件”、陜西林業(yè)廳“華南虎事件”等網絡公共事件屢見不鮮。巨大的網絡輿論壓力使上述事件相關方及時公開信息、跟蹤、解決問題,網絡輿論在事件的披露和問題的解決方面發(fā)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客觀上維護了社會公正。
2016年12月,“中關村二小霸凌事件”在網上引起普遍關注。事情的經過是一位北京家長爆出就讀于中關村二小的兒子被同學扔廁所垃圾筐、尿、和擦過屎的紙灑了一身,多次和校方溝通,校方態(tài)度強硬,未給出公正性的答復,無奈之下將此事通過網絡公布于眾。隨著網絡輿論的發(fā)酵和各方力量的施壓,校方對此事最終做出回應和處理,并承諾加強日常管理,防止類似事件的發(fā)生?!爸嘘P村二小事件”的網絡曝光和后續(xù)處理結果充分顯示了網絡輿論在維護社會公正方面的積極作用。
一、網絡輿論形成原因
網絡輿論是網民針對一定時期的公共事務、公共人物、價值觀念等社會熱點話題,在以網絡論壇為陣地的網絡公共空間自主、公開表達的具有強烈沖擊力和影響力的意見。網絡輿論的形成有其時代性和必然性。
首先,我國目前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突出的社會矛盾和巨大的貧富差距沖擊著人們的心理,人們對社會不公平現象非常敏感,同時對社會公正、公平的需求空前高漲。這與公眾普遍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相關,在對待網絡公共事件時,往往把當事人置換為自身,擔心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如何處理,從而急切關注事件的進展和結果,對不公正的結果予以回擊。
其次,互聯網的飛速發(fā)展也為網絡輿論的形成提供了技術基礎。截止到2009年6月我國網民已達到3.38億,互聯網在中國得到了爆炸式發(fā)展,將中國社會進一步引入網絡時代。網絡媒體由于其開放性、快速性、多元化以及匿名性等特征,使公眾在表達言論、參與公共事務中享受到了極大的自由性和認同感,同時參與熱情和責任意識不斷被喚醒。
二、網絡輿論對社會公正性的影響
社會公正是社會成員對社會是否“合意”的一種價值判斷,其實質是要求經濟、政治、文化等各種權利在社會成員之間合理分配,每個人都能得到其所應得的,每個人都應承擔其所應承擔的。
在中國互聯網輿論發(fā)展歷程中,不管從“中關村二小事件”,還是之前發(fā)生的“孫志剛事件”、“躲貓貓事件”、“華南虎事件”,不可否認,網絡輿論對社會公正性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公眾對公平和公正的期待與判斷,決定了網絡輿論立場的公正性。
1、網絡輿論起到了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
十七大進一步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網絡輿論正是公民行使以上權利的實現形式。公民在網絡上自由發(fā)表對社會公共事務的意見和看法,這也是公民對社會公正的一種監(jiān)督形式。隨著網絡輿論的形成、不斷發(fā)酵,引起政府和相關部門注意,在政府、公眾各方力量監(jiān)督下促進公共事件的及時處理。網絡輿論在歐美國家甚至被稱為“第四種權利”。
“中關村二小事件”開始之初,校方對此事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只想模糊視聽,息事寧人,甚至對受害者家長態(tài)度強硬,顯示了強勢方的傲慢。但是當把此事置于網絡的大環(huán)境下,處于網絡輿論的監(jiān)督和審視下,在相關機構的壓力下,校方改變原來的強勢態(tài)度,積極處理后續(xù)事務,試想如果沒有網絡輿論的監(jiān)督和壓力,校方給出的答復是否會盡如人意?
2、網絡輿論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
網絡輿論打破社會階層的束縛,幫助弱勢群體發(fā)表聲明,在網上每個公眾都可以是信息的發(fā)出者、傳播者、評論者,網絡無疑給公眾提供了一個解決問題的便捷途徑。網絡輿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民與政府、權利與權力在博弈時有了公平對等的機會,使普通群眾的生存權、話語權等一些基本權利得到了保障。
公眾傳統的維權方式如上訪、游行、向相關部門反映、訴諸法律等途徑,由于其操作的復雜性和過程的漫長性,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而通過網絡曝光的形式因其傳播迅速、受眾范圍廣、操作方便、反響大等特點成為公眾維權的最佳選擇方式?!爸嘘P村二小事件”受害者家長在各方溝通不暢的情況下,借助網絡最終保障了自身合法權益。
3、網絡輿論促進社會重大事件的解決
社會重大事件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縱觀近年網絡重大事件,網絡輿論更多的聚焦于政治與民生問題,尤其是涉及到與民生相關的問題如教育、醫(yī)療、環(huán)境污染、拆遷、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事件,都會觸發(fā)網民的敏感神經,引起共鳴,引發(fā)輿論熱潮。“河南欒川縣大橋垮塌事件”、“湖南校園踩踏事件”都引起網民的極大關注。網絡輿論產生的壓力也使輿論客體重視網絡聲音,做出積極回應,從而加快事件的解決?!熬W絡輿論已成為一股重要的‘主流建設性力量,網絡輿論如果引導得當,它能夠非常明顯促進事件的正向發(fā)展?!?/p>
三、網絡輿論呈現趨勢
1、網絡輿論呈現理性化
近年來,網絡輿論所表現出的理性令人印象深刻,網民逐漸由個人理性發(fā)展為公眾理性,對公共事件的態(tài)度表現出了作為一個公民應有的責任感。網絡開放、自由、廣泛、高速的傳播特征,使網絡輿論在政治和公共決策方面的功能尤為明顯,它開辟出真實體現民意的通道,具有民意集納的功能,促進公平與公開,有利于社會輿情的控制,積極影響政府決策,促進政府官員的監(jiān)督。
2、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互相促進
目前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形成了一種互相促進、聯合推動的態(tài)勢。由網絡媒體讓事實浮出水平,網友提出質疑和舉證,然后傳統媒體介入,記者采訪跟蹤,把事件發(fā)展過程公布于眾,由此網絡媒體再次引發(fā)討論和爭議,兩者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最終推動事件的解決。
四、網絡輿論的應對措施
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信息壟斷變得越來越困難,面對網絡輿論,政府應積極回應,不能把網絡輿論視為洪水猛獸,不能一味回避,面對公眾疑問應做到回應及時、有誠意、常態(tài)化,把事實真相第一時間公布于眾,快速界定問題,及時切割責任,同時在網絡之外拓寬民眾溝通渠道,疏通民意,緩解矛盾。
雖然網絡輿論日漸理性化,但是網上的一些虛假信息和過激輿論仍然存在,網絡輿論仍需要合理引導,提升民眾媒介素養(yǎng),使民眾在面對媒介各種信息的沖擊時,能夠合理選擇、辨別、理解和發(fā)聲。
網絡輿論為社會公正性的發(fā)揮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為政府提供了一個了解民情、聚集民智、化解民怨的良好機會和低成本平臺,唯有充分發(fā)揮并合理引導網絡輿論才能化解矛盾,構建現代社會和諧民眾關系。
【參考文獻】
[1] 劉孟弼. 論網絡輿論現狀對社會的影響[J]. 企業(yè)家天地, 2012,09.
[2] 任瑋. 公共事件中的網絡輿論研究[D]. 蘭州大學, 2010.
[3] 任理軒. 理性看待當前的社會公正問題[N]. 人民日報, 2011-02-16.
[4] 許銘. 2008年重大事件中的網絡輿論研究[D]. 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9.
【作者簡介】
孫燕(1983—),女,漢族,河北人,本科學歷,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中級經濟師,主要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