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娜
摘 要:結合實際,針對人工招引益鳥防法松毛蟲實驗。
關鍵詞:人工招引;益鳥;防治;松毛蟲
1 引言
馬尾松是邵東縣主要樹種,面積47萬畝,占全縣森林總面積50%以上,近幾年來,松毛蟲蟲害在我縣頻繁發(fā)生,各鄉(xiāng)、鎮(zhèn)要防治松毛蟲的危害中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而松毛蟲卻大量地破壞森林資源,其發(fā)生周期呈上升趨勢,世代重疊比較嚴重,危害松林面積逐年增加。如2014年8月,堡面前鄉(xiāng)的長沖村,靈管殿鎮(zhèn)的雙樂、水樂村,石株橋鄉(xiāng)的涼山界,團山鄉(xiāng)的南塔村、南山寨、松樹嶺等地,松毛蟲大面積成災并向四周擴散蔓延。為了防治松毛蟲蟲害,我們環(huán)保科技小組,在輔導老師的指導下,從97年8月到98年10月在松樹嶺、南山、水樂開展了人工招引益鳥防治松毛蟲實驗。
2 實驗過程
2014年8月,我們對比調查馬尾松松毛蟲危害地區(qū),了解松毛蟲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及危害情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系,探索防治松毛蟲辦法。長沖、雙樂、水樂、涼山界為純松林,松毛蟲危害嚴重,有蟲株率為100%,蟲口密度每株達479條,松針被吃程度在75%以上,少數松樹針葉全部吃光,嚴重的已枯死,呈火燒狀。而南塔、南山為混交林,馬尾松占90%左右,松毛蟲危害程度要輕,有蟲株率為50%左右,蟲口密度每株163條,松針平均被吃程度在20-40%之間,最嚴重的松樹針葉被吃程度達60%左右。松樹嶺馬尾松占80%左右,松毛蟲危害程度比南塔、南山略輕。在調查過程中我們還發(fā)現純松林中幾乎不見鳥類,混交林中偶爾發(fā)現幾只鳥;且有人獵捕鳥類,搗巢取蛋。
2014年9月,我們回到學校,聽了老師的“利用生物的多樣性防治森林病蟲害” “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資源可持續(xù)開發(fā)利用”等科普報告,受報告啟發(fā)結合情況調查,我們決定利用益鳥防治松毛蟲。
為了達到以鳥治蟲的目的,從2014年9月開始開展了下列一些活動:
2.1 愛鳥護鳥活動,編寫宣傳資料,向群眾發(fā)放500余份。
2.2 制作人工巢箱,巢箱一般長170mm,寬130mm,高320mm,在前壁距上邊緣50-100mm處開一直徑50mm左右的圓孔。
2.3 在實驗地帶設置招引箱,并在鳥類“饑寒交迫”時期拋灑草籽、麥粒等,把益鳥招入實驗區(qū),安身居住,共掛巢箱101個,懸掛高度4-6米,箱距50-150米左右。
2.4 識別益鳥種類,解剖和觀察鳥類吃食松毛蟲的數量等。
2.5 觀察鳥類的生活習性和生活環(huán)境。
2.6 觀察馬尾松松毛蟲的生活史及習性。
3 實驗結果
通過以上觀察和實驗,我們得出以下結果:
3.1 我縣松毛蟲發(fā)生2-3代。各代幼蟲以第二代(秋季)食量較大。
邵東縣馬尾松松毛蟲生活史
說明:·卵、-幼蟲、(-)越冬幼蟲、0蛹、+成蟲
3.2 通過愛鳥護鳥宣傳活動,使群眾較好地樹立了環(huán)保、護鳥意識。在縣森林資源管理保護站的協(xié)助下,實驗區(qū)內消滅了獵捕鳥類、搗巢取蛋現象。
3.3 純松林受松毛蟲蟲害重,混交林受蟲害輕。
3.4 24個人工巢箱內先后有鳥進入,但都為樹洞或巖縫中建巢的種類,占人工巢箱總數23.7%,部分巢箱內有鳥蛋,并孵出了小鳥。巢箱掛的高度和方位一般掛于5米以上的樹桿南面最好,東西方次之(24個有鳥進入人工巢箱中,22個為掛在樹干南面的巢箱),巢箱密度以150米左右間隔距離為宜。而對照林中鳥類很少。
3.5 我地吞食松毛蟲的鳥類有大山雀、布谷鳥、山喜鵲、山雀、畫眉、八哥、白頭鹟、斑鳩等,一般鳥類只食2-3齡幼蟲,以大山雀食量最大。我們具體觀察到:一只布谷鳥在20分鐘內吞吃4條以上松毛蟲,在育雛期的大山雀(不包括成鳥消耗)每小時能吞食10條左右的松毛蟲。
3.6 通過招引,林中鳥的數量、種類比實驗前增加約3-6倍,與對照林相比,實驗林內有36.4%的松毛蟲被鳥捕食;在松毛蟲爆發(fā)的時期,林中鳥類并不見增加且僅有17.1%左右的松毛蟲被鳥捕食。盡管捕食量少,但減少了蟲源基地,緩沖了局部松林松毛蟲的危害,提高了松樹生長量。同時有效地保護了益鳥,不污染環(huán)境,有利于生態(tài)平衡,產生了較好的社會生態(tài)效益。
4 收獲與體會
通過以上活動,我們進一步體會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同時鍛煉了意志,學到了一些基本的觀察、實驗方法。我們建議:
4.1 廣泛宣傳、發(fā)動群眾利用生物防治森林病蟲害,推廣我們的實驗,擴大防治范圍。
4.2 營造混交林,在純松林中培植速生闊葉林,改變純林結構向生態(tài)林發(fā)展。
4.3 最根本的措施是保護和改善自然環(huán)境,為鳥類創(chuàng)造適宜的生存和繁衍條件、并通過大力宣傳教育和健全法制來保護鳥類。
4.4 實驗結果表明:鳥的密度并不隨松毛蟲的密度的改變而改變,食蟲鳥的捕食作用在松毛蟲密度高時反而下降。由此看來,靠單一因素去控制松毛蟲,是很難實現的,因為通過食蟲鳥的捕食作用,松毛蟲的密度并沒有被抑制在不致為害的水平,因此食蟲鳥類的作用在于降低松毛蟲危害程度,而不能消除松毛蟲災害;要對松毛蟲以毀滅性抑制,必須采取綜合防治的方法:即發(fā)展成本低廉且殘毒很低的化學殺蟲劑、利用多種天敵(病毒病原體、真菌、捕食性昆蟲及食蟲鳥)以及林型的合理配置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