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文+許凌虹
【摘要】講壇類電視欄目的流變經歷了萌芽期(1997—2000年)、發(fā)展期(2001—2003年)、繁榮期(2004—2006年)和轉型重塑期(2007年至今)四個階段。這類電視欄目的形態(tài)和內容不斷更新,在原有欄目形態(tài)的基礎上,與其他欄目類型和電視元素進行融合,衍生出頗具時代特征的全新欄目形態(tài)。轉型后的現(xiàn)代型講壇類電視欄目是以講授、談話、演講、真人秀等為主要形式,以傳授文化知識、影響社會大眾為主要目的,以主講人知識積累和人生閱歷為支撐,以電視為傳播媒介,具有互動性、體驗式、個性化的獨特欄目形態(tài)。
【關鍵詞】講壇;電視欄目;概念;發(fā)展
隨著經濟發(fā)展、改革開放的深化以及大眾文化的滲透,廣大人民群眾對以電視節(jié)目為代表的文化產品的渴求呈現(xiàn)出娛樂化、通俗化、國際化傾向。為了迎合受眾求新求異的收視心理,廣播電視的教育和文化引導功能在光怪陸離的媒體奇觀環(huán)境中趨于弱化,而“休閑、娛樂”成為電視人所傾力追求的目標。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文化強國”的長遠戰(zhàn)略,黨的十八大又進一步明確提出中國要成為“文化強國”的發(fā)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時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在中華文明的發(fā)展進程中,積淀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xiàn)代社會相協(xié)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要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在媒體高度發(fā)達的當下,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在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述中國流傳的經典故事,傳播中國特色符號方面共同發(fā)揮了積極而重要作用。
在“文化強國”的精神指引下,電視媒介承擔起了文化傳播的重任,中國講壇類電視欄目在復雜的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在摸索與探尋中步履蹣跚地一步步走來,試圖在理想與現(xiàn)實、學術與娛樂、精英與大眾之間尋求平衡。1997年湖南電視臺《走向21世紀的中國文化》殺出重圍,走進了受眾的視野,之后中央電視臺和鳳凰衛(wèi)視推出的《百家講壇》和《世紀大講壇》欄目紅極一時,之后省市級電視臺講壇類電視文化欄目風起云涌,電視學術傳播至此成為了一種新的文化傳播形態(tài)。
一、講壇類電視欄目的概念釋義
一直以來,講壇類電視欄目的定義模糊不清、眾說紛紜。有的說它是由最早的電大課程演變而成的一個“新課程體”[1];有的認為它是古老的說書形式的現(xiàn)代延伸和表現(xiàn)[2],不一而足。但通過對曾經和正活躍在熒屏上的講壇類電視欄目進行梳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類欄目的形態(tài)和內容總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文化語境的更迭、人們審美旨趣的變化以及電視策劃手段的豐富而不斷更新,在原有欄目形態(tài)的基礎上,并在與其他欄目類型和電視元素進行融合的過程中,衍生出頗具時代特征的全新欄目形態(tài)。本文認為,講壇類電視欄目,至少可以有狹義(傳統(tǒng)型)和廣義(現(xiàn)代型)兩種定義。
傳統(tǒng)型講壇類電視欄目至少應滿足講壇、電視、欄目三個條件:首先,既稱講壇,則必然要以傳播知識、弘揚文化為欄目開辦的目的,以登上講壇的“師者”為智力支撐;其次,“師者”的講授已超出人際傳播的范疇,依托電視媒介為載體,進行大眾傳播活動;再次,這種傳播活動還應遵循欄目化的特征,在分類上應該介于談話類欄目與教育類欄目之間。因此,我們可以對傳統(tǒng)型講壇類電視欄目進行如下界定:講壇類電視欄目是以傳播知識、弘揚文化為目的,以電視媒介為載體,以專家學者為智力支撐,以講授為主要形式,兼具談話類和教育類特征的獨特欄目形態(tài)。講授內容往往包羅萬象,如歷史文化、政治經濟、法律科技、養(yǎng)生收藏等。
隨著《開講啦》《新杏壇》《開壇》《我是先生》等欄目的開播,傳統(tǒng)型講壇類電視欄目的概念顯然與新鮮的實踐進展脫節(jié),對其進行新的理論歸納十分必要。本文認為,所謂現(xiàn)代型講壇類電視欄目,其主要目的、傳播載體較之以往沒有明顯變化,只是講授形式靈活多樣,欄目元素不斷豐富,欄目形態(tài)趨向“混搭”,更貼近時代、貼近百姓。由此,我們可以嘗試著為當下的講壇類電視欄目進行如下界定:現(xiàn)代型講壇類電視欄目是以講授、談話、演講、真人秀等為主要形式,以傳授文化知識、影響社會大眾為主要目的,以主講人知識積累和人生閱歷為支撐,以電視為傳播媒介,具有互動性、體驗式、個性化的獨特欄目形態(tài)。需要說明的是,電視媒體的發(fā)展和欄目的創(chuàng)新日新月異,本文所謂“現(xiàn)代型”的定義,是在對現(xiàn)有講壇類欄目進行觀照和梳理的基礎上進行的總結和界定,其必將在未來的發(fā)展歷程中呈現(xiàn)出不同于今日的新形態(tài)和新特征,其內涵和外延也必將隨之深化和拓展。而這,需要我們進一步加以總結和探討。
二、講壇類電視欄目的流變軌跡
(一)萌芽期(1997—2000年)
1997年7月,我國首檔講壇類電視欄目《走向21世紀的中國文化》在湖南經濟電視臺登場,著名學者余秋雨以別具一格的電視演講方式奪人眼球,此后這種以文化思想傳播為主體的電視欄目衍生出湖南衛(wèi)視《新青年》欄目的全新版塊《新青年·千年論壇》,2002年此版塊從《新青年》中分離出來,成為一檔獨立欄目,正式更名為《千年論壇》?!肚暾搲烦蔀榱酥v壇類電視節(jié)目的領頭羊,節(jié)目開播之初,在各地的大專院校及各類文化圈中,成為了前衛(wèi)、熱議的話題,電視圈內也對它從不同角度展開了討論,成為了“文化講壇”類節(jié)目的探索者。
(二)發(fā)展期(2001—2003年)
2001年1月,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一檔堅守“思想性、學術性”,有著強烈文化抱負的欄目《世紀大講堂》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欄目以傳播大中華文化圈學者的最新學術思想為主要內容,堅持“學術也一樣讓你聽得懂”的宗旨,讓學識淵博的學者在節(jié)目中為觀眾解疑釋惑,讓普通大眾也能領略到文化的魅力,但鳳凰衛(wèi)視受落地覆蓋率的局限性,未能收獲較高的收視率。同年7月,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開播,開播之初匯集了眾多名家名師展開精彩的演講,選題內容涉及較廣,但是開播兩年該節(jié)目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tài),在受眾中反響平平。隨后一大批講壇類電視節(jié)目如雨后春筍般接踵而來,如陜西衛(wèi)視的《開壇》、山東教育電視臺的《名家論壇》、山東衛(wèi)視《新杏壇》、湖北教育頻道《荊楚講堂》、北京電視臺科教頻道《名師講壇》、上海紀實頻道《文化中國》等。這一時期,欄目數(shù)量大大增加,在形態(tài)、內容、風格等方面也進行過諸多頗有價值的探索和嘗試。但遺憾的是,上述欄目多因為播出時段不佳、資金投入有限、創(chuàng)作人才缺乏等原因,未能產生轟動效應??傊?,與之前相比,這一時期的講壇類電視欄目尚未取得明顯突破,影響力亦低于預期。
(三)繁榮期(2004—2006年)
2003年,原央視欄目《讀書時間》遭遇“末位淘汰”后,《百家講壇》開始探索新的出路,尋求新的突破口。通過調查受眾需求、咨詢專家建議、分析競爭態(tài)勢等一系列工作,迎來了第一次改版。2004年5月,《百家講壇》順應觀眾對清宮戲熱捧的潮流,推出了《清十二帝疑案》系列節(jié)目,收視率高達0.57%,隨后2005年4月至7月,播出的劉心武“秦學”講座,在“紅學”研究界引發(fā)了一場學術討論,《百家講壇》擺脫了默默無聞的困境,重獲新生。以此來看,這一時期,以《百家講壇》為代表的講壇類欄目的成功轉型得益于:
1、節(jié)目定位的轉變
2001年節(jié)目開播之初,受眾群體多定位于高端知識分子,題材的選擇也多服務于專業(yè)領域人才,雖然體現(xiàn)了深厚的學術造詣,但是卻無法被廣大受眾所接受。改版之后的《百家講壇》,在推崇學術專業(yè)化的同時,也開始滿足普通文化觀眾的求知欲,在專家、學者和普通百姓之間尋找到了最佳平衡點,欄目定位也開始從精英化小眾路線向平民化大眾路線邁步。
2、傳播內容的突破
改版前的《百家講壇》內容涉及較廣,欄目內容定位為精英學術文化,多集中于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改革等方面,學術專業(yè)性過強,導致失去了較多層面的受眾群體。而改版后的節(jié)目,將主體內容轉向中國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對歷史文化進行深入探究、對文學作品進行新的剖析、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新的講述,至此《百家講壇》贏得了受眾的廣泛青睞,捕獲了更多受眾群體的芳心,逐漸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3、傳播方式的創(chuàng)新
改版后的《百家講壇》打破了以往枯燥泛味、一成不變的說教模式,向故事化敘述方式轉變。
(四)轉型重塑期(2007年至今)
從摸著石頭過河、收視率低迷到成為大眾的文化精神大餐,講壇類電視欄目在不斷的改革創(chuàng)新中,迎來了新的繁榮期。從中央電視臺到地方電視臺,“講壇熱”持續(xù)升溫,在文化類節(jié)目的激烈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
2012年中央電視臺與唯眾傳媒聯(lián)合推出了首檔面對青年受眾群體的講壇類電視文化欄目《開講啦》,憑借主講人真誠的講述方式、與受眾之間平等的對話模式,屢獲業(yè)內各獎項,也收獲了高收視率,業(yè)界人士評價認為:這股清新的電視之風,扭轉了一段時期以來熒屏泛娛樂化的傾向,凈化了電視文化生態(tài),彰顯了媒體應有的文化引領、社會責任和擔當意識。
之后央視又將原有節(jié)目《文化訪談錄》升級改版為《文化視點——文化公開課》,邀請了眾多知名學者、專家分享他們獨到的生活智慧以及熱衷的知識,用充滿趣味性和生活化的講述方式,讓學問走出枯燥繁復的窠臼,引領人們看到自己所未知的領域或已知領域里不為所知的東西,激發(fā)更多的人對文化知識的渴求。
這一階段,各電視臺推出的欄目,開始尋求自己獨有的特色之路,以全新的樣態(tài)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中。
注釋:
[1]魏樹青.電視講壇類節(jié)目的大眾化解讀[J].電視研究,2006(5):45.
[2]李天甲.論我國電視講壇類節(jié)目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D].四川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