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清源
2001年7月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中學任教,一年又一年,一晃就是十六個年頭,一節(jié)課又一節(jié)課,我知道課堂很重要,節(jié)節(jié)很關鍵,然而卻始終沒有認真去思考過“課堂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直到有幸看到了吳非《課堂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這本書,一本究竟課堂的書,沒有什么高大上的語言,只有平實如常的敘述,卻字字珠璣,句句真言,厚重有力,讓人茅塞頓開、醍醐灌頂。讀完之后,耳畔響起的是美國歌手戴倫演唱的歌曲《答案在風中飄》:“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為真正的人……”不禁想問:一個老師要上過多少節(jié)課,才能成為真正的老師呢?吳非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一、課堂要有高度,因為關乎未來
為什么要究竟課堂?因為每節(jié)課,都和未來有關!吳非在序言中如此寫道:“那幾十分鐘的一節(jié)課,你雖然知道可能會發(fā)生什么,卻無法預知那些妙不可言的細節(jié)或是突然出現(xiàn)的障礙,你也未必能清晰地描述它與未來的某種聯(lián)系。人的一生,有12年要在中小學的課堂上度過,課堂上發(fā)生過什么,課堂將會對未來有什么樣的影響,教師不能不思考?!苯逃灰欢ㄈ珌碜哉n堂,但課堂究竟有沒有教給學生正確的判斷,值得反思。吳非經常自我反思:在教學中做錯了什么,為什么會做錯,害怕自己教學非但沒價值,而且有害于人。他坦言自己最怕的是學生在未來某個時候質問:你們當時明明知道那些是沒有價值的、落后的甚至是反人道的內容,為什么還要拿來教我們,讓我們用寶貴的生命去學習錯誤的東西?所以,在1986年開設《我們打了一個大勝仗——四川抗洪救災記事》的省級觀摩課,他不顧聽課教師的驚恐,開講就請學生“找一找這篇課文中的一個大毛病”——這在當時可謂大逆不道,而他這么堅持做的原因是“這么大的洪水,有工廠、農田等具體的損失數(shù)字,卻沒有人的傷亡數(shù)字,這是對生命的漠視!”他認為:“我們的課堂,應該教育學生珍視人的生命,要讓他們知道所有的生命都是寶貴的!你教材只能這樣寫,只能這樣編,但我不能這樣教;我直接面對學生,我得為學生的未來負責,我的教學不能犯錯誤?!痹趽巍笆腥輿]收小販貨物是否合理”辯論賽輔導員時,他竟然希望自己輔導的正方高一隊輸?shù)簟绻麄冓A了,有可能導致學生思想混亂,喪失起碼的同情心。
教育改變人生,有可能把人變好,也有可能扭曲人。教育要立人,學生在課堂上的樣子,很可能就是未來在社會上的樣子;就人生而言,學校和課堂也許是人與人最高境界了。如果每個老師都能在不同階段正確地“教”,就能多給學生留下一些有用的東西,這樣學生可能會少一些浮躁,將來的社會也才能更加美好!所以,作為教師,要從生命的高度去看課堂,要有在課堂上為學生幸福人生“打底子”的意識。或許,教師的每一節(jié)課,僅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很重要的,對于生命而言。
二、課堂要有溫度,做到目中有人
吳非認為:教育的特點,就在于始終著眼于“人的教育”,如果教師眼中只有“課”而無“人”,那么“教”就沒什么價值,課堂也就失去了意義。那些不被世風壓進平庸模子的教師,心中有“人”的教師,他的自由思想會照亮教室里年輕的心。這樣的課堂是生命的脈動,用生命激情點燃的課堂,有溫度,將會成為教師生命的一部分。他坦言自己最擔心的是看到師生聯(lián)手表演的課堂,把課堂變?yōu)樾觯處煱炎约鹤優(yōu)椤爸鞒秩恕?,把學生當作“互動的觀眾”,沒有“課堂”,沒有“學生”,沒有“思維”,只有“出名”!他告誡說:假課是“反教育”的,雖然熱鬧無比,但是冰冷十足。一堂假課將會損害學生對教育的敬重,毀掉學生對教師的信任,也將消解學生對一個學科的熱愛。他還在文中質問做假老師:讓學生配合教師在課堂作假,這將要讓他們付出多大的人生代價?那些上假課的老師,能捫心自問嗎?不但如此,吳非也反對裝修過度的課堂,他說:課堂如果面面俱到,如琢如磨,富麗堂皇,就如同豪華賓館,引起學生注意力游移,甚至喪失思考,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所以,他主張課堂應該遵循簡約的原則,簡約非簡單,如同“衛(wèi)生達標,該有的要有,滿足基本需求即可”的快捷酒店,甚至應該是簡樸溫馨的家,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家”的溫暖。
作為教師,我們都知道在課堂上應該將目光撒向教室每個角落,與每一位學生建立目光交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說給每位學生,把和藹的微笑撒向每位學生,不要冷落了任何一個學生。吳非認為這樣還遠遠不夠,教師應該“要把學生當作一個普通人去了解,未必要去考慮什么是‘教育,在平等的相處中,學生逐漸清醒了,睜大眼睛看世界了,站直了?!彼嬲]老師“在課堂上不要控制學生的情感,因為這是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課堂上學生自然情感流露,是寶貴的教育記憶,是最好的教學狀態(tài)。此外,吳非還建議教師應該要主動去了解學生,才能走近學生,因為學生人在課堂,身后有個影響他的“社會”。他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他們和親友街坊是怎樣看這個世界的,他們對教育的認識是什么,也許教師需要知道。所以,每當學生主動到辦公室找他談話,他從沒說“我忙,你明天再來吧”。因為他想到,學生是鼓起勇氣才來找他傾訴的;也許談話后,今晚他會放心睡一個好覺,甚至會和同學分享,會向父母炫耀……
三、課堂要有深度,注重思維培養(yǎng)
吳非認為中小學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是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真正有價值的的教學都是因為“想”。他提醒并告誡老師: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思考,而不是把他們格式化后,復制教師的思維。課堂要教給學生的是思維方法,如果以“教知識”為務,那就沒完沒了,學生永無畢業(yè)之日。人類知識如海洋,學校所教,不過一瓢;中小學生12年讀書,只得一瓢。教師如果希望學生“安分”,反對獨立思考,那么教育就不可能培養(yǎng)“雄健的國民”,而只能培養(yǎng)順民或奴才。他鼓勵老師應該要解放課堂,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勇于發(fā)表個人見解。因為學校是學生的家園,在這個家園,學生應當有自由表達的激情,有直接傾訴個人想法的責任。如果,學生在“家園”也不敢自由言說,又怎能“心懷天下”?在鐵桶中被喂養(yǎng)的生靈,怎么可能有“飛翔”的意識?從小生活在各種思想禁忌中,怎么可能“少年心事當拿云”?在禁錮重重的課堂上,學生不可能有青春激情與獨特見解。他在課堂上總在期待,希望學生有獨特見解,聽到與眾不同的表達。他相信那些經過深思熟慮的質疑,那些異于常規(guī)的闡釋,會像閃電亮徹教室。他希望課堂上始終有思考的光芒。
吳非認為“有智慧的教師要在課堂上關注,啟發(fā)學生自主思維,引導他們關注事物以發(fā)現(xiàn)問題,而不僅僅是解決問題”。而要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關鍵是教師要能夠提出好“問題”,甚至說認為“對愛思考的學生,教師能給出一些好問題,便幾乎不要教了”。因為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問題,而且產生了更多的疑問,這些疑問讓他著迷,讓他預感到雖然困難重重,但前方有無窮的趣味,值得冒險。而經歷了一些冒險式的學習,才能長久地留存在記憶中,時不時發(fā)揮著作用,即所謂的經驗與方法。也正因為如此,吳非才會說“沒有問題是嚴重的問題”,才會說“聰明的老師下課后讓你滿腹狐疑”,才會說“有些問題本身就是用來‘想的,不需要答案,沒答案比有答案有趣味”。但是,他也告誡老師“教師是課堂‘啟思與導疑的發(fā)動者,他的設計必須符合認知規(guī)律,不要向學生提愚蠢的問題,不要以刁難學生取樂,不要過早地拿那些似是而非的難題糾纏學生,讓他們對‘學生產生錯誤判斷,或是對個人思考能力失去信心。” 好課是什么呢?吳非這樣說:好課是教師下課離開教室,但是“教學”仍未結束,他的課堂表達仍然會留在學生的思維活動中。
四、課堂要有厚度,成就最美自己
教師生命中那么多時間在課堂上度過,課堂空間發(fā)生了什么?教師是否真的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葉瀾教授是這樣看待課堂的:“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在她看來,課堂是師生一段重要的生命的經歷,能夠幫助學生成就美好的未來,也能幫助教師成就最美的自己。但是,為什么很多老師終其一生都沒能想明白呢?吳非認為教師要意識到“每節(jié)課都是獨一無二的。從沒有一模一樣的課堂、一模一樣的學生,我也從沒有上過一模一樣的課”,更要意識到“每節(jié)課的作用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節(jié)課都是師生學習的過程,只有在每一節(jié)課積累成長自己,才能成就最美好的自己”。他認為“課堂是生成智慧、陶冶情感的園地,每個人都在這里耕耘,包括教師,最大的快樂是和學生一同學習,我在教他們學習的同時,自己也受到更多的啟示?!彼€說“我從不在意所謂的‘桃李滿天下,也不以學生的成就為榮,教師的職業(yè)趣味,可以在于比一般職業(yè)更能直接地觀察人的成長軌跡,并且在探索與磨礪中成為有智慧的人?!?/p>
正因為如此,吳非倡議教師“向所有的人學習”,因為每個人身上可能都有值得我學習的東西,包括我們的學生,學習他不是為了成為“他”,而是為了成就“我”;同時,還倡議教師要“試著把自己變成一個學生”,他說“如果你能用學生的眼光揣摩自己的教學,可能就會感動新奇了?!皇且惶欤敲刻?,每天如此”。只有這樣,保有謙卑心,保持新奇感,努力向所有人學習,努力在每一節(jié)課中學習,教師才能成為真正的教師,才能像吳非文中所說的“有些老師”:他只需緩緩地在講臺邊站定,學生便肅然起敬,那樣的老師,思慮深邃,有意志力,像精神標桿,只要他們在教室里,所有的太陽都會蘇醒。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二三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種高情雅致,只有內心寧靜如孔子這樣的大師才能享受。我們雖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讓我們成長每一節(jié)課,享受每一節(jié)課,成就美好的學生,遇見美好的自己!
(作者單位:福建晉江市內坑中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