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恩華
[鎖定考點]
1.解釋實詞;2.比較虛詞用法;3.翻譯句子;4.概括托物言志所托事物的特征;5.體會作者所言之志;6.提取議論文的中心論點;7.品析論證方法;8.分析論證思路。
[新題演練]
一、《愛蓮說》閱讀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1)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2)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可愛者甚蕃 (2)濯清漣而不妖
(3)不蔓不枝 (4)香遠益清
(5)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6)宜乎眾矣
2.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屬予作文以記之 B.濯清漣而不妖 婦拍而嗚之
C.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見賢思齊焉 D.陶后鮮有聞 芳草鮮美
3.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答該類試題要注意對關鍵詞的準確翻譯。如“謂”“同”等。另外。要注意把省略部分補充完整,讓句式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范。如對“蓮之愛”的翻譯。)
4.根據(jù)你對文章的理解。填寫下面表格。
(答這類題時。若題目沒有明確要求,就既可以用選文中語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5.《愛蓮說》中作者周敦頤對蓮的風度和氣節(jié)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繪,其中寄寓了作者對“君子”理想人格的哪些追求?請結(jié)合文章簡析。(答出兩條即可)
(本題考查學生對托物言志作品中所寫之物內(nèi)在意蘊的理解情況。作者在文中處處以蓮自喻。學生應聯(lián)系蓮的特點進行拓展聯(lián)想。答題時要注意結(jié)合文中的語句進行分析。不能籠統(tǒng)作答。)
6.文章結(jié)尾“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意味深長,請進行品讀。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所含思想情感的體悟能力。答題時除了要關注文章內(nèi)容。還要關注相關語句中的虛詞、特殊句式等。)
二、《馬說》閱讀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龍噓①氣成云,云固弗靈于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②,薄日月,伏③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④下土,汩⑤陵谷,云亦靈怪矣哉!
云,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邶埜サ迷?,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⑥不可歟?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
《易》日:“云從龍?!奔热正?,云從之矣。
(選自韓愈《龍說》)
[注]①噓:噴吐。龍吹氣成云是古代的一種傳說。②玄間:蒼穹,太空。③伏:遮蔽。④水:下雨。⑤汩:淹沒。⑥信:確實,的確。
1.下列句子中“其”的意義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項的是( )
A.安求其能千里也 B.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C.其真無馬邪 D.無以神其靈矣
2.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故雖有名馬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3)一食或盡粟一石 (4)食之不能盡其材
(5)云固弗靈于龍也 (6)薄日月,伏光景
3.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
(常見虛詞往往是斷句的標志,比如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夫”,句末語氣詞“也”“矣”“哉”“乎”“焉”“耳”,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lián)詞“乃”“茍”“是故”“于是”“然而”等。)
4.對文中“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一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至于龍的靈異,卻不是云的能力使它這樣子的。
B.至于龍的靈異,卻不是云的靈異所能達到的了。
C.如同龍的靈異,卻不是云的能力使它這樣子的。
D.如同龍的靈異,卻不是云的靈異所能達到的了。
5.文中“口”處原有一字,請根據(jù)上下文推測,最有可能的一項是( )
A.則 B.然 C.故 D.蓋
(理解議論類的文章。難點在于理解文章的思路。閱讀文段。了解大意是解題的關鍵。該題中,四個字均可作為連詞用,“則”表示承接關系,“然”表示轉(zhuǎn)折關系?!肮省北硎疽蚬P系,“蓋”表示推測。本題同時考查學生對文言虛詞的理解及運用能力。)
6.《馬說》和《龍說》均選自韓愈的《雜說》,都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寫法,請根據(jù)你的理解,填寫下面表格。
7.作者借《馬說》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需要聯(lián)系文意,結(jié)合文章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生活背景等進行答題。)
三、《出師表》(節(jié)選)閱讀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1)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2)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1.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由是感激 問今是何世 B.受任于敗軍之際 相與步于中庭
C.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爾輩不能究物理 D.以傷先帝之明
忽啼求之
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義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
A.咨臣以當世之事 B.悉以咨之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躬耕于南陽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4)恐托付不效
(5)故五月渡瀘 (6)至于斟酌損蘋
4.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5.選文寫了哪兩方面的內(nèi)容?
6.簡析選文內(nèi)容在整篇《出師表》中的作用。
(理解選文的作用要將其放在全文當中去考慮,明晰《出師表》作為“表”的文本特征。進而體會諸葛亮寫作《出師表》的用意。)
7.明代思想家李贄曾評說諸葛亮:“諸葛一生唯謹慎?!苯Y(jié)合選文內(nèi)容,談談你的發(fā)現(xiàn)。
(本題要求基于文章。從諸葛亮寫作者的身份這一角度出發(fā),進一步深入體會選文的內(nèi)容。從其他方面作答也可。)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閱讀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七里之郭 (2)兵革非不堅利也
(3)委而去之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親戚畔之 (6)天下順之
2.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夫環(huán)而攻之 今夫不受之天 B.以天下之所順 能以徑寸之木
C.寡助之至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D.委而去之 黔婁之妻有言
3.下列加點詞在語境中詞性沒有發(fā)生變化的一項是( )
A.兵革非不堅利也 B.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C.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下列各項中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親戚畔之 B.三里之城 C.池非不深也 D.故君子有不戰(zhàn)
5.這篇文章的篇首兩句,孟子提出__、__、__這三個概念,并將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接著,孟子選取__的例子進行闡釋,論證了“__,___”這一觀點。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闡發(fā),將論說內(nèi)容上升推及__,從而全面體現(xiàn)孟子__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
6.說說你對文章中“道”的理解。
(能夠結(jié)合文章對“道”的內(nèi)涵進行分析即可,這里的“道”與道家的“道”有一定區(qū)別。)
7.本文的語言很有特點。試舉一例進行分析。
(基本思路是:先指出語言的某種特點,再舉出文中的例子。分析例子的表達效果。)
五、《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閱讀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按要求用“/”給下列句子劃分節(jié)奏。(劃分兩處)
(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3)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4)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2.寫出下列加點詞語的活用形式,并解釋。
(1)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2)必先苦其心志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行拂亂其所為 (2)百里奚舉于市
(3)曾益其所不能 (4)人恒過然后能改
(5)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6)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4.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一老河兵聞之 B.空乏其身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C.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而旗尾略不沾濕 D.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問今是何世
5.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6.請寫出本文的論證思路。
(此類題的難點在于對文章論證思路的梳理。涉及文章的論證層次及前后層次間的邏輯關系。)
六、《魚我所欲也》(節(jié)選)閱讀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1.按要求用“/”給下列句子劃分節(jié)奏。(均劃分一處)
(1)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2)所欲有甚于生者
(3)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亦我所欲也 (2)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凡可以辟患者
(5)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6)賢者能勿喪耳
3.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4.文中以“舍魚而取熊掌”這一生活常理為喻有什么作用?
(本題考查學生對比喻論證這一論證方法的理解情況。)
5.在選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樣的主張?
(本題考查學生提取議論文的中心論點的能力。這是該段選文的難點,需要了解文段中運用了比喻論證等論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