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長河,人類文明以文物的形式傳載記錄。作為文化的載體,無論是實用性器皿,還是觀賞性物件,都積淀了人類智慧的結晶,豐富著人類文明的形態(tài)。南京博物院收藏了42萬件文物藏品,從不同側面反映著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生產生活和意識形態(tài)。為了更好地與世人分享文化珍寶,南京博物院組織編輯《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并付梓出版。叢書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南京博物院的院藏文物,將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物集中起來,以專題形式呈現,目前已經出版有《歷代織繡》《清代官窯瓷器》《明代吳門繪畫》《清代常州京江繪畫》《清代婁東虞山繪畫》《清代揚州繪畫》。叢書富含圖錄、索引、目錄和研究性論文,裝幀精美、信息充沛,體現出文物在學術研究、藝術欣賞、社會教育等方面的深遠價值。
《歷代織繡》收藏了遠古以來,特別是明清到近現代的織繡精品共計284件,種類遍及刺繡、袍料、錦緞、緙絲、服飾、日用品等,較為全面展示了織繡滿足于日常生活的實用功能和精神層面的審美特質。唐朝之前,紡織品以實用性為主,唐朝時期絲綢業(yè)高度發(fā)達,并和西域各國開展絲綢貿易。至宋,受文人士大夫影響,書畫藝術大量帶入織繡之中,形成獨特之觀賞性繡作,以針作筆,以線代墨,形式上也以軸、卷、冊等書畫形式出現,是織繡業(yè)的一大革新。至明代,朱元璋稱帝后,冠服制度愈加嚴格,各代官服尊卑有別,服飾文化大規(guī)模發(fā)展。明代刺繡分為南繡和北繡,北繡針法粗獷,裝飾性強,南繡針法細膩,以上海露香園顧繡最具成就。清代,出現了“三大名錦”———蘇州的宋錦、南京云錦、四川的蜀錦。“四大名繡”———蘇繡、粵繡、湘繡、蜀繡。清代服飾兼具滿漢之風并以不同紋樣裝飾傳達出等級之分。近現代,緙絲日漸衰微,而刺繡方面卻名家輩出,有創(chuàng)立“仿真繡”的一代大師沈壽,有吸收西畫元素,創(chuàng)作風景繡的華!,有被譽為“閨閣繡的最后一位大師”的凌杼等??v觀古今,歷代織繡從純粹實用性向實用與審美并進的轉變,正是經濟發(fā)展的微觀體現,織繡產品既有高居廟堂的傳世精品,也有親民貼和的日常服飾,其傳遞的文化信息層次豐富,內涵深遠。
《清代官窯瓷器》展現了清代各個時期的官窯瓷器精品,品種涵蓋杯、瓷塑、蓋盅、缽、翎管等40余種310件,為研究清代官窯提供大量第一手資料。中國的陶瓷文化也經歷了從實用層面到精神層面,從民間器物發(fā)展到皇室貴器的過程。在數千年陶瓷文化的積淀下,明初在景德鎮(zhèn)設立了御窯廠,自此,陶瓷走上了瓷本位的發(fā)展道路。清統(tǒng)治二百余年。官窯瓷器登上了中國古代瓷器歷史的巔峰,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認為是整個清朝統(tǒng)治下陶瓷業(yè)最為輝煌的時期,出現較多工藝技術復雜的瓷品,釉及釉上彩色澤異常豐富。嘉慶以后官窯衰落,制瓷陳陳相因,缺少創(chuàng)新,但也不乏精致之作,如光緒年間,出現水墨五彩,軟彩和鉆撥刻瓷等新品種。清代官窯瓷器受到工藝技術、皇家審美、民間傳統(tǒng)的綜合影響,無論質地、造型和裝飾都攀上古代瓷器發(fā)展史的高峰,體現了皇室的尊貴和奢靡,常被清代宮廷作為與外域友好交流的禮器相贈,其審美價值和文化含義日益凸顯。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官窯瓷器,對于研究清代宮廷文化和社會生活所起的巨大作用毋庸置疑。
明清之際,作為上層建筑的繪畫藝術流派紛呈,出現了彪炳畫史的幾大重要流派?!睹鞔鷧情T畫派》收錄明代吳地39位畫家115幅作品,《清代常州京江畫派》收錄清代常州30位畫家77幅作品,和京江21位畫家81幅作品?!肚宕鷬鋿|虞山畫派》收錄清代婁東虞山38位畫家140幅作品,《清代揚州畫派》收錄清代揚州45位畫家171幅作品,這些作品形式涵蓋軸、卷、冊、扇頁、屏,橫幅,較為全面展現了幾大繪畫流派的風格面貌。明清之際,江南地區(qū)經濟富庶,文化底蘊深厚,文人們多為躲避戰(zhàn)亂偏安一隅,繪畫藝術得到長足發(fā)展。這幾大畫派發(fā)軔地相鄰,各派領袖多有交游往來,派別之間互相包圍和影響,使得各畫派之間既面貌各異,又血脈相通,構成了中國畫蔚為壯觀的地域性集大成現象。明中期在蘇州地區(qū)形成崛起了畫史上最重要的畫派之一———吳門畫派,其中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聲譽最盛,吳門畫派不僅發(fā)揚了宋元傳統(tǒng),更開拓文人畫的新意境,以入世的情懷消解宋元繪畫的寂寥氣息,繼院體畫和浙派繪畫之后一躍成為畫壇盟主。至清初,以王時敏為首的四位著名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和王成為畫壇首領,他們取法宋元,臨摹古人作品,借鑒古人的中國畫本體元素。通過臨古積累深厚的筆墨功夫,重視筆墨的趣味和美感,其風格受到皇家青睞而被奉為山水畫正宗。“四王”各自畫風略有區(qū)別,又以師承關系,分為“婁東”與“虞山”兩派,弟子眾多,影響甚廣。京江畫派也以山水畫開宗立派,但是影響力小于前兩者,這和鎮(zhèn)江地區(qū)畫家群體構成和意識傾向有關。京江畫派成員主要是本邑畫家,他們的影響也囿于本邑而不遠播。鎮(zhèn)江佛教歷史悠久,古剎林立,逐漸成為失意文人的理想歸宿地。北宋書畫家米芾晚年隱居鎮(zhèn)江南山“山林堂”,創(chuàng)立“米氏云山”,清代京江畫派領袖人物查重光晚年隱居茅山道觀十年。鎮(zhèn)江畫家的地域特點以及歷史悠久的隱逸文化,形成京江畫派山水多描繪本邑地區(qū)的特色和平淡幽遠的藝術面貌。清朝花鳥畫領域常州畫派仍走正宗一線,但強于變法因而獨領風騷。“清初六大家”之一的惲壽平,創(chuàng)立獨特的“沒骨寫生花卉”,成為常州畫派的開創(chuàng)者。常州畫派不僅在師徒之間傳授,還在家族之間傳承。常州多個名門望族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畫風傳承群體,而且女畫家眾多,成為常州畫派的一大特色。而清代畫派中,受經濟影響最大的當屬揚州畫派,明代以來,徽州鹽商已經開始駐足揚州,他們把徽州地區(qū)喜愛收藏字畫的傳統(tǒng)帶到揚州,徽商出資收購字畫并贊助畫家,直接推動了揚州字畫市場的繁榮。贊助商與畫家之間的默契關系奠定了揚州畫派的形成基礎。揚州一地還聚集了不少明末遺民,面對家國興亡的無奈,遺民畫家轉而求向內心深處的體悟,借助繪畫書法傾注對民間疾苦的現世關注,和對人生無常的悲懷感嘆,出現了“揚州八怪”等個性張揚的畫家,他們以奇崛傲然、狂放不羈的藝術形式抒懷狀情,創(chuàng)立了清朝大寫意畫風。明清之際處于資本主義萌芽階段,經濟發(fā)展、政治變革、地域特色等因素均影響了江南各個繪畫流派,但它們總體屬于文人畫流脈,繪畫形式上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詩、書、畫、印融為一體,內容上標舉士氣,抒發(fā)性靈,強調意境營造和人格修養(yǎng),在哲學性、藝術性和文學性上都達到一個高峰。
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中華先祖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透視出中國人獨有的倫理觀、美學觀和價值觀,富有深刻的精神內涵和文化意義?!赌暇┎┪镌赫洳卮笙怠吠ㄟ^傳播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為后人追溯歷史的原貌,秉承發(fā)揚先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提供途徑。叢書的出版,為廣大讀者提供精美絕倫的視覺盛宴,為學術界提供彌足珍貴的案頭資料,其學術性、藝術性以及社會教育的啟迪性都令人由衷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