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學偉
《品德與社會》課是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如何不斷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在自主探究、自主發(fā)現、自行判斷、共同評價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速道德認識的內化,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fā)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里,教師和學生是一個整體的信息場,教與學是心靈、情緒、信息交換的一個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通過動畫播放、課件演示、圖片展示和合作法、討論法、故事導入法等形式,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能充分激活學生多種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可提高其對品社知識的吸收率,并促進知識向道德能力的轉化。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謝謝你們,我的父母》一課時,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內容講一遍,孩子們可能浮于表面的認識,雖然在農村,但現在的生活比以往富裕,孩子們在家里還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長輩眼里的寶貝,他們很難感受爸爸、媽媽為了自己的幸福成長,辛勤操勞著,孩子不知道父母養(yǎng)育的艱辛,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長輩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組圖片,向學生展示父母為了家而忙碌著。孩子們看到在在烈日炎炎下看到自己的父母在田間勞作;看到在寒冷的北風中家長送孩子上學的情景;看到長輩在飯桌上自己把肉夾在孩子碗里,自己卻吃著骨頭,啃著魚刺……孩子們通過“親身”感受父母親的生活,感受到了父母給予自己的“愛”,體悟到來自父母慷慨無私的愛的背后,原來隱藏著那么多的辛苦。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展開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也應該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培養(yǎng)孩子的家庭責任感。所以,發(fā)揮現代多媒體的作用,往往能激發(fā)學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學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滿足,對所學的事理能銘記不忘。
二、聯系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教師在講授《品德與社會》的教材內容時,應當緊密聯系實際,讓學生在具體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在講六年級上冊《不和煙酒將朋友》時,便結合六年級已有個別學生開始隨波逐流模仿成年人的苗頭或者像影視作品中的情景一樣發(fā)生抽煙喝酒的現象,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具體了解和體會,分析部分學生和煙酒交“朋友”的原因。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說看到明星抽煙喝酒感覺很酷,自己也想和他們一樣酷,所以開始接觸煙酒;有的說自己父母在家里就經常抽煙喝酒,時不時地還讓自己也來一口,進行“男子漢不抽煙喝酒怎么行”之類的誘導;還有的與一些社會上的小混混兒稱兄道弟,在他們的影響下,也開始接觸煙酒,否則他們會看不起自己,等等。聽著孩子們真誠的表白,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在課堂上,我把自己精心制作的視頻、圖片等多媒體課件一一播放,并擷取了一些學生身邊的親人因抽煙酗酒危害健康,甚至失去生命的事例;其中有因長期抽煙所導致的黃、臟、壞的口腔與牙齒的圖片,有因酗酒成性胃疼時滿床打滾的慘景,有因酒后駕車導致的車損人亡的悲劇……觸目驚心的一幕幕,給孩子們帶來了深深的震憾,有效地讓學生們認識到了煙酒的危害,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開展實踐,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新課程指出:“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币岣咂返抡n堂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引起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促進知與行的和諧統一。在教學中,提倡體驗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師生互動,全員參與,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還可以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等形式,讓學生走出課堂,進行現場實踐,拓展學生的活動空間,引導他們對周圍的人和事進行觀察、訪問,使他們對生活實際有一個全面、具體、鮮明的了解,從而充分體會到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聯系,樹立正確的行為信心。我在上了《有趣的課外活動》后,讓學生在課間做做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在游戲中,母雞要懂得如何保護小雞,小雞要知道怎樣躲過老鷹的攻擊,老鷹要看準進攻的時機。每個人都積極參與,積極動腦。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感受到了團結的力量,知道做事要講究技巧和方法。另外,我們還組織學生走進社區(qū)、走進商場、模擬招商、模擬法庭等形式在《品德與社會》課上的大膽使用,使學生盡可能地縮短與社會生活的距離,以培養(yǎng)效益觀念,樹立競爭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等。
四、組織辯論,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局限于課本,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展認識、深化明理,而開展課堂辯論,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道德認知沖突或抓住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采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在教學《規(guī)則在哪里》一課時,我創(chuàng)設了兩種規(guī)則情境:德國,人們站在斑馬線上,等待綠燈亮時再穿過人行橫道;中國,人們站在斑馬線上,紅燈亮了,一大群人仍毫無顧忌地嬉笑著走過人行橫道。孰對孰錯?在對抗辯論中,使學生得到啟發(fā),明白了生活中許多看似墨守陳規(guī)但不符合規(guī)則的事情也可能暗藏著危險,從而提高了學生遵守規(guī)則的意識和認知水平。
總之,《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它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認識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樂于探究的科學態(tài)度,熱愛生活的進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