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長秋+高科
摘 要:宋教仁的信息公開觀主要體現在黨務公開、政務公開、立法公開等方面,對近代中國的民主憲政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他的信息公開觀著眼民權保障、緊扣政治改良、致力制度建設,具有鮮明的民主憲政特色。由于受時代制約,也存在刻意的政黨營銷、沖動的個人行為、忽視的保密底線等局限性。
關鍵詞:宋教仁;信息公開;當代啟示
自然界那些既不是物質又不是能量的東西即是信息,信息能夠消除大腦認識上的不確定性①。所謂信息公開,就是國家等公權組織在保密法律法規(guī)允許的范圍內,主動地依職權或被動地依申請向私權組織或個人公開自己擁有的信息,并使私權組織或個人可以簡便地獲取相關信息。近代以來,各民主國家按照“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基本要求,先后建立了信息公開制度。在清末民初的民主憲政建設過程中,素有中國近代“憲政之父”之稱的宋教仁,對倡導國家等公權組織的“信息公開”頗有建樹。而這一領域至今鮮有論者涉足,查閱文獻資料幾乎為零。在新形勢下,探索宋教仁的信息公開觀,對于推進當前的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司法公開以及各領域的辦事公開,均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宋教仁信息公開觀的主要內容
1.黨務公開。宋教仁一直認為,民主共和國家的政治中心在于政黨,政黨強健和良善的條件,在于政黨政見的系統(tǒng)性、條理性、真理性和穩(wěn)定性。而政黨政見得到國民認可的渠道,則在于黨務公開。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在華興會和同盟會時期,因從事秘密的革命斗爭,其黨務僅在少數核心領導人之中公開。如何向普通會員以及社會各界傳遞部分信息,宋教仁等人則是利用新聞媒體、公開演講等形式公布革命黨的政治主張。1911年10月中下旬,上海因武昌起義而出現市面恐慌,宋教仁以“漁父”的筆名,迅速在《民立報》上發(fā)表文章,聲明同盟會革命的目的在于推翻清廷惡政,肯定不會做騷擾民眾的事情,從而有效地消除了上海商民對革命黨的誤解,穩(wěn)定了上海正常的經營秩序。辛亥革命之后,他推動了同盟會由秘密的組織改組為公開的政黨。由于孫中山未到北京任職,宋教仁以國民黨代理理事長的身份主持黨務工作,國民黨黨務公開進入了加速發(fā)展時期。對于黨內事務,他均與黨內骨干進行信息交換和磋商。2013年2月,他南下湖南推動民主憲政建設,仍就黨務工作與身處北京總部的黨內骨干多次進行函電交流,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凡遇重大事件,他均通過報紙公開國民黨及他本人所持政見。據統(tǒng)計,1912年1月民國成立之后至他遇刺之前,一年內他先后與記者談話4次、答記者問2次、發(fā)表演說16次。1912年8月,同盟會聯合國民公黨、統(tǒng)一共和黨、共和實進會、國民共進會正式成立國民黨之前,他以5黨名義在《民立報》發(fā)布《國民黨宣言》,公開闡明即將成立的國民黨的“鞏固共和,實行平民政治”宗旨以及5項綱領性政見,并將上述內容及時通告海外同盟會各部。1913年3月,他寫出《代草國民黨之大政見》,系統(tǒng)地提出5條政體主張、10條政策主張,在《民立報》上征求國民的意見。他在該文結尾寫道,國民如贊成國民黨之政見,則希望國民擁護國民黨,并聲明“吾黨所抱之主張,唯國民審擇之焉”②。1913年國民黨在大選中獲勝,他離開家鄉(xiāng)湖南桃源,出洞庭湖,沿長江東下。沿途他多次發(fā)表演說,闡述國民黨的政治主張。
2.政務公開。宋教仁憎恨清政府抱守政務“秘密主義”帶來的種種危害,認為政務不公開將造成國民與國家的隔絕,是政治腐敗的根源。1911年2月,他在《民立報》撰文抨擊清政府的“秘密”外交:“自俄國下哀的美敦書,而吾政府倉皇失措,不知所為,惟知秘密,不欲使國人洞悉其無能,以致國人不能指陳利害,造成輿論,以助外交聲勢,政府之罪惡大矣?!雹鬯M鲁闪⒌拿駠畱_政務,摒棄“秘密主義”的做法。宋教仁是湖南人,在擔任農林總長時,所用之人大半系江浙人,兩湖人士甚少。1912年4月,他連續(xù)兩天在《民立報》發(fā)布啟事,聲明自己不會循私用人,“職員量材任用,謝絕一切私下求職,請親朋好友體諒”,做到“不事無謂之請托推薦,以杜夤緣奔競之風,而少鄙人之罪戾?!雹軆蓚€月之后,他在《政府公報》上再次發(fā)布啟事,勸退那些紛至沓來求職的親朋好友。除了外交和人事公開之外,他特別重視財政公開。實際上,他的財政公開主張由來已久。1905年8月20日同盟會成立,他次日上午便寫出并張貼了開會經費決算報告書,不僅列了開支明細,還對余款的預計用途作了說明。同年8月,他質問清政府對漢人所繳納的稅款任意開支、揮霍浪費。清政府搞預備立憲,能否做到“立憲國民,有監(jiān)督財政之權”,能否“由議會制定其數,而一切財政皆能行預算、決算法,使國民盡知乎?”⑤他發(fā)起組建同盟會中部總會并手訂《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章程》。其中第20條、21條規(guī)定:“本會款項,會計以半年為一期;每一期前制成預算;一期終,制成決算,皆由總務會公布之”,“本會特別事件之會計,于其事件未辦前,制成預算;事件既終后,制成決算,皆如前法公布之?!雹廾駠w北京之后,他以農林總長名義在《政府公報》上發(fā)布《農林部咨財政部5月份決算清冊》,成為民國初年公開政府財政唯一特例⑦。他的財政公開主張還延伸到了商務領域,1913年3月,他與黃興、程潛等人發(fā)起成立湖南富國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在他起草的《招投廣告》第18條中規(guī)定,“本公司帳目每年度算結一次,公布各報?!雹?/p>
3.立法公開。立法公開是宋教仁民主憲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他信息公開觀中最具個人特色的部分。他在留學日本學習法政之前,對立法公開沒有特別的關注和論述。自從在日本法政大學和早稻田大學接受法學教育之后,他對立法公開的重要性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他在法政大學接受的法學教育是波索納德法學,該學派頗具民主共和精神,授課的美濃部達吉是日本明治期間杰出的民本思想家,即屬于這一學派。美濃部達吉的自由主義法律思想中所蘊含的立法公開觀,對宋教仁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⑨。他主持制定鄂州約法時給法律下過一個定義:“夫法律者,國家經正當立法手續(xù)而發(fā)布之法規(guī)。”⑩,并聲明——公開是法律的固有屬性,是立法的必經程序。辛亥革命之后經他起草的法律,附則中都有“本制自公布日施行”的條款。他作為革命黨的法學家和南京臨時政府首任法制院長,民初法律文件大多由他起草。他起草的法律雖然簡約,但均對立法公開給予了較大程度的關注。例如,辛亥革命期間他在武昌戰(zhàn)火中起草的《中華民國鄂州約法及官制草案》第51條規(guī)定,“議會議事須公開之?!盉11這一規(guī)定又被他在1912年起草的《中華民國臨時組織法草案》所繼承,并最終被《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所采納。在他看來,立法是集中民意的一項特別活動,如果沒有立法信息的有效公開,國民便是立法的被動接受者,而不是立法的主動發(fā)起者。國民參與法律草案的討論,既是實現國民參政議政權的重要渠道,更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有效措施。民國初建,立法機制尚未完善,立法公開也未成為政治家們普遍的認識,他個人對此進行了先行先試。他以法制院長、農林總長等公職人員身份起草的法律,一般先在《政府公報》上發(fā)布。除此之外,對于以私人身份提出的法律草案,他均在報紙上全文刊登,公開征求意見。
可見,宋教仁信息公開觀在內容上比較重視政黨政策、財政預算決算和法律草案的公開,在載體上比較重視新聞媒體的公開,在程序上比較重視事前公開和過程公開。眾所周知,1913年3月“宋案”發(fā)生,宋教仁為憲政流血,只有短短31歲的生命,其政治生命更短,大約只有10年光景。他留下來的文稿雖然不多,政治性文稿則更少,但其中的信息公開觀卻涵蓋了黨務公開、政務公開、立法公開等領域,加上他言行一致,能夠帶頭付諸實踐,這在清末民初的革命黨人中是極為少見的。
二、宋教仁信息公開觀的特色
1.著眼民權保障。晚晴的準民意機關和議會過渡機構——資政院本應享有議決公債之權,但朝廷對借款“悍然行之,不聞有一字之通告”。甚至連修改資政院章程的事,該院本身卻不得與聞。宋教仁對清政府這種隨意侵奪民意機關權利的做法相當反感,認為清政府“竟專委之于一二家奴,不使國民絲毫參與其間”B12,簡直是對國民參政議政之權利的極大侵害和侮辱。因此,必須推翻搞假立憲的清政府,實現真民主共和,才能有效地保證民權。他說:“夫國家有政治之主體,有政治之作用,國民為國家政治之主體,運用政治之作用,此共和之真諦也?!盉13在他看來,國民是國家的主人,政府對國民負責,國民知曉信息、參與政治、監(jiān)督政府,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由于信息不對稱,如果沒有政治信息的及時有效公開,國民是無法參與政治和監(jiān)督政府的。一般來說,信息公開可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政府依職權主動向國民公開信息,另一種是政府依申請被動向國民公開信息。他認為這兩種方式同等重要,都能有效地監(jiān)督政府、保障民權。為此,他推動新成立的民國政府出臺了很多措施。1912年4月,他采納新聞界的建議,向時任內閣總理唐紹儀提議在國務院中設立新聞記者招待所,派工作人員每日中午之后將政府國務會議議定的事項,除了應保守秘密的之外,予以公開發(fā)布B14。這一主動公開信息的措施很有新意,既便利了新聞界的采訪,又能避免政府政策和主張不至于以訛傳訛,更有利于保障國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1913年1月,他針對湖南鐵路國有化之后“人民對于鐵路不能過問,股東權利未免喪失”的問題,向國務院提議設立鐵路參事會,監(jiān)督鐵路公司用人、帳目等事宜B15。民國初期,為了應對列強對中國邊境的侵略,他推動在京各政黨和社會團體成立了聯合籌邊會,并發(fā)起設立了湖南各團聯合籌邊會。在京各團聯合籌邊會組織伊始,便派出代表前往總統(tǒng)府和國務院,詢問政府對蒙方針及一切情況,還每日派代表向國務院了解動態(tài)性消息B16。他將信息公開視為民權與國權連接的橋梁,作為保障國民知情權、參政議政權和監(jiān)督權的基礎,這種認識在盛行政治“秘密主義”的近代中國政壇是十分超前和另類之舉。
2.緊扣政治改良。宋教仁始終認為,反清的種族革命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革命即政治改良遠未成功,中國想要清除原有的政治惡習,吸引政治文明的新鮮空氣,必須通過信息公開將政治引入良性軌道。他指出,以前同盟會是秘密組織,現在國民黨是公開組織,以前處于舊的破壞時期,現在處于新的建設時期,以前對于敵人是拿出鐵血精神與之斗爭,現在對于敵黨是拿出政治見解與之競爭。他大聲疾呼:“選舉的競爭,是公開的,光明正大的,用不著避甚么嫌疑,講甚么客氣?!盉17在他看來,“政治見解”的斗爭是“新的建設時期”的主題,公開的組織、公開的政見、公開的過程、公開的結果是題中應有之義。他通過各種方式反復地宣傳,“黨爭”絕不是政治家相互進行人身攻擊,而是政黨之間公開的政見競爭。公開的、文明的政見之爭,是政治“上軌道”的表現;陰暗的、野蠻的人身攻擊,則是政治腐敗墮落的表現。為此,他將秘密的同盟會改組為公開的國民黨,模仿西方國家公開合法的政黨競爭方式,推動民初首次議會選舉,甚至公開承認自己愿意通過合法選舉來擔任內閣總理。他所做的這一切,均是希望通過良性的政黨競爭,引導民初政治走上漸進、溫和、法治的軌道。可見,他的信息公開觀緊扣于他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具有前瞻性。不僅在民初政壇刮起了一股清新的“宋氏旋風”,而且使他成為了近代中國中央部委財政公開的第一人,中國法治政府、透明政府、廉潔政府建設的先驅,當之無愧的陽光政治家。
3.致力制度建設。宋教仁的信息公開觀不僅僅停留在個體踐行和倫理引導的觀念層面,更難能可貴的是,經過一系列的制度創(chuàng)新,延伸到了具體政治的操作層面??疾焖膹恼洑v可以明顯地發(fā)現,無論他身居何職,均致力于制訂和發(fā)布官職制度。就是在他從事革命斗爭期間,他在戰(zhàn)火中起草的《中華民國鄂州約法》60條,竟然附上了《政務省官職令》《政務省管轄各官署官職令》《各部官職令通則》《參議府官職令》《都督府官制令》《軍謀府官制令》《地方官職令》等7個官職令共95條。在擔任農林總長期間,他認為第一位的任務是調查研究,第二位的任務是制訂以官職為核心的法律制度。他擔任農業(yè)總長不足一年,卻先后制訂和發(fā)布了農林漁墾各廳官制草案,為南京臨時政府各部依法行政和制度化建設設立了樣板。當前,就是在臺灣的行政編制法規(guī)中仍可見他首創(chuàng)的官職制度的痕跡。他還特別重視財政公開制度的安排,認為“內政萬端,而其要莫如財政”B18,“預算制度”和“征稅募債之事”是“國家財務行政之根本”和“立憲政治之精神所在”B19。國會最現實、最直接、最要害的權威來源于對政府財政的制約,“立憲政治之精神”在于政府向國會公開財政預算和決算。為此,他設計和推銷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并通過法律予以確定,使國會財政權落到實處。在《中華民國鄂州約法及官制草案》第41條中,他力主議會議定、審理“會計預算募集公債與國庫有負擔之契約”和“決算”B20,此主張也為《中華民國臨時組織法草案》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所承襲和具體化。他對于財務公開的高度關注和制度化,使他明顯區(qū)別于民初那些只熱衷于擴大國會立法權、任免權,以及那些只空談加強國會財政監(jiān)督權的政治人物,凸顯出他的法治精神。
總之,宋教仁作為中國杰出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和“中國近代憲政之父”,其信息公開觀必然具有鮮明的民主憲政特色。這就是:在指導思想上受到西方自由主義法律思想的影響,在具體操作上致力于法制建設??v觀他的信息公開觀,既來源于個人堅持不懈的道德錘煉,也來源于對清政府專制的反感,更來源于對民主憲政和政治現代化的追求。他在信息公開方面的理論與實踐,與時代潮流合拍,主動性很強、范圍很廣、程度很深,遠遠走在了同時代其他政治人物的前列。
三、宋教仁信息公開觀的局限性
1.刻意的政黨營銷。政黨以執(zhí)政為目標,在代議制民主政體里爭取執(zhí)政一般以參選為手段。它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標和意識形態(tài),針對國家和社會議題有各自的主張,定立政綱展示愿景。政黨制度是近代以來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的政黨制度包括政黨如何組成,如何執(zhí)掌政權、干涉政治以及如何宣傳和組織群眾,以便在選舉和代議機關及其他方面進行合法的斗爭。宋教仁久居國外,閱讀和翻譯了大量的西方民主憲政著作,深諳西方政黨政治運作之術,簡單拿回中國運用。在民初議會政治興起之時,他借助于先進的政黨運作理念和措施,驟然成為縱橫捭闔、舉足輕重的政壇明星??梢哉f,他無論是公開述政,還是公開問政,都相當成功。然而,細細品味他的所作所為,卻無法否認他有刻意的政黨營銷成份在內。特別是他1913年從家鄉(xiāng)返京途中,在各種場合公開指責袁世凱政府“一切政務,多使國民抱種種之失望”,“財政紊亂已達極度”,“外交不堪問矣”,直接將袁世凱政府定位為“不良政府”B21,甚至斷言袁世凱政府比前清政府還要忤逆民意、政治退步。他如此偏激的言論風采,轟動一時;他放大了的政黨營銷,傾動天下。此舉在民初顯得非常新潮和另類,雖然擴大了國民黨的政治影響,但引起了袁世凱政府的極大猜忌和誤解,給許多政治人物很大的壓力,連很多普通國民也不能夠完全理解。所以,宋教仁的信息公開觀往往顯得曲高和寡,也使得他的信息公開實踐“人亡政息”??梢哉f,他的政黨營銷之術,表面上雖然與民初繁榮的公共領域相契合,但民初公共領域實質上是一個虛假、短暫的繁榮。從某種程度上評估,他的政黨營銷之術是“水土不服”的。
2.沖動的個人行為。正確地處理階級、政黨、領袖、群眾之間的關系,對于領袖人物來說至關重要。由于階級往往通過政黨來領導,政黨通常由領袖來主持,領袖人物的一言一行都要對本政黨甚至本階級負責。領袖人物發(fā)布信息,必須慎之又慎,切忌個人行為沖動行事。宋教仁認為,信息公開是他代表國民黨與其他政治勢力以及普通國民互動的有效措施。因此,他經常以個人名義通過報紙公開答復國民的疑問。他首次公開答疑是1911年3月在《民立報》上刊登的《答問津者》,公開回答了一些讀者提出的學術疑問。這在政治上本來無可厚非,由于考證內容和渲染個人甚多,卻有超越政黨、粉飾個人之嫌。在1912年7月之后,他頻繁地采取這一方式,先后在報紙上連篇累牘地發(fā)布了《致北京各報書》《致北京各報館書》《駁某當局者》《答匿名氏駁詞》4篇答辭,公開回應了其他政治勢力以及普通國民有關他個人“運動總理”的質疑,同時也對一些個人政見進行了解釋。他這一連串的公開答疑舉動,成為民初時期政治圈的一大奇聞,甚至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點談資。實際上,他以個人名義進行的一系列公開答疑,不僅沒有起到釋疑解惑的預期效果,反倒越描越黑,給政敵們提供了很多進一步攻擊他個人甚至國民黨的材料。
3.忽視的保密底線。推行政務公開與設置“保密底線”,雖然有悖,卻相反相成。也就是說,該公開的應該公開,該保密的必須保密。晚清的革命黨人是在秘密狀態(tài)下進行反政府活動,大多數革命黨人慎言謹行、不留筆墨,最多也只是革命成功后追憶、補記。宋教仁作為同盟會的重要領導人,卻有公開辯論、演講和寫日記的習慣,留下了一些泄密隱患,實際上也造成了泄密問題。據日本外務省解密的檔案記載,他多次與朋友高談闊論或信件往來,涉及同盟會的秘密問題。他的至少4次談話和2次信件,被日本特務偵悉上報了外務省,涉及竊取機密文件、同盟會領導人行蹤、對孫中山的評價、武裝起義等內容。在他抨擊袁世凱政府的一系列公開演講之中,也隨處可見不可公開或不宜當時公開的秘密事項。特別是他的日記,時間跨度近6年(1904年10月-1907年4月),記錄了大量的同盟會革命過程中的秘密事宜。此舉雖然為日后研究中國近代史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史料,但在當時卻客觀上埋下了極大的泄密隱患。他本人對此也不是完全沒有認識的,他曾在日記中自責:“蓋余誠有好多談之弊,與人談時,無所顧忌,人之愿聞不愿聞,皆所不問。惟信中滔滔而出,甚至忘時誤事,往往后悔。”B22
此外,宋教仁雖然對信息公開的認識相當高,且在信息公開的內容和方式等方面相當前衛(wèi)和頗具特色,但也不可否認,其信息公開觀尚未形成體系,甚至個別地方存在著相互矛盾之處。當然,上述局限與清末民初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程度還不高有關,與當時的政治家們對信息公開的普遍性認識還不夠深刻有關,也與他被刺之后英年早逝在某一方面的思想體系來不及梳理和沉淀有關。對此,我們應該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而不應當求全責備。
四、宋教仁信息公開觀的當代啟示
綜上所述,我們已知宋教仁在清末民初推進民主憲政建設的過程中,對信息公開的內容、方式、功能等方面,進行了理論上的闡述和實踐上的探索。他相當前衛(wèi)和頗具特色的信息公開觀,不僅影響了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和法制現代化的進程,而且為近代中國政治人物樹立了一個公開透明、廉潔守法的典范。今天,我們重溫他的信息公開觀,對于我們在新的形勢下如何推進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司法公開和各領域辦事公開,都具有重要的啟示。
1.信息公開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內在規(guī)定。從政治層面上看,現代化意味著政治權威的理性化,人們參與政治的廣泛性與平等性,必須將傳統(tǒng)社會中的子民、臣民轉變?yōu)橛蟹N種政治權利的公民B23。政治權威的理性化需要公開透明的權力配置,公民參政議政的權利行使需要以知情權為基礎。但是,在舊有慣性的作用下,傳統(tǒng)政治體制下國家控制信息的內在偏好,是不利于公民及時有效地獲取信息的。所以,信息公開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內在規(guī)定,成為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的重要前提。目前,知情權己成為公眾和政府承認的基本人權之一。當年,宋教仁超前的信息公開觀,表明他把握了由傳統(tǒng)政治體制向現代政治體制變革的基本趨勢,試圖用公開透明的政黨競爭來配置政治權力,用知情權的擴大來促進和保障民眾的參政議政權和監(jiān)督權,并落實于具體的制度之中。他看到了信息公開在政治體制變革中的基礎作用和促進作用,并自覺踐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他的一生有力地推進了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和法制現代化的進程。我國當前處于政治現代化和法制現代化的進程之中,應高度重視信息公開工作,大力推進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司法公開和各領域辦事公開,這是落實“權為民所用”理念,建設陽光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我們要在細化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基礎上,通過信息公開,在黨和國家與人民群眾之間搭建一座座溝通的橋梁,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法治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2.信息公開應實現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的互動。生產力的發(fā)展是信息公開的客觀基礎,一定的社會關系是信息公開的基本前提,人的主體意識是信息公開的主觀條件,法制法規(guī)是信息公開得以實現的制度保證。這些說明,信息公開也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過程。在近代中國,由于生產力發(fā)展的程度不高,社會交往不充分,人的主體意識還不自覺,法制供給并不充足,所以全面、徹底地實現政治信息公開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當年,宋教仁有時考慮到中國的特殊國情,采取了積極探索、循序漸進的方法,以政黨政策公開、財政預算決算公開和法律草案公開為重點,從解決具體問題入手,落腳于法制建設,使信息公開成效明顯。當他沒有充分地考慮到國情時,便出現急于求成、拔苗助長的狀況,刻意放大政黨營銷,搞一些沖動的個人答疑行為,使信息公開產生負面作用,不僅讓他個人,而且讓他所代表的政黨受到較大的政治資源和政治威信的損失。以上寶貴的經驗和深刻的教訓,要求我們在今天推進信息公開時,絕不能不顧國情搞“一刀切”、走極端。我們應善于從群眾關注的焦點中尋找切入點,將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結合起來,以現有政策和法律為指導,以黨務公開促政務公開和司法公開,以政務公開和司法公開促各領域辦事公開,并及時將實踐經驗總結提升為新的政策和法律,由此實現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的互動。
3.應實現信息公開與保密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從長遠看,信息公開的不斷擴大是時代發(fā)展的趨勢,而這一發(fā)展趨勢并非毫無限度。信息公開的限度是保密,如果信息公開突破了保密這一限度,必然會嚴重削弱信息公開的固有價值。所以,如何正確地處理信息公開與保密之間的關系,一直是長期困擾各國政府的一個重要問題——要么是“保密過度”阻礙了信息公開,要么是“公開過度”威脅到國家安全,或者是對“敏感信息”的保護缺失,或者是信息公開保密審查制度執(zhí)行力度不足。當年,宋教仁注重了信息公開的積極價值,而相對忽視了信息公開的保密限度,造成了一些泄密問題,帶給我們深刻的警示。在當前推進信息公開的過程中,必須摒棄“越公開越科學”或“保密壓倒一切”的片面認識,應以“公開是原則,保密是例外”為指導思想,合理地銜接、科學地界定信息公開與保密的界限,根據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實現信息公開與保密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
【 注 釋 】
①劉量衡:《生命真相》,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年版,第5頁。
②③④⑤⑥⑧⑩B11B12B13B14B15B16B17B18B19B20B21B22郭漢民:《宋教仁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88、214—215、464、18—19、333—334、565、292、415—416、306—307、547、464、464、552、542—543、550、273、415、545—550、900頁。
⑦吳相湘:《宋教仁傳》,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140頁。
⑨馮天瑜:《法政大學留學生與鄂州約法》,《人民政協(xié)報》2011-10-10(08)。
B23舒國瀅:《法制現代化的理論基礎》,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版,第53頁。
(編校:余學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