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鮮珍
【摘要】初中地理相對其他科目學習難度較大,因為學生不僅要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地圖分析能力,這樣才能達到課堂教學目標,滿足學生今后的學習需求。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初中地理課堂電子地圖的教學應用展開探討。
【關鍵詞】電子地圖 初中地理 應用方法 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191-01
素質教育的推行對初中地理教師提出更多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要掌握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并制定出有效的教學方案,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改善他們的學習方法,提升電子地圖的應用能力,以滿足學生今后的學習需求。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給予學生更多參與地理知識的學習機會,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以達到課堂教學目標。
1.創(chuàng)新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模式
初中地理教師在開展電子地圖教學時,應該要做好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提升課堂的吸引力,讓學生能夠投入到相關知識的學習中來,以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達到新時期初中地理教學要求。創(chuàng)新地理教學模式,教師就要轉變教學理念,將電子地圖應用能力與地理理論知識結合,給予學生更多空間開探索地理知識奧秘,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此外,教師還要增強自身專業(yè)水平,運用更完善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掌握電子地圖應用方法,提高初中生地理知識的整體應用能力。
例如筆者在為學生講解“比例尺”這一概念時,許多學生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從而增加他們學習地理地圖的難度。在這樣的狀況下,筆者采用多媒體中的電子地圖形式向學生展現地圖的變化,隨著地圖圖像的放大,地圖中的面積與實際地理面積之間的比值縮小,則它的比例尺就會變大,相反則會變小。在利用電子地圖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測量,比較一下地圖變化后的數據,從而得出相應的結論,加深學生對比例尺的認識,以達到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目標。
2.豐富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內容
傳統(tǒng)地理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死板,選擇的教學內容大多來源于教材,其內容的豐富性有時存在欠缺,因此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不斷豐富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內容,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豐富地理課堂教學內容,教師要堅持開放性原則,可以通過網絡來為學生搜集相關的地理知識,拓寬學生的地理知識眼界,為他們今后相關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例如筆者在講解“地球的公轉”時,由于該知識比較抽象,許多學生難以準確理解,導致他們逐漸失去學習信心。面對這樣的狀況,筆者改變原有教學方式,采用電子地圖方法來提升學生對這一知識的認識。首先筆者先用地圖定位自己所在城市坐標,然后再逐漸將其放大到中國地圖之上,然后再放大到地球之上,接著將其放到太陽系之中。在出現太陽系之后,畫面中的地球會隨之運動,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地球在圍繞太陽做周期運轉,這樣的運轉方式就被定義為公轉。通過該種形式的講解,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地球公轉這一含義,使地理知識變得更加直觀、易懂,大大降低他們的地理學習難度,更好滿足他們今后地理知識的學習需求。
3.做好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實踐
初中地理課堂應該要具備開放性,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鼓勵他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將地理知識更加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這樣才能達到地理教學目標。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要做好課堂電子地圖應用實踐教學工作,讓學生對電子地圖有著更清晰的認識,使其更清楚明白的掌握地理知識,敢于發(fā)散思維、逆向思維,利用原有知識進行聯(lián)想,拓展地理知識面。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中能夠積極引導學生配合課堂上進行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找到適合他們自身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地理課程學習效率。
比如筆者在為學生講解“熱帶季風氣候”這一知識點時,就利用印度的高溫天氣來做導入,讓學生通過電子地圖來了解印度的地形、所處地理位置、降水狀況等,學生在地圖上能夠很快找到相關數據,然后筆者讓他們自己先分析是什么原因導致印度氣溫比較高?熱帶季風氣候又有什么特征?熱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有什么異同?學生在這樣的引導下會逐步發(fā)現氣候與氣溫、降水之間的關系,利用地圖來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最終達到地理課堂電子地圖應用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課堂實踐應用能力。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師在開展電子地圖講解時應該要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這樣才能激發(fā)他們參與地理知識學習的熱情,掌握更多科學的方法,最終達到教學目標。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豐富地理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的魅力,逐步增強地理中電子地圖的實際應用能力,實現理論與知識的結合,提升地理學習水平,為今后地理知識的學習奠定扎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