凃詠梅
【摘要】家庭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途徑。而家長文化建設是創(chuàng)新和豐富家長學校活動的載體,是不斷提高家長學校辦學質量的途徑。為促進家長學校文化建設,文章具體思考了如何加強家長學校文化的建設。
【關鍵詞】家長學校;文化建設;家庭教育
一、規(guī)范家長學校的各種文化
(一)組織文化
為使家長學校更具規(guī)范性和生命力,健全組織機構,首先,學校建立了家長學校校務委員會,由校領導主持家長學校的全面建設,負責家長學校的定向把關,校領導及學校骨干教師共同組成領導成員,負責家長學校的日常工作。家長學校校委會定期組織各項政策法規(guī)的學習,策劃各學年不同階段家長學校的工作任務,從組織層面較好地保證了家長學校領導有力,各項工作開展有序。
(二)陣地文化
學校育人環(huán)境良好,彰顯家庭教育現(xiàn)代化氛圍。學校有關組織機構、工作計劃、規(guī)章制度等懸掛上墻,有固定的家庭教育宣傳欄,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固定的授課地點。在家長學校辦公室設置了書架,購置與家長學校有關的書籍,主要有兩類書:一類是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籍,一類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和家長的書籍。設置親子活動操場、親子文化廊、親子環(huán)保廣場、親子圖書角等。
(三)制度文化
為確保家長學校每項工作落到實處,首先要完善管理制度。學校制定完善了《家長委員會工作職責》《家長教育行為規(guī)范》《家長學員學籍制度》《家長學員考勤制度》等規(guī)章制度,明確家長委員會參與家長的職責、范圍,制定了家長學校章程,逐步實現(xiàn)家長學校制度化、科學化。例如:當學校飯?zhí)靡M準入企業(yè)后,定期召開家委會,聽取家長代表對公司管理、衛(wèi)生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意見。又如:每次專題講座要求完成相關作業(yè),班主任負責考勤,授課教師負責課后反饋學習情況,反饋形式有書面作業(yè)、參與體驗等,提高了家長學校辦學質量。授課出勤率98%,家長滿意度90%。
建立評價機制。激勵家長參與和改進家庭教育的熱情。家委會成員的產生,采取“個人申報-班主任推薦-學校批準公示”程序。
建立檔案管理制度。有關家長學校的各種文件、信件,有關講話稿、會議記錄、講師的備課材料、各項制度、表格等都嚴格分類加以整理保管存檔,實行規(guī)范化檔案制度管理。
(四)活動文化
文化需要氛圍的營造,也需要時間的沉淀,文化的核心價值在于培育人。人在建構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在開展家長學校系列活動過程中,我們力求不斷為家長學?;顒幼⑷胛幕兀纬勺约旱奈幕厣?。我們攜手創(chuàng)建綠色校園(家庭)、書香校園(家庭)、平安和諧校園(家庭),共同營造家校之間文化氛圍,使師生、家長共同進步,和諧快樂。
二、建設專業(yè)的講師隊伍
家長學校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專業(yè)教師隊伍的建設。家長學校講師隊伍由專家講師團、教師講師團、家長講師團和學生講師團共同組成。通過專家講師、名家引領開展科學化教學,并對教師、家長和學生講師團進行相應培訓,提高講師團家庭教育專業(yè)水平,形成規(guī)范化教學。
(一)專家講師團,科學引領
通過專家引路的方式,改變家長觀念,提升家教水平,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對家長的教育功能,全面提高學校教育工作的實效。比如可邀請講師團作關于《做最好的家長——培養(yǎng)孩子的綜合素養(yǎng)》《讓孩子快樂進入小學》《教子成功從培養(yǎng)習慣開始》《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防溺水安全教育講座》等講座,組織教師參加家庭教育大課堂。通過專家引領,引起家長的共鳴,喚起家長的責任心和愛心,改變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觀念。
(二)教師講師團,課程教學
要充分發(fā)揮家長學校這所成人教育機構的引領作用,搭建家長之間相互交流、互動提高的平臺,有效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師資是家庭教育課程開設的關鍵。學校要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資源,組成相對穩(wěn)定的教師隊伍。比如利用每學期的課余時間開展家長培訓業(yè)務交流,就如何授課,如何讓家長更好地投入到課堂等問題開設沙龍,組織有經驗的教師進行交流。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制定年級家長培訓主題內容,給家長授課,讓家長真正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真正改變家庭教育的方式。班主任應就本班情況同家長交流,并結合科任教師介紹本學科情況和學生學習、課堂表現(xiàn)等,要求家長填寫反饋表,建言獻策,提出合理化建議。
(三)家長講師團,資源互補
家長是孩子的首席教師,但家長沒有“上崗證”,常常缺乏家庭教育的專業(yè)技能。學校應根據(jù)家長不同的職業(yè)特點,整合家長資源,成立家長講師團。家長講師團可利用家長會、QQ群、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開展育兒心得的交流,將自己優(yōu)秀的育兒案例、心得、經驗等編寫成教育案例閱讀分享,進行實踐化的家長自我教育。
家長講師團結合學生實際,利用各自職業(yè)的有利資源,別出心裁,以不同的形式開展豐富的“家長講壇”主題教育活動,零距離與孩子交往,擔任學生的校外輔導員,通過多種方式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更好地為學生成長提供優(yōu)質高效的教育資源。在“家長講壇”中,家長結合自身職業(yè)特點,為學生進行相關專業(yè)知識培訓。家長講師團應面向本班家長學員交流家庭教育共性問題,介紹教子經驗,通過學習身邊優(yōu)秀的榜樣,相互感染,共同進步。不同年級要制定符合本年級特點的研究主題,從不同的角度,因勢利導,和家長溝通,共同探討家庭教育問題,匯報學生學習現(xiàn)狀和取得的點滴進步,以及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應改進、注意的方面。
家委會成員應和教師一起就班級建設、培養(yǎng)孩子、家校溝通等方面進行討論。家長應該積極發(fā)言,提出建議,獻計獻策,氣氛活躍,從而使家校合作成為常態(tài)。如此良性循環(huán),就會出現(xiàn)問候多了,埋怨少了;笑臉多了,指責少了;收獲多了,委屈少了等現(xiàn)象。制度化的家校合作改變了家長觀念,形成了教育合力,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
(四)學生講師團,聆聽心聲
家長學校本著一切從孩子出發(fā),一切為了孩子的理念,可成立一支學生講師團。學生講師團通過家長會等途徑向家長講述心聲,讓家長更加了解自己的想法,更新教育觀念和方法。
三、科學開展家長學?;顒?/p>
(一)活動內容的立體化
1.基本教材
家長學校在使用教育局指定教材的基礎上,還可合理選用其他的通用教材。如廣州建設六馬路小學家長學校使用廣州市教育局指定教材《廣州市中小學家長學校教材》,同時還選用全國中小學家長學校推薦的通用教材《父母課堂》。
2.校本教材
結合各校實際,根據(jù)各年級不同的特點,創(chuàng)辦校本教學體系和教材。自編教材,形成家長學校校本課程教材。由年級老師集體備課,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征,教育的現(xiàn)實問題、熱點關注、時代特征、學校的特色、學校實際情況等編寫校本教材。
如廣州建設六馬路小學家長學校自編的教材有:一年級《如何進行幼小銜接》,二年級《好習慣,伴我行》,三年級《習慣培養(yǎng),從細節(jié)做起》,四年級《學習有方法,成績可提高》,五年級《關注閱讀 學會共讀 共同成長》,六年級《情商養(yǎng)成和一致性溝通》等。此外,校本教材教子心得集《相伴成長 靜待花開》經過優(yōu)秀家長學員們的投稿、編輯,也正式出版發(fā)行。
(二)活動形式的多樣化
1.突出主題,有針對性
在深入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jù)不同的學生、不同類型的家長,有針對性地舉辦各種類型家長學習班,以提高家長學校的實效。
新生家長學習班。每年新生入學之前,學??膳e辦新生家長學習班,傳授教育學、心理學基本知識,明確怎樣做好孩子入學的準備工作,怎樣幫助孩子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使新生更快更順利地適應學校生活,對家長進行指導。
畢業(yè)生家長學習班。根據(jù)畢業(yè)班的特點,重點作《怎樣的畢業(yè)生才是合格的畢業(yè)生》《臨近畢業(yè)學生的心態(tài)分析和我們應該注意的問題》《如何做好小學與初中的銜接工作》等講座。
2.抓住熱點,有時效性
面對信息社會,學校應與時俱進,利用家長學校公眾微信平臺、校園網(wǎng)站、QQ群等多種途徑進行家校宣傳,溝通,教學分享,形成正驅動。另外,還要舉行網(wǎng)上教學活動,利用班級、年級、講師團的微信群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特點進行教學活動。這樣既節(jié)省時間又提高效率,必定受到家長們的歡迎,取得較好的效果。
四、結語
家長學校是提高家長家庭教育素養(yǎng)的搖籃,是聯(lián)系學校、家庭的紐帶。我們要扎實做好家長學校工作,把家長學校建設成學習平臺、交流平臺、資源平臺、合作平臺、發(fā)展平臺,積極發(fā)揮家長學校的作用,從抓家庭教育做起,促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高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宋芳昌.淺議家庭教育與和諧校園的構建[J].教育革新,2007(07):21.
[2]谷毅,趙緒文.家庭和學校道德教育的沖突與銜接[J].課程教育研究,2016(30).
[3]孫云曉.走出學校與家庭教育的合作困境[J].人民教育,2015(21):19-20.
[4]史峰,趙銀祥.校園暴力與家庭教育法制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2(24):19.
[5]許向東.如何在生活中正確把握教育規(guī)律[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10):95.
[6]袁衛(wèi)華.農村貧困家庭教育投資解析[J].統(tǒng)計研究,2008,25(06):110-112.
[7]徐春富.教育必須先教“成人”再教“成才”[J].各界,2007(06):45.
[8]鄭捷.臺灣學校中的“家庭教育”[J].政協(xié)天地,2007(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