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后,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影響我國經濟的發(fā)展。政府大力對農村金融市場的扶持,金融支農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我國農村多層次的金融機構、多元化的金融工具與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逐步完善的信用機制促進了農村的發(fā)展。然而,農村市場出現了金融主體乏力、資金外流、信貸管理機制不全、風險保障機制缺失、農村金融創(chuàng)新滯后等現象,為此,我們提出從轉變金融機構的商業(yè)化觀念,出臺政策與推廣新型互聯網金融模式、探索有效的信貸支農模式、重塑金融生態(tài)圈等途徑支持金融惠農。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金融支農 效果 評價
近幾年,我國經濟增長保持平穩(wěn)增長,農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政府大力支持農村經濟,多次出臺相關文件縮小城鄉(xiāng)差距。農村經濟的核心是農村金融,各個國家形成有自身特色的農村金融體系,如美國的政府需求導向型體系、法國的“4+1”模式、日本的“2+1”合作依托支農模式等。商業(yè)銀行、農信社與新型農村金融組織構成了我國的多層次金融體系,2015年農發(fā)行貸款余額增加了3460億元,同比增長10.1%??赊r村的資金量太大,現有的融資路徑難以支撐整個“三農”的資金需求。發(fā)展中國家的政府干預是制約農村金融市場的因素之一,Cole(2004)研究發(fā)現印度借款者在政府選舉年份像金融機構借款的概率高和還款率降低。且過分干預容易導致農業(yè)信貸的扭曲。經濟形勢的變化和農業(yè)發(fā)展所面臨的狀況致使大家對金融支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當前中國金融服務“三農”的深度較淺,覆蓋面不廣,中國的金融支農目前處于瓶頸位置。如何擺脫支農的瓶頸提高農村的經濟效率,這個問題亟需解決。我們將對金融支農現狀進行分析,闡述其支農的效果,探究制約金融支農的根源,得到相對應的解決策略,從而改善金融支農的現狀。
一、互聯網金融進程中的金融支農效率分析
農村金融體系直接關系到農村金融支農的效率,我們將從農村金融機構與工具的規(guī)模結構和農村金融市場的利率機制與信用環(huán)境等方面分析支農效率的現狀。
(一)多元化的農村金融機構
2015年金融新風波不斷,新政新局導致2016年金融新改革,“三農”一直是政府支持和研究的永恒話題。農村金融機構因互聯網金融新模式打破了原有體系的平衡。2006年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增加了農村的融資渠道。截至2015年,3676家的全國農村金融機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農村商業(yè)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與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比例是2:1。政府的規(guī)范性政策與民營銀行政策的放寬,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與村鎮(zhèn)銀行的增速放緩?;ヂ摼W金融的P2P網貸、阿里小貸遵循“二八定律”,主要服務對象是中小企業(yè)與農戶等。而農村金融機構與當前農村市場需求不匹配,金融機構的城市化與信貸權限的集中化以致機構服務的覆蓋面呈下降趨勢。雖說網絡借貸可解決部分資金,但互聯網不是所有人群會用。多樣化的農村市場主體決定了金融機構的多元化,經濟效益與成本制約下,現有金融機構亟需有效提升服務覆蓋面和滲透率。
(二)農村金融工具的規(guī)模與結構
經濟的快速增長以至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2014年末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增長8.5%。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了1442萬人,農村存款與貸款規(guī)模也不斷增長。農信社的改革、郵政儲蓄銀行的擴張與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的建立,農村金融市場競爭力越來越激烈。盡管農村存、貸款都增長迅速,但是高成本或是利益的趨勢,農村金融機構存貸比整體下降。眾多機構出現嚴重的目標偏離現象,農村資金外流現象嚴重。各家機構不再單一的使用存款與貸款賺取利潤以保持機構的發(fā)展,紛紛采用多元化金融工具。如打包理財產品、購買債券、協議存款等,或是與其他銀行合作。如2006年郵政儲蓄銀行與農業(yè)發(fā)展銀行合作簽訂了“協議存款合作協議”,通過協議存款形式將資金輸送給農業(yè)發(fā)展銀行,以實現資金回流農村。然而這些新型工具對現有的農村機構而言,發(fā)展難度較大,效果不是很明顯。
(三)農村金融市場的利率機制
20世紀90年代人民銀行開始對利率進行改革,放寬對其的直接管制,不斷擴大利率的浮動區(qū)間以讓金融機構有更大自主權。2012年進入加速階段,調整存款的上限,取消金融機構貸款下限。2015年存款利率上限全面放開,5年期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利差由1993年的9.5%縮小到2016年的2.2%,利差的減少增加了收入,變相增加消費。政府對扶貧貼息貸款的大力支持,為在全國開展的農信社改革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提高資本充足率。利率化改革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效益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將產生重要的影響,使農村金融機構在可持續(xù)發(fā)展下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信貸支持力度。然而農村市場利率有一定的扭曲程度。農村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qū)業(yè)務難以開展。據測算,農村信用社在農村地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最低貸款利率在沿海8.8%,農業(yè)主產區(qū)為11.5%,而貧困地區(qū)高達16%,網絡借貸的利率也高達近11%。且富人的覬覦、發(fā)貸機構的違規(guī)或是政績的蛋糕致使扶貧貼息貸款難以到達農戶手中。
(四)農村金融的信用環(huán)境
農村金融市場帶有濃厚的政府色彩,部分地方政府為利益而強制要求金融部門放貸,企業(yè)的欠貸、逃債行為被縱容保護,還貸率較低。金融機構利用漏洞違規(guī)在農村亂設代辦網點,高額收費,強行攔截農村資金的正?;亓?,擾亂農村金融市場,削弱了農村信貸資金的力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導致農信社發(fā)放的眾多農業(yè)基礎設施和農田水利建設貸款形成呆賬。且領導班子的頻繁調整,出現新官不理舊賬的嚴重現象。且借貸企業(yè)利用改制之際直接或變相逃廢債務,認賬不認還的現象頻發(fā)。此外,農戶的信用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信用立法和執(zhí)法的忽視,缺失的信用法律體系、職責的互推、執(zhí)行力不強的金融部門等是造成農村金融信用環(huán)境惡化的重要原因。
二、互聯網金融進程中的金融支農問題
(一)萎縮的農村金融主體與乏力的服務競爭
商業(yè)金融信貸追求的高利益與農業(yè)的高風險性和弱質性之間的矛盾導致當前農信社大量撤并農村鄉(xiāng)鎮(zhèn)網點,網點數整體收縮。且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出現,增加了很多的融資渠道。傳統(tǒng)銀行紛紛棄農,開辟新業(yè)務抗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的地位不明確,農村信用社成為承擔農村金融服務使命和壟斷農村金融資源的主干力量,“一農”服務“三農”的局面難以被打破。而包袱沉重、基礎薄弱、資金實力不強、經營困難的農信社以當地經濟與客戶需求創(chuàng)新新產品,可過高的成本極大地制約了對“三農”的支持力度。缺乏有效擔保的農戶大多開始選擇網絡理財渠道,可政府在加強網絡借貸的監(jiān)管,農村金融主體萎縮現象嚴重。
(二)過分的資金外流
少而見效慢的投資項目大量減少居民收入,大多人資金開始轉向。而農村的多元化資金需求與供給難以匹配。國有商業(yè)銀行貸款的嚴格限制,郵儲的只存難貸,農信社的多存社員貸,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的只貸不存,網絡借貸的高成本高利率等造成農村金融資金大量外流或是流入網絡渠道,農村資金供求嚴重失衡。如2014年某縣聯社年底存款余額48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5億元,99.7%的富余資金全投入縣外,而省外更是占據78.6%。
(三)困阻的信貸管理機制
困阻的農村信貸管理機制以致農村貸款存在一定的缺陷,農村金融機構難以開展工作,加劇農村資金的供需矛盾。國家大力對金融機構進行管制,機構出現收縮、人員精減等現象。各家商業(yè)銀行上收的審批權限與套用政策的一浮到頂貸款利率造就高風險低盈利的農戶貸款更難以被審批,資金更難以進入農村。農產品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同時農戶的貸款需求向規(guī)?;瘜I(yè)化方向轉變,不再是原本的“春放秋收冬不貸”。小額農貸聯保貸款還是原來的設計,還貸機制比較死,跨年度的還貸幾乎不可能,當年借當年還的機制可能會使部分農戶損失很大一筆收入。而高成本運營,或是責、權、利得不對等,或是風控與“聯富不聯窮”的矛盾,或是農戶的道德風險等導致金融機構“慎貸”和“懼貸”。此外,民間借貸可對農村市場填補一定的市場空白,可地位不合法。P2P網絡借貸小額、快速,可頻頻暴露問題。
(四)缺失的農村保障機制
全國近9000家融資擔保機構,每家擔保機構平均在保余額3.14億,未能有效發(fā)揮乘數效應?!吧ⅰ⑿?、弱”的擔保機構無法滿足農村中小企業(yè)的正常融資擔保需要,且過高的抵押擔保條件將眾多農業(yè)或是小規(guī)模的農戶拒之門外。雖政府部門大力支持農業(yè)保險,更是提出很多完善農業(yè)保險的制度,但因賠付率高與回報率低,保險公司的農業(yè)保險業(yè)務逐漸縮水。保險對農村經濟的風險補償作用幾乎喪失殆盡。自身承擔農業(yè)風險的農戶難以保證得到固定收益,也無法獲得優(yōu)惠的農業(yè)貸款。
三、金融支農發(fā)展的對策建議
弱質性與規(guī)?;l(fā)展的農業(yè)、商業(yè)化追求的金融機構、新型化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決定了有必要在市場化取向的改革中,配合行政主導機制,通過一攬子制度設計或政策安排,破解金融支持“三農”的瓶頸制約。
(一)轉變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商業(yè)化觀念
政府引導重點引導各類資本到金融服務空白和競爭不充分地區(qū)設立機構、開辦業(yè)務,給予此類機構更多的政策、利率優(yōu)惠支持,構建適度競爭機制,完善競爭格局。轉變農村金融組織商業(yè)化思想,盡可能避免目標偏離現象出現。確立民間借貸的法律地位,發(fā)展非正式金融,為“三農”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服務主體。與此同時,對網絡借貸平臺加強監(jiān)管,對有專門針對農戶發(fā)放貸款的平臺給予部分獎勵。
(二)再造農村資金供給和回流機制
農業(yè)的高投入、低產出的特征決定了其資金運營成本高、風險高,效益低的特點,金融資本的逐利性和農業(yè)較低的產出特征形成天然矛盾,資金逃離農村是資金逐利性的理性和必然選擇。因此,應制定財政(支農貸款財政貼息或貸款風險補償)、稅收(涉農貸款稅收減免和優(yōu)惠)、貨幣政策(央行對涉農金融機構實行利率優(yōu)惠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等在內的一攬子經濟政策,引導資金回流農村。
(三)推廣新型互聯網金融模式
各地方政府大力宣傳互聯網金融模式,因地自宜地推動手機支付、網上銀行、以支付寶為首的第三方支付方式應用。同時依據不同的需求研發(fā)適宜的支付產品。開設相關教育培訓,了解最新的P2P與阿里小貸網絡理財渠道,增強信用觀念與提高信用意識,有選擇性的選擇不同的融資渠道融資。同時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鼓勵農戶網絡銷售,提高資金回籠效率。
(四)探索有效的信貸支農模式
我們可借鑒法國的“4+1”、日本的“2+1”合作依托支農與蘇丹國民伊斯蘭銀行“公司+農戶”模式,通過改進授權授信方式、強化信貸激勵機制、建立信貸免責機制、下放審批權限等方式,在現有的擔保形勢下積極探索新型的信貸支農模式,如“公司+基地+農戶+擔保”和“行業(yè)協會+聯?;?銀行信貸”模式等。人人貸平臺采用的實地、機構或信用擔保標的對借款人審核,也是可借鑒的支農模式之一。創(chuàng)新信用模式,提高小額農貸覆蓋面,打通供給與需求的連接渠道,實現現實的信貸需求愿望,將滯留于金融機構的閑置資金轉變?yōu)楝F實的信貸投放。
參考文獻
[1]古學彬.國外農村金融支農模式評述與啟示[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6).
[2]趙巒,孫文凱,農信社改革對改善金融支農的政策效應評估[J].金融研究,2010(3).
[3]張振海,茹少峰.陜西省金融支農效率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1(7).
[4]張杰.中國農村金融制度調整的績效:金融需求視角[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巴曙松,趙茂等.欠發(fā)達地區(qū)農戶信貸參與及規(guī)模的影響因素——基于云南地區(qū)的調查數據分析[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
[6]古潔.農村貧困地區(qū)金融扶貧策略研究——以海南省為例[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6(4).
作者簡介:李姣(1988-),女,漢族,湖南衡陽人,任職于廣州工程技術職業(yè)學院國際金融專業(yè)教師,研究方向:小額信貸、互聯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