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要】在我國《物權法》某一條規(guī)定動產物權變動從基本內容上沿用了原本的《合同法》其中的一條,這一條確切規(guī)定為:在動產物權變動的條件下,交付行為是其主要的依據(jù)內容,但現(xiàn)階段我國有關于交付的法律方面并沒有在立法中體現(xiàn),簡單的說,就是還未形成在債務合同之外的物權合意。
【關鍵詞】物權變動模式 交付行為 效力
我國《物權法》在某條明確指出動產物權的具體規(guī)定,即動產物權的變動,除了法律上特殊的規(guī)定之外,其交付行為與效力一同產生。在《物權法》明確規(guī)定之前,我國的民法就已經規(guī)定,除了法律或者合同雙方另有約定之外,進行財產轉移,其最終的所有權自交付行為開始時就算真正意義上的轉移。通過對物權法以及民法通則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物權法并未對物權合同轉移的雙方作出保護,只將其簡單的表述為“法律規(guī)定除外”,在物權法的內容中,債權注意模式仍舊存在。
一、交付行為在我國法律中的含義
交付,即“物權轉移”,簡單的說,就是將物品所有權按照法律規(guī)定或者以合同的形式進行轉移。在轉移雙方都存在合意時,交付行為會使所有權產生轉移并且具有法律效益,從反方面來講,若其中的一位當事人并未有轉移的意愿,而是有其他的意圖,比如,貸款、租借等,這時并不會產生法律效益,沒有實際意義上的物權變動。交付行為產生實際上的法律效益最終取決于合意雙方的意愿,那么這種交付行為從屬于法律還是個人行為,至此還存在爭辯。
作者認為不管法律上是否承認交付行為,當事人雙方意愿是物權變動的動力根源,在交付行為產生的過程中,已經存在物權變動的意愿,且具有合同效應。換一種方式來講,就是物權變動行為并不只是因為交付合同存在而存在,而是在進行實際的交付行為之前在合同中就已經達成共識。
二、動產物權中交付與效力的關系
作者認為,形式主義是目前我國動產物權變動的恰當方式,考慮到我國并沒有純粹主義的習慣,合意雙方在沒有其他特別約定的情況下,大多數(shù)的交易雙方并不會僅僅憑借合同就認為協(xié)議已經達成,成功轉換所有權。在物權轉移甲方正式履行合同時,物產上的變動才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由上述分析得知,物產變動的形式主義不會過多的干涉合意雙方的自由,也能夠較好的體現(xiàn)出當事人雙方的意愿。因而,在物產權變動時,交付行為具有實際上的存在意義。但其存在并不是由于公示需要,而是交易規(guī)則、交易習慣、交易觀念上的有機統(tǒng)一體,比較能夠體現(xiàn)出交換雙方的意愿。因此,在我國《民法通則》中的第23條內容規(guī)定,我國的動產物權變動一直都遵循交付轉移規(guī)則。物權變動雙方的變動是其內容利益的分配,之所以公示是因為其能夠保障交易安全,在未有第三方參與的情況下,公示并無過多意義。在我國《物權法》中第26、27條明確規(guī)定占有改定等狀況下,不發(fā)生物權公示,但立法者必須認同物權變動效力,在此基礎上的物權變動,可以明顯看出并不是公示效力的使然,其代表著力量。因而,通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交付以及交付行為是動產物權變動公示與物產變動的效力并沒有直接必要聯(lián)系。
三、《物權法》中交付行為中的不足以及改善措施
《物權法》中的第26條法律規(guī)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之前,前三人依法占有該動產,負責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逼湔J為,這僅僅只是對指示交付內容規(guī)定。要求第三方返還,在返還請求權,這樣規(guī)定是為了解決第三人占有的問題。
問題還在于《物權法》第26條僅僅限定在于“動產由第三人依法占有”的情況下,而且只能存在以下幾種指示交付:第一種即轉讓人系間接占有人(如出租人、出借人、寄托人)時,可將他基于占有媒介關系(租賃、借用、寄存)所生債權返還請求權讓與受讓人,以代交付。這種返還請求權的讓與同時為間接占有的移轉。應注意的是,這種情形并非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的轉讓,而是受讓人因取得動產所有權,發(fā)生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第二種即轉讓人既非間接占有人,亦無其他可讓與的返還請求權,僅有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例如遺失A表并不知在何人之手。在此種情況下,大多數(shù)認為轉讓人得讓與其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以代交付。其原因有兩種:第一,將所讓與的返還請求權不以對特定第三人為限;第二,對于第三人的返還請求權包括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第三種即動產所有權證券化時,其所有權的移轉必須交付該證券,以代該動產之交付。
四、結束語
作者認為:從我國現(xiàn)存的法律制度體系、法律目的以及法律計劃上來講,我國的法律制度并未直接承認物權轉移行為,最高法院出臺的司法條例也與現(xiàn)階段實際的物權變動行為不相符,再加之物權理論無法對合同法中的多條相關法律做出合理解釋,因此,其解決方案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分析。
參考文獻
[1]劉競元.不動產交付占有物權變動效力的證成與其對抗力分析[J].政治與法律,2015(10):30-44.
[2]徐亞之.物權行為獨立性與無因性之檢討——兼論我國物權變動立法模式之選擇[D].華東政法學院,2015.
[3]張瑾.房屋交付法律問題研究——物權變動模式理論視角下的分析[D].南開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