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一條東去的河流,攜帶遠(yuǎn)古的歷史、燦爛的文明,流過甘谷,流過甘谷的大像山,這條河流叫渭河。一條西來的古道,馱載異域的風(fēng)情、他鄉(xiāng)的佛陀,經(jīng)過甘谷,經(jīng)過甘谷的大像山,這條古道叫絲綢之路。
山水與古道,自古親如一家,情同手足。千百年來,悠悠渭河,滋潤著大像山;茫茫絲路,裝點著大像山。而這座站立在中國父親山——秦嶺西端的隴右名山,也深情地遙望著渭河的潮漲潮落,記錄著絲路的榮辱興衰,也收藏著甘谷的人文歷史、風(fēng)土人情。一座大像山,半部甘谷史。
然而,大像山真正讓世人記住的,是那座石胎泥塑的盛唐大佛,他讓大像山真正擁有了盛唐的雍容華貴和壯觀。
一個云淡風(fēng)清的秋日,我輕輕走進(jìn)大像山,踏進(jìn)山門的瞬間,回望了一眼來時的路。遠(yuǎn)處的渭河,內(nèi)斂著深沉的美麗,流淌著歲月的故事;山下的水上公園,倒影著山間的景致,裝點著今人的思想。大像山上,秋光流韻,梵音渺渺,一派現(xiàn)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的景象。這樣的時光,離紅塵很遠(yuǎn),離心卻很近。
一位身著僧袍的和尚,手捻佛珠,邁著禪意的腳步,從我眼前緩緩走過。那如風(fēng)的背影,慢慢融入山中,好似一幅筆墨淺淡的插圖裝幀在大像山的歷史記憶中。
大像山,因其山巔修鑿的一尊20余米高的大佛像而得名,也因這尊大佛像而名揚四海。然而,在甘谷,關(guān)于大像山的名稱,還有另外兩種叫法:文旗山和大象山。一個來自民間,一個來自宗教。在民間它被稱為文旗山。文旗山與其東側(cè)的簸箕山統(tǒng)稱旗鼓山,兩山一左一右,猶如兩面迎風(fēng)招展的旌旗。自古崇文尚武、任俠好義的甘谷人就把攀升于右的叫武旗山,把飄揚于左的叫文旗山。左文右武,文張武弛,實則寄寓了甘谷人崇文尚武的美好情操。而關(guān)于大象山的叫法,實際上是20世紀(jì)90年代初,大像山請時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的趙樸初題寫山名,趙老依據(jù)釋迦牟尼“乘象入胎”的傳說,題為“大象山”。如今這方牌匾就鐫刻在大像山下,于是也有人稱大像山為大象山,雖然讀起來一樣,聽起來相似,但含義卻大相徑庭。而在甘谷,當(dāng)?shù)厝艘廊涣?xí)慣稱這座山為大像山。
一枚經(jīng)秋的紅葉,如血,痙攣的葉脈,仿佛訴說流年的悲欣;一叢霜染的黃花,好似易安夫人清麗的面容,以絕塵的姿勢詮釋秋的內(nèi)涵。山寺的鐘聲,空遠(yuǎn)遼闊,仿佛來自天堂,安撫孤獨的旅人,溫暖故人的心懷。
不知不覺間,我已來到大佛腳下。我看到一個燒香的婦人,帶著一顆很窄的心來了,匆忙間,將靈魂藏在蓮臺下,又飄忽地離去。梵音是永不停止的,千百年來,只有大佛眼前的紫丁香和白皮松,才能深悟它的空靈和韻致。飄渺的煙霧載著云夢般的世事遠(yuǎn)去,無影亦無痕。我靜靜地仰望大佛,凝視大佛。山風(fēng)掠過耳畔,我仿佛聽到了1600年前鏨子擊打巖石的聲音。那是大像山的第一代開拓者們,在幾百米高的懸崖峭壁上,年復(fù)一年,日復(fù)一日地為佛立傳、命名。這里有得道弘法的高僧、技藝高超的大師,也有衣衫襤褸的工匠、誠心皈依的居士。他們帶著清澈明凈的理想,放下愛恨情仇,割舍親人牽絆,遠(yuǎn)離繁華人世,來到這深山古剎,洗盡一身風(fēng)塵,潛心禮佛。在那些物資匱乏、生活動蕩的年代里,在那些凄風(fēng)苦雨、萬籟俱寂的長夜里,他們?nèi)淌苤眢w的饑餓與寒冷,抗拒著內(nèi)心的疑惑與迷惘,一鑿一鏨、一筆一畫地在百丈懸崖上勞作。鏨子撞擊巖石的聲音,鏗鏘激越,如木魚,似鼓點,穿透蒼茫的歲月,響徹在古冀城的上空。漸漸地,堅硬的紅砂巖上出現(xiàn)了石窟和佛像的大體形狀,然后又在軀體上鑿孔插樁,再在表層敷泥塑成,最后彩繪成型。不知鑿?fù)噶硕嗌偾謇涞脑律?,坐穿了多少風(fēng)雨的黃昏,才成就了這尊無與倫比的大佛。他們?yōu)榇笙裆絼?chuàng)造了藝術(shù),創(chuàng)造了文化,讓大像山有了溫度,有了色彩,有了今日的繁華似景。然而,那些繩墨規(guī)矩的工匠們,那些默默無聞的畫師們,在歷史的卷冊中,卻因名分闕如而三緘其口,沉默不言。歷史遺忘了那些畢生追求藝術(shù)并最后歸真于藝術(shù)的大師們。因而,每一位來到大像山的游客或者信徒,都應(yīng)向這些被文化藝術(shù)正史打入另冊的消隱的大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然而,沒有記載的還不僅僅是這些令人可敬的大師、工匠,甚至連大佛開鑿的時代,也沒有明確的記載,以至于讓后世的人們爭論不休。目前能看到最早記載甘谷大佛的文字出現(xiàn)在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中: “石崖上有大像一軀,長八丈,自山頂至山下一千二百三十尺。”然而,這段記述并沒有明確說明甘谷大佛開鑿的具體年代。不是因為疏忽,而是因為沒有確切的證據(jù),古人落筆是慎重的。
人們把追尋的目光轉(zhuǎn)向與此相距不遠(yuǎn)的天水麥積山,一篇關(guān)于麥積山佛龕的銘文——《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引起人們的注意。北周保定五年(565),大都督李允信在麥積山“為亡父造七佛龕”,其規(guī)模宏大,堪稱麥積山石窟之首。龕成,著名文學(xué)家庾信專為其撰銘,其中有“冀城余俗,河西舊風(fēng)”的句子。冀城,即北朝時的甘谷,“河西”指整個黃河以西,包括整個渭河流域及“隴坻”的麥積山廣大地區(qū)?!坝嗨住迸c“舊風(fēng)”說明,至少在北朝時甘谷佛教已經(jīng)十分昌盛,開窟造像的條件也已具備。同時,專家又進(jìn)一步從大佛像外貌形態(tài)方面進(jìn)行了論證,得出了大像山大佛開鑿于北魏、彩妝于盛唐的結(jié)論。至此,一場關(guān)于大像山大佛開鑿年代的爭鳴基本明朗,成為人們認(rèn)識甘谷大佛的共識。這一認(rèn)識至少有兩點意義:甘谷大佛是渭河流域唯一一尊唐代大佛,是盛唐文化在渭河流域的一個重要景觀和標(biāo)識,是甘肅石窟長廊不可或缺的一筆,同時也填補了麥積山石窟沒有唐代大佛的缺憾。
一縷流云從我身邊擦過,我站在距地面200多米高的懸崖邊,好似站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沐浴著怒放的佛光,靜靜地凝眸大佛,內(nèi)心充滿了神圣和莊嚴(yán)。大佛端坐在一方高34米、寬14米、深4.5米的長方形圓拱形窟龕內(nèi),佛像高23.3米,肩寬9.5米,頭高5.8米,膝長6米,如此巨大的造像,在甘肅東部地區(qū)所有石窟中獨一無二,僅此一例,是全國大佛相對高度最高的造像,據(jù)說還是僅次于四川樂山大佛、莫高窟96窟彌勒大佛的中國第三大佛。我的目光穿過欄桿,一寸一寸地朝拜慈悲的佛祖。佛祖端坐于蓮臺之上,溫和韶秀,慈祥悲憫。一雙含容的眼睛,清澈如水,溫暖如春,仿佛穿越千年的時光,既安頓塵世,又教化人心;蒼黑如黛的眉毛,宛如苦海中的兩葉渡舟,渡苦渡難,亦渡人渡心;寬大厚重的鼻子,微微翕張,仿佛能感受到佛祖均勻的氣息,讓游者心平氣靜,讓觀者萬慮俱消;一對又長又大、又厚又垂的佛耳,像兩朵盛開的蓮荷,諦聽人間疾苦,傾聽千年風(fēng)雷;佛的左手扶膝,右手上舉,掌心向外,大拇指和食指相捻,人謂拈花說法,撥濟(jì)眾生;一襲通肩袈裟,自然得體,生動流暢,靈動飄逸,像要迎風(fēng)起舞。袈裟之下裸露著一雙巨大的佛足,踩著12朵盛開的蓮荷。佛足之大,能容納四個人盤膝而坐,“一甲之大,直如箕;一指之大,巨如甕”。圓拱形的窟壁之上,布滿飛天、伎樂、天王、力士、人面鶴身供養(yǎng)菩薩以及蓮葉、卷云等懸塑,凌空飛動,撲面而來,與窟內(nèi)的大佛,簇?fù)砗魬?yīng),相映成輝,渾然一體。站立在如此莊嚴(yán)肅穆的佛前,有誰還會將罪惡與骯臟攜帶在身上?即使曾經(jīng)走過迷途,錯過善良,這會兒佛祖也會原諒,他會給你時間去彌補人生的缺陷。
然而,大像山大佛更為奇特的是,在大佛寬厚的上唇上,有一對微微翹起、輕輕上揚的藍(lán)色蝌蚪狀短須,如祥云繚繞唇邊,似浪花蕩漾嘴角。這在全國佛造像中是極為罕見的,也成為甘谷大佛與他鄉(xiāng)佛陀的明顯不同之處。當(dāng)?shù)亓鱾髦@樣一個傳說:相傳,清代有一外地商人,來甘谷經(jīng)商,渡渭河時不慎落入河中,河流洶涌,掙扎之際望見山上大佛,便在心中許愿:如能得救,必為大佛貼金。霎時,如有神助,得以脫險。還愿時,最后缺了點金子,工匠幫他想了個辦法,為大佛畫上胡須。從此,大佛就有了兩道蝌蚪狀短須。傳說雖然不足為信,但這兩道胡須究竟寄寓了怎樣的佛法佛理,又隱含了怎樣的前因后果,今人已無從知曉。而這種佛亦人,人亦佛,佛知人性,人通佛性的奇妙景象卻使原本威嚴(yán)的佛祖多了幾分人性的親切和塵世的溫暖,更讓無數(shù)潛心禮佛的人對來世奔赴西方極樂世界的信仰更加信服、更加虔誠,也更加堅定。
凝望大佛,我還驚奇地發(fā)現(xiàn),無論站在左側(cè)、右側(cè),抑或正中去看,大佛都堪稱完美,比例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眼神安詳從容,感覺慈祥恬靜,而這種效果與我來時站在山下遙望時毫無二致。那么,這種讓人嘆為觀止的神奇,究竟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奧秘呢?
1983年,全國著名雕塑藝術(shù)家溫庭寬先生為人們揭開了這一千古之謎。那一年,時值大佛維修,溫老親臨大像山,攀上腳手架,登至佛頭頂,對大佛進(jìn)行了全方位的詳察,終于發(fā)現(xiàn)了其中隱藏的玄機與奧妙。他解釋說,這尊無論從何種角度仰視都給瞻仰者以毫無“誤差”、渾然天成的巨大佛像,恰恰是靠塑造上的“誤差”來實現(xiàn)的。在這個常人不易到達(dá)的頭部位置平視時,整個造像呈現(xiàn)出一種比例失調(diào)、器官錯位、猙獰不適的感覺。山下看來,炯炯有神的眼珠卻是一塊突出于下眼瞼的黑釉大缸(一劈兩半);美輪美奐的佛耳,被置于顳部,超出頭頂發(fā)際線;高高突起的眉棱骨,卻陰刻了一道深深的凹形弧線溝,并群青裝色;佛的鼻梁直直下垂,形成碩大的梯形體積,佛的上嘴唇高出下唇許多,而下頜骨卻下陷了進(jìn)去,整個頭部微微前傾。凡此種種,都完美地體現(xiàn)了“由丑及美”的辯證關(guān)系,從而不露玄機地巧妙解決了因佛體高大而造成的仰視誤差。這是一種怎樣巧奪天工的奇思妙想,又是一種怎樣讓人嘆為觀止的藝術(shù)杰作??!
我靜靜地仰望佛祖,他慈悲含容,展露著盛唐的莊嚴(yán)、盛唐的壯觀!
(作者系甘肅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