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未成年人犯罪量刑規(guī)范化問題的實證研究
      ——以上海地區(qū)法院的品格證據(jù)運用為例

      2017-05-02 03:26:15
      知與行 2017年4期
      關鍵詞:調查員調查報告量刑

      何 鑫

      (華東政法大學 法律學院,上海 200042)

      未成年人犯罪量刑規(guī)范化問題的實證研究
      ——以上海地區(qū)法院的品格證據(jù)運用為例

      何 鑫

      (華東政法大學 法律學院,上海 200042)

      上海法院基本上全面貫徹落實了法律法規(guī)、司法解釋中有關社會調查制度的規(guī)定,并展現(xiàn)出了自己獨特的理論與實踐特色,但是司法實踐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國的犯罪構成體系是以成年人為基礎建立起的罪刑體系,而刑事訴訟證據(jù)的法定分類正是為認定行為符合犯罪構成事實而建立的證明體系,這就導致社會調查報告無法納入刑事訴訟證據(jù)的法定種類中,這極其不利于未成年人人格責任論與刑罰個別化理論的落實。因此,目前需要做的就是在證據(jù)種類上區(qū)分未成年人的定罪證據(jù)與量刑證據(jù)。社會調查報告具有未成年犯罪人量刑上的證據(jù)能力和證明力,應為獨立的新證據(jù)。法院在量刑時在區(qū)分定罪與量刑程序的前提下,首先按照定罪程序對未成年人的行為性質做出正確的認定,然后再根據(jù)《刑法》第17條和第61條等刑事法律中明文規(guī)定的量刑情節(jié)對未成年人作一個刑罰的裁量結果,最后再根據(jù)社會調查報告中反映的的內容對涉罪少年的刑罰從利于未成年人的教育與回歸的角度出發(fā),進行合理的修改,包括刑罰執(zhí)行方式的選擇和刑種或刑度的修改。

      未成年人犯罪量刑;少年犯罪;社會調查;品格證據(jù);上海

      我國目前的刑事法律制度是以成年犯為基準建立起來的罪刑體系,即《刑法》在設置定罪量刑情節(jié)、《刑事訴訟法》在設置證據(jù)種類及其適用程序時,都是以成年人為模式進行的。因此,我國尚未形成專屬于未成年犯的量刑規(guī)范化體系,對于未成年犯往往是比照成年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2012年正式寫入《刑事訴訟法》的社會調查制度全面實行已近五年之久,但是不僅在理論中,而且在實踐中,有關社會調查報告的制作主體及其權利義務,社會調查報告的法律地位和適用程序,尚無明確統(tǒng)一的標準。本文結合實證研究,對完善社會調查制度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上海地區(qū)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制度實行概況

      本文選取了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及其轄區(qū)內的基層法院為研究對象。一中院轄區(qū)包括長寧區(qū)、閔行區(qū)、浦東新區(qū)、松江區(qū)、徐匯區(qū)、奉賢區(qū)、金山區(qū)等7個基層人民法院。其中,只有長寧區(qū)、閔行區(qū)和浦東新區(qū)人民法院有專門的少年庭,其他沒有少年庭的法院都會將涉少刑事案件移送至有少年庭的法院審理。

      (一)建設成效考察——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制度已全面落實

      各法院均要求對涉罪少年必須進行社會調查并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呈現(xiàn)出調查結果。當然,也存在犯罪嫌疑人身份不明等無法進行社會調查的例外情形。

      1.注重涉罪未成年人的保護。對涉罪未成年人的保護主要體現(xiàn)在調查的平等性和隱蔽性兩方面。

      (1)平等性。國內有些地方,對外地籍涉罪少年不開展社會調查[1]。但是在上海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轄區(qū)內,各法院無論對本地或非本地籍未成年人都會開展社會調查,有區(qū)別的只是調查方式。有些地方以書面調查作為社會調查的主要方式,但是書面調查在具有操作簡便、成本較低優(yōu)點的同時,由于調查者不直接接觸調查對象,也會具有所取得信息在可靠性、準確性和針對性上都不如直接調查的缺點[2]86。目前上海地區(qū)的調查方式采取熟地主義,具體操作方式分為兩類:一是實地走訪。針對生活場所、社會關系較固定的本地或非本地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員前往其生活、學習、工作等社會關系地,向親友、老師和同事等相關知情人了解情況,并筆錄化。二是函調,針對交際范圍較少的外來務工的未成年人。調查員在本地很難找到熟悉其情況的社會關系人,法院或司法行政機關為提高辦事效率、節(jié)約司法資源,采取函調形式請求未成年人戶籍等主要社會關系所在地的司法行政機關協(xié)助調查。

      (2)隱蔽性。調查員在調查時一般不顯露身份,而是穿著便服,以不影響到未成年人聲譽、隱私的方式到社區(qū)進行走訪。少年刑事案件的一個重要審理原則就是不公開原則,它所要求的不僅是審判機關應該以不公開的方式進行審判、司法機關應當消滅其犯罪記錄,還要求辦案過程中所有知悉涉罪少年身份的人員都不得向第三方透漏其信息。其基礎在于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以期未成年人順利回歸社會。因此,以隱蔽方式調查,避免對未成年人生活、入學、就業(yè)、人身安全等方面造成不利影響的做法具有合理性。

      2.法院居中裁判。主要體現(xiàn)在法院不再親自開展調查和調查報告隨案移送兩方面:

      (1)不再親自開展調查。在社會調查制度實行的起初階段,法院會參與調查,一般由辦案法官或者法院的專職社會調查員進行。但是這種方式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批判:法官作為調查主體,不可避免地會摻雜個人的主觀色彩,導致先入為主[3]81,造成先定再審、合而不議[2]86。面對理論的詰難,上海法院逐步由法官或法院專職調查員調查轉變?yōu)槲械谌缴鐣M織或司法行政機關進行涉罪少年的社會調查。2010年“中央綜治委意見”以規(guī)范形式肯定了該做法,明確了第三方社會組織和司法行政機關作為未成年人社會調查主體的地位。

      (2)調查報告隨案移送。公檢法三機關和綜治委均出臺過司法解釋以規(guī)范調查主體,且范圍各不相同?!缎淌略V訟法》第268條的主要貢獻在于社會調查制度的確認,但其規(guī)定的公檢法三機關都可以進行社會調查,在實施層面上缺陷較大[4]101,可能導致三機關各行其是、調查報告內容不統(tǒng)一。為避免混亂,實踐中一般在偵查階段就開展社會調查,調查報告由公安機關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前訴訟階段已完成了調查,后訴訟階段原則上不需再調查[5]198。檢察機關在審查案件材料后,認為應當提起公訴的,便會將社會調查報告附隨案卷材料移送至人民法院。

      3.對調查報告的作用和內容理解一致。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社會調查報告不影響定罪、只影響量刑。有觀點提出,社會調查報告反映的前科劣跡可以起到定罪作用,比如,報告記錄的先前盜竊次數(shù)會成為認定多次盜竊依據(jù)[6]68。各法院對其予以否定,認為前科劣跡是所有刑事案件,包括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案件必須要調查的內容,而不是調查報告的專有內容,調查報告專屬內容僅為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jiān)護條件等與定罪無關的情況。此外,隨著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的實施,前科劣跡已無影響犯罪認定的余地。二是調查報告不應包含量刑建議。法院均認為社會調查員沒有調查案件事實的權力,調查案件事實的權力通常屬于公安機關,刑罰裁量的權力專屬于人民法院。既然社會調查員沒有相應的事實調查、刑罰裁量權,加上沒有專業(yè)的法律知識,其也就無法提出合適的量刑建議。

      4.調查報告的適用程序較規(guī)范。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專設社會調查員席位。有關社會調查員的法律身份,理論上多有爭議。有人認為是專家證人,有的認為是鑒定人,有的認為是普通證人,詳述請見下文有關社會調查報告的法律性質部分。上海地區(qū)人民法院的意見比較統(tǒng)一,認為社會調查員應該具有獨立的身份,而不依附于任何一方。因此,法院在法庭上為其在辯護人與公訴人中間專設了“社會調查員”席位。二是社會調查報告反映在裁判文書中。2009年,最高法有關刑事判決書樣式的司法解釋,要求各人民法院在未成年人刑事判決書的事實部分概述社會調查報告所反映的內容,以及記錄控辯雙方對未成年被告人調查報告所反映的情況提出的意見。上海地區(qū)法院貫徹落實了上述司法解釋的要求,在判決書中反映出了社會調查報告的內容。

      (二)實踐缺陷考察

      上海法院基本上全面貫徹落實了法律法規(guī)、司法解釋中有關社會調查制度的規(guī)定,并展現(xiàn)出了自己獨特的理論與實踐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對未成年人的平等保護,教育、感化、挽救方針的貫徹,保持法院中立的裁判地位,調查方式的科學性與效率性,實施過程的規(guī)范化等方面。但是司法實踐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調查報告法律性質理解不一。閔行區(qū)人民法院認為,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應該作為刑事訴訟中的一項證據(jù),因為調查報告在案件審理中已經實際地影響到了刑罰的裁量,主要體現(xiàn)在刑罰執(zhí)行方式的選擇和刑罰幅度的衡量上。法院在綜合考慮案件事實、量刑情節(jié)和報告內容后,如果認為未成年人悔罪態(tài)度、幫教條件較好,會選擇適用緩刑等刑罰執(zhí)行措施,這樣可以同時兼顧到懲罰與教育。尤其對于未成年學生而言,這樣的措施有利于其學業(yè)的完成與最終回歸社會。浦東新區(qū)人民法院認為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目前不應作為證據(jù)使用。第一,《刑事訴訟法》第48條明確了證據(jù)的“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之范圍,因此刑事訴訟證據(jù)必須與案件事實相聯(lián)系。而社會調查報告涉及的只是性格特點、監(jiān)護教育等與案件事實無關的情況。第二,刑事訴訟證據(jù)必須具有客觀性、真實性、關聯(lián)性,而調查報告的內容具有相當大的主觀性,因此不宜作為證據(jù)使用。

      2.調查報告庭審適用程序不一。有關調查報告庭審程序的規(guī)范僅有“三機關兩部”2010印發(fā)的《關于規(guī)范量刑程序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通知,其要求公檢法或辯護人委托有關方面制作的社會調查報告應當在法庭上宣讀,并接受質證。然而該規(guī)定的可操作性并不理想,與社會調查報告的法律性質相聯(lián)系,對調查報告的性質理解不同,法院在實際庭審中適用的程序也會不同。閔行區(qū)人民法院在承認調查報告之證據(jù)屬性的前提下,要求在庭審中對調查報告進行質證,由社會調查員或檢察機關宣讀、控辯雙方質證。法院在綜合各方意見后認定社會調查報告內容的可采性。浦東新區(qū)人民法院否認社會調查報告的證據(jù)屬性,首先,其認為只有證據(jù)才需要質證,而社會調查報告不是證據(jù);其次,社會調查報告由國家機關或國家機關委托有關方面制作,具有足夠的公信力,無須再進行質證以證明其真實性。因此,浦東新區(qū)人民法院在庭審中不對社會調查報告進行質證,只要求社會調查員出庭宣讀或由法官自己宣讀報告。

      3.社會調查員的權利義務不明。有關社會調查員享有何種權利、承擔何種義務及其法律地位尚無法律或司法解釋予以規(guī)定。這導致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調查員法律地位不明,不能保證中立地位,其調查結論的客觀性有可能受到其他國家機關、社會組織等的影響。二是調查員法律權利不明,會導致調查對象不配合,不利于調查工作的順利開展。三是法律、司法解釋沒有強加社會調查員以出庭義務,社會調查員往往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不配合,導致出庭率低。四是調查員責任不明,在調查報告不真實的情況下,缺乏法律追責機制,導致調查員在調查時往往不認真、不負責,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調查結論的全面性、客觀性、真實性。

      4.社會調查報告在量刑適用中缺乏統(tǒng)一具體的規(guī)范。有關未成年人量刑的規(guī)范多為政策性、原則性的規(guī)定,涉及社會調查報告的規(guī)范更是寥寥無幾。僅有的零星規(guī)范也只是概括地提及法院在量刑時應當綜合考慮犯罪情節(jié)與調查報告的內容,至于社會調查報告在量刑中發(fā)揮何種作用尚無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各法院在實踐中也尚未無具體化的適用體系。因此,社會調查報告對量刑的具體影響只能依靠法官比照成年人進行自由裁量。這導致類似案件的裁判結果,由不同的法官審理相差較大,不能實現(xiàn)罪刑均衡。

      二、對社會調查制度完善的構思

      未成年人作為家庭、社會和國家未來的希望,其身心的健康發(fā)展,關系到家庭的幸福、社會的發(fā)展和國家的富強。少年之所以會犯罪,家庭、學校、社會和政府同樣有責任[7],不能僅強調懲罰。因此,對未成年犯罪人適用司法應該以教育、感化和挽救為主,貫徹教育性司法理念。社會調查制度正是為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應運而生的制度,但是,經過調查研究該制度的司法運用尚有不完善之處,不能完全發(fā)揮該制度的應有價值,需要對其繼續(xù)完善,以期實現(xiàn)失足少年的挽救。

      (一)明確社會調查報告獨立的證據(jù)地位

      我國《刑事訴訟法》雖然確認了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制度的法律地位,但并未對社會調查報告的法律性質進行說明,這導致理論和實踐對其性質理解混亂。

      1.社會調查報告法律性質爭議。目前,針對社會調查報告是否屬于證據(jù)主要有兩種觀點。

      (1)社會調查報告屬于證據(jù)。在承認報告具有證據(jù)屬性的前提下,根據(jù)對調查報告內容的不同理解,其究竟是何種證據(jù)存在不同看法。

      第一,專家證據(jù)。該觀點認為調查報告具有相關性、專業(yè)性、科學性和應用性,因此,具有證據(jù)能力和證明力,是一種專家證據(jù)[8]。但是,專家證據(jù)并不屬于法定的證據(jù)種類,該觀點對于專家證據(jù)的具體歸屬未作明確說明,即究竟屬于鑒定意見,還是專家輔助人意見?如果屬于專家輔助人意見,其也并非法定的刑事訴訟證據(jù)。

      第二,品格證據(jù)。該觀點認為,社會調查報告與英美法系的品格證據(jù)有一定差別,但從其內容看,其應該屬于品格證據(jù)的一種[9]。根據(jù)品格證據(jù)規(guī)則,特定的案件事實雖然符合犯罪嫌疑人以往的不良品格,但是對于認定案件事實的責任歸屬上,不具有關聯(lián)性,因此,一般情形下品格證據(jù)的證明作用受到嚴格的限制;而社會調查報告完全不能起到證明案件事實的作用,且法院必須對其進行參照適用。此外,社會調查報告的內容遠遠多于品格證據(jù)的聲譽、性格傾向、歷史上的特定事件等內容。因此,這種照搬西方品格證據(jù)的概念的做法不太妥當。

      第三,新一類證據(jù)。該觀點認為,社會調查有著獨立訴訟價值,并非其他訴訟制度的附庸。根據(jù)內容和適用程序,調查報告可以具備不同的屬性,因此,目前難以準確歸入新刑訴法規(guī)定的某一種證據(jù)種類之中[5]198-200。

      第四,鑒定意見。該觀點認為,從形式、內容和形成的程序來看,社會調查報告都符合鑒定意見的要求[3]73-74。這種觀點沒有考慮到鑒定人需要具備鑒定資質,即具備一定的專業(yè)技術和知識。而社會調查員并不需要鑒定資質,而且社會調查報告反映的未成年人的性格特征、成長經歷、犯罪前后表現(xiàn)等情況對專業(yè)知識并沒有太多的要求,一般人員均可進行調查。從這個角度看,社會調查報告屬于鑒定意見的看法并不妥當。

      第五,證人證言。該觀點認為,社會調查報告類似于一種專家證人出具的專業(yè)意見,然因其非法定證據(jù),只能將其歸類為證人證言[4]104-105。該觀點從書面化的角度考察調查報告的性質,具有相當大的可采性,但是社會調查報告所包含的性格特征、犯罪前后表現(xiàn)、幫教條件等內容并不是證人證言所能涵蓋的,即證人證言的范圍僅限于證人對案件事實的認知,而社會調查報告的內容與案件事實無關。因此,將其作為證人證言并不合適。

      (2)社會調查報告不屬于證據(jù)。此種觀點與法院觀點一致,其認為認定案件事實并非社會調查制度承載的功能,且其反映的內容有相當大的主觀性,不具有證據(jù)所要求的客觀性;此外,《刑事訴訟法》并沒有明確社會調查報告的法律地位,根據(jù)證據(jù)法定的原則,目前并不能將其視為證據(jù)。

      2.社會調查報告應為獨立的新證據(jù)。筆者贊成將社會調查報告看作新的一類證據(jù),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1)社會調查報告具有未成年人量刑上的證據(jù)能力和證明力。僅從《刑事訴訟法》第48條對證據(jù)的定義上看,調查報告所記載的內容由于與案件事實無關,從而不能作為證據(jù)使用。對第48條的內容進行分析,我國的刑事訴訟證據(jù)主要是以定罪為內容,定罪證據(jù)與量刑證據(jù)沒有分開,但是這樣的規(guī)定與未成年人的獨特性與特殊保護政策不相一致,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制度實施的前提應是將定罪與量刑分開[10]。因此,未成年人的證據(jù)體系應有別于成年人,不應只包含與定罪有關的證據(jù)。

      第一,考慮未成年人特殊化處遇具有國際法基礎和理論現(xiàn)實基礎。我國簽署的國際公約《聯(lián)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guī)則》對未成年人進行特殊保護提出了要求;品格證據(jù)也有深厚的學理依據(jù),一是人格責任論,二是刑罰個別化理論[6]67-68。為實現(xiàn)未成年人順利回歸社會的目的,需要特別考慮未成年人的性格特點、成長經歷等情形,而社會調查正是為此應運而生的制度,因此,對調查的內容在量刑中應當予以考慮。

      第二,為實現(xiàn)教育性司法理念,需要將定罪與量刑程序分開。我國的犯罪構成體系是以成年人為基礎建立起的罪刑體系,而刑事訴訟證據(jù)的法定分類正是為認定行為符合犯罪構成事實而建立的證明體系,這就導致在證據(jù)的收集過程中無法容納獨立的量刑證據(jù),也即社會調查報告無法納入刑事訴訟證據(jù)的法定種類中。這極其不利于未成年人人格責任論與刑罰個別化理論的落實,因此,目前需要做的就是在證據(jù)種類上區(qū)分未成年人的定罪證據(jù)與量刑證據(jù)。

      因此,從有利于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的角度出發(fā),在刑事訴訟法中單獨為未成年人規(guī)定一類與定罪無關的量刑證據(jù),從而有別于成年人的量刑標準,具有理論與實踐上的合理性。

      (2)社會調查報告作為未成年人獨立的證據(jù)種類。在英美法系國家,證據(jù)在法律上被區(qū)分為人證、物證和書證三類,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對證據(jù)進行了專門且詳細的分類,但八種證據(jù)基本上也是人證、物證和書證的具體化,且是以形式和內容的雙重標準進行的分類。固然,社會調查報告可以作為書證來使用,但是如果將其作為一類單獨的證據(jù)種類,可以特別體現(xiàn)出對未成年人獨特的量刑制度。在目前《刑事訴訟法》尚未明確調查報告證據(jù)地位的情況下,實踐中可以暫時將社會調查報告作為未成年人的書證來使用。

      (二)細化社會調查報告的量刑標準

      對法院貫徹社會調查制度提出要求的法律及司法解釋如下:

      年份內容1991最高法少年刑事案件若干規(guī)定(試行)開庭審判前,審判人員應當進行必要的調查和家訪。2001最高法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若干規(guī)定庭審前控辯雙方可以分別就未成年被告人……進行調查,必要時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有關社會團體組織調查或者自行調查。2006最高法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若干問題解釋未成年罪犯量刑應當充分考慮未成年人個人成長經歷和一貫表現(xiàn)等因素。2009最高法未成年人刑事判決書樣式概述被告人的性格特點……實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現(xiàn)等情況。2010最高法關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對于未成年人犯罪還要充分考慮其……個人成長經歷和一貫表現(xiàn)等因素2010中央綜治委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體系若干意見人民法院應當全面審查……社會調查的書面說明、辦案期間表現(xiàn)等材料,并將社會調查報告作為教育和量刑的參考。2010三機關兩部規(guī)范量刑程序若干問題意見(試行)法院委托有關方面制作……社會調查報告的,應當在法庭上宣讀,并接受質證。2010最高法關于規(guī)范量刑程序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應當綜合考慮……一貫表現(xiàn)等情況,予以從寬處罰。14≤x<16,可減少基準刑30%~60%;16≤x<18,可減少基準刑10%~50%。2010最高法關于充分發(fā)揮刑事審判職能作用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的若干意見根據(jù)……個人成長經歷、一貫表現(xiàn)等,從有利于未成年人教育、矯正的角度正確適用刑罰。2012全國人大刑事訴訟法公檢法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可以對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

      《刑事訴訟法》對社會調查制度進行了確認,但并沒有對其如何影響量刑作出規(guī)定,只是2006年和2010年的若干司法解釋對法院在量刑時要結合社會調查報告提出了要求,但是都無明確具體的適用規(guī)則。筆者認為比較好的做法是在區(qū)分定罪與量刑程序的前提下,首先按照定罪程序對未成年人的行為性質做出正確的認定,然后再根據(jù)《刑法》第17條和61條等刑事法律中明文規(guī)定的量刑情節(jié)對未成年人作一個刑罰的裁量結果,最后再根據(jù)社會調查報告中反映的內容對涉罪少年的刑罰以利于未成年人的教育與回歸的角度出發(fā),進行合理的修改,包括刑罰執(zhí)行方式的選擇和刑種或刑度的修改。為此,要將社會調查報告細化到對刑種、刑度和刑罰執(zhí)行方式的具體影響上,規(guī)定一定的適應標準及細則。

      (三)明確社會調查員的權利與義務和社會調查報告的適用程序

      社會調查員如果沒有一定的權利,其在社會調查過程中就會遇到一定的阻力,不利于調查過程的順利開展;社會調查員沒有一定的義務,很可能造成調查結果的隨意性,不能充分反映涉罪未成年相關情況的真實性,也會造成社會調查員不配合出庭的現(xiàn)象。為此,法律或司法解釋應當賦予社會調查員一定的權利,以便于其順利開展社會調查;同時,賦予其不受國家機關、其他組織和個人影響的獨立地位,以保證調查報告的客觀性與真實性。社會調查員也應承擔一定的義務和責任,如配合出庭的義務、社會調查報告不真實情況下的追責機制等。

      僅2010年“三機關兩部”印發(fā)的《通知》第11條對調查報告的庭審程序進行了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偵查機關或者辯護人委托有關方面制作涉及未成年人的社會調查報告的,調查報告應當在法庭上宣讀,并接受質證?!钡?,司法解釋的效力層級較低,加上實踐中各法院對調查報告的性質理解不一,導致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不能被統(tǒng)一貫徹落實。較好的做法是,通過法律對社會調查報告的法律性質及運用程序進行明確規(guī)定,針對社會調查報告專門開展質證程序。

      三、結語

      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制度自1991年最高法確立了雛形已有26年,自2012年《刑事訴訟法》正式進行了制度確認已近5年,上海法院在少年犯罪領域一直發(fā)揮著先鋒模范的作用,展現(xiàn)出自己獨特的實踐特色。社會調查制度在上海地區(qū)的運行總體上很完善,體現(xiàn)在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保持法院中立的裁判地位,調查方式的科學性與效率性,實施過程的規(guī)范化等方面。但是,社會調查制度在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報告的法律性質不明確、庭審適用程序不一、調查員權利義務不明確等。這些不足亟待法律進行規(guī)范,以保證涉罪未成年人能夠得到有效的教育、感化和挽救,以期順利回歸社會。筆者認為比較好的做法是為未成年被告人規(guī)定一套與成年人不同的刑事訴訟證據(jù)體系,區(qū)分刑事訴訟中的定罪與量刑程序,明確社會調查報告專屬于未成年人的量刑證據(jù)地位。同時明確社會調查員的法律地位與權利義務,使社會調查報告的制作、運用都能有序進行。

      [1] 徐賢飛.社會調查制度實證研究——以C市Q區(qū)人民法院114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為視角[J].法治論壇,2013,(2):113-121.

      [2] 王東明.未成年人犯罪審前社會調查制度研究[J].前沿,2011,(24).

      [3] 陳立毅.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制度研究[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6).

      [4] 王志坤.未成年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制度研究[J].法學雜志,2014,(10).

      [5] 曾新華.未成年人全面調查制度若干問題之探討[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4,(2).

      [6] 吳燕,吳翎翎.未成年人品格證據(jù)若干問題初探[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8,(5).

      [7] 馮銳.關于少年犯罪與完善少年司法制度的思考[J].江蘇社會科學,2005,(3):205-211.

      [8] 羅芳芳,常林.《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的證據(jù)法分析[J].青年法苑,2011,(5):106-108.

      [9] 張靜,景孝杰.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報告的定位與審查[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1,(5):102-105.

      [10] 高一飛.論量刑調查制度[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8,(5):81-90.

      〔責任編輯:徐雪野 李彬琳〕

      2016-12-12

      何鑫(1992-),男,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從事刑法學研究。

      C913.5

      A

      1000-8284(2017)04-0052-06

      依法治國研究 何鑫.未成年人犯罪量刑規(guī)范化問題的實證研究——以上海地區(qū)法院的品格證據(jù)運用為例[J].知與行,2017,(4):52-57.

      猜你喜歡
      調查員調查報告量刑
      提升鄉(xiāng)村社會調查員素養(yǎng)淺析 以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員為例
      國內艾灸應用現(xiàn)況調查報告
      刑事程序法向度的量刑規(guī)范化研究
      一例育雛室通風不良造成雞苗慢性死亡的調查報告
      2016年中國臺灣直銷事業(yè)調查報告
      我國家事調查員運行現(xiàn)狀研究
      法制博覽(2017年25期)2017-01-28 05:55:26
      京族醫(yī)藥調查報告
      論自首在量刑中的適用
      西藏科技(2015年5期)2015-09-26 11:55:20
      潛逃歸案疑犯的量刑規(guī)范
      論量刑說理的規(guī)范性與透徹性
      法律方法(2013年1期)2013-10-27 02:27:43
      军事| 巴楚县| 咸阳市| 铜鼓县| 儋州市| 乌鲁木齐县| 城市| 南宁市| 山阳县| 海淀区| 桃江县| 榆树市| 永安市| 湖南省| 北流市| 关岭| 乌兰察布市| 平乡县| 吉木乃县| 永济市| 溧阳市| 甘德县| 龙陵县| 镇江市| 文登市| 安达市| 安化县| 东山县| 宁都县| 阳泉市| 高尔夫| 黄梅县| 三亚市| 葫芦岛市| 增城市| 清苑县| 仁怀市| 平舆县| 和龙市| 洪泽县| 辽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