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赫勒倫理思想的價值旨歸
      ——構建人道化的日常生活

      2017-01-25 19:01:35王思楠
      知與行 2017年4期
      關鍵詞:赫勒倫理思想烏托邦

      王思楠

      (黑龍江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哈爾濱 150080)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研究專題·

      論赫勒倫理思想的價值旨歸
      ——構建人道化的日常生活

      王思楠

      (黑龍江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哈爾濱 150080)

      赫勒的倫理思想在她的哲學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貫穿于赫勒思想的始終,因此赫勒倫理思想的價值旨歸就變得尤為重要。赫勒以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思想為理論依托,在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基礎上建構了自己獨特的倫理思想,正因如此,在赫勒的這一倫理思想中展現(xiàn)出了鮮明而又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構建人道化的日常生活”的價值旨歸。赫勒經(jīng)過反思和批判現(xiàn)實的日常生活中的異化現(xiàn)象,試圖通過倫理路徑來變革異化的日常生活,實現(xiàn)日常生活的人道化。為此,她力圖通過倫理學引導個性的發(fā)展,從而使個體自由自覺的“個性”超越個體排他主義性的“特性”,將“自在的”日常生活引向“自為的對象化”領域,從根本上動搖日常生活的惰性以及揚棄日常交往中的異化,建構平等、和諧的人際交往,從而以一種人道化的生活方式進行日常生活。此外,赫勒倫理思想是以良善生活這一理念為出發(fā)點而展開的,良善生活具有三個要素:正直、從天賦到才能的發(fā)展、個人聯(lián)系的情感強度。而赫勒本人在《道德哲學》中指出,好的生活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成為正直的人;二是將我們最好的天賦發(fā)展成才能;三是能夠確立穩(wěn)固而密切的情感上的個人依戀。而這三個條件恰恰就是良善生活的三個要素。也就是說,良善生活是以每一個個體都能以自己認為“美好”的生活方式生活為目標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赫勒的倫理思想的旨歸就在于追求一種好的生活,即人道化的日常生活,從而不斷探尋著超越異化的日常生活,實現(xiàn)日常生活人道化的倫理路徑。

      赫勒;日常生活的人道化;良善生活;倫理路徑;東歐新馬克思主義

      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論是其哲學框架。而事實上,赫勒建立這樣一種日常生活理論作為自己的哲學框架,其抱負在于超越異化的日常生活,建構一種人道化的日常生活。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日常生活的人道化”就是赫勒思想中的“總問題”。然而,貫穿于赫勒思想始終的倫理思想則承擔著促使日常生活人道化成為可能的主要責任。由此出發(fā),我們說構建一種人道化的日常生活是赫勒倫理思想的價值旨歸。

      一、赫勒倫理思想的來源

      赫勒在20世紀親身經(jīng)歷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以及蘇聯(lián)模式的極權統(tǒng)治,最終被迫離開故土移居西方世界。然而,經(jīng)歷了痛苦和挫折的赫勒并沒有被擊垮,反而變得更加堅強與善良,她將自己非同尋常的人生經(jīng)歷化作一種精神財富,為人類的自由、解放、個性的發(fā)展而進行著不懈地斗爭。給這一精神財富注入能量的是以往思想家們的思想精華,赫勒廣泛地吸取了以往眾多思想家的理論成果,其中,馬克思的人道主義思想和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家的人道主義思想對赫勒倫理思想的影響最為重要。

      盡管馬克思的人道主義思想在馬克思整個思想中的地位備受爭議,但毋庸置疑的是,在馬克思那里的確存在著人道主義的現(xiàn)實關懷,而他的這種人道主義的現(xiàn)實關懷正是通過其異化理論所展現(xiàn)出來的??梢哉f,正是馬克思的這一蘊含著人道主義情懷的異化理論激發(fā)了赫勒對日常生活人道化的追尋。馬克思通過批判資產(chǎn)階級對無產(chǎn)階級的無情壓迫和剝削來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無情與丑陋。他毫無避諱地表示:資本主義來到人間,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并直指資產(chǎn)階級將人們帶入到了一個更為悲慘的生活世界,它打破了人們一切“田園詩”般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剩下單一的、赤裸裸的、冰冷的金錢關系。馬克思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下生活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異化的關系。由此出發(fā),馬克思提出以揚棄異化,實現(xiàn)“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共產(chǎn)主義的革命目標。在赫勒看來,“馬克思主義的異化理論是對階級社會,對私有財產(chǎn),對在勞動的分工中展開的日常生活的批判”[1]18。由此,赫勒在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基礎上,超越了其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將批判拓展到對日常生活的具體內容上,力圖通過倫理路徑變革異化的日常生活。由此,她確立了建構實現(xiàn)個性自由發(fā)展的良善生活的目標。

      赫勒還在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觀點的基礎上建立了其倫理學的主體——個性個體。赫勒認為,在馬克思那里,人的本質是全面發(fā)展的人,“轉述青年馬克思的話,他釣魚、打獵、批判、寫作、繪畫,毫不疲倦地以良好的比例做所有可能的事情。于是,這個理想就是個性之人的智力的、精神的和身體的能力都平等地,在相同的程度上得到發(fā)展”[2]309。因而,赫勒提出培育“自為存在的”“總體性”的個性個體。在她看來,個性個體是一個普遍的人,是人的類本質。而且,只有個性個體才能揚棄異化,完成建構人道化的日常生活的任務??梢姡R克思的人道主義思想是赫勒以“日常生活的人道化”為價值旨歸的倫理思想形成與發(fā)展的理論依托。

      眾所周知,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傳統(tǒng),赫勒也深受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其中,對赫勒思想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她的老師、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開創(chuàng)者盧卡奇。盧卡奇的晚期代表著作《審美特性》“開啟了微觀層面上,即日常生活層面上的社會變革和自由個體的生成”[3]67。盧卡奇的這一思想對赫勒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她在盧卡奇這一思想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哲學框架——日常生活理論,由這一理論為基點展開了她的哲學研究,而這一理論也正是赫勒倫理思想的理論基礎,她由此出發(fā)通過倫理路徑探尋日常生活的人道化。

      除盧卡奇外,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布洛赫也同樣對赫勒的倫理思想具有重要的影響。許多學者批判赫勒的倫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烏托邦的色彩,的確,甚至赫勒在《激進哲學》中明確提出過“合理性的烏托邦”的概念??梢哉f,赫勒倫理思想中的“烏托邦精神”是布洛赫意義上的“烏托邦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赫勒倫理思想中的這一“烏托邦”性質在一定程度上來源于布洛赫的“烏托邦精神”。在布洛赫看來,烏托邦并非逃入非現(xiàn)實之中,它探索現(xiàn)實事物的客觀可能性,并為其現(xiàn)實而斗爭,“烏托邦導向一種更美好的未來,導向一個人道的世界”[4]20。并且,在他看來,烏托邦在眾多重大歷史事件中都起到過某種決定性的作用。布洛赫明確指出“具體的烏托邦”就是一種社會力量。而馬克思主義就是一種“具體的烏托邦”[4]16-17。對此,赫勒持贊同態(tài)度,她明確指出:“‘烏托邦的精神'是哲學的精神”[5]12,合理性的烏托邦也是一種真實的歷史,也是類的實現(xiàn),“是歷史中發(fā)展的人長期流浪的終點,是人向在其中可以真實存在的一個家園的‘回鄉(xiāng)’”[5]126,“合理性的烏托邦”是真與善的統(tǒng)一,而馬克思意義上的共產(chǎn)主義就是一種“合理性的烏托邦”??梢?,赫勒的“合理性的烏托邦”與布洛赫所提出的“具體的烏托邦”在內涵上是一致的。

      二、赫勒倫理思想的理論基礎:日常生活批判理論

      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是赫勒的哲學框架,同時也是赫勒倫理思想的理論基礎。赫勒正是在對迄今為止的歷史下的日常生活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建立其倫理思想的,以期通過倫理路徑來變革異化的日常生活,最終實現(xiàn)日常生活的人道化。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是從日常生活的主體、一般圖式、日常交往三個方面對日常生活所做出的系統(tǒng)的分析和批判,揭示出其中存在的異化現(xiàn)象。而這也恰恰為其倫理思想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一)赫勒指出異化的日常生活是以特性為主體的。赫勒將“日常生活”界定為“同時使社會再生產(chǎn)成為可能的個體再生產(chǎn)要素的集合”[1]3?!皞€體”是日常生活的主體。赫勒探討了日常生活主體的兩種基本存在狀態(tài):“特性”與“個性”?!疤匦浴笔侵溉说囊环N“自在的”存在狀態(tài),它反映一種個人尚未同類本質、發(fā)展、價值建立起自覺關系的存在狀態(tài)。處于“特性”范疇下活動的個體是一種排他主義性的個體,他們往往在日常生活中受排他主義動機和排他主義情感的支配,從而建立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日常生活。而作為類的發(fā)展的“個性”是人的一種“自為的”存在狀態(tài),它反映了個人自覺意識的生成,同類本質建立自覺關系,并以此為基礎建立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在“個性”范疇下活動的個人是自由自覺的個體。赫勒認為,是傳統(tǒng)社會的“文明”養(yǎng)育了特性,同時也使異化滋生,而特性就是這一異化的日常生活的主體。對此,赫勒提出通過發(fā)展個人自由自覺的“個性”來超越個人排他主義的“特性”,從而變革異化的日常生活。而這一個性的、自由自覺的個體正是赫勒倫理學的主體,換言之,赫勒建立個性倫理學的目的就在于引導個性的生成。對赫勒而言,個性個體是能夠使“日常生活的人道化”成為可能的唯一主體。

      (二)赫勒揭示出日常生活的一般圖式是異化的“溫床”。赫勒將人類社會結構劃分為“自在的對象化”領域、“自為的對象化”領域和“自在自為的對象化”領域。日常生活屬于“自在的對象化”領域,它是其他領域的基礎,故也稱為“基本領域”。“自為的對象化”領域則包括科學、哲學、藝術,等等,它為生活提供意義,赫勒又將其稱為“最高領域”。在赫勒看來,盡管日常生活屬于基本領域,但其事實上起源于“最高領域”,這一領域能夠使現(xiàn)存的日常生活秩序合法化。而“自在自為的對象化”領域則是處于前兩者之間的中間領域,又稱為“制度化領域”。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三個基本領域中內含著一個共同的人際關系——道德。赫勒認為,道德是內在于所有領域的人際關系。這也是赫勒選擇通過倫理路徑來變革日常生活,實現(xiàn)其人道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一領域界定的基礎上,赫勒揭示了日常生活的基本特征,并進一步揭示了日常行為與日常思維的一般圖式。赫勒從五個方面揭示了日?;顒拥囊话銏D式:第一,實用主義。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關注的是對象化功能的“如是性”,以便最為“經(jīng)濟”的進行良好的日常生活。第二,可能性。我們在日常生活水平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可能性為基礎的,而這一可能性基于習慣與重復。第三,模仿?;顒拥哪7隆⑿袨榈哪7潞驼賳灸7略谌粘I畹恼加泻瓦M行中起著重要作用。第四,類比。在日常生活中,類比起著決定性作用,它以產(chǎn)生相似性為目的。第五,過分一般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將某一特例納入一個類比類型中進行處理,從而形成一般化。然而,有時我們又不得不處理具有很高程度新奇性和陌生性的單一性案例,而我們的規(guī)范一般化在這里將導致對案例的粗略處理,其結果是日常生活的失敗或災變。由此赫勒得出結論:整個日常生活的結構和圖式本身具有一種抵御改變的惰性或保守性。因此,她試圖從根本上動搖日常生活的這一惰性,通過一種個性倫理學來引導人們超越特性,激發(fā)其個性的發(fā)展,從而消滅異化的“溫床”,驅動日常生活向“自為的對象化”領域發(fā)展,成為“為我們存在”的日常生活。

      (三)赫勒發(fā)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往趨向異化。赫勒認為,日常交往是受勞動分工中的相對位置所決定的,包括交往的形式、內涵、習慣及規(guī)范方面。作為一般社會交往的基礎和反映的日常交往總是以個人的交往形式表現(xiàn)出來,而且社會的異化程度也會表現(xiàn)在個人交往之中。因此,在日常交往中存在著不平等和各種沖突,潛藏著異化。赫勒揭露了社會分工下,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交往關系:以平等為基礎的關系和以不平等為基礎的關系。其中,在平等基礎上形成的交往,是建立在不平等之上的交往,是階級社會中的相關物,存在于按等級安排的交往的階級社會。表現(xiàn)為同等階層之間的交往。因此,赫勒認為,這是一種個人平等的異化現(xiàn)象,它是社會不平等的功能。同時,由于它屏蔽了個體獨特的個性,將一系列的“個人”指定為“平等的”,因而成了不平等事物的平衡因素;而以不平等為基礎的關系表現(xiàn)為不對稱的關系,即一種依附與統(tǒng)領的關系或從屬關系與上下級的等級關系。等級關系下的,這兩種地位的人甚至不能實行同樣的言語行為。因此,在赫勒看來,這是一種異化的交往關系,如果社會分工本身不發(fā)生變革,這種不平等的關系就無法改變,尤其是等級關系,因為等級關系反映了社會勞動分工中的相對關系,因而它們是不平等的關系,在原則上是異化的關系。由此赫勒指出,只有在自由的和無約束的平等條件下,人們之間的交往才真正稱得上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而在這種異化的交往關系中,人們的日常生活必然是異化的。日常交往的異化最直接表現(xiàn)為,在日常交往中把他人視為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因而,赫勒在《道德哲學》中指出,當我們愈多卷入另一方在其中被視作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交往之中,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會變得更加人道。因此,她試圖通過道德的引導力量驅除日常交往中的異化,將其引向平等和人道化。

      三、赫勒倫理思想的理念:多元的良善生活

      在赫勒那里,“人道化的日常生活”是一種多元的良善生活,即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體都能以自己認為“美好”的生活方式生活。因而,良善生活就不可能是某種事先預設好的生活方式,赫勒將其界定為:“道德與‘自然’美好的結合,并且把它與‘幸?!拍盥?lián)系起來”[6]291,并對良善生活所包含的三個要素進行了闡述,以此來為現(xiàn)代人探尋良善生活提供方向。

      “良善生活”這一理念是赫勒在《超越正義》一書中明確提出的,并對其三要素進行了簡要闡述。而事實上,關于這一理念所進行的詳細闡述是在《超越正義》后所著的、赫勒倫理思想的主要代表著作“道德理論三部曲”,即《一般倫理學》《道德哲學》《個性倫理學》中。簡而言之,赫勒的“道德理論三部曲”就是關于她“良善生活”這一理念的展開論述。正如赫勒在《道德哲學》中明確指出的:“成為正當?shù)氖谦@得好生活的條件之一;將我們最好的天賦發(fā)展成才能是第二個條件;能夠確立穩(wěn)固而密切的情感上的個人依戀是第三個條件?!盵7]211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赫勒的倫理思想的旨歸就在于追求好的生活,即人道化的日常生活。在此,我們以良善生活的這三個要素為線索論證赫勒倫理思想的這一價值旨歸。

      良善生活的第一個要素:正直。在赫勒那里,正直是良善生活的道德條件,是一切道德哲學的出發(fā)點。赫勒認同柏拉圖關于正直的定義,認為正直的人是寧愿忍受邪惡也不愿作惡的人。然而她認為,通常人們既不是正直的也不是邪惡的。正因如此,正直的人能夠以理性的方式使人趨向正直,但邪惡的人也能夠以同樣理性的方式使人們走向邪惡。因此,赫勒提出了良善生活的前提條件:正直的人是存在的。赫勒在《道德哲學》中明確表示:“沒有什么比一個正當?shù)娜烁鎸崱!盵7]254她一再強調“良善生活”的非預設性,并強調“良善生活”的唯一締造者是:正直的人。正直的人從良善生活的理念出發(fā),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烏托邦現(xiàn)實。正如赫勒所言,“每一個正當?shù)娜艘勒账蛘咚淼某兄Z都體現(xiàn)著烏托邦。正當?shù)娜司褪墙K極的烏托邦現(xiàn)實”[7]254。赫勒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道德哲學的基本問題:“正直的人存在,他們何以可能”。對此,她在道德理論三部曲中對正直的人作了整體上的深入探究,進一步將正直的條件總結為:“如果一個人對自己作為其中一員的共同體(社會)的規(guī)范和價值存在自覺和自我意識的關系,并且如果他(她)的行動始終如一且持續(xù)不斷地遵循這一關系的話,那么他或她是正直的?!盵6]294-295另外,赫勒強調了正直的人具備“道德自主”。所謂具備“道德自主”的人是道德品質沒有屈服于社會強制,并且能夠對自己的命運做出實存選擇的人。然而也只有這種不囿于強制與傳統(tǒng)習俗限定的個體才能超越異化的日常生活。簡而言之,正直的人就是一個自由自覺的個體??梢?,在赫勒那里作為“良善生活”的道德條件的正直的人其實就是赫勒人道化的日常生活構想中的主體——個性個體——的進一步闡釋。

      良善生活的第二個要素:從天賦到才能的發(fā)展,即自我的建構。赫勒認為,良善生活只有在超越現(xiàn)存日常生活的一般圖式的基礎上才能得以實現(xiàn),那么就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權威,而“自我是唯一一塊能夠打破權威力量的基石”[6]315-316。而且“只有誠實的人才可能通過將天賦發(fā)展成為才能而構建他或她自己的自我”[6]323。即是說,正直的人要通過天賦到才能的發(fā)展來進行自我建構,從而成為一個具有超越維度的全面發(fā)展的“總體性”的人。因此,這里的“天賦”指的是正直的人的“道德天賦”。在此,“天賦”并非“先驗”的東西,而是一種由自己的實存選擇所帶來的,“在選擇我們自己的過程中,我們選擇了所有的這些確定性、環(huán)境、天賦、財富、弱點……選擇我們所是的一切”[7]16。而正直的人首先是一個倫理地選擇自己的人,這也就意味著選擇自己作為在善惡之間做出選擇的人,“那么依據(jù)釋義這個人就已選擇善?!盵7]16因此,道德的原則是正直人行為的出發(fā)點及目的,“道德”即正直的人的“天賦”。然而,赫勒認為僅僅以純粹的道德天賦還不能過上良善生活,良善生活應該是承載著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的、有意義的美好生活。而且,當一個人已經(jīng)倫理地選擇了自己的同時就會投入到事業(yè)、機構、家庭、朋友、發(fā)展天賦、收集并享受美好的事物中去。因此,可以說以道德天賦為基點發(fā)展個人才能是多元良善生活的應有之義。在這里“才能”即包括某種“技能”也包括某些“非理性的傾向”,也正因這些“非理性的傾向”的加入才使得同質化的“技能”和自我建構的結合超越了純粹性的結合,創(chuàng)建了“個性”的“光環(huán)”。然而,只有“在一個人沒有處于社會或政治的約束之下時,天賦能夠被最好地發(fā)展成為才能”[6]326,因而這個“自我”必須是具有超越維度和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

      良善生活的第三個要素:個人聯(lián)系的情感強度。赫勒試圖以個人追求幸福為出發(fā)點最終走向人類的幸福。在赫勒看來,正直的人的個人幸福的實現(xiàn)可以引導整個人類實現(xiàn)幸福。追求個人幸福是貫穿于情感紐帶和聯(lián)系中的。在這里赫勒追隨了亞里士多德的只有好人才能幸福的觀點以及康德的只有好人才值得幸福的觀點,提出:“只有誠實的人才能過上美好生活”[6]325。赫勒認為,追求個人幸福應將自主和他律相統(tǒng)一。盡管具有自主的道德自我的人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他的自主性程度決定著他過良善生活的機會以及獲得幸福的可能性。但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始終只有相對的自主性,即受他律的影響。但正是一定程度上的他律的介入才使得自我成為一個總體性的、社會性的存在。從這一意義上來說,自主與他律是統(tǒng)一的。由于作為社會性存在的人必須服從于人際關系,因此“在進入個人的聯(lián)系時一個人會選擇他的相對他律”[6]326。在這一方面,道德自主共同構成了他律的選擇。“相對他律”是相對于它被自由選擇的程度而言的,而它只有在缺乏社會和心理的限制時才能被自由地選擇。另一方面,人必然選擇相對他律的原因在于個人情感強度的核心,即愛與被愛。赫勒認為,“只有人的愛才能夠構建和重建人際關系”[6]329。即是說,良善生活——人道化的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是以“愛”為基礎的。正如赫勒所言:“人性就是人際的關系。我們身處責任的聯(lián)系之中,我們身處愛的聯(lián)系之中。如若拋棄這些關系,我們只能變成魔鬼或者蠕蟲病毒?!盵6]331盡管選擇愛就意味著“自我放棄”(馬斯洛語)也就是選擇了他律,但是由情感投入所創(chuàng)建的他律本質上是善的;盡管選擇他律就意味著選擇了不自由,但“即使我們可能更自由,我們也不可能變得更有人情味”[6]321。而且這種“相對的不自由的自由選擇仍然可以是追求我只為我自己做出選擇的個人幸福的一部分”[6]329。赫勒堅信人們會做出這樣的選擇。然而,人除了“愛”的需要還有“被愛”的需要,前者為后者的前提,因為如果沒有人去愛,那么就沒有人會被愛。因此,這是一個以“愛”為橋梁的人際關系,而只有這樣的人際關系才能將所有人聯(lián)系在一起。當我的幸福的形成依賴于對他人的愛時,我就成了人類的一個完整成員。那么,“通過與一個人聯(lián)系,我與人類完全地聯(lián)系起來了。個人的關系是人際關系的微觀縮影,而誠實則是它的宏觀世界”[6]331,由此,赫勒勾畫了一幅以個人幸福為起點最終實現(xiàn)人類幸福的美好圖景。而正直的人則是這一切的“操作者”,正如赫勒所言,“誠實的人在善良的庇護下主動承擔人際關系,普遍團結的關系。成為誠實的人就是向除了邪惡的人以外的每個人伸出友誼之手,像兄弟姐妹般的團結”[6]331。

      可見,赫勒試圖通過作為其倫理思想內涵的“良善生活”來實現(xiàn)“日常生活的人道化”。展現(xiàn)出赫勒試圖以倫理途徑建構起一個由自由自覺的個性個體主導的充滿自由、創(chuàng)造性、愛與幸福的“為我們存在的”日常生活的美好愿景。而在赫勒那里,日常生活中的“為我們存在”表現(xiàn)為兩種類型:幸福和有意義的生活,而這無疑就是我們所期待實現(xiàn)的人道化的日常生活。

      四、評價

      赫勒在對現(xiàn)實的日常生活的反思和批判中開啟了其倫理思想的研究,試圖通過一條倫理路徑變革現(xiàn)代化背景下的異化的日常生活。由此,她樹立了“良善生活”的理念,并以此為出發(fā)點,探尋了“良善生活”得以可能的條件,最終呈現(xiàn)出一條明確的日常生活的人道化路徑。通過對赫勒這一倫理思想價值旨歸的探究,我們可以從理論和現(xiàn)實兩方面對赫勒這一以構建人道化的日常生活為價值旨歸的倫理思想做出評價:

      從理論意義上來看,赫勒這一以建構人道化的日常生活為價值旨歸的倫理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發(fā)展。在學術界,始終有質疑在馬克思主義那里是否存在倫理學的聲音,甚至著名的西方倫理學家麥金太爾曾明確表示,“馬克思主義本身患有道德貧困癥”[8]。然而,赫勒不僅在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思想和實踐哲學基礎上建立了較為系統(tǒng)的道德理論,還將倫理思想貫穿于整個哲學框架之中。她視倫理道德為內化于人類社會的所有領域之中的人際關系,并試圖通過建立一種個性的倫理學引導人們超越特性,揚棄異化,建構起多元化的良善生活。如果說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確存在著一個倫理學空場,那么作為馬克思主義追隨者的赫勒所建立在現(xiàn)實生活之上的倫理思想無疑是對這一空場的填補。然而,正如我們在第一部分所闡述的那樣,馬克思對現(xiàn)實社會的人道主義關懷展現(xiàn)出了其思想中的倫理內涵,而僅從這一意義上來說,也不能完全否定馬克思思想中所具有的倫理學內容。另外,在馬克思之后的眾多馬克思主義者那里也不乏倫理思想的閃現(xiàn)。因此,我們認為更準確地說赫勒的這一倫理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從現(xiàn)實意義上來看,赫勒的這一倫理思想具有濃烈的現(xiàn)實意義。如前所述,赫勒的倫理思想以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為理論基礎,建立于對現(xiàn)實日常生活的反思和批判之上,試圖超越異化的日常生活,構建人道化的日常生活,從這一意義上來說,赫勒倫理思想從產(chǎn)生之時起就是一種現(xiàn)實的實踐理論,它源于現(xiàn)實又回歸于現(xiàn)實。赫勒在這一思想中揭示了現(xiàn)實的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異化現(xiàn)象,進一步詳細分析了道德異化產(chǎn)生的原因,并根據(jù)其原因提出了解決路徑,試圖通過發(fā)展日常生活主體的個性來揚棄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異化,強調了個體在社會變革中的重要作用,給予了個人以足夠的尊重和地位,將人道主義情懷表達得淋漓盡致,呈現(xiàn)出一條明確的人道主義的思想旨歸??梢哉f,對于正處于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國家來說,赫勒的這一以建構人道化的日常生活為旨歸的倫理思想,在道德文明建設方面提供了一種理論參照。

      [1] [匈]阿格妮絲·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

      [2] [匈]阿格妮絲·赫勒.個性倫理[M].趙司空,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5.

      [3] 衣俊卿,等.20世紀新馬克思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4] [德]E·布洛赫.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無權成為悲觀主義者——與J·M·帕爾米爾德談話[J].夢海,譯.世界哲學,2007,(4).

      [5] [匈]阿格妮絲·赫勒.激進哲學[M].趙司空,孫建茵,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1.

      [6] [匈]阿格妮絲·赫勒.超越正義[M].文長春,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1.

      [7] [匈]阿格妮絲·赫勒.道德哲學[M].王秀敏,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5.

      [8] [美]阿拉斯戴爾·麥金太爾.追尋美德:道德理論研究[M].宋繼杰,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徐雪野 李彬琳〕

      2017-01-22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項目資金資助項目“赫勒倫理思想的價值旨歸研究”(YJSCX2016-038HLJU);黑龍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學校青年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計劃“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倫理學研究”

      王思楠(1993-),女(鄂倫春族),黑龍江遜克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研究。

      B82

      A

      1000-8284(2017)04-0151-06

      博士碩士論壇 王思楠.論赫勒倫理思想的價值旨歸——構建人道化的日常生活[J].知與行,2017,(4):151-156.

      猜你喜歡
      赫勒倫理思想烏托邦
      丹麥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的精彩人生
      海外星云 (2021年19期)2021-12-31 00:46:51
      藝術烏托邦的締造者
      河北畫報(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16
      戲劇“烏托邦”的狂歡
      金橋(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36
      阿格妮絲·赫勒:做一個理論家,書寫自己的人生
      網(wǎng)絡空間并非“烏托邦”
      傳媒評論(2018年8期)2018-11-10 05:22:26
      哲學的烏托邦精神
      ——評阿格妮絲·赫勒的《激進哲學》
      學術交流(2018年5期)2018-02-20 08:33:16
      以儒為本與因時之變:顏之推的家庭社會倫理思想論
      哲學評論(2017年2期)2017-04-18 01:15:27
      兩方對特殊教育人文關懷的倫理思想
      學習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20
      丹麥女首相是位“性感時尚女”
      鳳凰資訊報(2015年7期)2015-06-10 23:11:53
      馬克思倫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黄冈市| 田林县| 临朐县| 阿拉善右旗| 东阿县| 和静县| 永泰县| 克什克腾旗| 兴文县| 乾安县| 华容县| 木里| 阳原县| 塘沽区| 伊金霍洛旗| 西丰县| 泗洪县| 湘西| 湄潭县| 许昌市| 大邑县| 德钦县| 张家港市| 揭阳市| 莎车县| 沁阳市| 丰顺县| 四会市| 怀安县| 枣阳市| 呼伦贝尔市| 乐平市| 延吉市| 清水河县| 九龙县| 体育| 南木林县| 临汾市| 日土县| 兴文县| 佛坪县|